心靈工坊 史詩級宗教學家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最經典的著作。「唯有體認神聖,方能真正安頓於凡俗。」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已絕版)

Emotions Revealed?XUnderstanding Faces and Feelings
 
作者: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
譯者:易之新
書系:Holistic 020
定價:320 元
頁數:304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8 月 05 日
ISBN:9867574222
 
特別推薦: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許木柱(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劉絮愷(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
 
第三章 改變情緒反應

走在懸崖邊緣,即使清楚看見防止人掉下去的欄杆,還是會令人恐懼。即使地面不易滑倒、欄杆非常堅固,心臟還是加速跳動,手掌仍然一直冒汗。光是知道沒有什麼可怕,並不能消除恐懼。雖然大部分人能控制自己的行動,留在懸崖邊的小徑,但可能只敢快速偷瞄一眼美麗的景色。即使客觀上沒有真正的危險,卻還是覺得危險1。
懸崖邊的小徑顯示知識並不都能勝過產生情緒反應的自動評估群。在情緒反應被引發後,我們可能在意識上知道自己不需要有情緒,可是情緒仍然持續。我假設這種誘因大多是演化而來的情緒主題,或是學習來的誘因,但與演化主題非常類似。當學習的誘因與演化主題沒有什麼關聯時,意識的知識較能阻斷情緒經驗。換個方式來說,如果我們擔心的事與演化主題無關,就能透過選擇來克服。
還有另一種更嚴重的方式,會讓情緒壓過理智,使所有知識都不管用,甚至連手邊的資訊都沒有用。陷入不適當的情緒時,會以符合自身感受的方式來解釋所發生的事,而忽略不符合感受的知識。
情緒會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對別人行為的解釋。我們不會質疑自己為什麼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情緒,反而會想辦法證實它。我們會以符合自身情緒的方式來評估一件事,於是證明這種情緒是正當的,而保持原有的情緒。在許多處境中,這種方式有助於我們注意如何對即將發生的問題做反應,了解緊急的事,並做出決定。可是,這種反應也能造成問題,因為陷入情緒時,會忽略可以證明自己情緒不適當的知識,也會忽略周圍不符合當下情緒的新資訊。換句話說,引導我們專注的機制,也會扭曲我們以新知和原有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原註1】(【原註1】我的看法非常類似心理學家佛度爾(Jerry Fodor)關於資訊如何被封閉的說法,他認為原本儲存在大腦的資訊,如果不符合我們解釋世界的方式,就會暫時無法被取用。)
假使有人在公開場合受侮辱會很生氣,在大發雷霆時,很難想到對方的話是否真的在侮辱他。不論是過去對這個人的認識,或是對侮辱本質的了解,在生氣時只會選擇性運用這些知識,光記得支持生氣理由的知識,而不會想到與之矛盾的知識。即使侮辱者解釋或道歉,生氣的人可能仍然無法立刻接受新的資訊(道歉的事實)。
情緒會有一段「不反應期」,在這段期間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無法持續原有情緒、不能將情緒合理化的資訊。如果不反應期很短,只持續一、兩秒的話,是利多於弊的,可以在這短短的期間,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問題,運用最恰當的知識做出最初的行動,並為接下來的行動做好準備。如果不反應期持續太久,長達數分鐘,甚至數小時的話,可能會引發問題,或有不適當的情緒化行為。過長的不反應期,會使我們看待世界和自己時心存偏見2。
在幾乎發生車禍的情形中,一旦已閃避來車,就不會一直留在害怕的狀態,我們會很快明瞭剛才的危險,然後等待呼吸和心跳回復正常,時間大約在五到十五秒之間。可是,如果害怕的事無法立刻消除,比如一個人害怕下背的疼痛是肝癌的症狀,就會在不反應期排斥反證的資訊,忘記其實是昨天幫忙朋友搬傢具才導致背痛。

意識你的不反應期
試想下述的常見情境:早上出門上班前,吉姆告訴妻子海倫,他很抱歉,因為臨時有事,不能接女兒放學回家,必須由海倫來接。海倫被惹惱了,語調尖銳、臉上露出怒容地說:「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我已安排那個時段要見一位客戶!」海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反應,她是未經選擇就覺得惱怒,因為自動評估群把丈夫的話解釋成沒有為她考慮,會阻礙她達到目標(這是生氣常見的主題)。
吉姆從她的聲音和表情感覺到她的惱怒,質疑她有什麼權利生氣,也對海倫惱火,因為生氣常常會引發生氣。「有什麼好生氣的?我沒辦法事先告訴妳,老闆剛剛才打電話通知要開一個緊急會議,我必須在場。」海倫現在知道吉姆並不是不體貼,沒有理由為無法避免、出乎意外的挫折生氣,但她如果還在不反應期的話,就會造成內心的掙扎,惱怒之情想要證明自己是合理的,她可能很想批評對方:「你為什麼一開始不說清楚!」但她也可以約束自己,不要繼續生氣。
如果海倫能接收吉姆提供的新資訊,就會改變自己對吉姆的看法,放掉「他不體貼」的想法,惱怒就會逐漸消退。可是有許多原因會使不反應期變長,使海倫緊抓著怒氣不放,在吉姆提出解釋後,仍不肯讓步。她可能前一天晚上睡眠不足;或是承受極大的工作壓力而無法處理,於是把這些挫折轉到吉姆身上;也許他們為一件重要的事爭執了好幾個月(比如要不要再生小孩),海倫早就因為吉姆自私的態度而心懷怒氣;也可能生氣本來就在海倫的人格型態占有重要的角色(我在第六章會談到一項研究,討論本來就具有敵意的人格特質);或是海倫把另一部分的生活腳本「引進」當時的處境,而那份一再重演的腳本充滿強烈的情緒。
所謂腳本,會有許多角色,包括當事人和其他重要的人,加上發生在過去的情節。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把不符合當下的情緒腳本,引進當前的處境。精神分析人格理論的傳統智慧認為,人有尚未解決的感受時,就會引進腳本,這些感受不曾充份表現出來,或是表現出來但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腳本會扭曲當前的現實處境,造成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並延長不反應期。
假設海倫是家中較小的孩子,而哥哥比爾是一直宰制她的惡霸。如果海倫烙印了那種經驗,父母又站在比爾那一國,認為她言過其實的話,她可能常常把「我受到支配」的腳本引進類似的情境(即使只有一點點相似)。海倫最在意的就是不要受人支配,以至於別人即使無意支配她,她也很容易有受到支配的感覺。海倫並不想引進這種腳本,她是個聰明的女人,從親近的人給的回饋,了解自己容易有這種誤解和過度反應,可是她在不反應期仍然無法改變情緒,甚至不知道自己處於不反應期。只有在事後反省時,才了解自己的反應不適當,而為原先的行為懊悔。她想從情緒警戒資料庫排除「他試圖支配我」的誘因,如果能消除這種誘因,生活就會更美好,不容易長時間生氣,也不會扭曲他人的動機。
許多人想要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許多人接受心理治療的理由就是不想再為某些事情而情緒化,可是,沒有人想徹底關閉所有情緒,否則生活會變得單調乏味無趣,甚至可能較不安全。
害怕確實能保護我們,使生命得以保全,因為我們能不經思考就對傷害的威脅做出保護的反應。厭惡的反應使我們小心避免陷入可能有害的活動。失落造成的哀傷和絕望,可能使我們得到他人的協助。甚至最多人想關閉的情緒-生氣,也對我們有用,當受到阻撓時,可以向別人和自己提出警告,這種警告可能帶來改變,但也可能引發對方的生氣。生氣推動我們改變世界、引發社會公義、為人權奮戰的企圖。
我們真的想消除這些動機嗎?沒有興奮的感覺、感官的樂趣、對自身和子孫成就的自豪、生活中許多奇怪和突如其來的事產生的趣味,這種生活還值得過嗎?情緒並不像盲腸,不是用不著而需要割除的累贅。情緒是生活的核心,使生活更有意義。

全年無休的情緒警戒資料庫
與其完全關閉情緒,大部分人寧可有選擇性地關閉特定誘因的情緒反應。可惜的是,並沒有可靠、具體的證據說明能否消除情緒警戒資料庫儲存的特定誘因、腳本或擔心。
心理學家約瑟夫.雷道克斯(Joseph LeDoux)是研究大腦和情緒的重要學者,他最近寫道:「經由制約學來的恐懼,特別難以克服,事實上,可能代表最難以消除的學習3……學習來的恐懼難以消除,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過去與危險有關的刺激和情境,能保留在大腦的記錄中,顯然有非常有益的作用。可是這些強大的記憶主要是創傷事件形成的,卻會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各種處境,並沒有發揮其特殊的益處……4」
我在寫這一章時,有幸能與雷道克斯討論這一點,追問確切的意思,並了解他有多大的把握。首先我必須澄清一點,雷道克斯指的只是學習來的誘因,也就是我所謂的變型。我和雷道克斯都相信演化產生的主題是難以消除的,比如誕生在實驗室、從來沒見過貓的老鼠,在第一次看到貓時,仍然會表現出害怕,這是天生、不需要學習就有的恐懼誘因。每一項誘發情緒的先天因素,雖然可以減輕其強度,但無法完全消除。問題在於能否藉由學習,消除後天學來的誘因呢?
雖然不需要了解雷道克斯大腦研究的專業細節,但必須知道一點,就是情緒誘因被建立時,比如學會害怕某樣東西時,大腦會有一組細胞建立新的連結,雷道克斯稱之為「細胞組合」(cell assembly)5,這些細胞組合包含該項誘因的記憶,使學習留下永久的生理記錄,形成我所謂的情緒警戒資料庫。但是,我們能透過學習阻斷細胞組合和情緒化行為之間的連結,雖然誘因仍會觸動既有的細胞組合,但至少能暫時打斷細胞組合和情緒化行為之間的關係,比如我們雖然會害怕,可是不會表現出害怕。我們也能學習阻斷誘因和細胞組合間的連結,所以不會引發情緒,但細胞組合仍然存在,並沒有消除資料庫,以後仍然可能重新將誘因和反應連接起來,比如在某種壓力下,誘因會再度起作用,連接到細胞組合,而產生情緒反應。
雖然雷道克斯的研究完全針對恐懼,但他認為生氣或悲痛並無不同,這一點符合我的個人經驗,以及我對別人的觀察,所以我會假定他的發現也能類推到其他情緒,甚至可能包括好的情緒。【原註2】(【原註2】並不是所有造成情緒的事都是出於制約的結果。佛瑞達指出,有些引發情緒的刺激和「引起嫌惡或愉悅經驗的特殊刺激」完全無關。情緒如果是出於「推論的結果或原因……失業、受到批評、被忽視或輕視的跡象、被人稱讚、看到別人違反規範(行為違背我們奉行的價值觀),這些情形與真正令人嫌惡或愉悅的情境,是相當間接或無關的。」我認為這些例子即使與共通主題的關係不大,至少也是與主題類似的變型。)
要改變產生情緒的神經系統,學習去除情緒性細胞組合和反應的連結,或誘因和情緒性細胞組合間的連接,並非易事。情緒警戒資料庫是開放的系統,會不斷加入新的變型,但資料一旦進入,就不容易去除。情緒系統的建立是為了讓誘因進來,而不是出去,以便在不經思考的情形下做出情緒反應。我們的生物結構原本就不允許輕易受到破壞。
現在回到差點出車禍的例子,看看雷道克斯的發現如何幫助我們了解試圖改變情緒反應時發生了什麼事。每一位會開車的人都有這種經驗,當坐在乘客的座位遇到另一輛車切換車道而逼近時,會不自覺伸腳踩向不存在的煞車踏板。踩煞車是害怕被車撞而學來的反應,誘因也是學來的,因為我們祖先的環境沒有汽車,向我們逼近的車輛並不是內建的主題,而是學來的變型。我們很快學會這種變型,因為非常近似一種害怕的主題:某件東西快速接近,好像快要打到我們。
雖然大多數人坐在乘客位上感到危險時,會不自覺踩向並不存在的煞車,但駕駛教練卻學會不這麼做,他們仍會害怕,但已學會阻斷身體的反應(我認為他們的表情或聲音還是會顯露出一絲害怕),或是學會阻斷誘因(斜身靠近的車輛)和大腦細胞組合的連結【原註3】(【原註3】透過生理反應的測量,可以知道他們是用哪一種方式,但此處的重點不在這裡),也許是細微地調整誘因和細胞組合的連結,只在極可能發生危險時,才引發害怕而做出踩煞車的保護動作。可是如果昨晚睡得不好,或是想到早上和配偶爭吵,還是會像我們一樣伸腳踩煞車。因為誘因、細胞組合和反應間的連結只是減弱,並沒有完全消除。

減緩誘因的六因素
本章接下來的重點在於減弱情緒誘因的影響,不論此誘因是直接透過制約建立的,或是間接透過某個情緒主題而建立的。我在下一章會解釋如何減弱事件和情緒反應間的連結。兩者都不容易,容我以另一個例子解釋如何做到。
假設有一個叫提姆的男孩,被父親以非常強烈的方式戲弄(表面上只是玩笑),嘲笑他的表現不佳。可能早在五歲之前,有影響力的人以戲弄表現輕視的腳本,就已進入提姆的情緒警戒資料庫。他長大後,遇到戲弄時,都幾乎立刻以生氣反應,即使是沒有惡意的玩笑,也是如此。他父親以此取樂,會進一步奚落他禁不起玩笑。大約二十年後,提姆一感覺到戲弄的跡象,就馬上以生氣反應,雖然不是每次都生氣,但提姆覺得最好不要一遇到別人開玩笑,就必須和內心的衝動掙扎。
有六種因素決定人是否能減輕情緒誘因的熱度、顯著程度和力量強度,以及不反應期的長度。第一個因素就是與演化主題的相近程度,學來的誘因越接近不需學習的主題,就越難減輕其力量。不滿別人搶車道所引起的憤怒,是接近演化主題的例子,而不是學來的變型,下述難題可以說明這一點。我部門的主任每天開車到大學時,會遇到一段雙車道會合成單車道的道路,一般的默契是兩個車道的汽車輪流開過去,但有時會遇到搶車道的人,即使只會因此晚到幾秒鐘,但他仍會勃然大怒。可是在工作中,如果有同事寫文章批評他非常努力做出來的重要計劃,也很少生氣。為什麼對一件看似小事的情形生氣,卻不對一件重要的事生氣呢?
因為駕駛人的動作很像生氣的演化共通主題:受到某人身體動作的阻撓,妨礙人追逐目標,而不是受到文字的阻撓。無禮的駕駛動作比同事的批評文章更接近演化主題。(有些人納悶搶車道造成的暴怒為什麼變得如此常見,我認為其實一直都有這種情形,只是以前車輛較少,所以較少發生,再加上媒體到現在才注意這種現象。)
把這些觀念應用到提姆的問題上,可以預期提姆對於和演化主題較無關的誘因,會比較容易減輕其力量。被父親以言語戲弄、羞辱,和扭住他的手而無法動彈的「玩笑」比起來,前者離演化主題較遠。就成人而言,如果原初的經驗是語言的戲弄,也會比控制身體的嘲弄,更有機會減輕誘因的影響。
第二個因素是當前的誘因和原初學會誘因的情境有多相似。原先無情戲弄他的是父親:強壯、支配的男性。所以被女性、同儕或部屬戲弄,嚴重性都不如擁有某種權威的男性戲弄,前者的影響力也較易削弱。
第三個因素是學習誘因的年紀。根據推測,越早學到的誘因越難減弱。部分原因是早年還未發展出良好的能力,無法控制任何情緒誘因的反應,所以學到的誘因會有較強烈的情緒反應,而成年後學到的誘因,即使同樣重要,但產生的情緒會比較輕微。另一部分原因則是童年早期可能是形成人格和情緒狀態的關鍵期(部分發展學家和所有精神分析師都支持這個觀點,現在又從大腦和情緒研究得到更多證據)6,所以那時的學習有較強的影響,也較難改變。在關鍵期學得的誘因,可能造成較長的不反應期。
第四個關鍵因素是最初的情緒強度。最初學得誘因時的情緒體驗越強烈,就越難減輕其影響。如果原先的戲弄並不強烈,失去力量時的羞辱、無用、怨恨感較輕微,就比較容易將誘因平息下來。
第五個因素是經驗的「密度」。密度是指在短時間內重複發生極為強烈情緒、使人完全淹沒其中的次數。如果提姆有一段時間一再受到無情、強烈的戲弄,就很難削弱誘因。原初的情緒負荷非常強烈、密集時,我預期後來對誘因產生情緒時的不反應期會較長,很難在前一、兩秒就知道自己的反應不適當。如果最初的情緒非常強烈,即使不密集,也沒有一再發生,但光憑這個因素就足以延長不反應期的時間。
第六個因素是「情感型態」7。每個人情緒反應的速度和力量都不一樣,讓情緒平息所需的時間也不同。我過去十年來的研究集中在這方面(結果發現在速度、力量和期間之外,情感型態還有四個面向)。情緒反應較快較強的人,也較難平息升溫的誘因。

 
 
 
★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許木柱(慈濟大學人 文社會學院院長)、劉絮愷(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潘怡如 (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熱烈推薦★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神經醫學家﹞ 強力推薦★博客來網路書店編輯選書、主題推薦精選!★中央日報每日一書。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