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已絕版)

The Healing Power of Illness : the meaning of symptoms and how to interpret them
 
作者: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
譯者:易之新
書系:Holistic 007
定價:360 元
頁數:360 頁
出版日期:2002 年 06 月 01 日
ISBN:9868024846
 
 
與身體對話
書序作者:易之新

這本書從完全不同於主流醫學的觀點來看疾病:把疾病當成最親密、最誠實的朋友,與他對話。

我曾在國內參加一個身心整合的經驗團體,如果你在團體中說自己有頭痛的問題,老師會問:「你的頭痛想告訴你什麼?」在團體的過程中,有人經歷到肩膀的疼痛原來代表自己承受過重的生活壓力,有人體會到右膝的疼痛是出於自己一直把重心放在代表理性的右側身體,有人領悟到腹部的疼痛原來是積壓了許多未解的痛苦情緒,還有人從全身容易極度疲累的症狀中(臨床上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經驗到自己已經喪失了生活的樂趣和熱情。

從正統醫學的觀點來看,這些敘述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可是,願意以這種方式對待身體的人,會發現身體提供了許多自我成長與探索的機會,而這是正統醫學所不能提供的。

本書對疾病的定義與一般觀念不同,認為疾病是相對於健康的一種意識狀態,而各種身體與器官的問題則稱為症狀(包括一般所謂的各種疾病與症狀),症狀反應出生病意識的各個面相,由此可以探索心靈深處的問題,將人從疾病帶向健康。從這個角度來看,身體的症狀就不再是需要對付的敵人(所謂治療),而是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朋友。

書中第一部分詳細介紹這種視角的哲學觀,從對立的世界觀談到合一的宇宙意識,從人類不願面對的自身陰影,善惡、好壞、對錯觀念的問題,而引申出為什麼疾病是人的本質,進而探討看待疾病的態度與方法。

第二部分則從這樣的觀點,分別討論各個器官出現的症狀可能代表什麼意義。讀者或許會覺得第二部分比較有趣,但一方面要注意作者只是拋磚引玉,並不是為各種症狀做出不同觀點的「標準診斷」,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狀況尋找個人的意義,本書只是方向的指引;另一方面,全書的重點還是在第一部分的哲學觀,了解整個觀點,就自然能看見方向了。

不同於主流醫學的觀點、不同於一般人對疾病與痊癒的看法,必然會引起爭議,也很容易去比較兩種觀點中何者「比較正確」,可是這種比較就違背了本書的原意。本書無意否定正統醫學的功用,而是希望能以更廣的視角,看見原來看不見的重要意義,使我們能從各種症狀的痛苦中學到人生的功課。

現代醫學越來越精緻化、分工愈細、科技掛帥,但不可諱言的,也越來越商業化、制度化、利潤掛帥。這樣的演變,正顯示出在技術精進的同時,缺乏意義之探索時的必然結果。當發生頭痛或有所謂焦慮的情形,就以一顆藥丸或是某種精油解決時,如何會去思考、感受自己「為什麼頭痛」、「為什麼焦慮」呢?

走筆至此,想到另一個朋友,身為精神科醫師的他,在開安眠藥給「失眠」的病人時,想到多年前自己在大學時經常半夜「睡不著覺」,就會起身坐在床沿想一想自己怎麼了,在許多無眠的夜裡,他對自己、對內心的感受、對人際的互動、對生活中的經驗、對人生的意義,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和體驗。他想,如果當時自己被貼上「失眠」的標籤,以安眠藥或其他方法幫助入眠的話,那一段青春恐怕會喪失許多色彩與光澤。

在眾人受正統醫學觀念薰陶如此之深、視吃藥打針以解決病痛為家常便飯的今日,我想,現代人缺乏的是這種省思,現代人需要的是從機械生活中跳出來尋找意義、認識自己。在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也花一些心力去探索心靈世界,兩者並不相違背,而後者卻能開啟令人難以想像的廣袤視野,何樂而不為?!
               於二○○二年五月七日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