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01-06/02 釋道興【缽動身心:手工大銅缽聲音共振鬆開筋膜與心理呼應法】兩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

The Places That Scare You : A Guide To Fearlessness In Difficult Times
 
作者:佩瑪.丘卓(Pema Chodron)
譯者:胡因夢
書系:Holistic 006
定價:230 元
頁數:208 頁
出版日期:2002 年 06 月 01 日
ISBN:986802482X
 
 
第三章 人生基本的事實

假如我們能認清昨日已遠而今日又是嶄新的一天,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一定會截然不同。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如果不再觀察這些變化,我們就看不到事物的新意了。
--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ul Rinpoche)

佛陀認為人生有三種特質:無常、苦與無我。在佛陀的眼中,眾生身上都烙有這三種印記。從自己的經驗去發現這些特質的真實性,可以幫助我們輕鬆如實地面對事情的真相。

第一次聽聞這個教誨時,我覺得這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論。然而一旦開始留意自己身心的活動,先前的觀念就改變了。我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沒有一樣事物是靜止不變的。我的情緒就像氣候一般不斷在變化著。我無法掌控思想和情感的發生,也無法讓它們停止不動。它們停止了之後又會繼續活動,活動了一會兒又停了下來。即使是最頑強的肉體疼痛感,只要一被注意到,也像潮汐一般隨時在變化著。

我非常感激佛陀為我們指出,人類終身奮力對治的問題不過是一些平常而普通的經驗罷了。人生「確實」是不斷在起起伏伏的。人或各種情況都無法逆料,其他的事物也是如此。不論是聖人、罪人、贏家或輸家,每個人都清楚一旦碰到己所不欲的事物有多麼痛苦。因此我很感激有人看到並指出了下面這個真相,那就是,人生絕不會因為我們無力正當行事,便能免於上述的苦惱。

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或固定不變的,凡事皆無常乃是人生的第一印記。這就是事物最平常的狀態。萬事萬物都在過程中。每一棵樹、每一根小草、所有的動物、昆蟲、人類、建築物,有情與無情眾生,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我們不需要成為神秘主義者或是物理學家,才能明白這層真理。然而在個人經驗的層次上,我們卻一再抗拒這個基本的事實。因為它意味著人生無法永遠順我們的心。它意味著有得必有失,而我們並不喜歡這項事實。

有一段時期我的工作和住家都產生了變化。我覺得不安、不確定,有點無依無恃的感覺。為了想得到創巴仁波切的幫助,我向他抱怨自己不太能適應這段過渡期。他面無表情地看了我一眼,然後說道:「我們永遠都活在過渡期中。」接著他說道:「如果你能輕鬆地面對它,就沒問題了。」
我們要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凡事都會耗盡。雖然我們可以理解這層真理,但是在情感上卻對它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厭惡感。我們要的是永恆;我們期待永恆不變。我們自然的本能就是追求安全感,並且深信自己總能找到它。在日常生活的層次上,我們往往把無常經驗成挫折。我們利用日常的活動來遮蔽各種情況中的曖昧性,並且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來抵擋無常與死亡。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身材走樣。我們不喜歡自己年華老去。我們害怕皺紋和下垂的肌膚。我們不斷地塗抹著美容用品,就好像真的相信自己的頭髮、皮膚、眼睛和牙齒可以奇蹟似地逃脫無常的定律。

佛法啟發我們擺脫這種受限的生活方式。它鼓勵我們逐漸學會放鬆,並且全心全意地領會這既平常又顯而易見的真相。認清這個真相並不意味總是看到人生的陰暗面。這意味著開始去理解我們並不是唯一無法好整以暇的人。我們將不再 相信有人可以躲開那份不確定感。

人生的第二個印記就是無我。身為人類,我們和其他的萬物一樣無常。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隨時都在變化,思想和情緒也不停地生滅。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能幹的或是無望的--我們的根據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一閃而逝的剎那?還是昔日的成就或挫敗?我們執著於自我的頑強概念,並因此而行動不良。沒有任何的人或事是固定不變的。把無常的真理看成解脫的源頭,或是令人恐懼的焦慮之源,這兩種不同的對待方式將造成截然不同的後果。日積月累的結果到底助長了痛苦,還是增加了喜樂?這才是問題所在。

有時無我又稱為「沒有自我」。這樣的觀念很容易被誤解。佛陀的原意並不是說我們就消失不見了--或是從此喪失了個性。一位學員曾經問道,「無我的體悟會不會讓人生變得灰濛濛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佛陀想要闡明的是,我們誤以為自我是堅實存在的,而自己和他人是分離的,這樣的概念的限制性真是令人痛惜。我們絕對有可能穿透生活中的劇情,不再堅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往往把自己看得太嚴重,且認為自己太重要了,這才是問題所在。我們總是合理化自己的煩惱,甚至合理化自己對自己的中傷,或是總感覺自己比別人聰明。自我重要感其實會傷到自己,把自己侷限在好惡的狹窄世界中,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對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感到乏味透頂,永遠也得不到滿足了。

所以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開始質疑信念,或者毫不質疑。如果不接受自己對實相所抱持的版本,就必須開始向它們挑戰。根據佛法的觀點來看,訓練自己保持開放和好奇--消解信念和假設--是最能善用人生的一種方式。

一旦學會覺醒菩提心,就是在滋養心靈的韌性了。以最普通的話來說,「無我」乃是一種富有伸縮性的存在感。它往往顯示出好奇、適應力、幽默感和遊戲三昧。那是一種對未知感到放鬆的能力,它並不想把每一件事都弄明白,也完全不確定自己是誰--或者別人是誰。

某位男士的兒子在戰場上身亡了。做父親的聽到消息之後傷心欲絕,他把自己悶在屋子裡三個星期之久,不肯接受任何人的關心或支持。第四個星期,兒子回家了。村民看見這個男孩竟然還活著,都激動得落下淚來。大家喜出望外地陪著這名年輕人回家看望爸爸。年輕人一邊敲門,一邊高喊著:「爸爸!我回來了。」但是老爹就是不肯回應。村民接著也喊道:「你兒子回來了,他沒有死啊!」然而老爹還是不肯應門。他哀號著:「走開!我要自個兒傷心!你們別想騙我,我知道我兒子永遠不會回來了。」

我們其實也像他一樣。我們對自己是誰、別人是誰,總是非常決斷地認定了,這種態度令我們盲目閉塞。即使我們聽到了其他有關實相的版本,我們固執的觀點還是會讓我們拒絕接納它。
然而這短暫的一生我們到底要如何渡過?我們是否還想加強那份早已技藝精良的抗鬥無常的能力,或是要訓練自己放下?我們是否仍想頑強地執著於「我就是這副模樣而你就是那副德性」?或者願意超越那狹隘的心胸?我們能不能訓練自己成為一名精神勇士,致力於重新連結那股與生俱來的伸縮性,並且幫助別人也做到這一點?如果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無限的可能性將因此而開展。

有關「無我」的教誨揭露了人類活力四射而又多變的本質。我們的這副肉身從未感受過它當下所能感覺的一切。我們這副頭腦中的念頭雖然重覆再三,但也可能永遠不再出現了。我們口裡也許說道,「人生真是奇妙!」可是心中卻不認為它是奇妙的;我們覺得生活令人焦慮不安,並急於找到立足之地。佛陀寬大地為人類指出了另一個方向。我們並不是真的陷入了成者、敗者或任何一種身份中,我們也不是別人眼中的那個人,或是自己眼中的那個人。每一剎那都是獨一無二的,未知的,徹底新鮮的。就精神勇士的訓練而言,「無我」乃是喜悅的肇因,而非恐懼的由來。

人生的第三個印記就是苦或不知足。鈴木大拙(Suzuki Roshi)曾經說過,只有通過一連串的愉快及不愉快的考驗,才能獲得真正的力量。接納痛苦乃是與生俱來的,並活出這份體悟,就是在為快樂創造必要的條件。

簡而言之,如果反抗「無常與死亡」這個崇高而不可辯駁的真理,我們一定會受苦。受苦並不是因為我們惡劣或應該被懲罰,而是因為產生了三種不幸的誤解。

第一種誤解是:期待永遠在變易的事物,能夠被料中和掌控。我們生來就有一種渴望,想要獲得安全感和解決所有的問題,它左右了我們的思想、言語和行動。我們就像船沉了之後在水面上掙扎的人。宇宙那充滿著活力的能流,根本無法被墨守成規的心靈所接受。我們的偏見和各種癮頭,都是因為害怕那流放不羈的世界而形成的慣性模式。因為將永遠在變化的事物視為永恆,所以才感到痛苦。

第二種誤解是,我們更進一步地將自己視為一個和萬物分離的生命,就好像有一個固著不變的身份似的,然而真正的狀態其實是無我的。我們不但堅持要成為某某人物(Someone),而且還必須是大寫的S。我們從自己有價值或無價值的定義中獲得自己想要的安全感。我們浪費了寶貴的時光來誇大、美化或輕視自己,並且志得意滿地保證:沒錯,這就是我。我們將自己存在的開放性--每一個剎那與生俱來的驚喜和意外--扭曲成一個無可辯駁的自我。因為這份誤解,所以感到痛苦。

第三種誤解是,我們總是在不恰當的地方尋找快樂。佛陀稱此種習慣為「錯把痛苦當成快樂」,就像飛蛾撲火一般。我們心知肚明,飛蛾絕不是唯一為了找尋短暫慰藉,最後卻毀掉自己的生物。以我們尋找快樂的方式來看,我們和那些借酒消愁的酗酒者,或是藉毒品減輕痛苦的吸毒者,在本質上又有什麼不同。

一位永遠在節食減肥的朋友告訴我,如果我們的上癮症得不到暫時的慰藉,佛法所說的一切一定會比較容易奉行。因為我們可以得到短暫的滿足,所以才不斷地上勾。重覆尋求短暫的滿足,追求各種癮頭--有的還算溫和,有的則具有殺傷力--會繼續加重製造痛苦的行為模式。我們會強化不良的習性。

這麼一來,我們將愈來愈無法安住,即使是最短暫的不舒服或不愉快都無法面對。我們會習以為常地找尋某樣東西來紓解當下的不安。一開始只是一種能量上的改變--胃部有點緊縮,心裡生起一股隱微的、幾乎無法察覺的不祥感--最後全面提升為上癮症。我們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預測人生的。我們錯把導致痛苦的事當成了會帶來快樂的事,因此而重覆再三地陷入會昇高不滿足感的習性中。以佛教的說法,這個惡性循環就是輪迴。

每當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安住在無常、苦和無我時,只要一想到創巴仁波切所說的「冷、熱的覺受都是無法醫治的」,我的精神就會感到振奮。人生基本的事實是無藥可醫的。

三法印的教誨可以促使我們不再抗鬥實相的本質。我們不再因為趨樂避苦而傷害自己跟別人,終於放鬆地全然活在當下這一刻。

 
 
 
★亞馬遜網站2002年度最佳好書。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