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史詩級宗教學家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最經典的著作。「唯有體認神聖,方能真正安頓於凡俗。」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已絕版)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作者: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 Davi
譯者:廖世德
書系:Master 001
定價:300 元
頁數:272 頁
出版日期:2001 年 04 月 01 日
ISBN:9573049511
 
特別推薦:吳熙琄
 
第二章

「外化」(externalizing)是一種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法鼓勵人將壓迫他們的問題客觀化,有時候則擬人化。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問題變成和人分開的實體,所以問題是在原本被認為是問題的人或關係之外的東西。問題原本被視為屬於人或關係內在而較不易改變的性質,因而變得比較容易改變、比較不束縛人。

我(麥克?懷特)大約十年前開始有系統地鼓勵人將問題外化。這種嘗試主要是用於那些因為兒童表現出問題,而來尋求治療的家庭。我們早先已經討論過這種做法的各種面向(White, 1984, 1985, 1986a, c)。

兒童問題的外化顯然對這些家庭有極大的吸引力。雖然問題通常都被界定為屬於兒童本身內在的問題,事實上,家庭當中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而且常常感到無法承受、氣餒且挫折。他們把問題的存在與無力解決的失敗當做是自己、對方、關係的反映。問題拖著,矯正的方法又失敗,對家人而言,正可證明個人和他們關係的確存有負面的性質或屬性。所以,當這些家庭成員尋求治療時,對問題的詳細敘述,往往呈現出我所謂「充滿問題的描述」(problem-saturated description)的家庭生活。當我們用故事或文本類比做治療時,這些「充滿問題的描述」往往當成「家庭生活的主流故事」。(White, 1988, 另參見第一章)

外化可以幫助家庭成員把自己、關係和問題分開,從一個非充滿問題、新的觀點描述自己、彼此和彼此的關係,因此發展出不同的家庭生活,也是對家人比較有吸引力的故事。從這種新觀點來看,人能夠找出生活和家庭關係中,與自己充滿問題的描述互相矛盾的「事實」,而這些「事實」在原有的描述中是難以覺察到的。新的故事之所以能夠產生,關鍵就在這些事實。在這種過程當中,小孩子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鼓勵家庭成員透過問題外化時的良好反應,促使我把這個做法擴大到其他問題的範疇。在對這種方法的後續探索中,我發現問題的外化有助於人解決問題。依我得到的結論,有以下幾個優點:

1. 減少無益的人際衝突,包括爭吵誰該為問題負責。
2. 降低失敗感。很多人在努力解決問題仍然失敗以後,對問題的持續存在常常會有失敗感。
3. 舖路。讓人互相合作,共同努力面對問題,避開問題對生活與家庭關係的影響。
4. 打開新的可能性,使人能夠採取行動,從問題和問題的影響當中恢復生活與家庭關係。
5. 使人對「嚴重得要命」的問題採取比較輕鬆、有效、沒有壓力的方法。
6. 提供對話的可能,使人免於對問題只能獨白的困擾。

在外化問題這種做法的背景中,人本身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人和問題的關係也是問題。

我們在第一章已經討論過,人關乎自己生活的故事不只決定了自身經驗的意義,也決定了他們要選擇生活經驗的哪些面向來賦予意義。布魯納(1986a)認為,敘述的本身不可能涵蓋我們豐富生活經驗的全部:

……生活經驗比論述的內容豐富。敘事的結構能夠組織經驗,並賦予經驗意義,但是總有一些感受和生活經驗是主流故事涵蓋不了的。(p143)

人關於生活的故事決定了經驗的意義和所欲表達的經驗層次的選擇,所以故事也構成或塑造了人的生活。人在活出或實踐這些故事時,生活和關係也隨之發展。

關於人對問題的體驗,透過文本類比的角度,可以做出種種假設。在這裡,我所做的假設是,人在體驗那些極欲尋求治療的問題時:(a)他們藉以述說自身經驗或別人藉以述說他們經驗的敘述,都不足以代表真實的生活經驗;(b)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真實生活經驗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地方和主流敘事互相矛盾。

主流故事塑造了人的生活和關係,問題的外化卻可以使人和主流故事分開。如此一來,人可以辨認出那些以前忽略掉、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經驗──這種經驗無法從閱讀主流故事預知。故此,我根據高夫曼(Goffman, 1961)的說法,把這種經驗稱為「獨特的結果」(unique outcome)(White, 1987, 1988)。

只要找出獨特的結果,就可以鼓勵人按照其中的新意義生活。這一點是否成功,端賴這些獨特的結果是否能構成一個人生活不同故事。我稱這種不同的故事為「獨特的敘述」(unique account),並且設計了一套詢問的方式,鼓勵人尋找、產生、喚醒能夠使獨特結果「產生意義」的新故事。另外還有一些問話能鼓勵人探索這些新發展反映的人和關係的屬性與性質。在這樣的問答當中,人會對自己和自己的種種關係產生獨特的新描述(unique redescription)(White, 1988)。關於獨特新描述的問話還能幫助人重新審視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例如:你認為這些新發現對你對自己的態度會有什麼影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譬如:這個新發現對你和某人的關係會有什麼影響?),以及自己與問題的關係(譬如:你以這種方式拒絕配合問題,是在助長問題還是消除問題呢?)

然後提出一些能夠引導人擴大新故事效能的問話。這會促使人探討可能隨著獨特的敘述和獨特的新描述而來的「獨特的可能性」(unique possibilities)(White, 1988)。有些問話可以引導人為自己新生活意義的實踐找到聽眾,這樣就會擴大不同故事的廣度。這種問話,我稱之為「獨特的傳佈」(unique circulation)問話(參見第一章)。

我相信與問題的外化相關的治療能夠促成生活與關係的「重寫」(Myerhoff, 1986)。以下,我們說明幾個與問題外化有關的方法。雖然不同的標題之下各有做法的細節,但是讀者會發現有很多相近的內容。

相關影響力的問話
有種一般的會談過程,我稱之為「相關影響力的問話」(relative influence questioning)(White, 1986a),對幫助人外化問題特別有效。這種過程從第一次會談就開始進行,因此從一開始就可以進行問題與個人和關係的分離。
相關影響力的問話包含兩組問話。第一組問話鼓勵人找出問題對他們生活與關係的影響。第二組問話鼓勵人找出自己對問題的一生的「生命」的影響。相關影響力的問話邀請人檢視問題對他們生活與關係的影響,因此可以幫助人覺察並且描述自己與問題的關係。這種過程使他們脫離固定的、靜態的世界──在這個世界,問題在人和關係的內在──進入經驗的、動態的世界。在這個動態的世界中,人會發現採取積極行動的新可能性,以及採取彈性行動的新機會。

為問題的影響力畫藍圖
問話可以鼓勵人了解問題對他們生活與關係的影響,進而幫助他們弄清楚問題對行為、情緒、身體、彼此的互動、態度等等各方面的影響。

這樣的過程涉及人對家庭生活做的「充滿問題的敘述」,但是家庭生活往往比敘述問題時所做的描述更為廣闊。所以這些問話不只是探索問題與被視為造成問題的人之間的關係,還探索問題對各種界面的影響。問題與不同的人之間、問題與不同關係之間的界面,這樣的探索為後續探索獨特的結果和採取積極行動的可能性打開了寬闊的領域。在各種界面之間都有採取積極行動的可能。這會使所有與問題相關的人和事項都體驗到一種新的個人的機構。

以下我選擇功能性大便失禁來說明「為問題的影響力畫藍圖」的做法。我相信這個例子很恰當,因為這些做法有許多是來自我治療有持續不斷大便失禁情形的兒童的經驗。

蘇和隆(假名)帶六歲的尼克來見我。尼克有長期的大便失禁病史。經過各種嘗試,包括正式的治療,都矯正不過來。他沒有一天沒有「意外」或「狀況」;通常這表示他的內褲需要「整套作業」。

更糟的是,他和自己的「便便」成了朋友。便便成了他的玩伴,他會把便便擦在牆壁上,抹在抽屜裡,揉成球狀丟在櫥子後面,塗在飯桌底下。除此之外,蘇和隆還常常在屋子的角落發現沾了大便的衣服或是丟在那裡的大便,浴室或流理台的排水管也會被大便塞住。尼克已經習慣在浴室中以大便為伴。

在針對大便對於家人生活和關係的影響所提出的問話當中,他的回答使我們發現:
1. 大便失禁使尼克在小朋友當中很孤立,干擾了學校的生活,使生活亂七八糟。大便覆蓋了他的生活,使得未來失去希望,也使自己和別人都搞不懂他到底是怎樣的人。譬如,他做為人的形象因為這樣而變得模糊不清,別人不了解他其實很聰明、很風趣。
2. 蘇的情況也很慘。她不由得懷疑起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個好母親,有沒有能力做人。她無法不覺得絕望,已經想「放棄」了。身為人母,她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黯淡。
3. 隆覺得非常困窘。這種困窘使他開始和親友疏遠。他沒辦法輕鬆自在地和同事討論這種問題。而且,他們家位於一個小農村,有點偏僻,要是有親友來訪,通常都要過夜。事實上,親友來訪在他們家過夜已經成了傳統。如今尼克的「意外」和「狀況」成了親友留宿時的特色,隆實在很不願意繼續遵循這個傳統。他一向自認開放,要他一方面和別人分享想法和感受,一方面又要保留一個「可怕的祕密」,實在很難。
4. 這件事已經多方面影響到家人之間的關係。例如,這個事情就卡在尼克和父母之間。他和母親的關係開始有壓力,變得很不好玩,和父親的關係也很惡劣。而且在他們的討論當中,他們兩人對尼克的挫折感總是佔有主要的分量,所以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很難再互相關注。

為人的影響力畫藍圖
為問題對人的生活與關係的影響力畫藍圖,就可以進行第二組問話。這一組問話的特色在於邀請人釐清自己和自身關係對問題本身一生的「生命」的影響。這一組問話會帶出一些和充滿問題的描述互相矛盾的訊息,進而幫助人面對困擾時認識自己的能力和資源。

人原本並不容易找出自己影響問題的實例,尤其是當問題已經發生很久,又很麻煩,已經使生活和關係蒙上陰影的時候。然而到了這個階段,釐清問題產生的影響,也為釐清人產生的影響布置好了場景。這時候人已經比較不會因為問題的影響而束手無策,也比較能夠自由地覺察環繞整個問題而生的諸多事件。這使他們能夠進一步發現獨特的結果。

前面說過,釐清問題在各種界面──問題與不同的人之間、問題與各層關係之間──產生的影響,會為人打開廣大的領域,尋找並辨認獨特的結果。所以,釐清人對問題的影響,就不會受限於問題與人或關係的狹小焦點之上。

關於以前忽略掉的一些「事實」,由於這些「事實」和充滿問題的描述互相矛盾,因此我們一定要考慮這些事實對相關的人而言必定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有意義,才能對人構成獨特的結果。因為之前釐清了問題產生影響的程度,這些意義才能彰顯出來。關於人產生的影響,只要有新的資料,都會在這幅藍圖上形成鮮明的浮雕。譬如,有一位年輕女性就是因為釐清了神經性厭食症對自己和種種關係的影響,才能肯定自己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而疏遠朋友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釐清了事實上家人對所謂「狡猾的便便」這個問題的影響以後,我們發現:
1. 狡猾的便便常常想拐騙尼克和它一起玩,但是尼克記得有幾次不讓它「騙過」自己。這幾次,他原本真的可能會去「塗」、「擦」便便,把便便「揉成」什麼東西,但是他沒有。他拒絕中計。
2. 最近有一次,狡猾的便便差一點又使蘇陷入悲慘的境地,但是她拒絕了。她打開收音機聽音樂。另外,這一次她也不再質疑自己做父母的能力。
3. 隆想不起自己有什麼時候能夠不因為難為情而與親友疏遠,但是,他一認清了狡猾的便便對他的要求,便開始對「反抗這種要求」的想法產生興趣。我很好奇他要如何反抗這種要求。他說他會向同事洩漏這個「可怕的」祕密(這個意圖是一種獨特的結果,因為這種結果無法從閱讀他們家庭生活充滿問題的故事而預知)。
4. 他們在辨認家庭關係對「狡猾的便便」的影響方面有一些困難。但是,經過討論以後,蘇發現自己還是很喜歡與尼克關係的某一面;隆發現自己還是很努力維持與尼克的關係;尼克也認為狡猾的便便並沒有完全毀掉自己與父母關係中的愛。

釐清尼克、蘇、隆對狡猾的便便的影響以後,我開始提出問話,鼓勵他們去實踐以上所說實例中的意義,因此「重寫」自己的生活與關係。

在這種方式之下,他們如何有效對抗問題?這樣做會在他們自己和他們的關係上面反映出什麼?他們是依靠個人和關係上的什麼特性達到這種成就?這種成就有沒有使他們想到未來要採取什麼步驟,恢復沒有問題的生活?現在他們既然已經了解自己的問題,這種了解會使他們自己和問題的未來關係產生什麼變化?

回答這些問話時,尼克認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不再被狡猾的便便所騙,決心以後不再中計去當它的玩伴。蘇想到了一些不再因狡猾的便便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的方法。隆認為自己願意冒險,告訴同事自己和狡猾的便便對抗的事情。

兩個星期以後,我再次和這一家人見面。這期間,尼克只有一次小小的意外──他們說那一次是小小的「弄髒」。狡猾的便便經過了九天企圖打敗他,但是他沒有軟化。他教了它一課,讓它知道自己已經不會任由它打亂生活。他告訴我他怎樣拒絕再度中計,因而不再和狡猾的便便玩在一起。他相信狡猾的便便已經不再籠罩他的生活,他表現得很出色。現在的他很快樂,愛講話,很強壯,很好動。狡猾的便便真的很狡猾,但是尼克已經開始過自己的生活。他做得很好。
蘇和隆也「很認真」地決心不再和狡猾的便便的要求合作。蘇開始「善待自己」,尤其在狡猾的便便使她很難過的時候更是如此;她已經「站住了腳」,狡猾的便便不再輕易影響她。

隆做了一次冒險,開始反抗狡猾的便便使自己孤立的過程。他和幾位同事談到這個問題。這些同事很慎重地聽著,偶爾丟出評論。大約談了一個小時以後,其中一位回頭找他,說他和他的孩子也曾經碰到類似的問題。那一次談話非常有意義,也增強了兩人的友誼。如今,尼克的生活不再被狡猾的便便籠罩後,隆發現「尼克其實很可以談話」。

我鼓勵他們三個人思考這樣的成功,碰觸到了他們本人的什麼性質和家人關係的什麼特性。我也鼓勵他們重新檢視這些事實對他們現在與狡猾的便便的關係具有什麼意義。在這種討論中,他們一家人找到了一些拒絕支持狡猾的便便的方法。

三週以後,我們第三次見面。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採取了進一步反抗狡猾的便便的步驟,要它安於自己本來的位置。尼克交了幾個新朋友,學校的功課也趕上了,家裡開始有親友來過夜。蘇開始消除內疚,因為她和隆現在比較可以和別家父母談到這一場試煉與考驗。他們發現自己並不特別,其他為人父母者也會懷疑自己是否懂得教養孩子的技巧。

為了防衛狡猾的便便反撲,我們做了一些「未雨綢繆的計劃」。一個月以後,這一家人回來複診。經過六個月的追蹤,尼克做得很好,只有一兩次拉在褲子上。他現在對自己很有信心,和朋友相處更融洽,在學校表現也更好了。每個人都為他的進步高興。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