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創意連繫新書分享會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現象學十四講》

《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

《生死學十四講》

《生死無盡》

《生命史學》

《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

《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

《詮釋現象心理學》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作者:余德慧(Yee Der-Huey)
書系:Master 002
定價:250 元
頁數:264 頁
出版日期:2001 年 06 月 01 日
ISBN:9789573049524
 
 
《詮釋現象心理學》-2001年版序言
書序作者:余德慧(東華大學族群所退休教授,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如果我們堅持心理學是個體的知識,以便與社會學、人類學有所區隔,在某個角度來看心理學必然要走向深度心理學,但是深度心理學被拉岡的精神分析學證明,徒有深度的概念而忽視作為解釋深度機制的語言本身,絕對無法深入心理學企盼的深度。

詮釋現象心理學對語言的重視,也許不受本質現象學者的歡迎,但是對現今不斷面對語言再現的社會、人格與臨床心理學來說,卻是一個重新審視自身發展的機會。詮釋現象心理學的想法來自海德格,但不能不追溯到早期胡賽爾的心理學的現象學,沿著心理現象的具相處境,我們才能夠從語言的存有性來追索心理現象寓居於世界的可能性。也因為語言的緣故,詮釋心理學勢必是「寓居於世」的心理學,涉及我們在世界的理解,也就是對心理本質採取非實體化的立場。

我相信不是所有的人都贊成「心理本質非實體化」的立場,但是我必須說明,這個命題並不是一般性的,而只有在人「寓居於世」的情況,他才會必然以言行事,使得心理現象只在某種情境之下暫時給出的,因此,心理現象隨情境消失,唯一存活下來的只是人對它的理解,但這種理解往往也是對某個處境的暫時理解,也不是詮釋的要旨。詮釋的理解要能存在,基本上是以「何以理解是如此這般的被理解」,也就是脫離處境性的肉身感受,而通過經驗的語言將之析出。

當然第一原則還是海德格的「語言過渡經驗」,亦即,經驗若沒有通過語言,無法被理解,只能與情境的當下同時消亡。詮釋現象心理學的基本假設也只到此,有更深遠的現象就非它所能企及。釐清詮釋現象心理學的限制,其實也讓人更安心於拓展「非實體化」部分的心理學,而不必與生理心理學等實體化的心理學交纏在一起。

把語言視為「存有之屋」,固然是海德格的主張,但並不是所有現象學者都歡迎這個命題。語言作為「存有之屋」有很大的爭議性,但是對詮釋現象心理學來說,卻必須加以維護,主要的原因是:心理要能被理解,語言的存有性要先能夠被肯定,亦即,我們必須主張,任何語言性的心理理解都存在著本體的層面,雖然語言作為賦義的表象至為明顯,而詮釋心理學恰好就是要解除賦義表象的遮蔽,而取得語言在存有層面的理解。因此,我們在詮釋現象心理學的研究,通常都在揭露這一層面的消息,並且在這層面取得研究成果。

例如,在第十一章葉麗莉在我的指導下探討「小說語言」的存有性,是很明白地將海德格這個意思點明出來。小說在尚未以語言呈現的時候,只是經驗的處境,而且是無法被理解的混沌,語言的給出並不是再現處境,而是對處境重新理解,並提出理解的「如是」。當小說的語言的「如是」隱藏著諸多字裡行間的範疇,不在語義之內,不在句子當中,而是回到處境未言之時,也就是海德格所謂的「道說」。

可惜這本小書只是入門地將詮釋現象心理學點到為止,如何做研究以及分析操作的過程,都付之闕如。寄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這方面的開拓。

(余德慧 于東華大學)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