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禮讚佛洛伊德》著名美國女詩人希爾達.杜利特的私人手記,最迷人的佛洛伊德傳記文學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病床邊的溫柔》

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
 
作者:范丹伯(J. H. van den Berg)
譯者:石世明
書系:Holistic 001
定價:150 元
頁數:128 頁
出版日期:2001 年 06 月 01 日
ISBN:9573049546
 
 
體貼的佳作
書序作者:賴其萬(慈濟大學副校長)

接獲心靈工坊邀我為荷蘭精神醫學大師范丹伯醫師(J.H. van den Berg , Ph.D., MD.)的作品《病床邊的溫柔》(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寫一篇序文。很慚愧地,我對范丹伯醫師過去只有耳聞,並沒有機會拜讀過他的大作,但一看這書名正是我想在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所需的知識,決定利用寫序的機會先睹為快,而不自量力地答應下這份差事。在赴美開會的機上,終於有機會把這譯作一氣呵成地看完,才發覺此書比我想像中的篇幅小很多,內容卻是字字珠璣、饒有哲理,的確是值得向大眾推薦的一部佳作。

這本書主要是在探討病人因為生病所引起的心理調適問題。作者由病人的立場來闡述許多平常沒有生病的人所不會想到的問題,更特別的是作者利用他敏銳的觀察力,提出探訪病人可能對病人所產生的影響。在「訪客箋言」這章裡,作者對探病的人有非常精闢獨到的建議,這是我在照顧病人三十多年的生涯以及自己在醫病關係方面的閱讀也都沒有接觸到的珍貴經驗,使我不由得對作者的觀察入微,和體貼病人的用心由衷感佩。

書中對人們生病以後的心路歷程有相當深入的刻劃。的確,病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一種「我被排除在外」的孤獨感,話說回來,當發覺自己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忙著檢討過去、策劃將來時,這種「被排除在外」的機會讓生病的人有機會清晰地覺察到身體的存在。

「……未來和過去的輪廓忽然不見了,我從過去與未來之中退縮,活在病床受限的當下,我被圈在過去和未來的事情之外。在沒有生病的正常情況下,我活在未來,而從過去到未來,規定了我的責任。除了一些很特別的時刻,我從來沒有真正地活在當下,連想都沒有想過。但在此刻,生病不允許我從當下逃逸……」

同時,他更提出「到底是健康的人或生病的人錯過了比較多的生命?」這發人省思的問題。作者說:「身體有病痛,心靈卻可以是健康的,身體健康的人總是很容易忽略這種心靈的健康。沒有生病的存在,生命就欠缺砥礪。如同沒有精神問題的存在,存在會淪為完全的無意義。比起完全的健康,或許不健康的生命沒有比較好的保障,但是這僅僅意味著,健康和沒有衝突的生命是不同的兩回事。」生病不就正如古人所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嗎?

書中對死亡的看法也頗有見地。「死亡的的確確是一種生命的常態,醫生的緘默是不對的。」「死亡是人類存在價值的指標,如同行軍會因為最後一塊里程碑而完滿,生命也因為死亡得以完滿。」

在「復原中,病人的病床」一章裡,作者提出:「我們不建議避談病人的病情……只要病人有一絲復原的機會,哪怕這個機會是多麼地渺小,對於健康保持沈默是十分惹人厭的。」他也提出「身心同步的復原」的重要性。的確,「臥床時間的長短,很大的成分是取決於恢復健康的吸引力。」這些觀察在在都是十分發人深省的。

最後,作者也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生命的長度,還是生命的內涵?「……醫生的職責是要拯救病人的生命,如果生命的時間長短成為唯一的焦點,如果醫療照顧僅關注身體層面,那麼人的生命顯然是被錯認了。」並在「病人與醫生」一章裡指出醫生與傳教士在本質上的相同性,都是需要以超越其專業的立場來幫忙需要幫忙的人。

總之,毫無疑問地,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一般大眾瞭解生了病的人的好書,也是一本值得向醫生,尤其是醫學生與年輕醫生們推薦的好書。我雖然不認識譯者,但透過他的指導老師余德慧教授,也曾經讀過好幾篇石先生有關生死學方面的著述,而對這位年輕學者的文章見地頗為折服,也非常高興「有緣」來為他的譯作寫序。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