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創意連繫新書分享會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病床邊的溫柔》

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
 
作者:范丹伯(J. H. van den Berg)
譯者:石世明
書系:Holistic 001
定價:150 元
頁數:128 頁
出版日期:2001 年 06 月 01 日
ISBN:9573049546
 
 
我的護理之鑰
書序作者:王浴(台大醫院緩和病房護理長)

平常談話過程,我們常會問對方:「你的想法如何?」我想,只要是人一定會思考,而在思考的過程及結果中,就出現了「想法」。那麼,生病的人都在想什麼?他們的想法又是如何?

兩年前,我足部骨折,臥床不能行動約兩個月,之後撐著拐杖上班,成了真正的病人。健康人變成病人,本來獨立自主慣的人,許多事要依賴他人,角色轉換是一大問題,加上角色自我期許及別人的期待,病人就更難為了。

人無時無刻都脫離不了和自我、人群、大自然及神的關係。對病人而言,因不斷和環境互動而有不同的想法。環境包含內在和外在,內在環境指的是病人的信念、經驗、知識等;外在環境則包括病人的親人、朋友、醫院的工作人員和醫院的硬體設備、行政程序等等。有時我們會覺得病人很固執、想法不合邏輯,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但是,病人生活在「現象我」的世界裡,其主觀感受沒有對錯可言,照顧者如何同理他的感受,進而滿足他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由「現象學」的角度從事護理工作,可說是我的護理之鑰。

生了病的人,尤其是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通常都很敏感,他們的主觀感受來自於外在環境的刺激,引發內在的想法,進而建構其中的意義。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言:「健康的人思緒總是被生涯規劃中重要的事情所佔據,像是學問、地位、金錢和事業等等。但這些外在的東西是否能標示我們的生命價值?當躺在格格不入的病床上時,入侵的疾病接管了身體,身體變成難以居住的地方,原本的計畫或規律的生活完全被打亂……日子要如何過下去?於是病人開始注意周遭的事物,也許醫療人員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讓他焦慮半天,同樣的,家人或訪客的語言或肢體,也會讓病人想很多……如果有人同理他的感受,我們會發現病人的世界充滿了意義。」

本書作者對病人心理的描述偏重長期臥床的病人,包括臨終病人,因此也談到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故今中外,每個人都害怕死亡,但是,唯有認清死亡,與死亡共在,生命的旅程才得見豐富。

一般人當訪客要比當病人的機會多,的確有必要學習如何扮演好訪客的角色。其實訪客也蠻難為的,書中給了一些建議,雖然多少有著國情不同的距離,甚至會讓訪客視探病為畏途,但是以作者細膩的臨床觀察,仍有參考的價值,例如;以病人為主角,體會病人的心理情緒。當然,瞭解不是那麼容易,除非長時間「共在」,否則沒有必要把探病變成負擔。

再以「現象學」的角度出發,病人是人,而照顧者,諸如:醫療人員、家人、訪客也都是人,每個人都會觀察思考,人與人不斷的互動,相互刺激,相互影響,相互成長。照顧者表面看起來是在照顧病人,事實上,促使病人活得更好、更豐富的同時,照顧者絕不是單向的付出,病人的行為反應足夠讓照顧者思索、讚嘆,進而學習。

有人說,死亡是成長的最後階段,面對死亡時有無限的發展潛能。從這個角度來看,病人真的是我們的老師。訪客如能抱著這樣的心情,相信探病將不再是痛苦的差事。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