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史詩級宗教學家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最經典的著作。「唯有體認神聖,方能真正安頓於凡俗。」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榮格學派的歷史》

《榮格解夢書》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

《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

《沙遊療法與表現療法》

《哈利波特與神隱少女》

《越旅行越裡面》

《心理分析入門:我的理解與體驗》

Analytical Psychology
 
作者:申荷永(Shen He-Yung)
書系:Master 015
定價:400 元
頁數:400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12 月 03 日
ISBN:9867574338
 
特別推薦:默里.斯丹(Murray Stein,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主席)、顏澤賢(華南師範大學校長)、王浩威
 
第一章 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

第三節 理解與分析:西方的淵源

心理分析的西方思想的起源,可回溯到心理學之詞根的本義,這便是演化為西方「靈魂女神」的「賽姬」(psyche)的傳說。這是西方的「心靈」與「情愛」相結合的開始。在此之後,透過蘇格拉底的追求,以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努力,西方人的心靈持續變化,心理學及心理分析的觀念也在逐漸萌芽。隨後,通過漫長的中世紀黑暗,心理分析的精神在內省與反思中,像盞微弱的明燈指引著人們繼續前行。

心靈與情愛:賽姬與斯芬克司

西文的「心理學」以及 「心理分析」,都可以追溯到其詞根的本義:「psyche」(賽姬)。賽姬一詞包含著靈魂、自我、心理與精神等不同的詞義,同時又是被丘比特所愛上的「公主」,而作為人格主體為丘比特所鍾情的賽姬,就是西方的靈魂女神。

在神話傳說中,賽姬本為凡間某國王的小女兒,因其生性聰慧、美麗動人,而引起天神維納斯的妒嫉。維納斯讓自己的兒子丘比特去引誘賽姬,以示懲罰,沒想到淘氣、任性的丘比特卻真心愛上賽姬。當維納斯發現後,趕緊召回自己的兒子,丘比特因而不得不離開溫柔善良的賽姬。

為了尋找丘比特,賽姬歷盡艱辛,通過許多考驗,最後感動了天神宙斯,遂賦予她神性並予以掌管人類的靈魂。儘管有著語言的差異,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這則故事,感受到東西方本源的一致性,那就是人類根本的心性所在。

西方有句諺語說「愛情是盲目」的,這或許是由於單憑人們的理智並不能理解愛情的緣故。正如漢字「愛」所寓意的象形意含那樣,其中包含著「心」。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說過這樣一句話:「心有著心的理由,只是這種理由並不為理性所認識。」認識其所不認識的,正是心理分析所需付出的努力。

在西方心理學的意義上,與賽姬一樣著名的傳說,便是特爾斐(Delphi)「太陽神阿波羅神殿的箴言」以及「斯芬克司」的故事。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心理學」詞條的解釋中,引述有關的傳說:「在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有一座特爾斐神殿,裡面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這樣的文字:『人,認識你自己。』就是這麼一句話,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形成我們今天的心理學。」

在傳說中,古希臘的奧林匹斯山是西方諸神所居住的地方,那裡住有西方的天神宙斯,以及由他所統率的眾神祇,凡人是難以涉足的。既然是凡人無法涉足的神的地界,而又有著神的箴言──「人,認識你自己」,該如何讓人知曉呢?於是,就有斯芬克司的故事。「斯芬克司」是傳說中的一個奇特的生靈──「獅身人面」。埃及還留有她的一座雕像,與那雄偉的「金字塔」一樣著名。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斯芬克司便是神的使者,帶著神對人類的忠告──「人,認識你自己」,從奧林匹斯山來到人間,古希臘的忒拜城堡。經過細心的籌劃,她把神的箴言化作一段「謎語」,來盤問她所遇到的人。

最後,故事引出猜中斯芬克司謎語的伊底帕斯,那是佛洛伊德「戀母情結」的原型,也由此孕育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並演繹出心理分析過程中諸多複雜的情結。儘管心理學家們把「人,認識你自己」作為奮鬥目標,但是斯芬克司卻始終蒙著神祕的面紗,神話的傳說仍然包藏著謎中謎。

實際上,「斯芬克司」所寓意的也是整個自然的奧妙,丹皮爾(William Dampier)就曾在其著名的《科學史》(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的扉頁上用詩文來形容人類精神與科學探索的心路歷程,儘管有許多發現與創造,許多學科與理論,但是「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沒有供出她內心的祕密;她不可思議地保護著,猜不透的斯芬克司之謎」。

斯芬克司仍然在微笑,這微笑也是送給佛洛伊德的,為他的潛意識的發現及其夢的解析。斯芬克司也曾把這微笑給予伊底帕斯,為他用生命的代價所猜出的人的謎底。斯芬克司也曾把這微笑送給了蘇格拉底,為他秉承特爾斐神殿的神諭對人的心靈做不懈的探索與努力。

心靈之演變:蘇格拉底與其後繼者

歷史在傳說中演變,傳說也逐漸演化成真實的歷史,那便是荷馬以及荷馬史詩。當荷馬時代結束的時候,也正是在西方的智者們開始認真地考察現實的時候,人們的心靈也在演變著。不久,蘇格拉底出現在古希臘的街頭,再度使人們重視特爾斐神殿的箴言,以及斯芬克司傳說中所包藏的謎中謎。

前蘇格拉底:智者們的追求

在古希臘,西方的文明史展開了極其輝煌的第一頁。首先出現的是一些試圖解答自然之本源奧祕的智者們。他們有米利都的泰勒斯(Tales)、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畢達格拉斯(Pythagoras)、伊奧尼亞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愛利亞的巴門尼德(Parmenides),以及西西里島南岸的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遠古的傳說似乎不再重要,這些智者們所追求的轉而是對物質世界的本原性回答。

羅素在其《哲學史》中說:「七哲中每個人都特別以一句格言而聞名」。比如,泰勒斯的格言是「水為萬物」,其哲學的涵義是要表達「萬物都是由水構成的」,或「萬物起源於水」的觀念。阿那克西曼德選用的是「無限」,對他來說,「無限」是一種不同於人們所知道的任何實質的東西,無限永?而無盡,包圍著我們所知道的一切世界。智者阿那克西美尼則用「氣」來表達他對於世界本原的理解:我們的靈魂是氣,氣也包圍著整個世界,如同人的呼吸決定著生死,氣決定著世界任何物質的存亡。

在薩摩島上有智者畢達格拉斯,他是傳奇人物中的傳奇,賦予「數」為萬物的始終。在他身上,人們可以感覺到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影子。西文「理論」(theory)的本義原為 「熱情動人的沈思」,畢達格拉斯從中得到其數學的知識,肇起了「理論」的理智成分。儘管在畢達格拉斯那裡,「理論」仍然保存著理智與熱情的自然和諧。

與畢達格拉斯同樣帶有神祕主義色彩的是智者赫拉克利特。他認為火是世界的根本實質,萬物都像火焰一樣,是由別種東西的死亡而誕生的。赫拉克利特不僅僅是「邏各斯」的最初使用者,也是古希臘智者中留下格言最多的一位,如「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等等,都是源於他的洞見與智慧。

在赫拉克利特崇尚火追求變化的時候,另外一位智者則在平靜地思索「存在」與「不變」,那就是愛利亞的巴門尼德。「思維與存在同一」,在對存在與不變的思考中,孕育出實體的意義與觀念。即使人們早已淡忘巴門尼德,甚至是不再記得他所說的:「在一切神靈中,她(女神)首先創造了愛神」這句話,但是也會對他的學生和朋友芝諾(Zeno)記憶猶新。「阿基里斯永遠趕不上他前面的烏龜」以及「飛矢不動」等超然脫俗的雄辯,更使人們難以忘懷。事實上,巴門尼德的存在、無限與不變,正是包含著這類詭辯式的智慧。

大約在泰勒斯挑起這揭示世界本原之謎的百年之後,在西西里的南岸出現了恩培多克勒,世界開始有了綜合性的「四根說」,亦即視土、氣、火、水同為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愛」使得它們結合;「恨」或 「鬥爭」使得它們分離;世界乃至萬物,也就在這四種元素的「愛」與「恨」中運作演化。隨後不久,希波克拉底出現。他用其著名的「體液說」,把古希臘的哲學思想體現在醫療實踐之中。土、氣、火、水四種元素在濕、乾、熱、冷四種性質的作用下,反映在人體內的液體分配上:多血質熱而濕,黏液質冷而濕,黃膽汁熱而乾,黑膽質冷而乾。於是,我們也就有了氣質的最初分類。四種液體協調能夠帶來健康,失調便導致疾病。這古希臘最初的醫學思想,同樣包含著深刻的心理學或心理分析的意義。

蘇格拉底:心靈與智慧

大約在公元前470年前後,古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從殘留下來的古代雕刻中,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的半身像。這雕像儘管看上去有些笨拙和醜陋,但從那粗糙的石材裡,依然可以感覺到和藹可親、天真質樸的氣息……這就是感性的蘇格拉底。他的父親是一位石匠,母親是一位接生婆,而蘇格拉底則既是出色的「雕刻家」,也是著名的「思想的接生者」。
杜蘭(Will Durant)在其《西方哲學史話》中,曾把蘇格拉底與古希臘的智者們相比較:「當然,他(蘇格拉底)之前也有過哲學家:矯健如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精奧如巴門尼德和愛里亞的芝諾,宏遠如畢達格拉斯和恩培多克勒。但他們大抵是物質方面的哲學家;研求外物之性質,物質的度量的世界之規律和元素。蘇格拉底說:那固然很好,但對於哲學家有一題目,其價值無限高過這裡的一切木石,甚至那裡的一切星辰,這就是人心。人是什麼,能成為什麼?」【註4】。蒙田曾熱情地稱讚說,蘇格拉底把人類的智慧從蒼穹帶到人間。事實上,他為我們帶來的這個智慧,更是關於人心,關於心理的思想和知識。於是,在蘇格拉底之後,我們開始有了西方心理學及心理分析。
在古希臘,特爾斐神殿的神諭是出了名的靈驗,正如著名的「人,認識你自己」的箴言以及斯芬克司的故事。蘇格拉底的命運也與這特爾斐神殿的神諭有關,當他得知神諭宣稱他是最有智慧的人的時候,蘇格拉底開始了他的「懷疑」,懷疑以及求證的結果使他領悟到,那正是「人,認識你自己」的另外一種表達形式,斯芬克司謎語的另外一種變換。於是,蘇格拉底確信,心靈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對象,那是最高的智慧,最值得追求的東西;蘇格拉底同時認為,真正的自我不是肉體,而是靈魂和內心生活。
蘇格拉底曾以其「助產術」的獨特思維方式而著稱,或許那也是對其真正做過接生婆的母親的最好紀念。「如果我想修鞋,我要去找誰呢?」看起來愚俗的問題,卻蘊含著智慧的種子,這正是「啟發無知」的絕妙處。蘇格拉底可能還會提到與銅匠或木匠等有關的問題,但是他也會問:「誰應該來修理國家這只船呢?」於是,人們所擁有的正確觀念或答案,便會從心底的潛層浮出。「幫助已經包藏於每一個人的意識中的思想出世」,正是蘇格拉底所做的「思想接生」。
此外,蘇格拉底並為後人留下如何面對生死的榜樣。在柏拉圖記錄的《申辯篇》結語時,蘇格拉底說:「現在我該走了,我去赴死;你們去繼續生活:誰也不知道我們之中誰更幸福,只有神知道。」實際上,蘇格拉底也是知道的。同樣是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說,如果死後見到的是荷馬,以及荷馬仍然生活的地方,那麼死便是一種獎勵。他接著充滿信心地說:「更重要的是,我願在那裡也像在這裡一樣,把時間花在考察和研究人的心靈上……」
在所有心理病症以及心理治療的背後,生與死以及對生與死的思索,對其意義的理解,總是具有更為本質的作用。蘇格拉底通過他的選擇,為我們留下心靈的智慧以及生死攸關的心理學啟示。

後蘇格拉底:繼承者的努力

死神召喚了蘇格拉底,幾乎也帶走了上天降予人間的輝煌;不過我們還有蘇格拉底的學生,還有柏拉圖,仍然留住了幾許古希臘的曙光。二十歲的柏拉圖,偶然聽到蘇格拉底在公共場合的一次演講,從此便追隨這位老師。柏拉圖認為,他的老師是他所認識的最有智慧、最公正,也是最好的人。
柏拉圖式的愛情,也讓人們永遠都不能忘懷柏拉圖。在這特殊的愛情中,也包含著他自己對老師蘇格拉底的感情以及精神純潔感受的嚮往。於是,心靈與情愛有了新的形式,身體與精神也逐漸分離。在柏拉圖看來,人們的心靈被囚禁在肉體之內,被迫用眼睛去看那些「形式」的摹本。在其著名的《斐多篇》中,柏拉圖生動地形容與描述了「三種靈魂」:象徵理性靈魂的「馬夫」,駕馭著象徵精神靈魂以及欲望靈魂的兩匹馬……柏拉圖甚至已經說出,即使在理性的靈魂認為它是真正的主人時,欲望還是會從夢中冒出。於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本我—自我—超我」,在那遠古的智慧中,也找到了支持。
愛默生曾經深情地說:「柏拉圖即哲學,哲學即柏拉圖。」並且以奧馬(Omar)讚美《可蘭經》的話讚美柏拉圖:「有了《理想國》,整個圖書館都可以燒掉了。」要理解國家和政治,就必須理解人們的心理,這也是柏拉圖的智慧。「有怎樣的人民,便會有怎樣的國家。」、「政治隨著人們的性格的變化而變化……國是國中的人性製造出來的。」這些都是柏拉圖的政治心理學名言。從欲望、情感和知識來解析人們的行為,同時剖析國家政治,柏拉圖對此得心應手。他尖銳地指出:國家政治事務中的紛爭與衝突,便是由於對人類心理缺乏瞭解所致。「我們每個人,甚至是每個好人,也都懷著一種潛伏的獸性,它經常從睡夢中出現。」 【註5】。如此現代的精神分析語言,實際上早已經由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柏拉圖說出來了。
亞里士多德十七歲的時候從師於柏拉圖。英才煥發的他,接受著充滿智慧的老師的指導,與柏拉圖漫步在哲學的花園?,彷彿一對希臘的情人,備受後代的羡慕與嫉妒。但是,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並非老師的複製品,而是極富獨創性的全新體系。「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便是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整個西方的科學幾乎都是從他開始的,包括西方的科學心理學。
儘管不同意老師的主張,但仍然深受老師的影響。亞里士多德企圖找出心理過程與物理過程的密切關係,於是我們有了關於靈魂的機能或官能的心理學思想。在亞里士多德的著述中,靈魂有某種「客觀」的定義:「潛在地擁有生命的一種自然的軀體形式。」【註6】。於是,被柏拉圖斷然割裂的靈魂與肉體開始有了溝通的機會,靈魂也具有了現實性,可以作為引導有機體運作的力量,或者說是一種實現生命所擁有內容的軀體潛能。
西方的心理學,尤其是學院派的心理學,基本上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傳統。就當代西方心理學的意義而言,柏拉圖是被忽視了。但是,他所繼承的蘇格拉底的傳統仍然發展著,尤其是透過奧古斯丁的「內省」、蒙田的「沈思」以及盧梭的「懺悔」,人們仍然尋思著那遠古的靈性消息,此也正是心理分析的西方起源之所在。

心靈之尋思:奧古斯丁與懺悔錄
西方的心理學史嚴格來說是從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時代開始的,以其「實驗內省法」為標誌。但是,波林和墨菲等心理學史家,也都公認心理學的「內省法」本起源於奧古斯丁,尤以其著名的《懺悔錄》為代表。或可說,在西方心理學史家們的眼中,所謂的《懺悔錄》便是人進行自我心理分析的實際記錄。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曾被認為是最後一位西方古典哲學家,深受柏拉圖的影響。在其著名的《懺悔錄》中,奧古斯丁面對上帝,傾訴與分析著自己靈性生活的每一過程,似乎是把自己的靈魂放在上帝的祭壇上,徹底而精細地來做解剖。佛蘭茨.亞歷山大和謝爾登.塞內斯尼克在其合著的《精神病學史》中,稱「聖奧古斯丁不僅是胡塞爾現象學的先鋒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最早開拓者,而且也是心理分析學的遠祖。」【註7】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是對的,在奧古斯丁的「懺悔」中,已經遠非是意識層面的心理學意義,而是名副其實的內心深處的表白,帶來的是無意識及其心理分析的影響。心理學史家們一致公認,奧古斯丁的思想可以囊括從四世紀到十二世紀所有的心理學思想,尤其是在學院派心理學的意義上。在所謂的黑暗的中世紀,奧古斯丁無疑是一盞明燈,點燃著中世紀的希望直到文藝復興曙光的來臨。
不管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文藝復興的開拓與進取都是人類的驕傲。墨菲以其心理學史學家的敏感,在其《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中這樣描述文藝復興的意義:「整個運動的絕妙縮影表現在西班牙王國的錢幣鑄造上……在發現美洲之前的日子裡,有些西班牙硬幣上刻著『沒有更遠的地方』的字樣。西班牙和海克力斯(Hercules)的柱子就是世界的邊緣。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和探險者時代的到來。銘文改變了。『沒有』取消了,剩下的是『更遠的地方』。世界上有『更遠的地方』。」【註8】其中,也象徵或包含了人類心理學的潛在變化。未曾意識到的並非不存在,無意識中包含著更加深遠的心理學意義。
儘管文藝復興時代已經遙遠,但只要看到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品味那神祕而動人的微笑;或欣賞米開朗基羅的「酒神」,尋思其中的精神變化;或領略「大衛」所表現的那沈靜雄偉的身軀與性情,都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在諸多發現的背後,亦然是人的發現,尤其是人性的輝映。
蒙田及其《隨筆》便是這種人性發現,乃至內省與自我分析傳統的新時期的代表。題名為「隨筆」,絕非是隨便寫寫雜感的記錄,而是真正的思想所孕育出來的生命,是同奧古斯丁《懺悔錄》一樣深邃的作品,都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天籟之音。有識之士讀《蒙田隨筆》的時候,曾發出這樣的感嘆:「在那本書裡我看到了世界:窮人、奴隸、國王,我看到了一切;我看到自己了嗎?」【註9】蒙田是寫他自己的,表現的是他的心靈。在《蒙田隨筆》一開始「致讀者」中,他就如此表白:「讀者,這是一部真誠的書……我自己是這部書的材料……」但是,在一位參透生命意義的思想者的背後,就不僅僅是自己,而是人性。伏爾泰曾這樣為蒙田正名:「蒙田像他所做的那樣樸實地描繪自己,這是多麼可愛的設想!因為他描繪的是人性……」【註10】
盧梭在蒙田之後繼續著那種獨自面對心靈的探索。他在其《懺悔錄》的開始,用同樣的坦誠聲言:「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盧梭接著說:「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面前,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註11】
盧梭曾經表達過這樣的感慨:「我覺得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於人的知識。我敢說,特爾斐神殿裡唯一的碑銘箴言:『人,認識你自己』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盧梭認為自己的《懺悔錄》「可以作為關於人的研究──這門學問無疑尚待創建──的第一份參考材料。」 【註12】他的心願最終在佛洛伊德的手中得以實現。也正如盧梭在其《愛彌兒》一書的扉頁上引用塞涅卡的話:「我們身患一種可以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助。」【註13】於是,當心理分析作為一門學科出現的時候,它不僅僅包含著這種人類反省自身、分析自我的傳統,同時也具有了醫治創傷與慰藉心靈的作用。

 
 
 
推薦:默里.斯丹(Murray Stein,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主席)、顏澤賢(華南師範大學校長)、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