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榮格學派的歷史》

《榮格解夢書》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

《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

《沙遊療法與表現療法》

《哈利波特與神隱少女》

《越旅行越裡面》

《心理分析入門:我的理解與體驗》

Analytical Psychology
 
作者:申荷永(Shen He-Yung)
書系:Master 015
定價:400 元
頁數:400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12 月 03 日
ISBN:9867574338
 
特別推薦:默里.斯丹(Murray Stein,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主席)、顏澤賢(華南師範大學校長)、王浩威
 
第二章 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第一節 佛洛伊德印象
這是我第三次來到維也納,第三次「親近」佛洛伊德。但是,我對於佛洛伊德的印象以及佛洛伊德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逐漸形成的:有著最初的帶有某種神祕氣息的遙遠的呼喚,有著高覺敷老師的悉心教授,也有著我自己心理分析的親身經歷。

伊底帕斯的化身
走進維也納貝爾加澤大街十九號的佛洛伊德博物館,佛洛伊德與其妻子瑪塔哈年輕時的照片格外地引人注目。兩張獨照顯眼地懸掛在佛洛伊德辦公室正對進門處的牆壁上。在兩張照片之間放的是一幅奧狄浦斯猜斯芬克司之謎的照片。佛洛伊德博物館?的紀念品──佛洛伊德銅像,其正面是功成名就的佛洛伊德肖像,背面放的竟是在猜斯芬克司之謎的伊底帕斯。
伊底帕斯是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之名著《伊底帕斯王》中的主人公。其人物原型有著久遠的古希臘神話傳說背景。他的出生即預示著戀母弒父的乖戾命運:在異國他鄉度過十八年歲月的伊底帕斯,當他再次踏上故土的時候,卻在一場爭鬥中,不知情的殺死親生父親,並且自信果敢的猜破斯芬克司之謎,被推上國王的寶座,與剛失去丈夫的王后結婚,那正是他的親生母親。

圖p54: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英格雷斯(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名作「伊底帕斯在回答斯芬克司的謎語」

儘管伊底帕斯的命運中背負著巨大的不幸,但他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是時代的驕子。破解斯芬克司之謎,意味著開啟一個新時代的視野;那是人瞭解自己的開始,人對自身的認識進入新的里程碑。佛洛伊德代表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天之驕子。1895年七月二十四日初夢乍醒的佛洛伊德,進行一場自我分析後,突然悟出「夢是願望的實現」。如獲至寶,情緒激動不已的佛洛伊德,瞭解到他的發現對時代的意義,於是在其日記中寫道:1895年七月二十四日,佛洛伊德揭開斯芬克司之謎。
在接下的三年,亦即從1895年到1898年間,佛洛伊德開始進行「自我分析」;並與威廉.弗里斯(W. Fliess)保持著密切的通信聯繫,這些後來都成為發展《精神分析的起源》一書的基礎。佛洛伊德自我分析過程中最重要的發現,便是「戀母情結」──每個小男孩,都會暗戀自己的母親;相對地,每個小女孩也都會暗戀自己的父親,而有著「戀父情結」。在這種「暗戀」的情緒中,含有潛意識的兒童性欲的成分。神話傳說中的伊底帕斯正是佛洛伊德所描述的潛意識心理現象的原型,因此,佛洛伊德的「戀母情結」也被稱為「伊底帕斯情結」。
「伊底帕斯情結」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點,也是他的親身體驗。在寫給弗里斯的一封信中,佛洛伊德曾表白:「當我回憶童年的經歷時,覺察到對母親所懷有的非分之想,真是羞愧難當,更是難以啟齒……,但是,為了研究,我還是決定將之公諸於世。」 在整個精神分析的過程中,「戀母情結」及其所包含的意義,始終佔有最重要的地位。【註1】
儘管曾是破解斯芬克司之謎的時代寵兒,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也盡顯其能耐與優秀的品格,伊底帕斯還是難脫其悲劇性的命運。他的後半生充滿了不幸。當被告知是弒父娶母的惡人時,可憐的伊底帕斯承受著巨大的悲痛,決意放棄一切,獨自承受命運中的折難。他親手挖破雙眼,在「那個悲慘時刻到來時,伸出因命運作弄而顫抖不已的手,拿起手杖,朝向命運之地喀泰戎山──伊底帕斯出生三天後帶著腳傷被丟棄的地方──的方向跌跌撞撞地走去,去忍受那漫漫長夜的無盡苦難。」這是索福克勒斯劇本中的描述。
造化弄人,即使受命運的戲耍,伊底帕斯也不喪失其固有的人格。大女兒安蒂岡妮提戈涅放棄宮中優渥的生活,自願陪伴父親一路苦行。她攙扶著這個受命運煎熬的老人,四處漂泊,雖然經歷著苦難,卻依然保持著高貴的情操。最後,分離的日子也到來。在雅典歐墨尼得斯女神的聖地,一個飄著橄欖樹和桂花清香,並散發著葡萄藤氣息的聖林?,奧伊底帕斯與女兒做最後的告別,於是,他再度帶著他高貴的精神和超凡的氣度獨自踏上歸去的旅程。
就像伊底帕斯一樣,佛洛伊德也有他自己的驕傲與悲哀。潛意識的發現以及創造發現潛意識的方法,都是他的不朽貢獻。德國納粹的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學生與追隨者的相繼叛離與分裂,以及罹患癌症,都是晚年的佛洛伊德的不幸。1939年九月二十三日,佛洛伊德在英國倫敦去世。在此之前,佛洛伊德告訴他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上這樣一段話:「他揭開了斯芬克司之謎,他是本領高強的人。」這是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結。他也是伊底帕斯的化身。

單純固執的性格
恩斯特.瓊斯(Ernest Jones)是佛洛伊德的法定傳記作者,此人也是佛洛伊德的學生,出色的精神分析學家。當他為撰寫傳記,向佛洛伊德的女兒安娜提問,「佛洛伊德最突出的性格是什麼?」時,安娜毫不猶豫地回答:「他最突出的特性,就是他的單純。」事實上,在佛洛伊德去世後,許多記者和學術界的人士,都曾提過類似的問題,而安娜總是自信而堅定地那樣回答。
「單純的佛洛伊德?」或許許多人或對這樣的形容感到不以為然,會這樣認為,若佛洛伊德也算單純,那麼,所有的人都再單純不過了。因為一般人大多容易將佛洛伊德等同於他的研究。佛洛伊德研究的對象──人的潛意識,以及在他的研究涉及的問題──利比多(libido)或人的性欲,都是人的陰暗面;潛意識的複雜,性欲理論的不見容於道德社會,這都使得佛洛伊德顯得極其複雜,甚至不甚光彩。然而,在瞭解者的心中,佛洛伊德是單純的,一如他女兒所認定的那樣純正。
佛洛伊德的單純,或許可從影集《大西洋海底來的人》中的麥克,或是早已深植人心的「超人」角色,來窺見端倪。是的,就「單純」這點人格特質而言,佛洛伊德和「麥克」、「超人」是很像的。他們都不太理解世俗的理念,更不用說世俗的規範;他們都有著一份固著的坦然,憑藉著自己的良知和本性來表現真實的自我;他們都有著一份天真,自信而固執地堅持己見;同樣地,他們也都有著一份熱情,不管是對於真理的追求,還是對於人類的責任。與一般的人相比,他們確實是單純直率的,這種單純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也是一種高尚的人格。這就是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生存的時代,正是維多利亞保守道德觀籠罩下的維也納。在面對傳統的壓力以及社會現實的衝擊下,他仍然堅持研究,提出自己的學說;憑著對真理的信念,他獨自一人面對來自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壓力與責難。儘管在當時,他的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被斥為異端邪說,他仍舊坦然地面對。他曾多次到大學講課,企圖宣傳他的學說,原來眾多的聽眾,在聽到他的潛意識理論、性欲及心理發展的理論後,紛紛退席,一間很大的教室只剩下三個人。然而,即使面對這樣的窘境,佛洛伊德依舊想要把他的想法講完。這是一種勇氣,一種特有的單純的勇氣。
佛洛伊德的單純是與其固執的本性聯繫在一起的。瓊斯在其傳記中曾描述,佛洛伊德喜歡單純,討厭複雜與變化的事物,這種性格也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上。比如他只有三套衣服、三雙鞋子、三套內衣,就是外出度長假,也是始終如一。另外,佛洛伊德酷愛雪茄,一天一定要抽上二十支左右……。這表現了佛洛伊德的單純,卻也反映了他的固執。單純的性格使他得以在探索潛意識以及性欲理論時,義無反顧;固執的一面卻使得他不能容忍其他人對其理論的修正,更不會輕易地接受他人的見解與勸說。
單純的佛洛伊德,使他能在最尋常的生活現象中,看到最為重要的精神分析因素:潛意識中的性本質,以及性欲的動力作用;固執的佛洛伊德,使得他在發現這些重要的性欲因素之後,便不能再容忍阿德勒或榮格等人提出的任何其他的見解。單純與固執,同一個佛洛伊德性格中的不同層面。

工作、愛情與希望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單純固執的佛洛伊德似乎只知道工作,而不懂得生活與愛情。所有看過不同中文版本的佛洛伊德《愛情心理學》【註2】的人,也必定大失所望,因為那並非人們所期望的「愛情祕笈」。但是,不管是對於工作還是愛情,亦或是「希望」,佛洛伊德都有其獨到的見解與感受。當有人要他展望人類的未來,表達他的想法時,佛洛伊德深情地說:「愛與工作,這是我的希望。」
「愛與工作」,是佛洛伊德寄予人類未來的希望,也是他留給世人的印象。儘管佛洛伊德十分瞭解「性」,但並不見得是真正懂得「愛」的人,但是,正如盧梭《懺悔錄》中所說的,又有誰能真正懂得愛情呢?佛洛伊德在初次遇見他的夫人瑪塔哈時,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充滿性靈的眼睛,敏感而溫柔,具有一種透人肺腑的氣質和堅定的自信;微微向上翹起的鼻子,嘴唇紅潤豐滿……濃密的棕色秀髮順著耳根伏貼地梳在兩旁。這不僅是作家比下的瑪塔哈,更是佛洛伊德心中的愛情。「妳的外表,體現出妳的甜蜜、溫柔與明智。我對於形式上的美,總是不太在意,不過不瞞妳說,很多人都說妳的美麗……但不要忘記,美麗只是幾年時間,而我們卻要一生相處,一旦青春的艷麗成為過去式,唯一留存下的美麗就只是內心所表現出的善良和瞭解,這正是妳尤勝過他人的地方。」這是佛洛伊德寫給瑪塔哈的情書,其中的熱情與浪漫表現在其執著與智慧之中。不過,這只是佛洛伊德表現愛的一個面。凡是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他所理解的愛情中,也有對工作的熱情和工作中的創造。

圖p58:佛洛伊德與妻子瑪塔哈

就工作來說,佛洛伊德堪稱是痴情無限,死而後已。對此,茨威格在其佛洛伊德評傳中曾有生動的描述。佛洛伊德既有規律又有耐心的工作節奏,體現在他工作的七十五個年頭,數千個星期中的每一天;幾乎都限定在同一個圓圈中,這一天與另外一天幾乎完全一樣。茨威格說, 「在他從事學術生涯的時代,他生活的規律是,每星期去大學演講一次;在星期三晚上以蘇格拉底式的方法,為學生舉行一次學術研討會;並且星期六下午總會安排一場牌局,除此外,從早到晚,或者是更確切地說,到深夜,他將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分析、治療、研究、閱讀,以及構思學術思想中。他那本無情的工作日曆沒有一頁是空白的。在近半個世紀中,佛洛伊德忙碌緊張的一天,沒有一個小時不是在精神思維中度過的。」【註3】
每天醫治救人的數十小時,挑燈夜戰的努力著述,如此五十多年的辛勤工作與創造,才創造了精神分析巨大的成就及深遠影響。每一封信,每一個問題,都是佛洛伊德在沒有助手和祕書的條件下,獨自完成的;每一部偉大的著作也都是他親自擬定撰寫的。對此茨威格曾感嘆不已:「唯有這樣的創造力,這樣的心靜如水,才能展現出他狀似平庸的外表後真正的魅力。只有在他這個創造者的領域內,這個看起來平凡的生命,才顯示出他的無與倫比和不可比擬性。」【註4】
生命中有了愛,也就有了工作的熱情與動力;有了工作與創造,有了愛,也就有了希望。因此,佛洛伊德身體力行的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他在臨終之前平靜地說:「我生來要做的事情,我都做了。」平淡的話語中包含著何等壯美的一生。當佛洛伊德去世的時候,世界仍然籠罩在世界大戰的黑暗中,希望之光顯得遲來而微弱,一如意識面對那漫無邊際的潛意識存在,但是,面對這龐大黑暗所現出的這道微弱光亮,佛洛伊德卻是充滿信心。薪盡而火傳,佛洛伊德留給世人的是對人性的特殊理解。然而,一個理解人類心靈的知識,又何嘗不是人類的希望呢?

圖p60:1938年,佛洛伊德身患癌症且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與迫害之下,仍然執著地伏案工作



第二節、精神分析的背景
談完對佛洛伊德的印象後,我將繼續從專業的角度來分析其精神分析思想與理論產生的背景。這涉及歷史文化的層面,包括維多利亞時代的維也納特有的環境;涉及到有關學術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對於無意識的覺察與發現而言;同時也包括佛洛伊德本人的醫學背景,尤其是其精神醫學的實踐。

歷史文化的準備
凡是接受所謂「時代精神說」的人,都會認為是時代造就了佛洛伊德,時代孕育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論家尼爾曾在其《心理學的理論手冊》中,稱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他居住的精神文化氛圍的產物,同時也是他在其中成長的社會環境的產物。這是有道理的。
十九世紀是一個召喚精神分析的時代。1873年,年僅十八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她雖不甚美麗,但卻讓人喜愛,是一位兼具純真與莊重,朝氣與沈靜的女性。但是,自從她的丈夫艾爾伯特去世後,心碎的維多利亞終日哀悼著她的心上人,此後的四十年中,維多利亞陷入連綿的哀傷,她開始著黑服,用鑲黑色信紙寫信等,從此有了「嚴肅婦人」的稱謂。哀傷的維多利亞女王深埋起感情,傾全力於工作中,使整個國家也陷入同樣的陰鬱情緒中,她要求她的臣民和屬民刻守一道道嚴格而古板的道德與倫理規範。然而,不僅是英國,整個歐洲畢竟是從伊麗莎白時代走過來的,早已不在乎地獄恐怖的男女,再難抑制心中那頭掙脫了束縛的「野獸」。此刻,本能與社會的衝突似乎表現得比任何時期都更加地尖銳。「少年維特的煩惱」頓時成了整個時代的病症,許多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著一種有效的治療。
時代的種種特徵,在經過若干時間的變化後,形成一種固有的情調,一種特有的機遇,一種集中的現象。十九世紀的晨光暮色全都聚會在維也納,時代為精神分析準備的搖籃,伴隨著藍色多瑙河流淌。佛洛伊德四歲至此,此後近八十個年頭都是在此度過。此時,也正值維也納文化發展的全盛期,無論在音樂、哲學、文學乃至科學,維也納都取得聞名世界的成就。這裡也是文化的熔爐,更是音樂與藝術的聖殿。典型的維也納人表面上都嚴守禁忌規範,私下卻喜歡狂歡縱樂。精神分析第一個病人安娜.歐的裝束,就是這個時代「病症」的一個縮影:緊裹著的上衣與束緊的細腰,既束縛又突顯女性璦璦內含的魅力。從象徵的意義上來看,佛洛伊德的「壓抑」與「衝突」早已體現在現實生活的衝突中。
為了佛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的出現,歷史似乎已經做了許多必要的準備。菲利普.皮內爾(Philippe Pinel)在被任命為巴黎婦女精神病院院長的時候(1794),具有慈愛本性的他,便已經為病人解開手銬和腳鐐了。在此之前,精神病人並沒有任何醫治的機會,且大多被作為女巫燒死的居多。而當醫生開始為病人解除手銬和腳鐐時,新的醫學觀念:如何解除她們心理上的鐐銬?正是對精神醫學的考驗。
此外,佛洛伊德的猶太血統為其帶來的影響,也是許多為佛洛伊德作傳者所不忘提及的。在我們的理解中,這種影響不僅是指猶太人的語言、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歷史上流浪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所遭受的侮辱和歧視。這為佛洛伊德提供內在的精神力量,並且激勵著他奮發圖強地從事其所選定的精神分析事業。或者可以這樣說,猶太人的血統與文化傳統,與整個猶太民族所遭受的壓迫和歧視,對於佛洛伊德的成長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學術思想的發展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無意識或潛意識是最重要的概念與思想。我們所指陳的無意識或潛意識,是基於佛洛伊德所賦予它的特殊意義而言。佛洛伊德在精神疾病治療中,對於無意識的發現與創造,對於人類心理活動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這創造的意義在於他發現無意識的作用與方法,而並非發現與創造無意識本身。
在佛洛伊德之前,就西方思想的發展脈絡而言,無意識現象的發現及其相關理論的提出,早有他人。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就曾透過他的「單子學說」,試圖闡述無意識的存在及其作用。低微的單子所呈現的「統覺」,已經是萊布尼茨心目中的無意識現象。萊布尼茨百年之後,赫爾巴特(John Frederick Herbart,1776-1841)提出「意識閾限」(limen of consciousness)的概念,這時已經能夠有效地把意識閾限之外的意識歸之為「無意識」。同時,赫爾巴特也曾用意識的協調與衝突解釋無意識主要是受意識排斥的結果。對此,波林表示,雖然萊布尼茨預示了無意識學說,但是,這種學說實際上是起於赫爾巴特。
潛意識在佛洛伊德手中是充滿動力特性的,包含著巨大的能量。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能量守?思想的延續。實際上,主張能量守?及其動力作用的赫爾姆霍茲(Herman von Helmholtz,1821-1894)和布呂克(Osnabruck),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前者力持能量守?說,後者則直接把人的行為動向,視為受遵守能量守?原則的力所推動的。這兩種觀點的綜合,一直是佛洛伊德的動力說與潛能說的基礎。佛洛伊德是布呂克的學生,曾在其手下工作,深深敬重他的學識與為人。佛洛伊德曾回憶說,布呂克對他的一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當潛意識的能量融會與運作在心理層面的時候,傳統中的唯樂主義思想,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注入了部分生力。儘管西方唯樂或求樂思想的緣起,多被追溯到希臘時代的阿里斯蒂普斯(Aristippus,公元前435-前356)和伊比鳩魯(公元前341-前270),但是在單純的「追求快樂與逃避痛苦」的原則中,傑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則發揮出更適用於他那個時代需要的「功利主義」,以及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在「進化論」的體系中所發展的享樂動機。在心理學史家們看來,佛洛伊德的「享樂原則」、性欲及其壓抑的理論,都與唯樂主義的思想傳統有著不解的淵源。
就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心理學層面來說,我們可以視之為獨立的創造,而不是受馮特意識心理學的影響,但是,仍然可以通過布倫塔諾來追溯有關的思想發展。佛朗茨.布倫塔諾(1838-1917)是佛洛伊德在維也納讀書時的老師,同布呂克一樣,佛洛伊德也曾十分鍾情於他,凡是布倫塔諾開的課就不願輕易放棄,還曾一口氣選修他的六門課。
布倫塔諾當時是哲學教授,希望用自己生命與實踐,來重新展現亞里士多德的智慧。1874年他出版了《經驗觀點的心理學》,提出與馮特《生理心理學》(1873)不同的主張,引發心理學史上有關意動內容的爭論。在布倫塔諾看來,馮特研究的只是心理的生理學或物理學的層面,而他則是直接面對心理本身。比如,若是用「我看見一種顏色」做比喻,馮特所研究的是顏色及其內容,而布倫塔諾則是要探索「看」及其「意動」的意義。對於布倫塔諾來說,經驗與意動是心理學的根本。「只有經驗影響著我,就像情人一樣」,這是布倫塔諾的名言,也是佛洛伊德的實踐。
叔本華和尼采對於精神分析的影響也常被人們提及,他們的哲學思想、各自對於無意識領域的探索以及對生命衝動的發揚,都使佛洛伊德受益匪淺。此外,莎士比亞與歌德也都是對佛洛伊德深具影響的思想家。在佛洛伊德「夢的解析」、 「奧狄浦斯情結」、「自戀」和「昇華」等諸多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都可以看到莎士比亞和歌德思想的影響。此外,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以及費希納(Gustav Fechner)在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學綱要》,也都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及其心理學實踐帶來重要的啟發與影響。
當思想轉化為實踐;實踐產生新的思想或理論指導的時候,則更凸顯佛洛伊德的英雄本色。當他的影響轉化為現實時,這就涉及到其精神分析理論背景的另外一個層面:來自精神醫學方面的影響與臨床實踐。

精神醫學的實踐
精神醫學及其治療在佛洛伊德之前的發展:磁力治療、麥斯梅爾術、催眠術、治療歇斯底里、暗示療法,涉及到幾個主要的先驅人物:范赫爾蒙特、麥斯梅爾、布雷德、夏科特、伯恩海姆。
范赫爾蒙特(J.B. Van Helmont,1577-1644)是提倡「動物磁力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謂的「磁力說」,主張我們每個人都散發著一種磁石的流力,而磁力治療者則可以運用這種磁力流質以影響他人的精神和肉體。即使是在今天,磁力治療仍然透過其邊緣性的存在而起作用。利用磁力或磁場的作用而發揮治療效果的尚大有人在。
佛里德里希.安東.麥斯梅爾(F. A. Mesmer,1734-1815)是「麥斯梅爾術」的發明者,這是催眠術的前身,磁力治療的延續。從一塊磁鐵重現神奇的治療效果開始,麥斯梅爾掀起了影響深遠的麥斯梅爾術熱潮。儘管麥斯梅爾本人對這種治療的解釋用的是「動物磁力」,但是實際上已經是初型的催眠術了。
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1795-1860)是正式啟用「催眠術」這個詞的人,儘管他的這種催眠術與麥斯梅爾術本為同胞兄弟。布雷德的貢獻在於對「麥斯梅爾現象」背後的原因進行探索。他不僅發現其中的生理學機制,而且接觸到心理暗示效應。布雷德認為 「暗示」是催眠狀態的基礎,全神貫注於一個特殊觀念是進入催眠狀態的關鍵。心理學史家們把「催眠術」歸功於布雷德,從此以後就有了一個被科學界所接受的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讓.馬丹.夏科特(J. M. Charcot,1825-1893)是佛洛伊德的老師,與布呂克和布倫塔諾一樣,對佛洛伊德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有著超感官功能的夏科特常常鼓勵學生,去發現那些自己不知道但已經存在的事物。他曾告誡佛洛伊德,何謂第六感官:這是一種高度誠實的直覺,依靠多年嚴格的觀察和探索,提出前人未提出過的問題,並尋求其答案的精神。夏科特從布雷德等前輩們承襲到催眠術,並將之用在「歇斯底里」病人的治療上,取得顯著的效果,吸引許多前來學習的人,最有名的學生除了佛洛伊德之外,還有皮埃爾.雅內(P. Janet,1895-1947)。雅內是首次嘗試對病症中表現出來的特定的心理過程進行深入研究的人。佛洛伊德曾表示,他從雅內那裡獲益匪淺,包括把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加入作為治療的重點。學成後,佛洛伊德離開巴黎建立其維也納的精神分析;雅內則留在巴黎,承繼著夏科特的事業。
伊波利特.伯恩海姆(H. Bernheim,1837-1919)是法國南西學派的代言人,他把催眠術運用到非精神官能症患者身上,並專注於發展催眠中的暗示效應,賦予催眠術更多現代的意義。佛洛伊德曾翻譯伯恩海姆有關催眠術的著作(1888年),次年還專程到南西求教於伯恩海姆,主要學習催眠的技術。因此,佛洛伊德早期使用的催眠技術,更多地是反映伯恩海姆的方法與技術。從伯恩海姆那裡佛洛伊德學習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在催眠狀態下病人所體驗到的各種經歷以及記憶,都可能在正常的狀態下得到恢復。而這種恢復,或失去的記憶的再現,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

第三節 精神分析的理論
佛洛伊德用「精神分析」來稱呼自己的學說及其心理治療體系。英文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由「精神」和「分析」組成,但在西文的構詞中,「psycho」含有「精神性神經病」、「精神病態」或 「心理變態」的詞義。雅內早在佛洛伊德之前便使用「psycho-analysis」來標示自己的學說,因此,佛洛伊德用「psychoanalysis」以示區別。大陸學者高覺敷先生在二○年代翻譯佛洛伊德著作時,根據其治療精神疾病的本義,以及當時整個心理學的發展背景,使用了「精神分析」一詞。

潛意識與心理結構
佛洛伊德對於潛意識心理機制的發現,是借助於臨床的實踐。他與布魯爾合作的《歇斯底里症研究》,是精神分析的開端,也是人類意識接觸潛意識的一場肉搏戰。事實上,在這場足以改變人類歷史的艱苦探索中,除了有布魯爾與佛洛伊德並肩作戰外,還有熱心的觀眾、鼓勵者以及多年情誼的好友弗里斯。
潛意識早已經通過催眠現象,在向人類的意識挑戰。夏科特與雅內等傑出的精神病學家,在使用催眠術治療病人的時候,實際上也都不自覺地發揮著潛意識的治療效果。但是,面對潛意識時,佛洛伊德是自覺的,並表現著其獨創的性格。他不像他的老師夏科特或雅內那樣,僅僅是使用催眠術來治療病人(在這裡,病人是被動的,是被治療的客體),而是關注於催眠治療過程中病人的回憶和渲洩。於是,被催眠的病人從被動轉為主動,潛意識借助於病人的病徵表現,主動向佛洛伊德展現其自身的存在與意義。
面對病人的佛洛伊德,敏感地感受到了潛意識傳來的消息。他在其《歇斯底里症研究》的埃米夫人個案報告中,便提供這樣的想法:病人的意識中並未存有焦慮的原因,只是發現焦慮的存在。懷有決定論情結的佛洛伊德,致力要尋找導致病人焦慮的真正原因。或許,這正是潛意識吸引佛洛伊德的地方──將其引至人類內心深處的祕密。
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潛意識的注釋》(1913)中,強調潛意識概念的動力特性:「它不僅僅是指一般潛伏的觀念,還特別指那些具有一定動力特質的觀念;這些觀念儘管強烈而活躍,但仍不能進入意識的狀態。」那麼為什麼這些強烈而活躍的觀念不能進入意識狀態呢?在佛洛伊德看來,主要是受壓抑的作用,他說:「潛意識觀念是被一些能量排斥到意識之外的,這些能量反對它們自己為意識所接受。」【註5】
在佛洛伊德早期理論的描述中,人類的心理結構是由三部分組成的: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潛意識主要是被壓抑的欲望和本能衝動,由於壓抑的作用而不能進入意識;前意識則介於潛意識和意識之間,受壓抑的強度不大,較為容易再度進入意識;意識則是我們覺察到的心理內容,也是我們心理存在的表層。佛洛伊德及其理論的解釋者,往往用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來形容我們的意識,而把潛伏水下的龐大冰山根基作為潛意識,而前意識就是介於水面上下的一種「中間存在」。
後來,佛洛伊德在其《自我與本我》(1923)中,用新的術語來描述他的心理結構理論,也就是流傳更為廣泛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劃分。
本我指我們心理最原始的狀態,類似於「混沌」,包含著原始的本能衝動與能量。自我是相對於本我產生的概念。本我是情感,自我就是理性;本我是潛意識,自我就是意識。但是,自我也是從本我那裡發展或分化出來的,有了自我,才有我,才有了我們意識到的自己。
超我常被描述為社會倫理規範的代表;是父母教養孩子時形成的,往往以「這是不對的……」,「這樣是不可以的……」等內化的語言表達。但是「超我」又是「自我」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意識功能。
將佛洛伊德的理論通俗化的是艾里希.伯恩(Erich Bern)。他著名的P—A—C模型,是用兒童(child)來形容佛洛伊德的本我;用成人(adult)形容自我;而用父母(parent)來形容超我;並在該模型之上建立「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 analysis theory)。
佛洛伊德喜歡用騎手與馬來形容他的潛意識和意識,本我與自我的抽象理論。在這裡,馬是「本我」,是「潛意識」,而騎手則是「自我」,是意識。若就賽馬而言,那麼,規則與裁判,就是「超我」了。這三者之間的溝通與協調非常重要,涉及到成功與失敗,涉及到一個人心理健康或精神錯亂,因為三者之間的衝突,往往是諸多心理病症的重要起因。

抗拒與壓抑
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中,潛意識是與抗拒和壓抑密切關聯的。或者說,對於抗拒與壓抑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與理解潛意識,以及與此有關的整個精神分析理論。佛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運動史》(1914)中宣稱:「壓抑理論是構成精神分析結構的奠基石。」
佛洛伊德認為,儘管處於潛意識的心理內容具有動力的特性,但是由於某種力量阻止它們進入意識,從而迫使它們處於潛意識狀態。根據大量臨床的觀察與經驗,這種力量的存在是可以確定的,因為當你試圖把病人的潛意識記憶引入到他的意識中時,你就會覺察到一種與此相抗衡的對抗力量。佛洛伊德說,促使致病的力量在病人那方是以抗拒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有了這樣的認識,就容易理解,就精神分析的臨床意義而言,要取得治療效果,就必須消除病人的抗拒。佛洛伊德說,「從治療的機制出發,也就有可能對疾病的起源形成相當明確的看法。現在以抗拒的形式出現,阻止被遺忘的材料進入意識的那些力量,想必當初就是導致遺忘,並把那些致病的經驗排除在意識之外的。我把這個過程稱為壓抑,抗拒的存在,不可否認地證明了這一點。」【註6】
佛洛伊德把精神病症,都看做是抗拒與壓抑的結果。「說得更直接一些,對歇斯底里症患者和其他精神官能症的研究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未能成功地壓抑那些不相容的願望所依附的觀念。」儘管通過壓抑把許多令人難堪的心理內容逐出了意識和記憶之外,並且看起來為意識自我免除了大量的痛苦。但是這些被壓抑的願望與衝動會繼續存在於潛意識中,它們會在那裡窺視與等待著所有被激活的機會。於是,當意識自我稍有不慎,那些被壓抑的觀念就會以一種經過偽裝的替代形式,帶著其強烈的情感色彩,再度進入意識之中。
就在佛洛伊德的五次講演中,面對美國的聽眾,他舉了一個通俗的例子,說明抗拒與壓抑在精神分析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
假定在這個講堂裡,有一個人在製造混亂,干擾演講,他故意發出一些噪音和響聲,大聲地說話等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干擾演講進行,此時,聽眾中有幾個人站了出來,抑制「搗亂者」行為,或進一步強行趕到門外,這時「搗亂者」就暫時被壓抑了。為了能夠順利繼續,防止「搗亂者」衝進來,再次干擾演講活動,那幾個人可能就在門口站崗,或用椅子頂住門,這樣就在完成壓抑之後又建立起一道抵抗的防禦線。這樣的一種情景,轉譯成精神分析的術語:門裡和門外就是意識和潛意識;「搗亂者」被抑制的行為,或強行推門外,就是壓抑與抗拒。
但是,儘管把「搗亂者」趕出去,並且設置崗哨,並不意味著事情的結束。那個被擋在門外的「搗亂者」,可能變得怒不可遏,當隔離在門外的策略無法牽制他的行為時,可能再度帶來麻煩,或甚至引發更大的麻煩。所以,儘管「搗亂者」已經不在我們中間了,他的行為已經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了,但是,這樣的壓抑也可能只是起著暫時的作用而已。因為現在他在門外大喊大叫,拳打腳踢門板,造成比剛才更為嚴重的「吵鬧」聲,在這種情形下,若令人尊敬的校長斯坦利.霍爾博士願意充當調解者與和事佬的話,大家一定會感到高興。霍爾博士會去和門外那個「搗亂者」溝通,然後回來和大家討論如何重新接納那個人。鑒於霍爾博士的權威和聲望,以及他親自的擔保──那個人會遵守規矩,於是,聽眾決心以疏通來解除壓抑,真正的和平與安寧因而再次獲得。
這是佛洛伊德在其著名的「精神分析五講」之第二講中,用來說明精神分析之抗拒與壓抑時所舉的例子。佛洛伊德說,對於描述心理醫生在用精神分析法治療神經症時所承擔的任務來說,這個比喻提供一個實際的情境。

性與精神官能症
既然壓抑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石,是潛意識之所以成為潛意識的重要機制,也是造成佛洛伊德所面對的諸多精神官能症表現的主要原因,那麼,被壓抑的對象是什麼呢?「搗亂者」會是誰?他為什麼要搗亂?壓抑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一種力量?有什麼樣的動機呢?對此,就涉及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另外一塊重要基石,性欲理論。
在《精神分析引論》中,佛洛伊德在闡述他的壓抑概念之後,就接著解釋他的性欲理論。在佛洛伊德看來,壓抑促成潛意識,壓抑也導致精神官能症。而神經症及其表現,則與性欲的滿足有著不解的淵源。佛洛伊德說:「無論何時,我們都會因分析而推知病人的性的經驗和欲望;無論何時,我們都不得不肯定症候是為了達到同樣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性欲的滿足。病人想用症候來達到滿足性欲的目的。所以,症候實際上是不能獲得滿足的代替物。」【註7】
佛洛伊德與布魯爾在其《歇斯底里症研究》第一版的序言中,便已經提出了「性與歇斯底里症」的必然聯繫:「……我們經常觸及病人最內心深處的生活……所有我們特別應用的病史中,性和婚姻關係在病因學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只能用很不完整的證據來驗證我們的觀點,即性似乎在歇斯底里症病因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它猶如心理創傷的一個來源或用來『防禦』的一個目的──即來自於意識中壓抑的觀念。」但是,在其《精神分析運動史》中,佛洛伊德則更是確信性與神經症的決定性作用。「不管是溫情的還是敵意的,在每次精神官能症的治療中,都會以清楚的性的形式出現移情,儘管這既非醫生或病人所渴望的,亦非他們所誘發的。但在我看來,這個事實往往是最不可或缺的證據,即精神官能症的驅動力量的根源就在於性生活。這個論點從未受到過任何應有的注意,因為假如受到人們注意的話,那麼,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就不會留下任何其他公開形式的結論。就我而言,這個論點是一個決定性的論點,而且是精神分析工作的更具有特殊意義的發現。」【註8】
佛洛伊德認為,關於性的問題,使他真正領悟到了人類創造活動的過程和人類心理的本質。他的如此獨到的創見是如何形成的?這涉及三位特殊的人物以及三個特別的故事。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運動史》中,有對此過程的詳細描述。
其一,是佛洛伊德合作者布魯爾。儘管在佛洛伊德果敢提出性欲在精神病及神經症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時候,布魯爾則是持消極保留態度的。但是,佛洛伊德對性的好奇與信心,卻是布魯爾所給予的。
對此,佛洛伊德所講述的故事是,當他還是一名年輕醫生的時候,有一天和布魯爾在城鎮散步。這時,有一個人突然趕上來,急著與布魯爾說話……那人走後,布魯爾告訴佛洛伊德,說那個人是他的一位病人的丈夫,而這位病人的精神官能症發作,往往是由於「幽會的祕密」。佛洛伊德好奇地問是什麼意思,布魯爾則解釋說,都是床上發生的事情。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佛洛伊德激動地說:「他並沒有意識到,他所陳述的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多麼不同尋常的意義。」【註9】
其二,是佛洛伊德的老師夏科特。在布魯爾陳述那個故事的幾年後,佛洛伊德參加夏科特的一個晚會,被夏科特與布羅阿代爾(Brouardel)的談話深深地吸引住。當時夏科特在敘說他正治療的工作:一對來自東方的年輕夫婦──女的患有嚴重的精神官能症,男的則在性方面有嚴重的障礙。大概是布羅阿代爾對夏科特提出的假定──性問題與精神官能症的關聯表示不贊同,夏科特突然激動地跳了起來,說:「這種病例總是與性器官的問題有關……」。佛洛伊德描述當時的情形:當時夏科特兩手交叉於胸前,用他特有的生動方式,踮起腳尖上下跳躍了好幾次。佛洛伊德說:「在那片刻,我感到驚異萬分,幾乎要麻痹了。我自言自語地說,如果他早知道,為什麼他從不曾這樣說呢?」【註10】
其三,是維也納大學婦科醫學教授克羅巴科(Rudolef Chrobak),佛洛伊德稱讚他是維也納最優秀的醫生。在經過夏科特這事後的一年左右,正當佛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擔任精神疾病學講師時,收到克羅巴科一個消息。他請他幫忙接待一位女病人。由於他抽不出時間照顧這位病人,將之轉給佛洛伊德。很快地佛洛伊德便發現,這位病人正遭受著無可名狀的焦慮困擾,克羅巴科的不出現,則更加重病人這方面的反應。病人只有在得到有關克羅巴科的消息時,症狀才會有所減輕。後來,克羅巴科趕到,他向佛洛伊德解釋病人焦慮症狀的主因是結婚十八年仍然是一個處女。克羅巴科肯定地說,她丈夫是絕對的性無能,面對這樣的病人,醫生是無能為力的。
雖然這三個簡單的插曲對佛洛伊德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在講述這三個故事的時候,他說他也是在很多年以後,對其中彰顯的重要意義才有所領悟。1905年,佛洛伊德出版其《性學三論》一書,被認為是除了《夢的解析》之外,佛洛伊德對人類知識最富創造性和永?性的貢獻。就其中關於「性變態」、「幼兒性欲」和「青春期的變化」三個部分而言,「幼兒性欲」無疑是最具有其精神分析特色與意義的內容。這不僅是精神分析治療強調童年經歷的強有力的支持,而且也為其特殊的兒童心性發展理論奠定了基礎。


第四節 精神分析的方法
佛洛伊德發現與發揮自由聯想、夢的解析以及防禦和移情的方法,與發現、揭示潛意識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在心理學的臨床意義上。事實上,關於潛意識的概念,早在佛洛伊德提出之前,人們便已經逐漸感受到相關觀念的存在,如:萊布尼茨的「單子學說」以及赫爾巴特的「意識閾限」等理論都涉及相關內容。而佛洛伊德之所以成為揭示潛意識的獨創者,更多的是由於他同時提供我們探索潛意識的方法。

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是佛洛伊德用來取代催眠術,改進布魯爾談話治療的首要方法。但正是催眠術與談話治療,啟發佛洛伊德獲得新的發現。或者說,當佛洛伊德意識到要把布魯爾的「談療」和「渲洩」從催眠術中解放出來的時候,一種新的自由聯想法也就開始出現了。
在奠定「精神分析」發展基礎的《歇斯底里症研究》中,介紹的第一個個案是安娜.歐,雖然治療師是由布魯爾掛名,但其實是由布魯爾和佛洛伊德共同完成。安娜.歐在治療過程中,有時會出現 「失神」的狀態,並且伴隨著「自言自語」,布魯爾就利用安娜.歐這個「自言自語」 的特點,讓她在催眠狀態下回應與回憶這些「自言自語」……聰明的安娜.歐喜歡這種無拘束的暢談,稱之為 「談話療法」與「掃煙囪」(chimney-sweeping)。佛洛伊德感覺到,在這「談話」中起著的治療作用的背後,其實是存在著十分重要的東西。
在《歇斯底里症研究》中提出的另一個案例:埃米.馮.恩夫人。她是佛洛伊德提供的第一個病例。在治療這位病人的過程中,佛洛伊德不僅使用催眠治療,而且嘗試使用安娜.歐所稱的「談話療法」與「掃煙囪」作為治療方法。治療埃米.馮.恩夫人時,佛洛伊德做了這樣的描述:

1889年五月一日,當我初次見到這位女士時,她正躺在沙發上,頭枕在皮墊上。她看上去很年輕,善於修飾,富有性格。她的臉顯出緊張和痛苦的表情。眼瞼浮腫,雙眼神情沮喪,前額雙眉緊皺,鼻唇溝較深。她說話語調低,好似有困難,言語中不時有痙攣性的停頓,好像結巴一樣。她的手指不停地亂動,似乎是不能自主……還有,她常用嘴發出啪嗒聲而阻斷自己說話,這種聲音卻又不像是模仿。【註11】

治療開始的第三周,五月十五日,病人表現出煩躁不安,抱怨說擔心「電梯」不安全。佛洛伊德給她做催眠,然後問她為什麼顯得如此煩躁不安,病人的回答卻是,擔心自己的月經將至,會影響到她的治療。
為此,佛洛伊德做了一篇長達兩千字的「註解」,集中闡述許多重要的思想,包括對於「自由聯想」。首先,病人為解釋自己的煩躁不安,「開始時,便隨便抓住一個出現在腦海裡的焦慮念頭……」,在這裡也就是對「電梯」的憂慮。佛洛伊德分析說,「記憶錯誤使她與有意識地對電梯的想法聯繫起來而成為焦慮。(但是)她的意識中並不存在焦慮的真正的原因,而只是發現焦慮……」「一般來說,觀念(或聯想)的下意識情結(subconscious complex)的一部分闖入了病人的一般意識中,正是這部分激起了這樣一類紊亂。」最後,佛洛伊德總結說, 「精神官能症患者似乎總有一種把心靈中同時出現的任何觀念都聯繫起來的要求。」 「不久前我才通過對不同領域中現象的觀察,使自己相信這種指向聯想的強制性力量。」【註12】事實上,這段發現正是佛洛伊德自由聯想法的開始。至此,自由聯想的發現與潛意識的存在,以及壓抑與抗拒理論等重要的精神分析概念開始密切聯繫在一起。
有了埃米.馮.恩夫人的治療經驗,佛洛伊德確信自己能夠把布魯爾的「談話治療法」從催眠術中獨立出來,發展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三年後,即1892年,佛洛伊德治療伊麗莎白.馮.艾小姐時,自由聯想法便逐漸成熟起來。當時二十四歲的艾小姐,受腿痛的折磨,但又沒有任何器質性的問題,因而被診斷為歇斯底里症。她的父親去世不久,母親又患病,姐姐也因心臟病而去世,艾小姐需要面對這些突發事件,並承擔起家中的所有重擔與責任。
佛洛伊德通過對艾小姐病症的分析,得出這樣結論:「馮.艾小姐的症狀是以相反的方式表現的。她總是把自己的症狀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這驅使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她的注意也許放在別處,疼痛僅僅是個附帶的現象──可能放在與之有關聯的思想或情感上。」【註13】佛洛伊德說,對於艾小姐的治療,他能夠不使用催眠術,而採取另外一種完整的方法。「我採取對一個歇斯底里症患者的第一個全程分析,我獲得了一個程序,並在往後把它發展成一種常規方法,謹慎地使用它。這個程序是,清除一層又一層的病態心理素材,我們願把這程序比作挖掘廢墟的技術,我從病人告訴我她所知道的內容開始,仔細地注意某些思路中存在的隱匿點,或在因果關係中遺漏的某些聯繫……然後進入她記憶的更深一層。」【註14】
在對艾小姐的治療中,佛洛伊德讓她以極為放鬆的姿態躺在沙發椅上,閉起雙眼,但並不是採用催眠術,而是讓她自由傾訴她的聯想與往事。佛洛伊德首次用手觸及病人的前額,並讓病人說出這觸及或壓力的片刻,浮現在她腦海中的任何想法或念頭。
佛洛伊德說,「這個驚奇和直觀的實驗就成為我的模式。」自此,佛洛伊德逐漸放棄催眠術。佛洛伊德自信地說,事實上病人知道所有具有致病意義的事情,問題只是如何讓他們真實地講出來。佛洛伊德介紹說,如果向病人詢問這樣一些問題,如:「你的這個症狀出現多久了?」或「是怎樣產生的這個症狀?」等等,病人一般總是會回答說「不知道」、「我確實不知道」,於是,在這個時候,佛洛伊德就把手放在病人的前額上,讓病人閉上眼睛,告訴病人說:「那麼現在,請你放心,你在我手的壓力下就會想出來。當我鬆開手你睜開眼睛的時候,你將會看到某些東西,或者是有某些東西浮現在你的腦海中……抓住它,它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好,現在你看到什麼?告訴我,發生什麼?」【註15】
但是,如果病人仍然回答「看不到什麼?」或「什麼也沒有發生!」的時候,佛洛伊德則會盡力地消除病人的顧慮,肯定病人是有能力做到的,並且只要病人接受,他準備重覆這個程序。他會反覆這樣做。
佛洛伊德說,自從第一次使用這種治療方法,他就驚奇地發現它產生他所需要的精確結果。「它使我不受催眠術的支配,使我洞察常常造成記憶遺忘的動因。」【註16】因為佛洛伊德知道,導致病症的因素與經驗,都存在於被病人遺忘的記憶中。被遺忘的記憶並沒有真正消失,它們仍然存在病人的心理,並且會在不經意的聯想時再度浮現。於是,透過自由聯想法的運用,便能夠在不使用催眠下,而把這些被遺忘的記憶聯繫起來。
被遺忘的記憶,往往是由於壓抑而被迫存在潛意識中,自由聯想在消除病人的抗拒後,也就意味著被壓抑的潛意識獲得釋放。於是,一個念頭接連一個念頭,一個聯想導致進一步的聯想,佛洛伊德也就從中獲得了潛意識的消息與表達。佛洛伊德在其1909年的《精神分析五講》中曾說,從病人能夠回憶起來的任何一件事情入手,就可以進行自由聯想。只要病人能夠提供足夠多的自由聯想的材料,那麼就有希望發現病症的來源,獲得根本的治療效果。佛洛伊德堅信,儘管似乎表面看來是讓病人願意說什麼,就說什麼,但是,實際上只有那些與情結或潛意識病因有著依存關係的觀念與聯想才有可能進入病人的頭腦。對此,佛洛伊德在其講演中說,「如果這種發現被壓抑觀念的方法,無法令你們信服,我至少可以向你們保證,這是唯一可實踐的方法。」【註17】

圖p79:佛洛伊德的沙發,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收藏。

不過,佛洛伊德在這裡也可能是口誤,或者是過於急切地想表達自由聯想法的重要意義。因為,儘管自由聯想很快就成為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療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並不是他發現潛意識與精神分析治療的唯一技術,同樣的目標也可以透過另外的方法實現,比如說夢的解析。

夢的解析
夢的解析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三大方法之一,也是最為流行的一種。儘管我們可以把佛洛伊德在1893-1895年間與布魯爾合作的《歇斯底里症研究》作為精神分析的開始,但是,真正使得佛洛伊德為其整個精神分析學說的發展奠定基礎、樹立形象的,正是其1900年出版的《夢的解析》。
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英文第三版(1931)的前言中曾說,「這本書包含我有幸能做出的發現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這種洞察力即使讓人有幸碰上,一生也不過一次而已。」但是,有此一次也就夠了;有了夢,有了《夢的解析》,也就有了佛洛伊德,有了精神分析,有了真正的當代心理學的形象。
一般認為,佛洛伊德為埃米.馮.恩夫人病理下的注腳,並不僅是自由聯想的開始,同時也是釋夢觀念的最初表現。在「精神官能症患者似乎總有一種把心靈中同時出現的任何觀念都聯繫起來的需求」的背後,存在著一種潛在的決定性的力量。有了這樣的想法與感受,佛洛伊德接著說,「幾周來,我總是不停地更換一張硬過另一張的床睡覺,結果我的夢,越做越多,而且也更為逼真……在剛醒來的一刻鐘內,我能記起所有的夢,我不厭其煩地將它們記下,並試圖解釋它們。我成功地發現兩個因素:一是,為了尋找解答問題的方法的需要,……二是,企圖把在同一意識狀態下出現的任何觀念都聯繫起來的壓力。那種無意義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夢的特徵,可能與這後一因素的力量無限增加有關。」【註18】
在《夢的解析》出版之前,佛洛伊德完成其《科學心理學設計》(1895),並在其中的十九、二十、二十一的章節中對夢進行初步的探討,涉及到如下有關夢的問題:1、夢的願望滿足的特徵;2、夢的幻覺特徵;3、心靈在夢和幻覺中的退化作用;4、睡眠狀態中的運動麻痹問題;5、夢中移置作用的本質;6、夢與精神官能症症狀在機制上的相似性。同時,佛洛伊德還充滿信心地在《科學心理學設計》中說,他對於夢的研究,將揭開原發性心理過程和續發性心理過程的不同規律。
佛洛伊德在第一章中對引用有關夢的科學文獻做綜述,第二章則為「釋夢的方法」。佛洛伊德曾斷言,夢是可以解釋的。而解釋一個夢,也就意味著給它一種意義。對此,佛洛伊德用自己的一個夢介紹釋夢的方法。
這就是著名的「伊瑪打針」的夢。伊瑪曾是佛洛伊德的一個病人,佛洛伊德稱她為年輕婦女,彼此由於某些不愉快而中止精神分析治療。這天,佛洛伊德於臨睡前整理有關個案的資料,夜裡就做了這個夢。時間是1895年七月二十三、四日。

一個大廳,我們正在接待很多客人,伊瑪也在其中,我立刻把她帶到一旁,好像是回答她信中的問題,並責怪她還沒有採用我的治療方法。我對她說,「你現在還有疼痛感,責任全在你自己。」她回答說:「你知道現在我的嗓子、胃和肚子是多麼痛嗎?簡直痛得我透不過氣來。」我大吃一驚,看了看她。她臉色蒼白,而且有些浮腫……【註19】

佛洛伊德運用自由聯想方法,詳盡地分析這個夢的各種聯繫,從他的「顯夢」中捕捉其中隱藏的意義。佛洛伊德認為,在夢中自己對伊瑪的責怪,正是他白天意識中想說而未能表達的。「她仍然感到痛其責任並不在我……這個夢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嗎?」從這個夢中,佛洛伊德得到他的領悟:「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在1900年六月十二日寫給弗里斯的信中,佛洛伊德敘說了他對此夢的情結:「將來某一天,是否可以在此(他做此夢的房子)立一塊石碑,上面刻上『1895年七月二十四日,在此屋之內,西格蒙特.佛洛伊德博士揭開夢的祕密。』」【註20】
對佛洛伊德來說,夢是願望的滿足,既是一種原則,也是一把鑰匙。佛洛伊德在說明這是一個釋夢的普遍原則的時候,曾引用這樣一個例子。他的一位朋友說,他妻子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月經來了。他問佛洛伊德這是什麼意思。佛洛伊德說,我的確知道這個夢的意思。一個已婚的年輕婦女夢見月經的到來,意味著她希望月經能來,因為她希望在擔負起母親的責任之前,還能再有一段自由自在的時間。
在結束「夢是願望的滿足」一章時,佛洛伊德說,他的一個學生曾告訴他一句諺語:「豬夢見橡子,鵝夢見玉米,雞夢見小米……」 佛洛伊德深有感觸地說,夢是願望滿足的整個理論,盡都包含在這個諺語中。
有了這樣一把鑰匙,佛洛伊德是可以輕易地打開「夢的偽裝」,並且進一步充實釋夢第一原則:「夢是一種(被壓抑的)願望的(偽裝的)滿足。」於是,即使是那些令人焦慮的夢,甚至是噩夢,也都可以納入到「願望的滿足」這一基本原則之下來進行解析。在此基礎上,佛洛伊德夢的解析方法,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得到體現。

1. 夢的檢查作用。夢的檢查作用在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即使是在夢中,自我的檢查作用仍然在發揮作用,所以,夢中所表達的潛意識,要經過偽裝才能通過檢查,最後才呈現在夢中。而偽裝的方式則多種多樣,比如像濃縮、凝聚、移置、代替以及修飾、暗喻、投射等等。
2. 「顯夢」與「隱夢」。夢中表現出的所有內容,佛洛伊德都稱之為「顯夢」,都是偽裝的潛意識的表現;而在這偽裝的背後,分析者所要尋找的夢的意義,則屬於「隱夢」的範疇。
3. 夢的凝聚作用。一般來說,顯夢的內容大多是一個經過壓縮或簡化的版本,凝聚著豐富的隱夢內容。夢的凝聚作用,也可表現在現實生活中的幾個人的特徵,在夢中會凝聚到一個人身上。
4. 夢的移置作用。夢中的「代替物」或位置的移換以及相類似的暗喻等,都是移置作用的表現。有著類似「雙關語」的作用或啟示,因此,我們既要瞭解夢「字面的意義」,更要理解其所包含的寓意。
5. 夢的象徵作用。在佛洛伊德看來,夢的元素本身是隱夢的象徵,夢的象徵作用也就可以說明夢的元素與夢的解釋之間所存在的固定關係。但是,佛洛伊德認為,若是在夢的解析中使用象徵的方法,則必須要以自由聯想的結果為依據。
佛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引論》中,闡述了進行夢的解析的三個操作性原則。
1.顯夢的表現無論是合理還是荒謬的,都不必去理會;而是要關注於隱夢中的潛意識。
2.作為夢的解析方法的使用,應該能喚起「替代的觀念」;至於這些觀念是否合適,是否太偏離,都不要顧慮。
3.同時,分析者必須有耐心等待所要尋求的潛意識的自然而然的出現。
在佛洛伊德1923年發表的《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中,佛洛伊德強調從事夢的解析的基本方法與步驟。

首先,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對夢的分析,讓夢者按照自己對夢的內容的陳述順序來進行自由聯想。佛洛伊德認為這是原始而經典的方法,並且認為這是對於自己的夢進行解析的最好方法。
其次,心理分析師可以從夢中選擇一些因素進行釋夢的工作。佛洛伊德舉例說,分析者可以選擇最打動人的片斷,或最具感性的情節等。
再者,佛洛伊德認為,分析也可以不依賴夢本身,而是透過夢者對與夢有關的現實生活的聯想。
最後,佛洛伊德表達這樣一種觀點,若釋夢者對於自由聯想已完全熟悉,那麼,夢的解析則可以完全交給自由聯想,不去做任何的程序限定。
把夢作為通往潛意識的道路,是佛洛伊德的經典表達。但對於佛洛伊德來說,所要到達的彼岸,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臨床治療的效果。因而,夢的解析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這正如佛洛伊德在其《夢的解析》的第一版的序言中所說:「無論是誰,如果不能解釋夢象,就很難瞭解恐懼、強迫觀念和妄想等,更不可能給病人進行治療。」

移情與暗示
「移情」(transference)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專業術語中,意指病人將其童年或早期生活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轉移到他的分析師身上。或者說,他所看到的心理分析師,已經不是真實的心理分析師本人,而是在他心目中,受其童年或早期經驗影響的人物。利用這種移情的現象與作用,而達到特殊的心理分析效果,便成為精神分析的移情方法。
就某種程度來說,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便是從移情開始的。而這仍然是起於「安娜.歐」這個個案,由於出現移情,使得布魯爾放棄對安娜.歐的治療,而把「發現」與「治癒」的機會留給佛洛伊德。
早在《歇斯底里症研究》中,佛洛伊德就表達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在正常的心理過程中,如果有一種經歷伴隨著大量的情緒或情感因素,那麼這種情緒或情感,不是以各種有意識的反射性行為釋放出來,就是會與其他有意識的心理因素一起被消磨掉或消退下去。但是,佛洛伊德發現,精神官能症病人則不同,他們的情感處於窒息狀態,而對與其有關的經歷的記憶在意識中被切斷,或者是被壓抑。因此,對此可以有一種理論上的解釋:其一是,在最初經歷中,病人心理處於特殊的分離狀態,亦即布魯爾所稱的「類催眠」狀態。其二是,那個經歷與病人的自我不相容,於是產生抗拒。對於這兩種情況的治療,涉及到這樣一種考慮:如果最初的經歷伴隨著情感的發生能夠進入意識,那麼情感便可通過行為而獲得釋放或渲洩,這樣,導致病人症狀的能量也就會隨之消散,症狀也就能得到治療或緩解。儘管佛洛伊德那時還沒有形成關於移情的明確表述,但是此時的思考已經涉及到移情的機制與表現。
關於移情,尤其是作為精神分析方法的移情,佛洛伊德是在1912年前後確定的。1917年佛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做精神分析的演講的時候,他對聽眾說,既然已經充分地討論精神分析所有複雜的病症與難題了,那麼,絕不至於在結束時竟沒有提出一句有關治療的方法與技術。於是,佛洛伊德就用「移情作用」這個標題,介紹他的精神分析作為療法的意義。
一般來說,精神分析治療的關鍵,在於使被壓抑的潛意識獲得「合法」的意識呈現。潛意識是受壓抑的結果,那麼,如何消除壓抑呢?於是,找到壓抑和抗拒,以及被壓抑的觀念所在,然後克服抗拒,打破壓抑,從而將潛意識的材料變成意識的材料,也就成為早期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模式。但是,在這樣已經形成的精神分析過程中,佛洛伊德發現新的因素,那就是病人對分析師的移情;並且認為,事實上這種移情的因素早已在病人的內心深處成形,只是在分析治療的過程中逐漸顯現而已。
佛洛伊德在分析移情的起源後說,病人因受移情作用的影響而對治療師有所要求,治療師當然要順從這些要求,不然,怒加拒斥,便不可能達到治療的效果了。若要克服病人的移情作用,則需要讓他知道他的情感並不起源於目前的情境,也與醫生個人無關,只不過是再現了他已往的經驗而已。
這樣做是企圖把移情現象作為一種療法來發揮作用。他把看似是治療的重大障礙的移情作用──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友愛的,還是敵視的──都轉變成治療的最便利的工具。
佛洛伊德把移情的出現,比喻為一棵樹的樹幹與樹皮之間的新生層,由此就會有新組織的形成和樹幹的生長。佛洛伊德說,移情作用一旦發展到這個程度,那麼對於病人回憶的工作便退居次要的地位。「那時我們便可說已不再是診治舊症,而是在診治代之而起的新建立而改造過的精神症狀了。對於這舊症的新版,分析者可追溯到它的起始,如何發展和變化的,他特別熟悉這個經過,因為他本人就是它的中心目標。病人的一切症候都丟掉了原來的意義,以適應新起的意義;這個新意義即包含在症候對移情作用的關係之內。不然,也只有那些可作為這種適應的症候才留存而不消滅。我們假使能治癒這個新得的精神症狀,就等同治癒原有的病徵;換句話說,就是完成了治療的工作。病人若能與醫生有常態的關係,擺脫被壓抑的本能傾向的影響,則在離開醫生之後,也仍能保持其健康。」【註21】
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綱要》之「精神分析的技術」中,曾這樣描述移情,認為隨著移情的出現及其作用,能夠帶來這樣兩種積極的變化:其一,如果病人把分析者看做自己的父親或母親,那麼他就會把他的超我控制自我的權利交給分析師,因為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父母是超我的主要來源。於是,分析師作為「新的超我」,也就有了對病人實施一種再教育的機會。其二,一旦移情發生,病人就能夠充分而清晰地展現他的重要生活經歷。這對於整個心理分析的進展是十分有幫助的。
但是,佛洛伊德也指出,積極的移情作用所導致的成功治療很容易起著「暗示」的效果。如果消極的移情作用佔上風,那麼治療的效果就會另當別論。如果病人意識到隱藏在積極移情背後的強烈性欲,那麼他就會陷入情網。如果移情走向另一極端,那麼他就會覺得受到侮辱,受到忽視,他會恨分析師,將其視為敵人,並準備放棄分析。
就移情與暗示而言,佛洛伊德並不回避其中的內在聯繫。在佛洛伊德之前,伯恩海姆以其特有的敏感,在催眠中有效地運作病人的「暗示感受性」。佛洛伊德則進一步的表示,伯恩海姆所謂的「暗示感受性」,其實就是移情作用。但是佛洛伊德認為,伯恩海姆並不知道暗示感受性的發生,則是有賴於性或利比多的活動。佛洛伊德承認,之所以要放棄催眠術,就是想在移情作用中發現暗示的性質,或發揮移情的作用。
在此,佛洛伊德不但承認移情與暗示的內在關聯性,同時也區別催眠暗示與精神分析暗示的不同。他認為催眠術的暗示治療,主要是把病人內心的

 
 
 
推薦:默里.斯丹(Murray Stein,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主席)、顏澤賢(華南師範大學校長)、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