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史詩級宗教學家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最經典的著作。「唯有體認神聖,方能真正安頓於凡俗。」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已絕版)

Experiencing Ericks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n and His Work
 
作者: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 Ph.D
譯者:陳厚愷
書系:Psychotherapy 001
定價:280 元
頁數:256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4 月 08 日
ISBN:9867574133
 
特別推薦:王浩威 策劃、劉慧卿 審閱,心靈工坊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
 
第一章 艾瑞克森的創造力

「天才」一詞通常是指一個人所呈現的心智,它也意味著一個人天生具有卓越的精神力量和創造力。艾瑞克森的天才是由他的聰明、人性、好學、創意和洞察交織而成,他也勤奮的培養與錘鍊自己的天賦。

艾瑞克森的天才表現在他所身處的四個領域:一位催眠師、一位心理治療師、一位老師、一位將身體殘障化為優勢的個人;綜而觀之,他在這四個範疇的成就使他成為一位超越生命限制的人。

催眠師
如果有人正在研究催眠的歷史,首先他可能會讀到十八世紀的開業醫師梅斯墨(Mesmer)【譯註1】;然後是關於查可(Charcot)【譯註2】、布萊德(Braid)【譯註3】、利布萊特(Liebeault)【譯註4】和伯恩罕(Bernheim)【譯註5】,十九世紀時,這些人都致力於催眠領域。

緊接著在二十世紀,他會讀到關於艾瑞克森,他是現代醫療催眠之父,在發展新的催眠誘導方式與應用上有非凡的創見。他是五本催眠書籍的共同作者,發表了超過一百三十篇的專業文獻,其中大部份是關於催眠治療。他是美國臨床催眠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Hypnosis)的創辦人暨第一任主席,同時創辦了學會的官方刊物《美國臨床催眠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並擔任編輯長達十年。他經常遊歷各處為專業人士講學催眠,特別是在美國境內,他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催眠先生」(Secter, 1982, p. 453)。艾瑞克森為催眠取得了合法地位,讓催眠不再是「嚴肅學術殿堂中的跳樑小丑」 (Watzalawick, 1982, p. 148)。
在艾瑞克森之前,催眠治療並不是一個獨立學門,也不是主要的治療工具。然而,在心理治療學派百家爭鳴的發展當中,催眠一直是重要的觸媒。心理分析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完形治療師皮爾斯(Fritz Perls)、行為學家華普(Joseph Wolpe)和溝通分析學家伯尼(Eric Berne)都對催眠相當熟悉,他們卻不願運用催眠來協助發展各自的治療取向,並提升理論中的人格結構和改變模式。Erickson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認為催眠能使病人產生改變,所以長期致力於催眠領域。他並沒有去發展一個特別的催眠理論,但卻徹底地顛覆了傳統的催眠作法,以往操作者會將暗示語句強加在被動的個案身上。相反地,艾瑞克森的作法是激發並運用個案的內在資源(cf. Hammond, 1984)。

艾瑞克森學派的催眠是用來引發治療反應,目的是讓病人合作。病人接受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難以完成自設目標,治療師的工作則是幫助病人去順從自己最大限度的欲求,在達到目標的途中,催眠通常能有效地克服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這使得病人更能遊刃有餘的運用自助的潛能。

正式的催眠法不僅在催眠上有效,它同樣是深具影響力的溝通模式,然而艾瑞克森卻是自然催眠法的先驅者,例如,在不需要誘導儀式的情況下,他將催眠的技術有效地運用在心理治療。事實上,他的治療個案當中只有五分之一使用正式的催眠(Beahrs, 1971),即使他並沒有在「執行催眠」,他仍然持續的使用催眠技巧。(約翰﹝John﹞、喬﹝Joe﹞和巴比﹝Barbie﹞的案例就是這樣的例子,之後會再詳述。)自然催眠法是艾瑞克森策略取向針對短期治療的精髓,這是艾瑞克森表現他卓越天賦的第二個領域。

心理治療師
隨著傑.海利《不尋常的治療》(Uncommon Therapy, 1973)的出版,艾瑞克森成為眾所周知的短期策略取向心理治療之父。身為這個取向中一位極為成功的治療師,他發表了相當多的新案例和治療方法在短期策略心理治療的文獻當中;從他舊的講學錄音帶裡,還有更多的案例陸續被發掘。(例如:Rossi, Ryan, & Sharp, 1983; Rossi & Ryan, 1985)。

海利(1980)寫道:治療本身是一種問題,而非解決的方案;問題就是病人尚在接受治療,解決的方案是讓他們儘快脫離治療,過他們獨立的生活。艾瑞克森應該會同意這樣的看法。他的策略治療是一種常識性的取向,通常針對個案的主訴作處理。儘管在表面上他的策略性技巧似乎不尋常,事實上他是運用不尋常的常識。

將一名恐懼症患者安置在沙發上,並要求他自由聯想五十分鐘,這是一種荒誕不經的作法。常識性作法是讓恐懼症患者置身於害怕的情境,讓他們去對抗恐懼,透過這樣的方式,使他們學習去掌握主控權。藉著這種及其他的方式,艾瑞克森是首先將治療帶出病人心智範疇(和諮商室)的現代治療師之一,把治療變成病人現實生活的一部份。實踐這種治療方式的能力,是他偉大創見和創造力的展現。

老師
艾瑞克森另一個顛覆傳統的作法是他的教學。在1980年,我出版了《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是為專業人士所辦、為期一週研討會的逐字稿,當中他示範了不尋常的教學法。他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主要是關於成功的心理治療案例,以及他的家庭,他也現場示範了催眠治療。他並沒有透過聽學生的治療錄音帶,或藉著觀察及指導他們的治療方式來進行督導。(我當艾瑞克森的學生的時間長達六年,他轉介許多病人給我,但不曾看過或聽過我作催眠誘導或任何一個療程。)相反地,艾瑞克森採用多層次的影響溝通(multi-level influence communication)來激發學生的內在資源;這跟他的心理治療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跟他的催眠方式相同。他模糊了「催眠」、「教學」和「心理治療」三者的界限;當他在教學時,他實則在作催眠;當他在作催眠時,他實則在作心理治療。

艾瑞克森是個首尾呼應的溝通者,他的目標是儘可能使大部分時間的溝通都能環環相扣,他希望溝通能獲得最大的特殊效益。他總是預先揣想一個溝通目標。有一件軼事剛好可以揭櫫他的教育哲學,記得有一次他回應我對於他的評論,我覺得他1950年代教學錄音帶對我而言,像是一段很冗長的催眠誘導,他說他並沒有聽過自己的帶子:「我通常不教內容,我是為了觸發動機而教。」

在艾瑞克森學派的概念裡,催眠、教學和心理治療三者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分野,因為在這三個領域當中全是有賴於潛意識的學習,根本的道理在於人早已擁有要產生改變所需的資源;因此,心理治療和催眠,甚至到大一點的範疇──教學,都是激發資源、發展資源、幫助人們用更有效的新方式去整合資源的過程。

個人
無論身為一位催眠師、心理治療師或老師,艾瑞克森都有其獨創性,他的生活方式更是深具獨創性,這樣的證據在他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但他的獨特性特別彰顯在他克服了顛躓身體的困頓,追求一個不受限的生活。

艾瑞克森諸多的健康問題,都細數在他太太依莉莎白(Elizabeth Erickson)於1984年十二月十日寫給一位學生的信中,當時那位學生得了小兒痲痹症,寫信向她詢問艾瑞克森如何克服諸多病痛的折磨。雖然艾瑞克森太太的說明並不代表所有的狀況,但她的記憶卻有力佐證了艾瑞克森第四個展現過人天賦的領域──一個使其他三者相形失色的領域。

關於艾瑞克森:他的身體磨難

我的先夫米爾頓?艾瑞克森在他十七歲時(1919年)罹患了小兒痲痹症,那是一次極為嚴重的感染,他完全癱瘓,除了說話和動眼之外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而且他知道自己被視為無法活下來。他在自家農場的房子,由母親和一名有實務經驗的居家護士照顧。等到癱瘓的情況稍有改善,這名護士自己用了一種治療法,之後由澳洲護士肯妮修女(Sister Kenny)大力推廣(不顧醫療界的極力反對)。她的方法是採用一連串的熱敷、按摩和移動癱瘓的四肢,並鼓勵病患參與整個療程。

米爾頓靠自己發展出一套方法,他運用精神專注力去產生細微的移動,他反覆經歷這樣的精神位移。等到他恢復更多的元氣,他把握每個機會去鍛鍊更多的肌肉,來強化肌力,他學著用拐杖走路、保持身體平衡來騎腳踏車;最後,靠著一艘獨木舟、簡單的糧食和露營裝備、一點點錢,他計畫一整個夏天的獨木舟之旅,由靠近威斯康辛大學校園附近的湖泊出發,順著密西西比河的水道而下,接著往南通過聖路易斯上方,再由原水道回到上游。

原本預計結伴同行的朋友在最後一刻變卦。雖然有身體上的殘障,米爾頓仍獨自出發,也沒有告訴父母這將是一個人的旅行。他在經歷了許多冒險並適應多重的難題之後,學會了許多調適之道,也遇到了許多有趣的人,其中有些人給了他不少的協助。當他完成這次旅行時,他的健康狀況較出發前大幅改善,肩膀的肌肉長得更結實有力,替他大學和醫學院求學生涯作好了準備。

多年之後他告訴我,他右半邊的肌肉永久萎縮,導致左肩高於右肩,身體軀幹的扭曲變形明顯可見。他在鏡子前用盡全身的力氣,練習讓雙肩保持水平,使得原本已因小兒痲痹彎曲的脊椎益發嚴重變形,雖然一般小兒痲痹症患者都會有脊椎彎曲的情況,但並不會如此嚴重。為了能有更接近正常的外觀,他覺得這麼做非常值得。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接受了一次非常詳細的健康檢查,來判斷他是否能夠勝任少量勤務的醫官職位。當檢驗人員透過X光看到他的脊椎狀況時,他們既驚訝又難以置信他們所見到的情況。

儘管他對於自己平衡肩膀的成果感到驕傲,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件事對他的健康卻有長期負面的影響。在他的晚年,他一位見聞廣博的醫生告訴我,他復發期間的完全癱瘓、持續惡化的肌肉萎縮和劇烈的疼痛,至少有一部份是由於當初扭曲脊椎去調節肩骨,因而加重關節錯位的問題,產生了關節擠壓的劇痛,也使得原本沒有受損的脊椎神經部位進一步退化。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