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已絕版)

Experiencing Ericks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n and His Work
 
作者: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 Ph.D
譯者:陳厚愷
書系:Psychotherapy 001
定價:280 元
頁數:256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4 月 08 日
ISBN:9867574133
 
特別推薦:王浩威 策劃、劉慧卿 審閱,心靈工坊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
 
第二章 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取向

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方式可能是西方世界成長最迅速的心理治療領域。在1980年十二月和1983年十二月的艾瑞克森學派催眠暨心理治療國際會議,有來自超過二十個國家將近兩千名專業人員參加;這兩個會議都是針對催眠治療議題所辦過最大型的會議。這顯示了催眠治療最終已進入主流地位,也象徵著艾瑞克森的工作已久遠超脫了傳統心理治療的框架。

脫離當代傳統的艾瑞克森治療取向

心理學一直是致力於回答「為什麼」問題的科學。但「如何是」的問題幾乎付之闕如;經過進一步探究,我們將會發現這樣的現狀是傳統上歐洲科學界向來高舉理論和實驗超越臨床工作的結果。對於將心理治療回歸為結果導向,米爾頓?艾瑞克森的努力無人能及。

讓我們簡短的回顧一下醫學史。美國的盲目愛國主義者向來將心理學視為獨立於歐洲根源的本土發明,從二次世界大戰以降,這樣的態度受到了增強,當時大多數的歐洲心理學家紛紛轉向西方,尋求心靈問題的解決之道。因為歐洲的教育體制對理論的重視遠勝於實務,歐洲大陸隨時都有來自美國的訓練師,從事臨床訓練的工作。

然而,進一步觀察,我們會發現美國的心理學和心理治療是浸潤在歐洲傳統下的年輕學科。心理學由三個部份所構成──理論、實驗和臨床工作,但理論模型的建構和實驗證據的研究向來主導著心理學領域。大部分的心理治療者憑藉著他們的臨床經驗,想找出問題的根本究竟是源自生物醫學、個人內在心理,抑或人際關係,他們都在問「為什麼」的問題。

儘管美國實用主義者所根植的「如何是」已對科學界和實務界帶來原創性的貢獻,但「如何是」的態度在心理治療診間依然缺席(cf. Haley, 1982)。治療師和病人談論著過去歷史,以及「為什麼」現在這個問題會存在;大多數的心理治療都是考古學,希冀透過對心靈「被埋藏的寶藏」的挖掘來解釋「偏差」是如何發生的,他們通常秉持著解析現狀,必然會導致改變的假設,但這個想法不周延之處,就如同認為分析結構的組成方式就會造成功能上的改變。

儘管如此,很多心理治療師長期以來只著重於現象面的理解、描述和理論化,促發改變通常擺在次要的地位。建立理論和進行實證研究被公認為是「高層次」的學術活動。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往往只關心治療方法對病人的療效,要是能發展出一套制式的治療步驟便感到滿意,並把這步驟一視同仁的套用在不同病人身上,沒有考量到每位病人在思想、感覺和行為上的個別差異。(艾瑞克森將這種作法比喻為一名婦產科醫師替每位新生兒接生時,都用鉗子來導產﹝Zeig, 1982, p. 255﹞。)

運用不同的溝通媒介

相反地,文學、詩歌、繪畫、戲劇和音樂這些藝術已經發展出許多具影響力的表現形式。最有效率的藝術家,是最能善用其獨特媒材來強力催化情緒和渲染觀點的人。治療師應當能從這個例子中獲益不少。

但或許這個例子對他們的工作而言不夠貼切,尚不足以觸發他們的思考。事實上,理論廣泛的受到重視,或許是由於在艾瑞克森之前從來沒有這樣的一種模式,能夠在治療上運用所有傳遞訊息的溝通媒介──文字、聲音、語調、身體姿勢……等,為不同個體量身訂製一套產生改變的方針。

艾瑞克森不僅創立了第一套這樣的模式,他也是一位超凡不群的人。他的溝通相當精確,治療過程中的每個字、每個動作都值得加以分析;他很少虛耗精力,每一則溝通訊息都是為了達到治療效果的精心擘畫。

當大部分的治療師學著如何當一位傾聽者,艾瑞克森訓練自己成為一位溝通者。如果他改變話題或移動他的手,他都清楚意識到可能的後果,並準備去面對病人的反應。

艾瑞克森對改變而不是理論感興趣,他認為明確的人格理論是限制治療師的一種阻礙,它只著眼於狹隘的問題和規則,而不能釋放他們去覺察和運用個別與人際間的差異。他說過他不理解為什麼心理學家要去建立廣泛的人格理論,每一種人格都是不同的。當治療師使用某種理論進行治療時,他會去留意支持該理論的證據;我們只聽到我們想聽的。他舉過一個列出一長串單字的例子:saddle (馬鞍)、stable(馬棚)、hay(乾草)、house(房子)、bridle(馬籠頭),他指出我們會傾向於將house讀成horse。他知道我們有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的傾向,應該努力去克服會讓我們產生和維持限制的因素。

為了幫助他的病人達成這個目的,他變成了個別化多層次溝通 (individualized multilevel communication)的大師。我們知道心理治療是讓慣用的不良適應模式產生關鍵性的改變(Zeig, 1982, p. 258),改變可能發生在症狀、人格、社會系統或是這些因素的任何組合。策略性的改變會引起系統性的反饋,例如,如果症狀有所修正,人格和社會系統將會有進一步的改變(cf. C. Lankton, 1985);反過來說,當治療師改變人格和社會系統,症狀也會隨之改變。無論支點是在症狀、人格或系統,引起改變的槓桿始終是個別化多層次溝通。

而艾瑞克森運用它的方式是絕無僅有。

多層次溝通

艾瑞克森學派主要的治療工具是心理層次的(間接的)溝通(cf. Lankton,
Lankton & Brown, 1981; Lankton & Lankton, 1983)。海利( 1982, p. 7)提到Erickson最偉大的技巧之一,便是他能夠間接地影響人。他就像一名鐘錶匠,將鐘整個翻轉過來,由背後進行細膩的修補工作,讓鐘能再次正常運作,他通常不會搖晃時鐘來讓它繼續走。(Zeig in Van Dyck, 1982, p. 40)。

艾瑞克森在開創間接溝通技巧時,提到溝通存在於多元層次,包含語言內容、非語言行為和涉及兩者的種種暗示。事實上,間接溝通就是暗示,而非外顯的內容;間接就是反應的發生不需要對受試者有全然意識的歷程(Zeig, 1985a)。艾瑞克森對於多層次溝通的運用相當純熟,他能夠在全然不知觀眾背景的情況之下,和一位示範的受試者進行私人、切身的對談(Haley, 1982)。

一些專家主張只有少部份的溝通反應是來自語言內容,大部分的反應來自下意識對於暗示的覺察。針對溝通的研究指出:溝通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個人所知覺到的訊息效果,而非圓滑的技巧或是訊息本身的意涵(Haley, 1982)。結果遠勝於結構。

艾瑞克森了解這一切。他結合上述這些知識,運用病人自身的價值體系,同時引導病人獲得內在資源的連結,促發病人在真實情境中的改變,直到有足夠的內在資源連結讓病人自發地產生改變,這一切都歸功於他們自己的努力(Zeig, 1980a, p.11)。從治療一開始,他就咸信病人是個完整的個體,有足夠的資源達成治療目標。艾瑞克森和那些受他影響的治療師,他們的治療工作就是幫助病人運用先前不自覺的改變潛能。

以這樣的方式,他展現完全不同於以往治療師的作為,他在各個面向都顛覆傳統。

傳統上,治療的基礎是分析和理解。根據某學派的理論取向,治療師會回溯到病人的過去,找出病人現狀的「真正意義」,通常這涉及面質和分析病人的軟弱和缺點。因為我曾接受過下列治療取向的訓練而獲益良多,我可以提供一些過於簡化、帶點玩笑性質的例子。例如,如果一位病人進入治療室時說:「今天天氣真好。」心理分析師可能會說:「你剛才對我說話的方式好像我們很熟,我想你是不是把我當成你過去認識的人。」然後這位治療師將會在關係的移情部份工作。(這是分析師的致命傷,不幸的是,生活本身經常會扭曲移情的樣貌。)

如果是一位溝通分析取向的治療師來回應剛剛的對話,他可能會說:「啊,我記得這句話的關聯性;它是你過去腳本的開端,會將你帶進競爭的僵局和惡劣情緒的漩渦,那將加強你失敗者的悲劇生命腳本,所以有話直說。」

一位完形治療師可能會對這個情境有不同的回應:「啊哈,這裡就是你的未竟之事。把那天放在這張空椅子上,對『那天』說話,然後再把自己當成『那天』,對你自己說話。」

以上三例心理治療的精要之處都是解析。病人的表述經常是多層次的,無法意識到自己真正傳遞的訊息;而治療師明顯的任務,就是去幫助病人理解過去的脈絡或是現在的肌理。

但是我們不去推斷種子的本質,也能欣聞花朵的馨香(Zeig, 1985a, p. 318)。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取向主張如果病人具有一語多關的表述才智,則心理治療師也要具有同樣的才智,使用一語多關的話語來達到治療效果(Zeig, 1980a, xxviii)。

使用治療性的多層次溝通並不是一種新的概念,伯尼(Eric Berne)(1966, p. 227)主張每次溝通都包括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同樣地,貝特森和盧斯奇 (Bateson & Ruesch, 1951, pp. 179-181)提到每次溝通都同時具有報告和命令的意涵;瓦拉維可(Watzlawick, 1985)指出每次溝通既是指示,也是命令。眾所周知的,溝通提供的不僅是資訊,溝通也同時告訴聽者去「做某事」。但是艾瑞克森善用這樣的知識,他的治療取向運用了溝通的命令面,因為這個層面具有療效。因此,治療不再奠基於理解之上,效果才是治療的一切。

對運用影響心理層次溝通方式的治療師而言,治療溝通可以是模糊、不直接、隱喻和缺乏邏輯的,它包含似乎毫不相干的作業。這樣的溝通不需要具體、合乎邏輯和切中要點,因為艾瑞克森知道這些都將帶來毫無必要的限制。

從一個方面來看,艾瑞克森的治療取向是一種謙恭有禮的治療(Haley & Weakland, 1985)。【註1】如果病人用多層次的方式交談,這時去打斷他的談話,指出他一直用隱諱不明的方式說話,並加以分析讓他理解,這種作法不僅可能毫無效益,還會直接冒犯當事人。

例如,如果一個病人因為身心症的問題求診,治療師懷疑他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得了憂鬱症,他面質病人說:「你其實並沒有任何生理上的問題,你真正的問題是憂鬱症,我會治療你這個問題。」但一位艾瑞克森取向的治療師會很客氣地談病人的身體問題,也會採用多層次散佈技術來進行溝通並給予作業,創造一個讓病人發掘內在資源和了解個人潛能的改變情境。這個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更為有效,部分是因為它尊重病人的否認機制。我們都會自我欺騙,而否認就是自欺的偽飾,透過否認的防衛機制,我們都能獲得心理一時的舒慰。通常不必去戳破這個情況,但如果真的有必要,迂迴的巧計會比尖銳的挑明來得好,它所帶來的破壞性和抗拒都較少。


【註1】在酒癮患者的例子中(12/5/73),我們將會見到艾瑞克森使用粗魯無禮的綜合治療方式。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