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史詩級宗教學家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最經典的著作。「唯有體認神聖,方能真正安頓於凡俗。」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鑽石途徑Ⅰ: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

Diamond Heart Book One-Elements of the real in man
 
作者:阿瑪斯(A. H. Almaas)
譯者:胡因夢
書系:Holistic 015
定價:350 元
頁數:336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4 月 15 日
ISBN:9867574125
 
 
第十六章好奇心

伊曼.格沙里(Imam el-Ghazali)講述了一則有關伊薩.伊雅.瑪麗亞(Isa, ibn Maryam)的故事。

開悟的人
伊薩某一天看見一些人坐在路邊的牆角上,神情十分的哀傷。
他問道,「你們的苦惱是什麼?」
他們回答說,「我們會這樣,是因為我們對地獄太恐懼了。」
他繼續向前行,又看見一群人以各種不同的姿態站在路邊,神情非常地絕望。他說,「你們的苦惱是什麼?」他們回答道,「因為渴望進天堂,才會變成這副模樣。」
他繼續往前行,又碰見了第三批人。他們看起來雖然飽經風霜,可是臉上閃耀著喜悅的光輝。
伊薩問他們,「是什麼東西使你們如此喜悅?」
他們答道:「是真理讓我們放下了那些不重要的目標,我們已經見到了實相。」
伊薩感嘆地說,「這些才是真正開悟的人。在最後的審判之日,只有這些人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夏阿,《扥缽僧的傳奇故事》,181頁)

這個故事點出了我們內在工作的精髓。說明了內在工作的方法和意義,它點明了阻礙人們進行內在工作的困難是什麼,內在工作要成就的目標是什麼。
內在工作的方法、途徑、階序以及最後的結果都是同一個東西。這則故事為我們說明了這一點。你通常以為內在工作能幫你達到某種境界,那時你就會快樂了。這是一種誤解。你誤解了什麼是快樂,也誤解了快樂的原因。這種誤解會導致錯誤的方向。只要你還抱持著這種誤解,你就會看錯目標。這個故事裡的真理必須一再地咀嚼,直到它變成你的指導原則為止。大部分的人並不想聽到這則真理;他們總希望事情是相反的情況。但如果你真的去咀嚼它,你就會認清相反的方向是行不通的。內在工作主要的原則和方法就是這則故事裡的真理,它會替人生帶來喜樂和富足。內在工作所有的階段就是結尾,因此結尾一直都在眼前。

執著就是地獄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則故事,看看裡面的內容在談些什麼。伊薩.依雅.瑪麗亞的意思就是「耶穌,瑪麗亞的兒子」,所以這則故事講的是耶穌遇見了三批人。其中只有一批人是證悟的。
第一批人似乎過得很不好,他們不但受苦,而且不知道如何離苦。基於對地獄的恐懼,他們的日子很難過,他們對地獄的恐懼一直為他們帶來不幸。大家都知道地獄就是一種痛苦和充滿煩惱的狀態。那些害怕地獄,或是想逃脫地獄的人,就是不想受苦的人。反之,那些不想經驗痛苦的人,那些不想經驗內心的衝突、焦慮、煎熬和傷痛的人,就是害怕地獄的人。地獄只是一種象徵,它象徵了我們眼中的困境和痛苦。如果我們說,「不,我不想要這種情況,我要擺脫掉它!幫我掙脫出來!我受不了了!這實在是太痛苦了。」這種心態就是地獄。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它為我們指出,這樣的心態會讓我們更深陷在地獄中,對地獄的抗拒就是滯留在地獄裡最有效的方式,不想受苦便是通往痛苦的捷徑。
當然,大部分的人都不想聽到這樣的話。這就是為什麼某一天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接著卻說,「讓我離開這裡!凡是有痛苦的地方,我都不想看見!我不想經驗它!」這是一種把事情推開的態度,你想抗拒它們,逃脫它們,於是更助長了痛苦。
第二批人的情況似乎剛好相反,他們只對天堂感興趣;他們一心只想上天堂。他們一直在尋找快樂,所以做盡了所有的事,好讓自己在天堂的門打開的那一天能夠進入其中,從此過著快樂無比的生活。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第二批人和第一批人同樣都是失敗的。他們都企圖逃避地獄,想要上天堂,但結果似乎製造了更多的痛苦與煩惱。
如果你審視一下你的人生,你會在每一時每一刻都看見這些內在的活動──你一直在趨樂避苦。
這不是一則有關道德的訓誡;我們只是在認清事物運作的真相。你也許並不喜歡自然律或宇宙律法,可它們是定律,而你就是這些定律的產物。你不妨試著去趨樂避苦,然而結果就像那則故事所說的──我認為有許多證據可以證實這個說法──這樣的態度會更加重你的痛苦和煩惱。你對地獄的恐懼以及對天堂的渴望都會為你帶來痛苦。
我們可以把這番探討和執著作個對比。如果你不想經驗你的痛苦,裡面一定有執著,如果你只想經驗快樂,裡面也有執著。你是否還記得我們曾經談過執著是什麼?執著純粹就是地獄。那是一種既純粹又道地的苦惱,苦惱正是由執著所製造出來的。執著只有兩種產生的形式:不是企圖脫離痛苦,就是想得到快樂。不論你多麼想逃脫這個進退兩難之局,你都無法辦到。如果你產生了其中任何一種態度──其實是同一種態度──你都會陷在兩難之局中。你不可能以黏著的態度來擺脫黏著的情況。這些話不論說過多少次,這些故事不論提過多少回,你都不可能完全領會,除非你把這份理解當成是你生活中每一刻的修練,而且真的盡力而為。我們都知道這便是真理,但是停留在這種態度之中,是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的,這是你們都很清楚的。
觀察一下你們眼前這一刻的經驗,你會發現你不是處在一種不想經驗痛苦的狀態,就是處在一種想要緊抓不放的美好狀態,而這種態度勢必會帶來痛苦和煩惱。人格的核心,製造出人格的元素,就是會帶來苦惱的一種執著狀態。這種既執著又苦惱的狀態,便是趨樂避苦所造成的結果。耽溺在這種態度之中,會強化你的人格,而且一定會助長痛苦,使你的人格便得更強硬。

一心只想得到快樂,便已是從痛苦的角度在運作了
人格除了這兩種反應之外別的都不知道。「如果我不試著去得到某些好處,不去擺脫壞的處境,我還能做什麼?」人格確實不知道該做什麼其他的事,因為人格就是奠基在這份態度之上的。人格的發展就是奠基於人格的態度之上的,佛洛依德稱之為「快感原則」。人格是奠基在快感原則之上的,它總想逃避痛苦追求快感。
你意識的每一個階層都含藏著這種態度,這是很微細的一種東西。你不能說,「從現在開始我不再逃避痛苦,也不再追求快感了。」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這個策略,你會發現你仍然在追求快感,或是某一種的解放感。有的人會利用這個策略去逃避痛苦,因此其中含有一種慾望或心理活動,它是缺乏全然的順受和接納的。我們有很好的機會可以經驗各種事物,但我們卻說,「這是壞的,那是好的。我只想要好的,不想要壞的。」然而生命帶給我們的卻是一個完整的東西。
幾乎每一個人都處在這種好惡的進退兩難之局中。不論你是八十歲的老人或是十歲的小孩,已婚或未婚,不論你是在上大號、吃飯、做愛或是與人爭執,正在走路、坐著、思考或睡著了,你都受到這個真相的操縱,並且導致了你的痛苦。也許你正在追求成就和財富,正在試圖理解自己,或者正面臨人生的困境,這個法則都在操控你。它無所不在,它控制了你的人格、你的意識以及你的人生。
即使你不想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工夫,你也會看見這就是你的真相。每一個人都坐在同一條船裡。你永遠在追求快樂,結果卻是受苦。你永遠都企圖脫離痛苦,你得到的卻是更多的痛苦。頭腦是無法理解這一點的,如果不想得到快樂,你怎麼會快樂呢?問題就出在這一點上──你一直想得到快樂。如果你只想得到快樂,你已經是從痛苦的角度在運作了。
這是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見到的真相。如果追求快樂就能得到快樂,想擺脫痛苦,痛苦就會消失,那事情不就容易了嗎?然而不論你喜不喜歡,你都必須面對事實。能怎麼辦,反抗嗎?反抗,只會使你更痛苦。
你或許決定要改變這個法則,然而它是不可能改變的。你可能會年復一年地否決它,直到你的痛苦迎頭趕上你為止。然後你就會說,「這其中一定有什麼不對勁的東西。我一直在做的事似乎無效,讓我來弄清楚一下人生的意義、存在的奧祕和快樂的祕訣到底是什麼。」這是非常吊詭的一件事。你可能會決定做一些靈修的工作,但為什麼你會想做這件事?如果你抱持的是原先的態度,你只會更痛苦。你會說,「我想做靈修的工作,我想了解鑽石途徑和禪定,因為我要證悟我的本體。我要解脫。」為什麼?為什麼想解脫?你的動機是什麼?
你只想得到快樂,不是嗎?你聽見有人談到「本體」,而你以為本體會帶給你快樂,為你打開天堂的門。「我現在要追求我的本體,它會是我人生中最美妙的一件事──它是我最完美的媽咪,它會從此照顧我;我的人生將變得美妙極了。」
沒錯,本體確實會令你覺得美妙無比,但並不是你想要尋找的那一種。因為這種態度本身就是對本體的一種誤解。當你經驗到本體時,你會發現本體並不想要這個或那個,它不會忙著推開痛苦或追求快樂。本體只是存在著,經驗著這一切──既不迎,也不拒。

繼續逃避痛苦、追尋快樂,就是還未接受真相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探討了前兩批人的故事,它涵蓋了大部分人的狀況。現在讓我們去試著理解第三批人的狀態,這批人已經解脫了內心的衝突,他們已經轉化了所有的慾望和執著,領會了生命的的奧祕。最重要的事就是去了解這個奧祕是什麼,他們為什麼會展露出燦爛的笑容。讓我重新唸一遍前面那段故事。

伊薩問他們,「是什麼東西使你們如此喜悅?」
他們答道:「是真理讓我們放下了那些不重要的目標,我們已經見到了實相。」

這段故事裡完全沒談到想不想要痛苦或想不想要快樂的問題。對這些人而言,這都是不相干的事,為什麼要去考量什麼感覺比較好,什麼感覺比較差?這樣的態度很奇怪,對不對?這些人是怎麼樣辦到的?這段故事告訴了我們這些人的狀態,但是要了解其中的深意並不容易。
有的人也許會認為這些人渴望的是真理,然而故事裡並沒有說他們渴望真理。它根本沒說出他們想要什麼東西。裡面也沒有提到他們有任何追求的活動,甚至連追求真理的活動都沒有。有的人也許會說,「我們做內在工作就是因為我們渴望真理,真理會使我們解脫。」別的故事或許說過這句話,但上述的故事並沒有,它並沒有說真理會使你解脫。它沒有提到人們渴望真理或想要追求真理的事,它完全沒提到這回事。
它是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在闡明真理。真理便是正確的理解,真理就包含在辨識的智慧中。我們都在學習如何認清真理;這裡的每一個人都在做這件事,可是你為什麼要認清真理?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你想從它身上得到什麼?如果你問自己這個問題,你會發現你追尋真理的目的不是在逃避痛苦,就是在追求快樂。「我將會經驗到我美妙的本體,那時我就解脫了 !」這種態度就跟與情人做愛沒什麼兩樣。兩者的手段也許不同,但過程是相同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態度最後還是會帶來更多的黏著,更多的痛苦。
第三批人不但能引領我們到達某種境界,同時還闡明了內在工作的意義和重點。它為我們指出了一種態度和體認。當一個人真的不再考量快樂和痛苦時,他已經處在那種境界裡了。內在工作並不是為了獲得解脫使你感到快樂,它不是這樣運作的。我們已經看見這樣的方式只會導致痛苦。
在我們尚未檢視第三批人的真相時,你首先必須意識到你有多麼執著於前面兩種態度。你的人生、你的頭腦以及你的人格,都受到了它們的操控。你和這些態度是無法分開的。你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害怕痛苦和渴望快樂;當現實不順你的意時,你是多麼的憤怒;當世界沒有照著你的意志行使時,你有多麼受傷。你完全不想聽見真相。執著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它們掌控了你整個人生。你必須深入而完整地理解這個道理,直到你對第三批人所說的真理完全領會為止。這是一則十分簡單卻又很微妙的真理,它在任何一個時刻都可以被意識到,它是每一個人都能了解的道理。
這則故事比追尋真理的故事還要精確一些。它談的是「真理的精神」。什麼是真理的精神?為什麼真理的精神會帶給你喜悅?因為真理的精神能轉化前兩批人的經驗。
第三批人接受了真理,但真理可能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快樂的。其實真理就是真理,它跟情緒上的好惡無關,它跟快樂或痛苦也無關,這些都是我們人格的論斷罷了。真正存在的只有真相,我們的意識所能領受到的只有真相。這會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前兩批人的態度會導致痛苦。因為企圖逃避痛苦以及不斷地追尋快樂,就意味著你不接受真相。你拒絕接受眼前的事實,你拒絕接受你的經驗、你的意識。你拒絕接受自己。這如何能帶來祥和及快樂呢?有時你的經驗確實很痛苦,但你又能拿它怎麼辦,這就是你的經驗啊!如果你不想要它,就必須把它甩掉。但那不就等於甩掉了你的一部分,如果你的一部分已經被甩掉了,你還快樂得起來嗎?這個觀點能幫助我們理解前兩種態度為什麼無法生效。

真理的精神並不是追求真理
假設有一個人說,「我要追求真相,真相能使我解脫。但追求真相不是一種趨樂避苦的活動,所以我不是在依照趨樂避苦的原則行事。」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你為什麼要追求真相?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你對真相從不感興趣,現在卻突然有了興致?因為我們談到真相,於是你突然對它產生了興趣,為什麼?你想從它那裡得到什麼。長時間進行內在工作的人,還是可能有這種態度:「我要追尋真相,我要穿越痛苦,不論快樂與否,我都要持續下去。」但是你越追求真相,痛苦就越多。很顯然的,你有一件事做錯了,因為你並沒有得到像第三批人那樣的喜悅。
如果你仔細地審視一下,你會發現你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時候你都像那些人一樣在趨樂避苦。可你現在駕駛的已經是一輛截然不同的車,一輛由黃金打造的車,而你卻認為它會帶你到達相同的目標。你質問自己,「為什麼我還是在痛苦中?」原因是你並沒有什麼改變,只是換了一輛車。你可能學到了各種真理──有關你的父母、你自己、你的情緒、人格、本體──這所有的真理。你偶而會覺得快樂一些,但有時仍然感到哀傷,事情的變化非常令人興奮,非常戲劇化。你經驗到了你坑洞中的匱乏感,以及源源不絕的本體能量。但整個畫面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感受越來越強烈罷了。痛苦增強了,快樂也增強了。這時你可能很細膩地體會到,「啊!這就是我一直都在做的事!我一直都在為了快樂的理由而追尋真相,這就是畫面沒有改變的原因,沒錯。我確實一直在追求真理,不過我是為了得到快樂而這麼做的,但並不是真理真正的精神。」
你也許會到一個山頂和某個上師談話,你說你終於找到自己受苦的原由了──不但追尋真理會造成痛苦,為了快樂而追尋真理也同樣會造成痛苦。上師非常智慧地回答說:「你已經看見真相了。」如果你問他,「真理真正的精神是什麼?」上師的回答是:「為了真理而追尋真理。」「啊 !我明白了,謝謝你。從此以後我一定會為了真理而追尋真理。」於是你開始閱讀所有的書,也開始靜坐冥想。「我不再關心快樂或痛苦的問題,我只想看見真相!從此以後,我要做一名真理的追尋者和真理的擁護者。」
上師已經把真相告訴了你──為了真理而追尋真理。可是你為什麼要追尋真理?你的人格裡沒有任何想要這麼做的成分。後來你又回去問上師,「為什麼你的話不生效?我一直是為了真理的本身而追尋真理的,然而我越是這麼做,我的腦子越沉重。我連頭都抬不起來了,因為裡面塞滿了真理。我變得越來越哀傷和痛苦。」上師回答說,「唉,我也不知道什麼地方出了錯。你確實是為了真理而追尋真理啊。」
這個過渡期是非常重要而微妙的。上師的教導並沒有錯,但是不夠精確。在這段故事裡面,真正的解答就在於真理的精神是什麼。它的意思是,真理的精神並不是去追尋真理。如果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會相信上師的話,或許我們就能理解得更深一點。是什麼東西促使我們去做這件事的?我們為什麼突然會成為真理的追尋者?有人告訴你要追尋真理,於是你立刻照著他的話去做了,為什麼?你為什麼要問上師如何才能開悟,你的動機是什麼?你會發現你的動機跟第一批人是一樣的。

有了愛與好奇,喜悅就隨之而來
我會再詳細探討一下真理的精神是什麼。首先,真理比較屬於心的次元而非頭腦的次元。真理不是一種頭腦的活動。當你看見本體的真相時,你會發現它的特質是一種情感。當你發現某種真相時,那份感覺是在心中產生的,它並不是頭腦的認知。頭腦有探查的能力,但並不能帶給你一種真實感。「追尋」真理就是一種頭腦的活動。
真相一直在你眼前,你卻到別處去尋找它。或許你可以透過追尋而發現真相──真理的某個根本面向──但這並不能帶給你真正的解脫。企圖達到第三種情況是有點吊詭的事,因為你只要還想解脫,就會落入前兩種態度。這則故事裡的第三種態度並不企圖達到任何結果,達到任何結果都還是前兩批人的策略。前兩批人的解決辦法是一種目的取向的活動,裡面有一股想要達到某種目標的慾望,而製造出痛苦的就是這種慾望的活動。如果你企圖達到某個目標,你就不會接受呈現在你眼前的事實。追尋真理也是同樣的一種活動,但真理的精神是跟喜悅有關的,這便是那則故事所透露出的訊息。「他們雖然看起來飽經風霜,可是臉上閃耀著喜悅的光輝。」我們要理解的就是真理的精神為什麼跟喜悅有關。
這則故事的主人翁是耶穌。讓我們來回憶一下和耶穌有關的事,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真理的精神是什麼。耶穌曾經說過有關天國的事,你們還記得嗎?他說你必須像個孩子才能進入天國。也許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到真理的精神。小孩和真理之間有一種關係,裡面帶著一種喜悅的成分。
我們必須像小孩一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孩子總是跑跑跳跳地充滿著好奇和遊戲的精神。當你看見一個充滿著好奇的小孩時,你在他身上看見了什麼?他們到底在做什麼?他們其實是在學習和觀察。那就像是一個人在追尋真理一樣,不是嗎?孩子以非常活潑而專注的方式去做這件事,他們的喜悅是發自內心的,他們面對的就是真相,因為真相一直在展露給他們看。我們現在逐漸貼近我們和真理之間的正確關係了。你已經看見,兒童的活動跟我們追尋真理的活動是相似的,不過有一點不大相同,他們的活動之中會生出喜悅,為什麼?因為他們對趨樂避苦的原則不感興趣;他們不屬於前兩批人。他們是活在當下的,他們總是活在眼前的這一刻。他們的心中有情感、有喜悅、有自發性和輕鬆感。現在我們已經看到解答了。解決的辦法就是開放我們的心,不執著。當孩子在玩遊戲時,他們對遊戲本身並不執著,他們玩完了之後就將它拋諸腦後。為了真理而追尋真理跟好奇心之間有什麼差別?追求真理是有目的的;好奇心卻是沒有任何目的。好奇心不會促使你去尋找任何東西;你只是專心地觀察眼前這一刻所發生的事,結果是什麼並不重要。我們現在是在搜集各種的材料來發展出更貼切的理解。
當孩子們擴大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時,他們會經歷什麼樣的過程?譬如他們會想把一具機器拆解開來。年紀很小的小孩甚至會把自己的糞便弄得到處都是,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基於一份好奇心,但更正確的事實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學生:他們是在學習。
阿瑪斯:沒錯,他們是在學習。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是那麼的高,甚至連自覺的成分都沒有。
學生:一個兩歲的小孩,你當然無法問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他只是為了做而做,裡面沒有任何動機。
阿瑪斯:是的,裡面確實沒有動機。孩子一直都在探查真相是什麼,也許他們探查的是有關性的真相:「你下面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它跟我的長的不一樣。」他們充滿著好奇,這份好奇心是從內心發出的,而且是專注於當下的,裡面充滿著喜悅,又沒有任何目的。那是一種天真開放與渴望去探索的意願,他們完全融入於事物揭露的過程裡,而且總是帶著一份驚喜的感覺。
學生:但是他們臉上很少有笑容。他們似乎並不享受這個過程。
阿瑪斯:喜悅並不一定會製造出微笑,它能超越苦與樂。重點就在於融入。我們曾經說過真理存乎於心輪中樞。但發自內心的行動又是什麼?
學生:給予。
阿瑪斯:給予。還有什麼?
學生:愛。
阿瑪斯:他們確實有愛。好了,我們只需要記得這些就夠了。愛與心是息息相關的,喜悅也跟心有關。現在我們越來越了解好奇之中到底有什麼了。但是愛與好奇為什麼有關係?
學生:孩子們跟自己以及跟宇宙有一份和諧的關係。
阿瑪斯:一點也不錯。可是他們不會有這種想法,他們只是樂在其中。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其中的本質是什麼。
學生:裡面有一種合一感,他們和對象或真相是沒有分別的。
阿瑪斯:確實如此。不過我們還是沒回答有關愛的問題。愛與好奇有什麼關係?我們剛才說過,孩子是融入於活動中的,他們喜歡探究事物,喜歡學習。他們拿到一個東西就會完全融入於其中,並且會開放地研究它。當他們在探究真相時,他們對眼前的活動有什麼感覺?答案是,他們熱愛這個活動。他們熱愛過程的本身。他們對真相的興趣是沒有任何目的的,而這份對真相的愛,對過程的好奇,自然會以喜悅的方式呈現出來。真相、愛和喜悅是同一個東西,其中沒有分別,他們全都存在於好奇之中。他們在拆解或組合汽車及洋娃娃的過程裡,或是在觀察彼此的生殖器的過程裡,都是充滿著熱情的。他們喜歡的並不是洋娃娃、汽車或生殖器,他們只是對活動的過程感到興致勃勃。他們心裡沒什麼目的,只是對眼前發生的事感興趣罷了。
你們在這個團體裡所做的事,就是一種能夠讓你融入的活動。這裡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好奇。我們如果像小孩一樣不斷地懷著好奇心,活動裡自然有喜悅。孩子不會去追尋快樂,也不會逃避痛苦。他們的好奇是一直延續下去的,而這份好奇就是對真相的愛和喜悅。也是一種因發現真相而產生的愛和喜悅。你根本無法區分好奇、對真相的愛以及因發現真相而產生的喜悅。我們曾經說過,追尋真理是一種頭腦的活動,好奇則是一種情感的活動,也許可以說是一種情感中的腦力活動或智力活動。
現在你已經明白,好奇,也就是所謂的真理的精神,是沒有目的的。換句話說,好奇的裡面沒有慾望的成分,那是一種徹底的、百分之百專注於當下的狀態。它本身就是一種解脫和喜悅。當你的心充滿著好奇時,裡面自然有喜悅。
學生:你是否認為孩子們是以他們的層次在進行內在工作?
阿瑪斯:可以這麼說。不過他們並不是在工作,他們是在活,真正地活。
學生:這不就是內在工作的本質嗎?
阿瑪斯:沒錯,這是內在工作應有的本質。
學生: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進行內在工作時,應該懷著好奇和探索之心?
阿瑪斯:是的,這就是我的意思。內在工作最重要的一個面向就是好奇心,它便是內在工作的目標、方法和途徑。你不能在開悟之後才變得好奇,好奇心是我們在任何一個時刻應該具備的態度,而喜悅就是因好奇而開拓出來的東西,喜悅的本身就是好奇心。如果你熱愛真相,或者真相熱愛你所設計的活動,那麼真相就會發光。真相發光時自然會出現喜悅。你存在於真相中,你探索真相,你熱愛真相,而你的喜悅也是從真相之中產生出來的。

當我們好奇時,我們便是完整而快樂的
好奇最精確的定義就是「真相之中的喜悅」,或是「屬於真相的一份喜悅」。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感。這種態度跟故事裡前兩批人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好奇能轉化痛苦,但並不拒絕痛苦。這就是為什麼故事裡會說他們看上去飽經風霜,但是「臉上閃耀著喜悅的光輝」。痛苦不需要被排除,你可以懷著喜悅來探索它。你對苦與樂的好奇都是平等的。
好奇心不可能在未來發生。你可能對過去和未來感到好奇,但好奇心是一種對當下經驗的激賞。因此,好奇和真理的精神並不是在追尋真理;它不是一種目的取向的活動。當小孩在拆解一個洋娃娃時,他不是在追求一個跟時間有關的結果。其中的每一刻都充滿著喜悅。這個活動的本身充滿著激賞、興奮、刺激感和活潑的生命力。那就像是你把心智、情感和知覺全都貫注到一點上。
我認為這應該是我們人生最主要的準則。因為當我們好奇的時候,我們才是完整而快樂的。這才是造物創造出我們的目的,我們不該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痛苦,越來越挫敗。我們所做的事應該能解放我們的心和頭腦,而不是去追求解脫。過程的本身就是解脫。你每一刻都是解脫的,如果你有強烈的好奇心的話。不論眼前發生的什麼事,你都對它充滿著熱愛,你徹底愛上了你自己,愛上了你的存在。你完全愛上了你眼前所發生的事,你想知道它的每一個細節。
學生:我對孩子的看法是:如果你允許他們充分發揮好奇心,他們時常是殘酷的、破壞性很高的,甚至會自我傷害。
阿瑪斯:這不是我們要考量的事。孩子的心中有各種力量在運作,虐待傾向、攻擊性以及各種的東西。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好奇心,如果孩子只有好奇心而沒有別的東西,他的人格不可能有所發展。這些東西我們將來會討論到,不過眼前所探討的好奇心可能會帶出我們心中的某些恐懼,尤其是我們發現孩子有時會出現其他的行為,甚至會讓我們聯想到「脫韁野馬般的好奇心」。這都沒什麼關係,我們還是可以探索這些恐懼,對它們抱持著好奇。
我今天之所以會提出這一點,是因為好奇心對許多同學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如果你對內在工作抱持著趨樂避苦的態度,你一定會繼續受苦。你不會了解內在工作的精神或真理的精神。但如果你有好奇心,那麼有時感到痛苦也無妨。喜悅並不是痛苦消失之後才出現的。喜悅就是一種好奇心,也是探索之心。這樣你就會把所有的存在現象視為一個美妙的、複雜的、細膩的完整場域。它包含了所有事物在內,即使是醜陋的事物你也會把它看成是美妙的,因為你看見的是真相。真相會使事物變得很美。
好奇心可以不受人格的干擾而讓我們看見真相。好奇心是源自於本體的一種動機。弔詭的是,我們第一個必須要做的事就是不去追求好奇心。重點是你要去探究什麼是好奇心,你要對好奇心產生好奇。它是無法追求的一種東西,就像快樂是無法求得的一樣。如果你追求快樂,你會把它謀殺掉,如果你追求好奇心,你也會殺死它。因此你只能觀察你在好奇的那一刻是什麼情況。你要對它感到好奇;看看喜悅是怎麼生起的。喜悅便是好奇心閃耀出的光芒。它是真理在運作時的光輝。好奇不是一種追尋,它是一種活生生的狀態。

 
 
 
★Page One書店暢銷書榜!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