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從北京到台北──精神藥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

《崔玖跨世紀》

《意義的呼喚》

《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傳記》

.
 
作者:吳佳璇(Wu Chia-hsuan)
書系:Master 019
定價:380 元
頁數:392 頁
出版日期:2005 年 08 月 01 日
ISBN:9867574478
 
 
從荒蕪到繁盛

自就任台北市立療養院創院院長,直到一九九○年一月十五日六十五歲屆齡退休,葉英?用他生命中精力與體力最鼎盛的二十年又九個月,開創了專業生涯中一個與眾不同的高峰。他在北市療「結識了國內外許多友人,經過了許多富於人性、溫暖的人生經驗,給我許多做人、做事的寶貴學習機會,造就了我個人的成長」。而台北市立療養院的成長、發展,在一九八○年代以降的台灣精神醫療、心理保健劃時代性的發展上,扮演了領航者的角色,其所開發的各項醫療模式及研究成果,廣受國內及國際的重視。


台北市療的「創世紀」

從今日台北政治與時尚中心的信義計畫區向東南望去,不遠處的山丘,有著高高低低錯落的建築物。不熟悉台北市都市發展的人,很難想像當年有幸與今日「地王」比鄰而居的,竟是亡魂、軍人與精神病患。

台北市療草創之初,信義計畫區還是一片荒郊僻野,草茉荊棘,交通極為不便。再者房舍簡陋,工作人員不足,真是一切「從頭開始」。

「我的創院經過比任何一位從台大醫學院借調出去的教授都辛苦好幾十倍。」當葉英?談起這段經歷時,語帶一絲驕傲。是的,一位大學醫院的教授一上任馬上要解決的是水電供給,甚至花上三至四個月的時間去接通一支專線電話,確實是極不尋常的經驗。當時市療員工每日上下班走的是沿著水田與靶場的小路,除了要留心失足不慎跌進田裡,更要提防沒長眼睛的流彈。院舍電力供應不穩,風雨一來又容易積水,交通旋告中斷;重以山區的蛇虺,常常溜進舊病房的院子成為不速之客。故蠟燭、罐頭成為療養院的常備用品,抗蛇毒血清則是精神病房的常用藥;此外,病人從事戶外活動時,還要提醒他們小心流彈!所幸直到靶場廢止前,只傳出病人被跳彈擦過腰部的零星傷害。直至一九七七年,山坡地下方第一棟醫療大樓完工啟用,緊接著市府的信義計畫進行大手筆的都市開發,市療終於擁有直達的道路和公車,也不必再躲流彈了。

除了搭上都市計畫的順風車,葉英?認為全院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是市療的發展能有今天這般局面最重要的因素。在他心中,市療的發展史是一部精神衛生工作的拓荒史--一群對心理衛生工作充滿熱情的專業人員,在荒涼的處女地上開墾、播種、灌溉,以致萌芽、茁壯。其發展是從「無」到「有」,從「點」到「線」、到「面」,甚至「立體」地擴增,使市療成為當今台灣精神醫學界中最具規模、且兼具醫療服務、教學與研究的現代化醫院。


療養院的「新形象」

葉英?就任時,離市療不遠的省立錫口(台北)療養院 正計畫遷移到桃園市。衛生局王局長曾建議他放棄開發市療現址,利用位在虎林街的錫口療養院一萬多坪的舊址繼續發展。因顧慮從日治時代創建,已有數十年歷史的錫口療養院,背負著精神醫療沈重的「烙印」與「不良形象」,為了全新的台北市療,葉英?婉拒長官的一番好意,繼續留在「荒蕪的處女地」開墾。

然葉英?對於「療養院」一名,卻抱持著反向思考的精神。當時,有人以「療養院」很容易聯想到長期收容,設備落後的「杜鵑窩式」精神病院,建議他改名。但葉英?卻把「療養院」的固有成見視為挑戰,期許勉員工加倍努力提升台北市療醫療、教育、研究的品質,進來刷新社會對「精神醫療」以及「療養院」的偏見。但台北市療的英文名「Taipei City Psychiatric Center」,則顯示出顯現葉英?強大的企圖心,與該院的「使命」:成為台北市積極醫療復健、教學與研究的精神醫學中心。如今,以TCPC為簡稱的台北市療,不僅在國內建立其特殊地位,在國際間亦受到重視。


山坡地開發的先驅

經過多年的開發,今日的台北市療,分為兩大院區,共有三棟總建坪達一萬四千四百八十二坪的現代化院舍:從空中鳥瞰,煞是壯觀,實難想像這裡的一景一物、一花一木都是從三十六年前的「廢墟」蛻變而來。

台北市療的硬體建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醫療大樓自一九七二年開始企劃,一九七三年原屬於「特別保護區」的十四甲山坡地申請變更為「醫院用地」成功後,隔年發包新建。未料九月來襲的「范迪颱風」,造成建築基地大坍方,興建工程因此停擺九個月,使第一醫療大樓延至一九七七年三月才告落成。

「范迪颱風」除了造成新建工程停擺,山坡上的舊第一病房及行政辦公室亦在風災中崩塌,水電系統與連外道路均告中斷,情況危殆,全體住院病人及醫護人員只得緊急疏散到市立仁愛醫院的舊院舍,繼續醫療服務;行政人員則暫時遷往附近的前救濟院殘障兒童教養所舊址 辦公,直到一九七五年三月,才得以回到尚在修復的原址。這段期間,全院員工真是吃足了苦頭,但士氣始終高昂,即使八月「妮娜颱風」來襲又造成坍方,也沒有打倒上下團結的意志。


醫師兼差工程師

當時台北市的山坡地開發正處於起步階段,故市政府相當注意市療這二次山坡坍方,責成由工務局召集其所屬的養工處、新工處、台電、經濟部地質研究所、台大土木系、第一醫療大樓設計師以及市療代表(葉英?擔任),共同組織了特別研究小組,由工務局長張孔容擔任召集人。「特別研究小組」利用市府所撥的二十三萬元專款,在十二定點做地質鑽探,以深入瞭解附近山坡地的地質。根據這次地質探勘結果的報告,不僅第一大樓基地工程變更設計,後續的第二、第三大樓新建,以及醫院後方整片山坡地的水土保持,都以這份探勘報告為依據。這份報告不僅解除了接下來市療的硬體興建工程的隱憂,更成為台北市府管理市近郊山坡地開發的重要參考資料。連當時行政院全力推動十大建設中的中山高速公路,也應用了這份報告呢。

第一大樓完工後,為免第二棟醫療大樓重蹈覆轍,一九七九年葉英?提出永久性穩定市療院區山坡地之計劃,總工程預算為三千零八十九萬元。施工年餘,完工於一九八○年十二月。這項工程的完成不但穩定了市療附近一帶的山坡地,也為衛生局開拓了三個平台,四千多坪的建築用地;原市立博愛醫院(現改稱為市立慢性病醫院),即位於第一平台。市療及附近社區長期飽受水患威脅的困擾,隨著山坡地排水系統的建立、地基的穩定,一併解除,社區發展更加蓬勃。

經過幾次大雨、颱風的考驗,證實山坡地穩定計畫奏效後,一九八二年開始新建醫師、護士宿舍,隨著地上五樓,地下一樓共四百六十坪的建物在翌年完工啟用,歷時十年的第一階段開發暫告一段落。

回顧第一醫療大樓的興建,規劃初期,當時甫就任院長的葉英?,過去並無參與醫院設計的經驗,且設計師由市長指定,故在醫療需求的溝通上並不充分。動工後,又經歷數次天災,造成基地嚴重坍方,為求安全,設計一變再變,實難和第二及第三大樓相提並論。但葉英?仍以增進醫護、病患良好互動的觀點出發,盡可能補強門診和病房的內部設計。


昂首邁向亞洲現代化精神醫學中心

興建第二醫療大樓是市療第二階段開發工程的重頭戲。大樓的設計始於一九八五年,隔年五月動工,歷時三年,於一九八九年八月完工,十二月啟用。由於建築依山勢而建,設計的重點在考量地勢、使用需求、以及作業流程的動線,形成不同樓層各有出入口的設計。

第二醫療大樓的落成,實可視為葉英?體現北市療成為台灣第一、亞洲首屈一指的現代化精神醫療,教學訓練與研究機構的里程碑。為實踐此使命,他投入的程度,令人懾服。

首先,為了使各項設施與先進國家同步,葉英?派機要秘書陳敏雄先生與建築師莊聯昇先生兩人出國取經。透過數位在美服務的台籍精神科教授安排,一共訪問了洛杉磯、芝加哥、聖路易、紐約等地的精神醫療機構;針對病房、門診、急診、隔離室、保護室等的設計,詳細記錄,並特別注意其安全性、舒適性、家庭化與人性化的精神。此外,他還透過日本友人安排建築師赴日觀摩各項設計。經過綿密的前置作業,第二醫療大樓的特色包括:(1)可容納兩百五十個座位的階梯式大講堂。各座位附設個別麥克風的折疊式桌子,方便聽眾發言與放置資料;並備有可錄放影的視聽設備,以及良好的隔音;(2)病歷室、掛號處、與資訊中心全面電腦化與櫃台化;(3)開電腦化先河的藥局,利用電腦系統進行批價及庫存管理,提高效能。除此之外,門診部亦做了大規模的規劃,共有二十多間診療室、兩間團體治療室,並備有單面鏡等特殊視聽設備,以利教學研究;另有兩間保護室做為症狀不穩定的門診病人臨時處置之用。為了推展病患及家屬的心理衛生教育,更細心設計可自行操作視聽設備的教室。

但葉英?心目中,病理解剖室和急診室的創舉,最能代表他的用心。不但獨步當時全國精神醫療院所,甚至可能絕後。

病理解剖室:為了積極推展台灣生物精神醫學的發展,執行大腦解剖,進行相關研究一直是葉英?的「夢想」。為此,他在太平間裡備有兩個保存屍體的冷凍箱,以及解剖台等設備,並預先與台大醫院及台北醫學院病理科的幾位教授私下聯繫建立默契。然台灣的病患逝世後能同意進行病理解剖的,實在是鳳毛麟角。以至於連供遺族舉辦告別式的空間都一應俱全的解剖室,迄今從未啟用過,是葉英?心中一個遺憾 。

急診部:精神科急診病患的處理,是臨床服務上極重要的一環。做為台北唯一的市立精神醫療機構,因應一九九○年精神衛生法施行後適用「強制住院」條例的病患激增,是市療急診科成立後的第一波挑戰。為此,葉英?在第二醫療大樓急診部硬體設計中,配置了六張「危機處理」(Crisis intervention)床位。他的理念是在病人因急性發病就診到達急診的前十二至四十八小時,就地進行「危機處理」:積極投入精神藥物控制危害自己或他人的症狀;同時,護理及社工人員積極投入個案工作,以緩和引起危機的環境或心理因素。如此,一部份原需全日住院的病人,可以直接從急診出院,銜接回門診或是日間留院等其他醫療模式繼續治療;原本需要「強制住院」 的病人,也可能改成自願住院。這樣的模式不但節省國家社會的醫療成本 ,更維護了病人的權益。

為了建立急診「危機處理」的治療模式,葉英?親自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港區醫學中心(UCLA/Harbor Medical Center)的精神科,就教於他的好友—當時該科主任的米勒教授,實地參觀急診處的設計與作業流程。回國後,他先把急診的人事編制獨立出來,並派首任主任陳登義醫師在急診業務開辦前親自去洛杉磯研習三個月。經過三個月的測試,市療的二十四小時精神科急診業務於一九九一年三月起正式開辦,成為大台北地區精神醫療網堅實的後盾。不僅如此,全台各地的精神科急診醫療人員培訓時,市療急診總是不二的選擇。葉英?很高興他當初的遠見及理念,及其硬體的精心設計,由此得到肯定與證明。

 
 
 
黃伯超、Joe Yamamoto、西園昌久、許重義、胡海國、沈武典、文榮光 鄭重推薦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