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禮讚佛洛伊德》著名美國女詩人希爾達.杜利特的私人手記,最迷人的佛洛伊德傳記文學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

《生命史學》

《生死無盡》

《生命的哲思》

《當生命陷落時》

《臨終諮商的藝術》(已絕版)

Counseling the Terminally Ill:Sharing the Journey
 
作者:喬治•賴爾(George S. Lair)
譯者:蔡昌雄
書系:Master 026
定價:380 元
頁數:368 頁
出版日期:2007 年 09 月 15 日
ISBN:9879866782091
 
特別推薦:王浴、余德慧、呂旭亞、吳庶深、陳榮基、黃俊雄
 
超個人觀點的臨終諮商--譯序
書序作者: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安寧療護自1990年起在台灣的醫療體系實施,迄今已有十七年的時間。這段不算短的臨床經驗累積,一方面讓參與臨終照顧的醫、護、社工及宗教師等專業人員,對靈性照顧議題的重要性深有體會;但是另一方面,靈性問題本質上的「全人」(whole person)特性,也使得習於症狀處理的臨床照顧者,常常陷入「不可捉摸」或「無從著手」的困境。
例如,一位剛進病房的年輕醫師,遇到臨終病人問道:「我可以得救嗎?」竟瞠目結舌,不知如何以對。此外,臨終病人還常會提出「我是否快不行了」或「我何時會死」的問題,同樣也讓接話的另一方感到煎熬。難怪臨床研究顯示,剛進安寧病房的護理人員,常會面臨「做」與「不做」的兩難,不知還可以再「做」些什麼,以及不知如何與病人「說話」等問題的困擾。
直覺上,這類問題似乎應該詢問宗教師才對。從事醫療工作的醫護人員,究竟該不該回答這類問題?如果應該,又該如何回答?根據人道醫療以及安寧的全人照顧理念,病人在生命危機時刻,關切自己的生死大事,乃天經地義之事,所以照顧者實在很難不予回應。但是究竟該如何回應,卻沒有簡單的答案。這其中牽涉的千絲萬縷,正是臨終諮商所要處理的課題,也是本書試圖闡述的重點。
本書作者賴爾(George S. Lair)是一位心理諮商教授,也是臨床諮商師,長期在安寧照顧機構從事臨終諮商的工作。因有見於死亡的超個人(transpersonal)屬性,使得臨終諮商在本質上有別於一般場景的諮商工作,於是逐漸浮現出指導諮商進行的概念架構,必須做出相應調整的想法來。歷經一番尋覓探索,作者在原先遵循的羅傑斯(Carl Rogers)學派人本諮商原則之上,納入了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意識光譜」(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學說的超個人視野,兩者聯姻的結果,便形成了本書所謂的「臨終諮商之促發模式」(facilitative model of terminal counseling)。
關於此一臨終諮商模式的微言大意,及其在臨床工作應用上的意涵,我們不妨從本書的關鍵概念「促發」(facilitation或facilitate)一詞,來加以說明。英文中名詞facilitation或動詞facilitate的原意是「促進」或「促使」。譯文中基於上下文閱讀順暢的考慮,也有不少用「促進」呈現的地方,但是多數時候則以「促發」一詞表達,原因是作者參照「意識光譜」的發展架構,在使用facilitate一詞時,所指涉的完整涵義就是,「促進或促使個人在意識光譜的層級上有所發展」的意思。這一點要請讀者在閱讀時留心分辨。
由此根本概念出發,作者對臨終諮商的目的、原則、方法及進程等議題的看法,便可以被掌握,而且有了系統性的關連。簡易之,以「促發」概念引導的臨終諮商,其目的在促使面臨生命最大轉化危機(死亡)的個人,能夠提升其意識的覺察層次,以完成其終極的心靈成長課題。這個諮商目標的設定,是基於對臨終生命處境的整體認識,以及相信每個人都具有自我療癒的內在力量。因此,諮商師對於臨終病患而言,只是一個「促發者」(facilitator),而不是治療者;換言之,他無法「解決」(resolve)病患因死亡引發的痛苦問題,但是卻可以藉引導患者覺察自身心念,協助與之相處,以及嘗試加以吸納整合的方式,「消解」(dissolve)臨終生命的苦難。雖然賴爾所述之臨終諮商內涵,仍有許多細緻處有待進一步討論,但是「療癒」(healing)的精髓,卻已盡在斯言矣。
一般而言,助人工作者大多具有熱忱之心,但長期置身臨終場景,與死亡的「邊界處境」(boundary situation)共處,卻是一項莫大的靈性試煉。於此,臨終照顧者若不能開拓靈性視野,設法提升意識層級,做好自我照顧的工作,則往往容易導致「耗竭」(burned-out)的後果。
本書「意識光譜」所提供的心靈藍圖,「促發」概念所提示的臨終助人角色界定,以及對臨終諮商工作進程的描述,非常值得臨終照顧人員審思參酌,相信對有心的助人工作者,會有相當大的助益。尤其國內的安寧療護團隊,目前並沒有心理諮商師的建置,因此促發臨終病患意識轉化的工作,便更需要照顧團隊的共同分擔。作者雖曾在序文中明言,此書是為臨終照顧者而寫,但因臨終諮商並非諮商師的專利,而是每一個照顧者在觸及人性本源時,必然會引發的心理靈性(psycho-spiritual)溝通現象,所以本書的讀者群,更可以擴及到所有關心生命靈性課題的普羅大眾。
我個人最初有機緣接觸本書,是因為在生死學研究所開設臨終關懷的課程。後來也根據「促發」諮商的概念做過研究、寫過論文、做過演講,並在安寧病房帶過讀書會。所以,賴爾的「促發」諮商概念對我影響很深。然而,慚愧的是,本書的中譯本卻因為個人的種種因素,延宕至今才得以與讀者見面。
在這本書被「促發」出版的漫長過程中,有許多我想要致意的對象。首先,是最早和我一起研討書中內容的廣志和麗馨,是你們讓我有了翻譯此書的念頭。其次,最要感恩的是大林慈濟心蓮病房團隊的全體成員。是你們讓我這個原本在書房讀哲學宗教的學者,有機會一腳踩進臨終醫療的田野,開啟了我對瀕死者付出生命關懷的眼界。隔週一次、持續多年迄今的病房讀書會,是我由抽象理論潛入具體經驗的關鍵觸媒,至今仍然在我的身上發酵。欣欣、雅玲、琇芳、巧穎、麗靜、玉雲及見蔚師,是這一長串感激名單中最先浮出的臉孔。
此外,與蘭貞、淑玲的臨終照顧研究,是我思想上轉化的里程碑,在此與你們分享這份小小的成果。兩年來安寧照顧基金會的靈性種子教師工作坊,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國內安寧靈性照顧的高手,也是刺激我靈性思考的重要推力之一。
在文稿方面,若干譯文初稿的處理,要特別感謝侃如的協助,至於完稿工作,則要歸功於心靈工坊的編輯。不過,最終促使我得以勉力完成繁瑣翻譯工作的力量,則是來自摯友舒兒。若是沒有你的激勵,這本書將不會是以這樣的方式及樣貌呈現的。
完成一本書的翻譯,好像走到某個生命的盡頭。回首過去,前瞻未來,許多臨終病人往往會感受到生命的空虛與無助,但此刻的我體會到的卻是豐盈。或許,活得透徹的生命,真的能夠了無遺憾。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