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超凡之夢:激發你的創意與超感知覺》

《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

《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

《超越身體的療癒》

Healing beyond the Body: Medicine and the Infinite Reach of the Mind
 
作者:勞瑞•杜西(Larry Dossey, M.D.)
譯者:吳佳綺
書系:Holistic 038
定價:380 元
頁數:344 頁
出版日期:2008 年 01 月 07 日
ISBN:9789866782190
 
特別推薦:余德慧、陳國鎮、宋光宇
 
第一章 疾病的意義

「癌症是我碰過最棒的事情!」這種說法時有耳聞,年輕時身為醫生的我總是大為光火。病症也許有所不同,但這類說法卻如出一轍:疾病了提升我們的智慧和領悟力,說來矛盾,但它的確能使生命更美好。似乎疾病真有其意義。

我不以為然。我對自己說,人類啊,永遠都會找到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困境。當碰到無法控制的問題時,我們會試著粉飾太平,以保持自負、尊嚴和自我價值感,而我的病人也不過是想要儘量逆來順受。癌症能有什麼正面價值,真是荒謬!

我身處講究實際的內科醫界,儘管意義這概念說起來頗富哲理,真要略過不談卻也無不可。意義要在哲學家枯燥乏味的圖書館裡找到一席之地或有可能,但在心臟重症室或腫瘤病房就難有容身之處。意義只隸屬於心智,它只在鎖骨以上游移,對身體其他部分毫無影響。要說有什麼負作用,也許是導致焦慮緊張,最多也就是有點麻煩,哪能造成什麼一蹶不振的後果?話雖這麼說,但又怎會有從病人身上得到的報告,顯示疾病可以讓人面對現實,重新振作,生活從此乾坤扭轉?

自覺的意義是否真能影響健康和病狀?自覺到的意義是偶然的嗎?正面的意義是否有助健康?或是相反地,負面意義是否真的有害健康?我要再次重申,發生在患者身上的故事一點都不含糊,他們深信自己所覺察到的意義會以思考、態度以及信仰等方式具體呈現,並對自身的健康狀況影響甚鉅。

意義與科學
要對現代醫學提出這些疑問,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健康與疾病是體內原子與分子在不同時刻下作用的結果,這已是老生常談。兩者遵循自然界既有法則,想當然自是毫無意義可言,且其中隱含說一則一的特點,見山是山,這就是它的意義,想以邏輯來推敲精算是白費心思。分子生物學家賈克.莫諾(Jacques Monod)在其《或然與必然》(Chance and Necessity)一書也闡述過相同觀點,深深影響了整個世代的科學家。他言之鑿鑿:「科學的基石是在詮釋現象時,系統化地否定「真正」的知識有一個最終的來源──也就是『目的』。」對莫諾來說,目的跟與意義關連的概念並不屬於科學,因為它們不存在於科學所研究的自然界。莫諾也在暗示,若如此相信的話就是科學上的邪說了。

我跟多數醫生一樣都接受這個觀點,事實上,我還非常喜歡這個想法,它不只簡潔、樸實,而且還勇氣十足。力行儉省的原則也是當代科學的基石之一,它排除擬人觀,拒絕將人性特質和感情投射到自然界。

不過在進入臨床實習後,我發現,在處理試管裡的粒線體 時,要保有此一觀點並不難,因為粒線體不會回話;但換成治療病患時就沒那麼容易了。此後我開始設想,莫諾如果把時間花在重症病房而非實驗室的工作台,結果會有什麼不同?當初他要是一天得聽十個以上的病人述說自己的狀況,是否依舊視意義如敝屣?我並沒有誇張。很多將自然解釋成無謂無益的科學家,包括粒子物理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基因學家,甚至數學家、理論學者等等,都採用極其疏遠的方式在接觸自然。他們沒見過一位病人,長此以往從未聽過什麼「有意義的經驗」;既然他們本身為統計數據的象牙塔所限,又憑什麼信心滿滿地聲稱,從人的角度來說,意義與目標不值一提呢?

藉意義左右自己
我曾在心臟重症室為一名病人法蘭克看診,他的胸口疼痛難當,我相信這是由心臟病引起的。在法蘭克疼痛稍緩、元氣大為恢復之後,為免無聊,他把床邊的桌子重新擺過,從床上把鏡子一掀就可以看到背後的心臟監視器。輪到我夜間巡房時,他向我展示他練就的一項技藝。他說:「醫生,你眼睛盯著監視器,我給你看個東西。」法蘭克闔上眼睛,顯示器上出現穩定的心跳,大約每分鐘八十下,接著陡降,落到六十。「注意看了,」他說道,眼睛仍然閉著,心跳速度又緩緩升到九十。法蘭克眉開眼笑,曉得我一點譜都沒有。我再三檢查,看他是否屏住呼吸、握緊拳頭,或是用了什麼計謀來影響心跳,不過他似乎相當沈著,放鬆得很。接下來的二十四小時內我去看他好幾次,他越來越得心應手,心跳速度任其擺佈。我的困惑則相當令他開心。我曉得在生物反饋療法 的應用上,有人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心跳,不過這通常需要熟練的技術人員在一旁指導,且要處於放鬆的環境中多次練習才有可能。但是法蘭克的情況並非如此,他對心跳的掌控是自學而來,未經指點,更別提他是因為潛在心臟病發作的可能而住進醫院,你還能想得出比這壓力更大的狀況嗎?就算有恐怕也寥寥無幾。

法蘭克的檢查結果正常,並沒有心肌梗塞的問題,於是我准許他出院。我問他:「我放棄了。你是怎麼辦到的?」他早就在等我問這個問題了。「運用意義,」他回答:「如果我要心跳降低,我就閉上眼睛專注在胸口的疼痛上,讓它對我的意義只是消化不良,或者只是肌肉疼痛。我知道這沒什麼大不了,明天就可以回去工作了。若要讓心跳加速,我就換個角度,把情況想到最糟:我已經得了心臟病,再也沒辦法回去工作,只能等心臟病發作。」

我相當折服。法蘭克把心臟監視器轉換成意義的量表,本來是心臟血管機能不可或缺的顯示器,如今也能直接解析個人自覺的意義之效果。他幫助我了解到意義並非不切實際的東西,其作用也不光是在心智上而已。意義的內容被轉譯到身體上,差別可及生死,這是後來我才發現到的。

你自認有多健康
「你的健康狀況絕佳、不錯、還可以,或是差強人意?」根據過去幾年所做的幾項研究,這個簡單問題的答案比起徹底的身體檢查跟大規模的實驗測試,更能準確預測往後十年誰還會活著、誰會死。我們可藉由這個問題自問健康對我們的意義為何——在我們的想法與想像中,它代表及象徵什麼?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艾倫.埃多勒(Ellen L. Idler)和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Medical School)流行病與公共衛生學系的史坦尼斯拉夫.卡斯爾(Stanislav Kasl),兩人於一九九一年所發表的研究相當值得注意,與人對自身健康的評估及存活有關。他們的研究對象包括兩千八百名年過六十五歲的男女,結果與另外五項大型研究的結果一致,後者涵蓋兩萬三千名研究對象,年齡由十九至九十四歲不等。這些研究全都得到相同的結論:我們對自己健康狀況的評估,比生理徵象、徹底檢查、實驗測試等客觀要素或相關行為(如抽煙),更具有預測的效果。舉例而言,癮君子未來十二年的死亡可能性是不抽煙者的兩倍;而聲稱自己健康「欠佳」的人,其可能死亡率是回答「非常好」的七倍。

歷史上因觀點迥異而造成生死之別的故事俯拾皆是。情緒性猝死古今皆有,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Rochester School of Medicine)的喬治.恩格爾(George L. Engel)對一百七十個情緒性猝死的案例進行調查,發現迅即導致身體癱垮跟死亡的情緒,與如何看待意義大有關聯。情緒性猝死的前三大主因包括:「自身的危險或是受傷的威脅,不論真正發生或只是象徵性發生」(百分之二十七),「親密之人一夕崩潰或死去」(百分之二十一)以及「處於劇烈哀傷期(十六天之內)」(百分之二十)。

這些研究並非意味不須理會生理徵兆與有害的上癮行為,也不是要我們棄身體檢查跟實驗測試於不顧。只不過,我們必須從這些研究中接受下列事實──身體本身發出的訊息並不充分;我們的醫療照料也必須將意義等議題納為培訓內容,不管我們認為意義有多不明確、多靠不住,它都不容忽視。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