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

Applications of the Satir Growth Model
 
作者:約翰.貝曼(John Banmen)等
譯者:江麗美、魯宓
書系:Master 030
定價:400 元
頁數:352 頁
出版日期:2008 年 05 月 13 日
ISBN:9789866782282
 
特別推薦:成蒂、吳就君、吳佩璇、呂旭亞、李開敏、陳韺、楊蓓、賴杞豐
 
•薩提爾來台記事
書序作者:吳就君∥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理事長

薩提爾全球會議(Satir Global Conference)即將於今年(2008)8月,薩提爾九十歲的冥誕時,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舉行。薩提爾常常在科州主持Process Community。她常爬山、散步、喝茶的老礦坑,也是有名的滑雪區,冠孤山(Mt. Crested Butte)就在附近,可從丹佛開車約五個小時的車程。我預備八月帶著小孫子,走走峰崗,懷念恩師維琴妮亞.薩提爾。
這本《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要在薩提爾九十歲冥誕前出版,以示共襄盛舉。這事對愛護薩提爾精神的實踐者而言,是充滿歡喜和興奮的。所以我決定寫下這篇〈薩提爾來台記事〉的記錄作為推薦序,同時也以此彌補心中的些許遺憾。因為看到本書包括防治自殺、同性戀的自我認同,以及香港小學親師研討會應用薩提爾模式等多篇文章,讓我想到台灣方面有關薩提爾模式的碩博論文雖有數篇,社區、各級學校、醫療院所等不同人口群應用薩提爾模式的方案也不少,卻沒有一篇趕上這本書的出版,誠屬可惜。
這麼多年來我對薩提爾的感情是一往情深的,隨著歲月的增長,愈久愈肯定。平日生活上常會出現用情不專的我,為此會困惑的自問,這份愛她的動力是投射我對人間的憧憬和讚美!?是彌補我對生命的失落感和恐懼感嗎?
曾有一次,聽到身旁有人對薩提爾的非議(1988),我內心深處會有蠻強的指責情緒出現。又記得薩提爾來台的工作坊中(1983),有位知名大學的副教授要求現場與薩提爾做角色扮演,其間演練的過程中,他的言語出現讓我聽來是故意作弄和否定薩提爾的人性接觸,當下我看到薩提爾對他真誠和尊重的回應,勇敢地冒險做一致性的表達。當時我看在眼裡,臉上淌著熱淚。結束時,我緊緊地抱著薩提爾哭起來,但這也許對薩提爾來說,本來就是很如常的事。
回想1980年的春天,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好友米樂教授(Dr. Milton H. Miller)來電話鼓勵我參加薩提爾在魁北克(Quebec)的家族治療工作坊。米樂醫師曾擔任台灣大學附設醫療精神科客座教授,當時我擔任台大醫院的精神科社工。曾經某次我們的交談中,我提到聽他講授「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和我讀薩提爾的《聯合家族治療》,心裡感受很相似,都會喚醒我內在生命的力量。同時,我表達希望此生有機會見到薩提爾。他表示自己曾經擔任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精神科主任,當時,薩提爾、羅傑斯(C. Rogers)與華特克(Whitetaker)等大師們跟他是先後同事或客席……等語。果然後來他沒有忘記我的願望。1980年,我獲得亞洲協會的部份補助,如願地參加薩提爾在魁北克的家族治療。我心中銘謝米樂教授的引介,就不在話下。
那一次魁北克的工作坊約有一百人參加,多數來自歐洲,其次北美、南美洲的家族治療師,加上一個來自亞洲的我。大家齊聚一堂連續相處三十天讓我看到、聽到、感受到薩提爾如何「引導過程」,幫助這群人的生命資源浮現、靈性甦醒、自我價值感提升。那不僅是我感動的時刻,更是我一生學習的轉捩點。我發現她的生命和工作是創意的、驚喜的,也是美的實踐。這些在在令我心嚮往之。
1983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現名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是楊國樞(註1)、總幹事是吳英璋(註2)。我當時擔任理事,力邀薩提爾來台做「家之生」工作坊。
工作坊為期五日(而已),全程由學術交流基金會(當時的執行長是吳靜吉(註3))出資,由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攝影團隊(註4)負責拍攝工作坊的全程(註5)。工作坊的全程由衛生署和國科會部份贊助,部份學員自費,工作坊地點在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理事群,除了前述四位之外,還有黃堅厚(註6)、宗亮東(註7)、陳珠璋(註8)、李叔佩(註9)以及亞洲協會執行長謝孝同(註10)等教授共同出席。薩提爾來台的歡迎茶會,在台大校友會館「熱情」相見。好友夏林清(註11)、楊素端(註12)、戴傳文(註13)夫婦、黃梅羹(註14)、陳韺(註15)、王守珍(註16)等人擔任招待,林國卿(中國時報編輯)也到場進行採訪報導,場面簡單中充滿歡喜。
高大、溫柔的薩提爾擁抱個子瘦小的宗亮東教授,這個溫馨鏡頭仍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在這回憶的時刻,我要向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理事女士、先生們,以及所有當時的同好致敬和致謝,我們曾經為心理健康的理想,共同攜手努力過。
陽明山的二月常常落著綿綿細雨和驅之不散的寒意,薩提爾卻絲毫不在意天氣,她全然地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這一群有來自台灣、香港的朋友,身分包括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教育諮商、牧師、神父(註17)、教育及行政等各行各業的專業同好。薩提爾運用經驗學習法讓我們體會家庭動力與家庭系統的概念,並在當下觸發個人的行為、情感、態度的覺察。吳靜吉教授看完薩提爾好幾場的示範過程之後,他的評語至今猶在我耳際,他說︰「薩提爾的系統觀超越學派、心含全相、包容創意,令人相信人類的存在是有各種可能性的。」
經常一語驚人的文榮光(註18),他熱情邀請薩提爾在陽明山工作坊之後,大家一夥兒到墾丁與陽光相會,同時在南部做一場婚姻治療的示範。我考慮到薩提爾五天的工作坊之後,再安排一場工作,會對她是過度負荷,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她答應文醫師。事後,我私下問她︰「你有沒有感覺累過?」她直視著我,自然地說︰「從前我會覺得累(feel tired),現在不會。」我問︰「為什麼?」她說︰「當我與人接觸的時候,覺得能量會循環。」當時我四十三歲,聽不懂她的話卻沒忘記。十餘年後,我聽懂了,也體會到了。「維琴妮亞,謝謝妳。」
薩提爾曾經答應1988年要再訪台灣,結果這一年,她離開人間。
薩提爾來台之後的二十多年,台灣的朋友對薩提爾模式的學習特別積極。呂旭立基金會成立台北薩提爾中心,多年來,邀請瑪莉亞.葛莫利與約翰.貝曼,從事薩提爾成長模式課程輸入,再加上台灣朋友的學習條件富裕之外,我們仍有不少人特別被薩提爾迷住了,那究竟是什麼?
王行(註19)在張老師月刊發表的一篇文章裡提到「薩提爾之風」──如「罐子」裡的「風」。以此譬喻當前台灣薩提爾模式的教學,我覺得很傳神。將知識整理為模式,裝成罐子,有形有象,容易行銷,方便傳達,結果推廣相當普及。但是對我來說,真正迷住我認真實踐的精華,是薩提爾她那美妙的「治療過程」,很難用模式套裝來傳授。我願意盡畢生去學習接近自己,如實地與自己和他人連接,成為一致性的人。不知不覺自己也能夠引導自己風格的治療歷程,我認為那不是模式能達成的,而是薩提爾精神的實踐。
從1997年起,我接受好友吳慈恩(註20)和思河(註21)的邀請,每年在高雄家庭協談中心進行一次到四次的「家庭溯源與自我成長」工作坊,至今已進入第十一年。參與者包括所謂的「案主」、志工及專業人員。大家一同思考如何放下自我依附的框框,學習與人接觸,正向關懷自己與他人,提升覺察和悅納自己與他人,改變永遠是可能發生的。
近年來,我專心投入家族治療師的訓練,某次工作坊中有位學員是金庸迷。經過幾番經驗歷程與回饋之後,忽然他給我一個令我十分驚訝的回饋,他說︰「我來接受訓練已進入第三年了,雖然還不是個成熟的治療師,不過我把握到學習的精要,有如張三丰給張無忌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他把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賸,才能得其神髓……。如果我老是拘囿於技術、方法、步驟上,所出現的治療過程,也總是卡卡的……技術與人、與情境脫節……」我肯定這位學員正在成為治療師的路途上,也發現自己的訓練特徵是師徒制的。訓練工作坊的過程中每逢感動的時刻,在我心中的薩提爾精神就會共鳴起來──每個人都是生命能量的展現,值得我們由衷地敬重。
薩提爾結束台灣的工作坊之後,我們共同沈浸在陽明山溫泉浴中默默不語,熱呼呼的水汽使我如身處雲霧中,這時,在身邊的她輕聲喃喃地說︰「此刻我覺得自己的精神是和耶穌、孔子、釋迦摩尼佛、默罕穆德同在一起。」我想,為什麼不呢?我也跟隨著她默想。


註釋
1.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2.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3.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
4. 沈楚文教授擔任榮總精神科主任
5. 錄影帶母帶交由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保存之後,很不幸地在前後任理事長交接時,把母帶遺失了。
6. 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系教授
7. 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系教授
8. 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9. 師範大學衛教系教授
10. 台灣大學動物系教授
11. 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12. 台北縣社會局局長
13. 衛生署心理衛生課課長
14.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社工師
15. 馬偕醫院精神科社工師
16. 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師
17. 朱秉欣,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王輔天,新竹生命線及天主堂神父。
18. 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19. 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
20. 長榮大學心輔中心主任
21. 高雄家庭協談中心主任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