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01-06/02 釋道興【缽動身心:手工大銅缽聲音共振鬆開筋膜與心理呼應法】兩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摘:
 

《覺醒風:東方與西方的心靈交會》(已絕版)

Toward a Psychology of Awakening
 
作者:約翰•威爾伍德(John Welwood)
譯者:鄧伯宸
書系:Holistic 049
定價:450 元
頁數:384 頁
出版日期:2009 年 09 月 10 日
ISBN:9789866782664
 
特別推薦:名家推薦--呂旭亞、夏林清、楊蓓、鄭玉英、謝文宜、余德慧、蔡昌雄、鄭振煌
 
第一章 天與地之間──內在工作的原則

身為心理治療師和一個靈修者,我一直都在面對心理學與靈修之間的一些問題,有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有的則是個案或學生與朋友的經驗。過去三十年,在思考這些問題上,我始終來回於兩個不同的觀點之間,亦即心理學所要求的深入自我與禪修所要求的超越自我,當這兩者相遇時,有時候,我根本視之為南轅北轍,甚至彼此扞格;但有時候,我又將其視為一種對靈修極為有用的輔助。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因此將在本書中詳細加以討論。首先,來看看這兩條道路在內在工作上所面對的共同挑戰,以及二者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處理此一挑戰。

逃避式的心靈修持
一九七○年代的時候,在許多靈修團體的同修中,我注意到一個令人困擾的狀況。許多靈修者雖然在靈修道路上頗有進展,但我卻發現一個相當普遍的傾向,那就是他們利用靈修迴避或「逃避」某些人格上或情感上「未解決的問題」。塵世間的纏縛重重──是一個業、緣、身、色、物與人糾纏的結構──想要從這張網羅中解脫出來,正是數千年來靈性追尋的主要動機。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很自然地會想要利用靈修提升自己,以超越某些困惑、未能解決而使人無法承受的情感與個性問題。這種傾向,我視之為逃避,是對某些基本的人性需求、感受與修養功夫進行揠苗助長,是一種逃避式的心靈修持。
在人生中巡航,挑戰難免,對那些碰到困難的人來說,逃避式的心靈修持特別有其吸引力,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與文化中。過去被人視為家常便飯的成人責任──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養家活口、維持一段婚姻、歸屬於一個信仰團體──如今對很多人來說越來越遙不可及。在自己尋不到出路的掙扎中,有不少人被引介到靈修團體參加靈修,而那裡的教導是要他們放棄自我,結果使得他們利用靈修去製造一個新的「屬靈的」自我認同,而這其實只是把原來那個舊的自我認同給扭曲了──是對未解決的心理問題的逃避──然後用一個新的給包裝起來。
如此一來,靈修的教導與修持徒然合理化並加強了舊有的防衛心態,例如有些人,需要自我肯定,使自己看起來特別,便會常常強調自己的心靈洞見與修持,或者他們與師父之間的特別關係,以強化自我的重要性。許多靈修的「走火入魔」──諸如靈修上的唯物主義(spiritual materialism,將靈性的理念當成個人的資產)、自戀、自我膨脹(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幻覺)、或群體情結(無條件接受群體的意識形態)──都是想要利用靈性彌補本身成長不足的結果。

排斥、執取與麻庳
我們之所以捆縛於受苦的輪迴之中,許多心靈傳統都談到三種基本的傾向:排斥困難或痛苦;執取舒適與安全;以及麻痺自己,對於苦樂、得失等問題完全置之不理。
逃避式的心靈修持就是第一種傾向的症狀──避開困難的與不愉快的,譬如自我變得軟弱:覺得自己不夠堅強,不足以處理生活中的困難,因此轉而尋求一條超越個人感受的道路。這是靈修道路上一個非常可能出現的陷阱,對西方人來說尤其如此。對於自己受到制約的人格限制,不去面對予以解決,只會使人陷落其中更加難以自拔。
第二種傾向──抓取與執著──是心理治療中常見的陷阱,而且相當棘手。有些人喜歡耽溺於自己的情感、理想、夢想與關係中,樂此不疲,以致陷溺於個人心理素材的探索之中。如果將這種方式的自我檢查當成終極的道路,我們很可能會走向一條以自我為中心的死胡同。誠如佛洛伊德所說,沼澤的水是永遠也抽不乾的。無止境地耽溺於自己內在的狀態或人格結構的矛盾,到頭來只會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使人完全無法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第三種傾向──麻痺自己,對於個人的感受與內心的呼喚完全置之不理──乃是現代社會最為常見的現象。有極大部分的人,寧願懶懶散散、一成不變地過日子,結果導致典型現代西方人的上癮──電視、球賽、消費、或酒精與毒品──藉以麻痺自己,逃避面對真實人生的挑戰。

天、地與人
要對抗這三種主要的人生陷阱──逃避式的心靈修持、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耽溺、以及鈍化的麻痺──可以透過人之所以為人的三個向度,吸收其中的某種核心資源來達成,這三個向度就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說的天、地與人。
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人是一個存有,直立於地上,雙腳著地,頭頂青天。由於雙腳離不開地,除了在這個當下之外,別無其他選擇。這便意味著人當尊敬這個世界以及立於此地的自己──這正是逃避式的心靈修持所無法做到的。這,也就是地的原則。
同時,人的頭是朝向天空,是朝向一個四面敞開,可以任人縱目四顧的蒼穹:地平線、星辰、日月以及環繞大地的無垠太空。當我們以驚訝與好奇的眼光環視周遭的世界時,所見可以超越自己切身的利害與活著時的種種罣礙。儘管在塵世間的貪愛確有其意義與重要性,一旦我們向上升高一百公尺,底下發生的種種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意義。若更往上升去,有如太空人一般,那麼所有這一切就只是一個微小的斑點了。當我們垂直地移動──我們的意識隨時可以做到──將可發現,人是無遠弗屆的。人的意識絕非只是局限於地上,生命因有無垠的太空作為背景,才得以顯出其性狀。這,就是天的原則。
人的基本姿勢──抬頭挺胸,直立於腳下的土地──是整個正面毫無遮攔地面對著世界。四腳動物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脆弱的正面,用皮毛、尖刺、羽毛,防止掠食者攻擊牠們柔軟的肚腹。但人類四處行走,袒露於世界之前的卻是心與腹──人的兩個主要感覺中心──感覺是我們用身體對周遭的世界做出回應。不論我們是否留意,基本的感覺隨時都在運作。由於人是正面暴露或坐或立於天與地之間,對世界與別人便是處於接觸與接納的狀態。這,就是第三個原則,在天、地、人的三角關係中,獨屬於人的。
這三個向度,如果對其中之一抱持著不敬的態度,生命就將扭曲、失衡。如果僅關注於當前的存活,則將陷溺其中,無以自拔於地上的泥塗。但是,如果輕慢於塵世間需求,則將處於失根的狀態,失落於星際之間,迷途於雲端。又若逃避現實的艱難與心的軟弱,就將綑綁在自己人格的盔甲中,而這副盔甲卻又是我們必備的,是每個人來到世上時為保護自己脆弱的知覺中樞而發展出來的。人既沒有甲殼動物的硬殼,也沒有刺蝟的尖刺,為了保護自己,乃發展了自我,作為防衛的機制。要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就要搭一座橋,連接天與地、色與空、物質與精神。正是這三根軸線的交會點,亦即感覺與心的深處與柔軟處,才是人性的根源。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