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原來,愛要這麼做》

《走出外遇風暴》

《同志伴侶諮商》

《親愛的,怎麼說你才懂》

《性與親密:從精神分析看伴侶治療》

Object Relations Couple Therapy
 
作者:大衛•夏夫、吉兒•夏夫
譯者:徐建琴、鄒春梅、李孟潮
書系:Psychotherapy 030
定價:520 元
頁數:432 頁
出版日期:2011 年 03 月 18 日
ISBN:9789866112041
 
 
導讀
書序作者:鄧惠文(精神科醫師目前於會心診所及台安醫院從事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與伴侶治療)

本書(Object relations couple therapy)是精神分析伴侶治療(psychoanalytic couple therapy)領域中的地標著作。自 1991年出版後,已經成為相關專業不可缺漏的文獻。能夠具有如此的影響力,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兩位作者──大衛•夏夫(David E. Scharff)與吉兒•夏夫(Jill Savege Scharff)累積長年精神分析的臨床與教學經驗,取汲並整合前驅者的理論,將其應用於家庭與伴侶場域,也進一步提出他們獨創的理論架構。

運作客體關係伴侶治療時,採用的基礎至少包括費爾貝恩(Ronald Fairbairn)、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等英國獨立學派的論述;克萊恩( Melanie Klein)學派的觀點;以及迪克斯(Dicks)根據這些(特別是費爾貝恩的理論)發展出的「伴侶間的客體觀點」。其他如比昂(Bion)、津納(Zinner)等人的貢獻,也是需要熟習的。本書對於這些基礎理論提供了清晰的整理,也包括兩位作者最常被引用的理論──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八步驟心理過程(見第三章)。

第二,在夏夫夫婦的伴侶治療模式中,特別重視伴侶的身心與性關係,對於性障礙及相關問題,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治療架構。

作者主張使用精神分析的技術解讀伴侶的性關係組成、處理性關係障礙底層的潛意識防衛,同時結合實務的性行為治療法則。這個獨創而廣受應用的療程,需要治療者出入於分析與指導的角度之間,一般並不容易兼顧,作者在本書中分享累積的經驗與反思,對於從事精神分析、伴侶╱家族治療或性障礙行為療法的治療師都極具啟發。

第三,相對其他伴侶治療或家族治療的理論學派,客體關係伴侶治療的主場在於移情(transference)與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詮釋,作者的治療即特別著重於此,書中對於如何在三人治療或四人治療(兩位治療師加上一對夫妻)中處理複雜而重疊的移情與反移情關係,提供了具體的案例與技術。

客體關係治療的基本概念

雖然上述各理論流派之間存在著歧異,客體關係治療(不論是個人治療或伴侶治療)的共同概念是:

(1)強調心性發展的早期,認為嬰兒與主要照顧者(母親)的關係是形成心理結構(psychic structure)的關鍵。

在此結構中,某些無法承受的母嬰關係(例如對嬰兒有限的發展能力而言,被感知為過度威脅或過度挫折的經驗)會被嬰兒從自我意識中分裂(split)而潛抑(repressed)。被分裂和潛抑的不只是客體,而是一組自我與客體的關係,它們包括三個部分:客體的一部分(例如:母親令人失望的部分被分裂,另成一個壞的母親客體)、自我的一部分(與壞母親客體相應的自我,例如不好的、不值得被滿足的自我)、以及在此關係中無法承受的情感(例如對於壞母親客體的憤怒或恐懼)。如此逐漸形成的內在架構,將持續影響個體的感知與對外的互動。

(2)治療關注內在的客體關係,外界的人際關係可被理解為內在客體關係的再現。不過,在個體形成基礎的心理架構之後,與外在客體的互動也會回饋到內在架構中,發生加強或重整,正因如此,治療才有機會改變個案的內在世界。

(3)治療的焦點在於個案與治療師之間正在進行的關係(the ongoing relationships)。一方面治療關係是最能提供洞見的現場體驗關係,另一方面,治療關係必須提供足夠好的抱持環境(holding),才能協助個案承受再次活化潛抑客體關係的恐懼,進而面對並修通。因此,個案與治療師之間的移情與反移情必須成為治療與詮釋的重點。

客體關係伴侶治療的架構與內涵

基本上,客體關係伴侶治療的架構必須比照一個精神分析的架構,包括定時、費用、請假、額外聯繫的限制與約定、不採取指導或教育、不主導探詢、謹慎詮釋與治療者的關係等等。實務上,要在伴侶治療中堅持精神分析的模式,是足具挑戰的。即使是非常優秀的個人精神分析師,進入需要同時面對兩個人的伴侶治療,這倆人不斷地衝突、激烈地攻擊彼此但又不容許分開時,治療師很容易在壓力下亟欲取回治療的操作感與存在感,轉而訴諸認知式、指導式的做法,失去了精神分析最重要的框架(frame),也因此失去重現內在客體關係、處理潛意識防衛並促成改變的機會。

對於這個入門的困難,治療者需要把握一個重要的觀點——迪克斯提出的「婚姻聯合人格」(marital joint personality),意指一對伴侶或夫妻在潛意識中互相選擇了對方,共同創造並維持著某種互動模式。治療師面對的不僅是兩個人,更有效的看法是把一對伴侶視為「兩人合力呈現的一個聯合人格」。表面上,一對夫妻可能因為意見分歧才不斷爭吵,但在潛意識中,他們可能都因為過去的客體關係而抗拒親密,或是需要攻擊對方,藉此重歷與內在客體的關係。

迪克斯曾提出三種假設以解釋這些狀況,在<假設1>(Dick’s hypothesis 1)中,伴侶的爭吵起因於其中一個(或兩個都是)不符合另一個人內心對於伴侶的預設與幻想,例如一個妻子婚前以為個性溫和的丈夫會像她深愛的父親一般,能夠打造出一個幸福的家庭,但婚後卻感覺「先生的溫和根本就是被動與消極」,終究不像她的父親,於是開始不斷地挑釁、言語攻擊丈夫。而在<假設1A>中,憤怒起因於原本選擇了一個看似與內心負面客體相反的對象,最後卻發現伴侶還是跟負面客體一樣,例如一個讓人受挫的母親或父親客體。第三種是<假設2>,在伴侶身上發現曾經被割捨潛抑的某種自我特質,受其吸引而交往,但又因為內在對此部分有未解決的矛盾,而不斷地攻擊懷有此特質的伴侶。這些源自內在經驗的失望,激起強烈的情緒,引發固著的衝突,需要對此進行詮釋,協助伴侶認識他們潛意識中共謀(collude) 的防衛。

親密關係能引起無限的期待,也能擾動最深沉的混亂。為了達到與伴侶的親密融合,附帶條件可能是某種程度的自我消失、理想化的破滅、接納不完美、放棄與內在客體的矛盾連結,對此終極的恐懼是失落(loss),是個體長期抵抗並試圖避免的。客體關係伴侶治療著重於此,透過細微的觀察與互動,也探索聯想、幻想、夢境,以期瞭解使個體停滯的分裂客體關係,並加以修復。為此治療者和被治療者都需要長期的投入和心理上的耐力。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獲得許多建議,嚐試因應治療設置、進程、詮釋技術、終結等各個階段的挑戰。

精神分析不僅是一種治療的工具,也是一門哲學和藝術。分析師的風格與能力雖然大幅取決於學養,但也一定與他們的人格特質有關,這也是大衛與吉兒兩位老師備受推崇與信賴的原因。在個人經驗中,自從開始與夏夫夫婦兩位老師學習迄今,偶爾談及台灣的治療環境與學習資源,他們總是非常關心並且建議如何開發更多資源。寫作這篇簡介同時,兩位老師也在旁表達對台灣讀者和治療師的祝福與鼓勵,期待有更多人投入這個工作。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
目前於會心診所及台安醫院從事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與伴侶治療

經歷:
英國塔維史托克中心(Tavistock Center)及塔維史托克伴侶關係中心TCCR(Tavistock Center for Couple Relationships)進修
IPI(International Psychotherapy Institute,本書作者所主持的教學機構)精神分析取向伴侶治療師培訓合格證書

 
 
2011.6月號《魅麗雜誌》〈良好的性關係,奠基在對伴侶的愛與尊重〉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