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13-04/20 陳代樾【大開眼界】費登奎斯兩日工作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當下,繁花盛開》

《存在禪:活出禪的身心體悟》

《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隨書附有正念減壓練習引導MP3 CD)

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Workbook
 
作者:鮑伯•史鐸 & 依立夏•高斯坦
譯者:雷叔雲
書系:Holistic 068
定價:480 元
頁數:312 頁
出版日期:2012 年 01 月 13 日
ISBN:9789866112287
 
特別推薦:李燕蕙、馬淑華、許豪沖、張素凰、楊蓓、蔡淑英、釋自鼐 好評推薦
 
第九章 人我關係的正念

練習到這個階段,你已學到內省的正念──不加批判地與內心念頭、感受和身體覺受同在。本章將專注於人我關係的正念──也就是不加批判地當下覺知你和他人的互動。你會學到,你今天的這個人是童年經驗所影響的產物,例如你和父母或照護者的連結或失聯。然後我們會介紹人我關係正念的特質、正念溝通和聆聽的藝術,以及在家庭中或工作中應用人我關係的正念,來增進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每個人的複雜性和獨特性中,花了許多時間和他人互動,每一個你與之互動的人──子女、父母、兄弟姐妹、老闆、朋友、同事、鄰居,甚至難纏的人(也就是你與之衝突或有其他困難的人)──都提供了一條邁向新世界的通路。你若覺得和其他人分隔,要知道我們人類都有共同的經驗,每一個人生到這世界上,都累積了許多勇氣和恐懼、喜悅和悲愁、快樂和痛苦,獲得或失落的故事,然而除了這些共同之處之外,人也是生命中很大的壓力來源,人可以要求很高、急於求成、威脅、不負責、不合作而且不敏感,有時候你最親密或親近的人也就是最大的壓力來源,或許你感覺要對他們的幸福負責,或許他們最懂得戳你的罩門。

人我關係模式開始之處
正如你發展出根深柢固的思考慣性風格,讓你卡在壓力反應中,像是感覺大禍臨頭、誇大負面念頭或感受、責怪等,你也會發展出和別人互動的慣性方法,許多行為是由於你最早接觸的人我關係而發展出來的──和你的父母和照護者互動。不幸的是,如果這些行為模式是根據是功能失常的親子關係而來,便會造成和家人、朋友或共事者的人我關係功能失常。

舉例而言,如果父母沒能給你如何處理衝突的典範,你也許今天就不能好好解決衝突。衝突一旦發生,你會想盡辦法去避免衝突中必然的不安情緒,也許你會發展出不正面衝突的被動風格,也許你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先,或沒有能力說不,結果你感覺招架不住,承諾過多或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反過來,你可能覺得衝突沒什麼大不了,結果不停製造衝突,或許因為這是你以前學到和別人做情緒性接觸的方法,或許因為衝突給你一種有力量的感覺。問題是,侵略性的行為會給人傷害的感覺,尤其是你若利用、霸凌或貶低別人,非常容易被掃到自動反應的輪迴中不得脫身,結果人我關係便急劇向下沉淪。

當前人我關係中的衝突會引起不安的情緒,這情況很可能觸發過去老舊、功能失常的人我關係創傷而引起的回憶或感受,當你感到陷於其中或受到威脅時,很容易又掉進老舊的關係模式,這是你從童年以來就不斷排演的。你尋求愛的時候,最好能了解擋在路中間的內心障礙──都是在早期人我關係的影響下所形成的障礙。我們幼小時,仰賴父母或照護者而得到安全感和穩定感,但是他們不一定都能滿足我們的需要。

人我關係模式從何處開始之說,並不是通俗心理學,根據的是理論和研究。病理學家兼心理分析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 1969)首先用「依附」(attachment)一詞,他推理如果父母當下能與孩子的情緒和需要的內在世界頻率調成一致,兒童便更容易感覺安全、連結、被愛。之後的十年,心理學家研究嬰兒發現,每個嬰兒的依附形態不一樣,有些依附形態和安全感結合在一起,有些依附形態則是很弔詭地和不安全感和憂慮結合在一起(Ainsworth et al. 1978: Main and Solomon 1986) 。神經科學家發現依附風格往往會影響大腦,心理學家兼神經科學家艾倫•仕柯(Allan Schore)博士在他的著作《自我的感情調節失常與紊亂》(Affect Dysregulation and Disorders of the Self 2003)一書中全力討論在生命最初兩年,依附對大腦產生結構性的改變,他說為人父母若不夠敏感,會影響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孩子可能一生都有這失調。丹尼爾•席格在《喜悅的腦》一書中說,父母和孩子調頻到一致的結果是一種共鳴的狀態,孩子可以「感到被感覺到」,這個共鳴狀態有助建立大腦的調節網路,可以支持小孩在往後的生命中有韌性、有能力連結上有意義、具同理心的人我關係。

這些和你這個成人有什麼關係呢?晚近的研究發現,父母對於他們自己父母的依附程度,預示了他們子女對於他們的依附程度,而且有高度的準確性(Siegel 2007, 2009)。童年期經歷了不安全依附的成人,通常較難管理情緒,也較難接著生命投給他們的曲線球(Shaver and Mikulincer 2002)。然而我們必須要注意,童年有不安全依附的人並不會註定人我關係不好,即使你童年期間經歷不安全依附,還是可以在成人期轉變這種模式(Main and Goldwyn 1998)。

雖然大部分父母盡可能提供孩子內在和其他的資源,但往往缺乏調頻和共鳴,孩子便會在人我關係中感覺不安全。例如父母若因為忙於討生活或在人我關係中掙扎,而在情緒上無法照顧孩子,你可能因適應此一情況而否定情緒和人我關係的重要性,覺得不需要依靠父母,而在內心告訴自己說你不需要依靠別人。或者,如果童年中不能常常感到調和與共鳴,你也許會覺得對人我關係困惑而懷疑,你現在這個成人,會擔心伴侶會不會回報你的感覺,又或許不太願意發展親密關係,如果你父母之一表現出嚇人或虐待的行為,你可能活在恐懼中,常常感覺被逼逃開,一方面卻又希望父母會安慰你,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也許不光是對情緒和人我關係感覺困惑,甚至還在關係不良時,犧牲自己,像照護者般努力的去照顧其他人的需要,防止不良的互動。

好消息是,不管你的教養或早年影響,正念使你能如實知悉並確認你的經驗,從而認識並理解你的過去,這種內省的調和 (intrapersonal attunement) ──和自己調和、共鳴──你會感覺安全並對你的念頭、感受和情緒打開心房( Siegel 2007, 2009) ,這種內在的覺知和共鳴使你堅強,感到足夠安全而可以用耐心、同理心和智慧,在和家人、朋友、同事、陌生人,甚至難纏的人相處時,都能與他們的感受同在。這樣,內省的調和打開了人我的調和與共鳴,增進所有的人我關係。

依立夏的故事:躲在桌子底下

我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他們第一次過來告訴我們三個孩子時,我只是站著,一滴眼淚也沒有,但心中無比憤怒,媽媽問我:「怎麼啦,依立夏?你清楚怎麼回事嗎?」我很生氣地回答:「知道啊,你要我怎麼辦?拿頭去撞牆,我才會哭嗎?」我當然很受傷、很憤怒,我的地基──我所了解的家庭──在我心中土崩瓦解了。

我開始任性演出了。有一個方法就是在餐廳中,我覺得我們在家做飯很容易,不必去餐館花錢,這叫我很生氣。全家出去吃飯時,我總是噘著嘴,家人得拉我上車,我會躲在餐廳桌子底下良久,來抗議花了這麼多錢。

多年以後,我發現每當妻子和我有爭執時,我很難覺知情況並和她連上線,有時候我的反應就是麻痺情緒、清理房子、打開電視或做別的事,因為我覺得無助,就是不想去處理它。有一天,我去看心理治療師,形容給他聽,心理治療師說:「你生氣的時候,還是躲在桌子底下嘛!」這就我幼年處理事情的方法,我和太太鬧意見時,也是這樣處理。我終於意識到童年經驗影響了我的婚姻,我便更全心臨在這反應的輪迴,從避免痛苦轉而去接觸痛苦,這不但有助我感覺更安全,同時更能與妻子連上線,不過,有時候我還是逮到我自己躲在桌子底下,但一般來說,我較快看到他了,然後,我就可以對內心的那個小男孩微笑並給他一個擁抱,叫他別擔心,沒事。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