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越旅行越裡面: 結構一條人尋找自己的創意途徑》

《青松e種田筆記:榖東俱樂部》

《黑瓦與老樹》

《城市•故事•社大識》

《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

Making Education Different:10 "Off-Track" Lecturing Models at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作者: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社會參與教師社群
書系:Living 020
定價:250 元
頁數:216 頁
出版日期:2012 年 03 月 07 日
ISBN:9789866112270
 
 
第七堂 走進風災現場,與孩子真誠相遇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重創台灣,台東山區部落受災慘重。花東地區的心理諮商界立刻成立救援小組,趕赴災區協助創傷輔導。

  長期參與社區心理服務工作的劉志如老師,也是其中的一員。他決定針對碩士班二年級學生,臨時增開一門「危機輔導」課程,並且寫了一封長信,規定學生必須仔細看完這封信,仔細三思後再選課,因為這門課要進入災區服務,怕累的人千萬不要修。

  根據劉志如估計,包括行前準備、搭火車、現場輔導活動、後續的課堂討論、督導、反省、寫工作記錄等,選修學生平均每週至少要投入三天的時間,如此持續一學期,直到隔年一月放寒假為止,光是時間和體力的付出,就跟一般課程截然不同,真的會很累,絕對是不輕鬆也不營養的辛苦學分。

  然而熱心的研究生們還是不斷聚集而來。八月底選完課後,名單上出現了「不怕死八人組」,此時距離正式開學還有一個月,但救災不能等待,劉志如馬上為這批學生展開二十個小時的「行前集訓」。

  諮臨所的研究生們多少已念過一些心理輔導理論,但這次要親臨災區現場,與剛經歷創傷的人們面對面,學生們對此是又興奮又緊張。集訓課程包括了創傷輔導理論、文化敏感度等相關訓練,例如,當對方拒絕協助時怎麼辦,以及如何在原住民部落展現尊重等。

  九月一日,劉志如帶領不怕死八人組,搭了三個小時火車,來到受創最重的台東太麻里,開始針對國小學童進行陪伴與輔導工作。


用聊天來破冰

  研究生們沒有太多實務經驗,災區的情況又一片混亂,百廢待舉,因此劉志如告訴同學們:「到了現場,不必預設太多,先看看可以做什麼,邊走邊學邊看。」他甚至開玩笑地說,學生們只要「呆呆地進入,認真地聽創傷者說話」就夠了,這反而是在創傷初期最好的處理方式。

  雖然經過行前集訓,但學生們進入現場時還是手忙腳亂。他們沒想到的是,即便對象是學齡中的孩子,竟也碰上語言不通的處境。

  「我跟小朋友聊天,他不斷地説:『我姆姆帶我們怎麼樣怎麼樣……』我問他,姆姆是誰?他說姆姆就是姆姆啊,我只好開始亂猜。這個經驗讓我思考著,好像有必要學一下他們的語言,才能跟他們變得更靠近。」

  進入原住民部落服務,學生們多少都帶著自身的想像或憧憬,雖然在現場看到狼藉的悲傷與混亂,但孩子們的天真樂觀,也讓這些學生們眼睛一亮。

  「跟小朋友們聊一聊之後,他們忽然說要唱歌給我們聽,我們就說好啊,然後全班就一起唱原住民的歌,有人唱第一部,有人唱第二部,有人主唱,也有人拍著桌子伴奏,每個人都很自然地一起表演這首歌。當下我們驚訝地發現,原來他們這麼活潑,才第一次見面,他們就用這樣美好的方式來歡迎我們,雖然我們聽不懂歌曲的內容。」

  結束初次的見面後,研究生們興致勃勃地回到學校,開始規劃一整個學期的「災後安心輔導課程」,為下週的見面做準備。沒想到,這群熱心的研究生很快就發現,現場充滿了各種挑戰,跟想像中的理想情況完全不一樣。

  「面對小朋友時,到底我是大姐姐?是輔導老師?還是諮商員?」一位學生苦惱地說,她連最根本的自我定位,以及該扮演什麼角色都拿捏不定。出發前,她用心設計了許多可以帶領小朋友一起玩的活動,到了現場卻發現根本行不通,而孩子們拋出來的種種問題,她也不知道要如何解決。她覺得很挫折,「卡住」了。

  從劉志如的角度來看,挫敗是學習的必經過程。在和老師討論之後,這名學生才慢慢轉換心態,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陪伴者:「我想變成一個關懷他、陪伴他的人,也就是大姐姐的角色,而不是一直想去處理他的創傷、挖掘他的心理狀態,整天跟他談論不舒服情緒的諮商專家。」

  不再急於要「輔導」對方,學生們就可以放下專業包袱,放鬆地跟孩子們相處。原先設計的活動玩不起來,孩子說要去河邊看看,研究生便陪著一起去,兩人一邊走一邊聊,關係反而瞬間拉近了。

  「以前會覺得諮商就是要在密閉的空間裡進行,才有隱私性和安全感;到了這裡卻發現,在戶外聊天更自然,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日常接觸的東西,聽他們沿途跟你介紹,告訴你很多故事,感覺更容易貼近他們。」

  「在諮商室裡,要用很多技巧才能達到的破冰效果,卻在這樣的生活場域中自然產生了。」劉志如笑著說。


孩子的反應,磨練學生們的知性與感性

  助人工作者還容易有種「希望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的心態,所以研究生們帶活動的時候,總是很關心孩子們乖不乖、是否安靜認真上課,藉以評估自己做得好不好。如果孩子們不專心、吵鬧搗蛋,或者對活動沒興趣,學生們就感到無比挫折;但從旁觀察的劉老師卻發現,其實孩子們很期待每週大哥哥、大姐姐前來上課的時間。

  於是,劉志如一再提醒學生們,不僅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也要調整看孩子的眼光。輔導並不是只在上課活動中進行,孩子們偶然談到的夢境、自發的遊戲、日常生活的情緒穩定度,都是衡量孩子心理狀況的指標。

  「下課時,一群孩子蹲在地上,很自然地開始玩沙。他們一邊加水、堆沙、塑沙,一邊開始講故事,說這是哪一座橋、這是誰家的房子,風災的時候發生了哪些事情,然後橋被沖斷了……」

  聽到這一段觀察報告,劉志如非常高興:「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敘說和自我療癒。」他說,輔導最好的方式,就是善用自發的療癒能量,並融入在地文化的復原力。

  面對無情的天災,小孩子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但有些無言的舉動卻讓這些心軟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經常忍不住紅了眼眶。

  「上繪畫課的時候,一個孩子不斷畫他的家,然後又不斷把它整個抹掉,接著又一直寫『家』這個字,寫了好幾次……當下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後來,督導問我剛剛發生什麼事,我在講的時候其實已經快要哭出來了,那種悲傷的感覺,讓我覺得快爆開來了……」

  身為未來的助人工作者,學生們努力地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裡,認真地陪伴他們;而孩子們的各種反應,也不斷挑戰著學生們的知性與感性能力。

  例如,風災過後有段時間,村民們只要看到下雨,還是會忍不住擔心害怕,然而一個孩子卻說自己晚上會作惡夢,但聽到下雨聲卻一點也不怕,這讓研究生們感到很困惑。

  「作惡夢是他的創傷症狀嗎?還是小孩子的正常現象?他是用開心的口氣在描述惡夢,好像沒有太多恐懼,那麼這些惡夢有沒有特殊的意義?我真的不知道。」

  在現場遇見的種種困惑,迫使研究生們努力用功,充實更多專業知識,以免在孩子們的面前漏氣。


保持自由和彈性,見招拆招

  其實,光是每週四坐火車下台東,隔天回來後寫記錄、接受老師督導,設計下週課程,然後再次坐火車南下,一次、兩次……從九月初到隔年的一月中旬,同學們這份堅持的心意,已讓劉志如非常欣慰。

  而對學生們來說,能夠堅持下去的動力,常是孩子們給予的有形或無形的回饋。

  「有一次我邀請孩子們成為森林裡面的一個部分,可能是石頭啊、大樹啊、小鳥等等的,此外也讓他們想一想,自己可以為森林貢獻什麼?提供什麼能量給森林?這其實有點抽象,但他們竟然都說出來了,而且說得很好,讓我很驚喜。在那次活動之後,原本一直惹麻煩的其中一個孩子,變得比較願意表達,而且越來越能說,會主動說很多話,連其他的孩子也漸漸可以直接談一些比較心裡面的想法。」

  孩子們在進步,研究生們也在進步,變得比較有彈性。

  「有次我帶著孩子們玩木頭人,他們玩膩了,就自己改遊戲,改成搭火車,有人扮演火車,有人自動排排站,伸手搭成一座山洞。這時候如果再堅持繼續玩木頭人,感覺有點蠢,於是我乾脆順勢跟著他們一起玩搭火車,沒想到玩得很開心。後來我們一起討論這件事,大家都覺得那時正是改變的開始,我們變得比較會正視孩子的獨特性,彈性地做出調整。如果當時我們堅持那節課一定要玩木頭人,下節課一定要在教室帶繪畫團體,某些真實的東西很可能不會浮現。」

  劉志如覺得這群學生的自由與彈性是很大的優點,他們很快就學到了,跟孩子相處沒有固定公式,只能見招拆招。有位學生提到他的個案很調皮、坐不住,不肯來上課,只想到外面玩:「然後我就真的陪他玩,先跑操場一圈,然後又跑去打籃球,反正那一天的過程就像在上體育課,可是我覺得他好開心喔。學期快結束了,最後幾次上課他都有過來,而且沒想到的他竟然還特別畫了卡片給我,上面還寫著他不是故意不乖,老師不要生氣。我覺得他雖然一邊調皮搗蛋,一邊還是有偷偷地聽我們到底在幹麼,而我們講的一些話,他好像也有聽進去。」


讓我們真誠相遇

  每週一次的輔導活動,認真說起來,能做的事其實不多,因此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們都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做什麼」,因為每個人都還有其他的課業,有時一坐上火車就已經很累了,還要硬撐起精神,想著「待會兒要怎麼帶團體」?但學生們也清楚地知道,面對孩子是不能缺席的,連生病、請假的資格都沒有,一旦決定進入災區就是許下一個承諾,就算再忙再累,也要繼續下去。

  學生們不敢喊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到老師其實更累。劉志如提出這個課程計畫,不論在時間、心力、經費上,都非常ㄍㄧㄥ,他說,每週八個人的火車票,來回一趟就要五千元,加上食宿的花費,補助款根本不夠支付,所以整個服務計畫最大的困難不在於專業部分,而在於如何讓學生們順利到達現場,使服務得以進行。

  不過這一切的辛苦還是值得的,經過一個學期的磨練,學生們學到了寶貴的經驗,除了可以忍受挫折和模糊,比較有信心去面對不確定的事,他們也變得比較靈活有彈性。一位學生在期末報告上說:「做服務學習反而讓我更謙卑,覺得真正要感謝的,是願意讓我服務的族群。」

  還有學生說:「很多人是不會去淌這渾水的,但看到老師在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還帶著我們一群人下去災區,我希望自己以後也是一個願意淌渾水的人。」

  這次的災區服務經驗,讓學生們重新思考從事諮商輔導的涵義,再次確立了在諮商工作中,必須帶著「有心而為的一份熱情」,才能夠把吃苦當作吃補,面對種種挫折仍甘之如飴。孩子們的天真笑容、在陪伴過程中所體會到的感動,以及團隊間同進同出、同甘共苦的那份革命情感,都讓他們非常難忘。

  學期結束,「任務」告一段落後,學生們突然感到十分不捨和失落,不必再每週奔波勞累,大家還真不習慣呢!那麼老師呢?劉志如笑道:「這是臨時增開的課程,下學期不開了。」不過,諮臨所的學生早晚都要走進社區服務,今日所有的學習,都是明日成熟的養分,期許這「不怕死八人組」帶著這次的豐盛收穫,繼續朝向助人工作的理想邁進。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