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

《愛、罪疚與修復》

《嫉羨和感恩》

《遊戲與現實》

《拉岡與李維史陀:1951-1957回歸佛洛伊德》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精神分析英倫隨筆》

Looking into Psychoanalysis: Personal view
 
作者:樊雪梅
書系:Holistic 084
定價:280 元
頁數:248 頁
出版日期:2013 年 06 月 14 日
ISBN:9789866112737
 
特別推薦:王浩威、吳麗娟、林玉華、樊雪春
 
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

站在佛洛伊德辭世達四分之三世紀的今天,誇張些來說,佛洛伊德的價值,不在於他是個說對話的人,而在於他是個說錯話的人,他那些英勇到跡近魯莽、漏洞一堆但卻充滿啟示力量的錯誤話語和主張。——《讀者時代》,唐諾,頁一九五

唐諾這話說得好,我讀佛洛伊德,確實每每為他那石破天驚充滿啟示力量的話語和主張所震懾,而陷入一種對人世有了不同層次的瞭解的通暢。其經驗就像是讀聖經或孔子語錄一般,智性受啟蒙,精神得提升,雖然這些話語常因過度簡化而至漏洞一堆。

批判佛洛伊德的錯誤主張者,百年來不乏其人,而盛讚其天啟般之真知灼見者亦所在多有。兩類論述之源源不絕正印證了此人之不凡。對於修習精神分析之實務工作者,兩種能力皆為必要,亦即,要能看得見佛洛伊德的錯誤及漏洞,也要能辨識其論文中歷久不衰的真知灼見。

佛洛伊德的錯誤

佛洛姆於一九三五年發表之〈精神分析治療之社會決定因素〉(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Psychoanalytic Therapy)即是批判佛洛伊德錯誤主張的特優之作。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圈內人,佛洛姆不僅詳讀佛洛伊德,有堅實的哲學基礎,更有一般人少有的,近距離觀察第一代精神分析師的最佳位置。細讀這篇立論嚴謹的論述,不難發現,文章標題中的「社會決定因素」所指的是某種社經地位所塑造出來的小眾文化,原文為bourgois,中文譯為「布爾喬亞」,翻成白話文即是「中產階級」。

佛洛姆直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與實作充滿中產階級文化的限制與偽善。首先,他批評佛洛伊德及其門徒錯誤地認為病人在診療室裡與分析師所建立的關係完全源自於其童年經驗,簡言之,亦即診療室裡的兩人關係純粹只是一種移情,一種重覆,與分析師的人格、文化及成長背景無關。此種漠視診療室裡此時此刻分析師的人格、性別、年紀等等對分析工作的影響,是佛洛伊德的偏見。

佛洛姆認為,分析師意識層面的所思所想不重要,真正對病人具有影響力,可以讓病人樂於合作,減少阻抗的,是分析師潛意識裡對病人無條件的關注及不批判的態度。換言之,分析師潛意識層面對文化及社會禁忌的態度,才是決定分析能否有進展的關鍵。他認為佛洛伊德一再強調的,分析師在治療病人時必須持有的中立、漠然、不論斷並「容忍」病人的態度,乃源自布爾喬亞文化。若分析師對病人患精神官能症的態度是「容忍」(tolerance),即已洩露其「不能容忍」。而此種存在於潛意識的「不能容忍」比任何表象的「中立」更為關鍵。

以佛洛伊德的主張「壓抑的性慾造成精神官能症」為例,佛洛姆引經據典指出佛洛伊德個人對性的布爾喬亞立場(亦即,「禁慾乃文明的唯一選擇」)如何與其一再強調的中立論背道而馳。佛洛伊德一方面主張女病人愛上男分析師乃無法避免之分析現象,男分析師得「千萬忍耐」("and he has to muster all his tolerance 'to regard them as natural phenomenon"),另一方面又在《性學三論》裡大肆批判這些女人「變態」(the "most repulsive perversions"),並表達他如何憎惡這些「未受教化的愚婦」("average uncultivated woman")。在佛洛伊德眼中,女人的昇華能力較差、較易走向變態之路、智能較男人略遜一籌,而凡此種種,皆為「天生如此」,與社會文化因素無關。佛洛姆直截了當地說,佛洛伊德對女人的敵意只不過是他憎恨感官享樂及性慾的另一表現。這些根深柢固的潛在信念限制了心理分析的進展,增加病人的阻抗,而佛洛伊德堅信病人的阻抗單純地就是病人的阻抗。佛洛姆對此不以為然,字裡行間透著氣憤,並再舉證,佛洛伊德狹隘地把有違布爾喬亞價值觀的行為皆視為「非常態」,皆有其未修通之情結,皆為一種「精神官能症」(neurotic),而忽略了所謂的「正常」(中產階級文化眼中的常態)行為亦有其精神官能之根(neurotic roots)。

佛洛伊德的錯誤,族繁不及備載。

充滿啟示力量的主張

但,我心裡念念不忘他於一九一七年發表的〈哀悼與憂鬱〉中的真知灼見。這篇文章在將近百年之後仍令人在一讀再讀三讀……不斷再讀中驚嘆其洞悉憂鬱真相的能力。藉由比較哀悼與病態憂鬱之心理現象,佛洛伊德探索憂鬱狀態下不斷自責、自貶的心理機制。他發現在這不斷自責自貶的過程,病人的「自我」已成了其攻擊的「客體」,於是看見「自我」(ego)一分為二的現象。被攻擊的「自我」其實代表著已認同的客體,所謂的自責自貶其實旨在責備他者(客體)。本文的曠世金句 "The shadow of the object falls upon the ego" 成為眾分析師最喜歡引述的名言。這句話意味著客體已逝去,但其陰魂不散,附身於自我裡。這個概念解開了自我傷害之謎,闡釋了認同的概念,更成後來「超我」(superego)概念的房角石。而佛洛伊德所提出的伊底帕斯情結更是一路暢銷("forever hit!" 俄尼斯.法闡德﹝Ernst Falzeder﹞語,二○○七),影響所及,不只精神分析界,還包括文學、電影及你所想到的各種形式的藝術。我當下立即想到的是春上村樹的《海邊的卡夫卡》︱東方版的伊底帕斯,好看得像神話。

佛洛伊德發現的真相,族繁不及備載,百年多來繼續發揮其啟示力量。
寫於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