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空間就是性別》

《空間就是權力》

《空間就是想像力》

Spaces of Adventure
 
作者:畢恆達
書系:Caring 079
定價:380 元
頁數:260 頁
出版日期:2014 年 03 月 31 日
ISBN:9789866112973
 
特別推薦:吳明益
 
空間就是小說
書序作者: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在我剛開始迷戀野外踏查的年輕歲月,我十分著迷於生物辨識生存空間的方式。一隻小巧的環頸?靠星辰、磁場、視覺記憶進行漫長的遷徙,鬼鼠與野兔則依靠腺體繪製出的氣味地圖,在莽莽草原中準確判斷路線。鼴鼠在黑暗的地底,透過兩個鼻孔分辨不同氣味的能力,能迅速找到蚯蚓,蝙蝠則能用超聲波來進行回聲定位,讓牠們不致在高速飛行時撞上複雜的樹林或是人類建築。我當時以為,這些動物有遠超過人類的空間辨識能力,我多麼渴望擁有那樣的能力啊。

而當我重拾城市漫步樂趣的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人類也有這種本然的空間感,只是我們遺忘或忽視了而已。當我們嚐到家鄉食物的那一刻有歸鄉之感,聽到青春時期的音樂身邊景物與色彩似乎也隨之改變,我們以嗅覺回憶起情人枕睡在身邊的時刻;而總在某個地景消逝之後,我們還是能把腦中的那個空間召喚出來。

畢恆達教授(與其他作者群,包括他的學生,以及鴻鴻等作家與社會工作者)在這些年,則把這些可能被某些人遺忘的能力,用一句簡潔有力的話語表現出來:「空間就是想像力」。

我與畢恆達教授作品的相遇,最早的是《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我在課堂不只一次分享這本書給學生,在讀完後我看到他們心有戚戚的眼神。而畢恆達教授讓我最著迷的著作是《塗鴉鬼飛踢》,因為我每回到國外,都會注意街頭塗鴉。對我來說那是重要的城市風景,而畢恆達則透過它們詮釋出多重的文化議題。後來我因為從事自然書寫研究,因而接觸環境心理學,真正展現畢恆達教授紮實學術功力,與看似不著痕跡的述說能力的一系列空間書寫,就成了我的啟發來源。

從《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到你手上這本《空間就是想像力》,讀畢恆達教授的書不是一本書一本書的感動,而是跨越他所有著作的互文。在看似直白的章節標題裡,不但隱藏著龐大的資訊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考量」與「想像量」也同樣龐大。每一頁的圖像與文字逐漸開展出「觀察、體驗、詮釋、參與」空間的議題深度,有些例證讓我有恍然大悟之感,比方說書裡提到天橋的設計事實上是將行人的權利讓渡給汽車;有時則讓人引發思辨,比方說城市土地如何從生活空間被權力轉移給財團炒作;當然,還有中產階級美學的城市空間如何拒絕遊民,如何進行無言的社會排除。

最特別的是書裡充滿了「遊戲性」的段落,從觀察到參與的建議,讓人讀來毫無隔閡,幾近沉迷。這是一本會讓你在漫步、生活、疲憊於你認為百無聊賴的空間裡時,重新發現想像力的書。

書從討論空間感始,復以十種繪製地圖的方法收尾,我想這是因為環境心理學和「地圖學」無法分開的緣故。也讓我不禁想起和德國小說家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在國際書展同台的情景。她在那本美麗之書《寂寞島嶼:50座我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提到:「地圖學實在應該歸納至詩歌體裁類,而地圖集本身就是美麗的文學作品。地圖集最早的名稱是『世界劇場』(Theatrum Orbis Terrarum),用這個詞來指涉地圖實在是再恰當也不過了。」我問她為什麼要寫一本自己永遠也不會踏上的島嶼的書?她說因為那些島嶼所帶來的探險故事、童話想像曾經改變過她的人生,寫一遍彷彿也像真的走過一趟。

英國作家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的《地圖的歷史》(On the Map)開篇就以當時五億臉書使用者所形成的網絡來說明,地圖甚至可以呈現人際關係,而不只是河流、海岸或政治邊界。書中加菲爾以博識紮實又具有想像力的筆法,寫出了各式各樣不可思議的地圖的故事,而我最喜歡的是末章的「繪製大腦圖」。作者提到認知神經科學家在研究厲害的計程車司機後發現,他們擁有較大的「右海馬迴後緣」,這是他們能記住複雜的城市地圖,而且能在顧客一說出目的地的時候,很快地在腦中出現行車路線的重要原因。這既是空間感的天賦,也是後天的鍛練,以至於他們右海馬迴後緣的發展,超過不會開車的愛因斯坦大腦。

我們都可能擁有別人沒有的空間天賦,它甚至可能影響了我們的人生。科學家認為人類擁有傑出的「視覺心象」(visual imagery),我們常常跳過視網膜訊號處理過程,在腦中產生一個如真的想像空間。我們的記憶儲存的視覺資訊,會重新組合與再製,呈現出我們的深層認知。也就是,你所見的空間就是你自身。

我發現這和小說作者的主要工作十分相似,觀察、認識、體驗、詮釋,最後創造出一個讀者能參與的空間,一個空間的成立,永遠都有「邀請」的意味。

我珍重地推薦這本書給讀者,還有一個原因是,作者們展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讓我們失望的空間是可以改變的。此刻我們正在失去提供我們想像力的生活空間,從三鶯部落、相思寮、乃至於此刻正在消失進行式中的蟾蜍山聚落,與基隆八十年歷史的港西碼頭二號與三號倉庫拆除事件,不都是我們可以即刻參與關心、挽救的空間?而新北投車站在漂泊了26年後返家的事件,或許也是一個啟示。

空間就像小說,可以在我們的意志下改變它們的結局,創造它們的意義,最後反過來,改變我們自己和閱讀者的人生。空間就是我們自身,也是人類文明自身。挽救空間,也就挽救了想像力的居所。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