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01-06/02 釋道興【缽動身心:手工大銅缽聲音共振鬆開筋膜與心理呼應法】兩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

《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

《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

《榮格人格類型》

《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宇宙》

《我的榮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師的生命敘說》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

《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從《1Q84》的夢物語談起》

《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

Minding the Self: Jungian Meditations on Contemporary Spirituality
 
作者:莫瑞.史丹 Murray Stein
譯者:吳菲菲
書系:PsychoAlchemy 011
定價:400 元
頁數:208 頁
出版日期:2015 年 10 月 14 日
ISBN:9789863570424
 
特別推薦:王浩威、洪素珍、馬思恩、鄧惠文、魏宏晉
 
【中文版序】超越文化界線的靈性追求
書序作者:  莫瑞.史丹 Murray Stein

  東方靈修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裡是相當受人重視的時尚。有位上了年紀、來自亞洲的著名學者最近告訴我:他認為當美國人和歐洲人正在替東方挽救佛教之際,他的國人也正在替西方世界挽救基督教。雖有點誇大,但他確實說出了某種真相。在古老靈性傳統已建立並運作達數個世紀的國家中,這些傳統的教誨和作法因為過度為人熟悉,變成了文化中缺乏活力的陳腔爛調,其靈啟元素也因而失去了原有的光采。太為人所熟悉、知識化,且被後人不假思索地熟記而傳承的象徵事物,必會失去其動人力量。

  同樣的傳統故事和教誨一旦在別的文化中成為新穎事物,卻有可能具有較強大的靈啟能量,因為它們既新奇,又似乎使人精神一振(至少在最初被人發現時是如此),但靈性傳統的說服力及其在心靈烙記的能力,則會隨時間的遞移而經歷興衰起伏。例如,基督教在現代西方許多地區都已成為過氣信仰,再也無力吸引宗教想像力。一般而言,現代文化都有個傾向:在與靈性世界愈行愈遠的同時,去極度擁抱物質發展所帶來的舒適和各種可能性。人的心靈在今天別有寄託──寄託在娛樂界和消費主義上──而對陳舊老套的宗教意象不再有強烈的感受。老套的傳統在人心引起有如禁閉恐懼症的反應,因為它們在人類的感覺中代表了侷限、狹隘和隔絕。人希望自己能在傳統社會外找到更多空間,但卻因為原來位居中央的宗教情感及思想已不在其位,造成了一個真空。許多人開始感到一種模糊但揮之不去的需要,渴望找回那不見了的、但能賦予重心和意義的靈性生命。

  在回應這問題時,榮格在他寫給維克多.懷特(Victor White)神父的信中疾呼:「新酒需要新皮袋。」新皮袋指的是一種形式或容器,用來盛裝那些會從自性深處流入心靈的真實靈性事物。深度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就提供了這樣的容器,它是用洞見和現代經驗鍛造出來的。我們需要這種容器,以捕捉和盛納人類在其靈魂深處可以觸摸到的固有靈性。

  如今,在我們越來越置身其中的全球文化當中,人人都有機會──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去研究和體驗所有自最古(印度和中國)到較新(歐洲和北美洲)的宗教及靈性傳統。這些傳統的酒漿可以被倒入現代意識的新皮袋中,但這也很可能造成一種錯覺,使我們誤以為現代人在隨心選擇任何靈性傳統後就能精曉該信仰及其靈修方式。造成問題的原因是:酒可能是舊酒而皮袋是新的,因而兩者間的差異很可能導致心理抽離(psychological dissociation)狀態,卻無法提供一條邁向完整的穩定靈性途徑。靈性必須被整合到現代生活中,而非與之切割或隔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心理隔間化(compartmentalization)是心理問題之一。

  換句話說,單靠學習和模仿異國及外來宗教傳統中的祈禱、儀式和其信仰的神話故事,現代人是無法獲致心靈完整的。榮格就常警告人不要嘗試這種模仿性的靈修方式。相反地,他建議我們要以自己先人的傳統為出發點,從那裡前行,並走入個人專有、適合自己並基於個人經驗的靈性形式中。這條路徑應會更適合我們個人及所屬文化的心靈結構,而不致讓我們最後疏離於自己先人留下的文化基礎。另一個問題是,由於文化盲點和缺乏語言能力,其他文化的人很可能無法真正「了解」某一特別傳統最初所意圖傳達的意義。

  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翻譯和文化意象,對另一個世界取得若干了解。當然,在沒有足夠文化背景和語言能力的情況下,一個人能取得多深入的了解將一直難有答案。現代意識之所以覺得靈性難以捉摸,正是因為沒有現成的靈性傳統。採用外來傳統並非不尋常;而且,如能視個人經驗而將之整合到個人心理模式中,這些外來傳統很可能會豐富靈性並增加其深度。這無疑就是我們在《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中讀到的故事,也是筆者親身的體驗。

  不待言的是,榮格心理學本身顯然以《聖經》的宗教傳統(尤其基督教)和希臘哲學為其基礎。榮格屬於他的時代,並潛浸於他的文化傳統──也就是瑞士的改革派基督教和更早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中古世紀。然而他的興趣範疇不止於此,他的心理學也因此超越了狹隘的地域性起源,而能在今天為全世界提供有用的資源。這點不僅可從全世界心理分析師的實際工作看得出來,也可從深度心理學博大的學說及其探討方法獲得證明。析夢法和積極想像法、洞察個人及集體心靈的深層面向、重視文化差異的同時也重視普世共有的象徵──這一切都遠遠超越明顯的文化界線,而為各地的人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源。人們可用這些素材為現代收成所釀出的靈性酒液創造適當的容器。

  榮格本人借用了與其文化大異其趣的其他文化──其中包含中國文化與哲學──而從中受益良多。大家都知道,他對中國煉丹術長期保持深刻的興趣並受惠於衛禮賢(Richard Wilhelm)譯成德文的《易經》,而他與衛禮賢的友誼深深影響了他的思想。許多評論家都發現他的思想頗能共鳴於中國的「陰陽」象徵符號。這符號象徵了心靈的一個特色,即心靈具有充滿互動張力的對立面向,而這觀念正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如今,在台灣和中國大陸都有人傳授榮格派心理分析學,並透過臨床工作實踐它。許多繼承了古代中國文化的現代人都正在尋找方法,想把傳統的思想和信仰模式融合到以深度心理學觀點構成的現代心態中。他們可用深度心理學的方法創造出一種與心靈之原型及文化根底相合的現代靈性。這樣的相合是獲致心理完整與和諧的必要條件。

  在其浩繁著作中,榮格提示我們如何在特定宗教傳統和集體形式之外去追求靈性,而世界文化也已愈來愈能接受這些提示,並加以發揚光大。榮格示範了現代人追求豐富及完整靈性生命的方法;我在此書中就試圖描述為何屬於任一文化和傳統的現代人都會發現這方法可以行得通。

  本書的原名是「關注自性」(Minding the Self),這至少在某一方面是很容易讓中文讀者理解的,因為如今盛行於歐洲和北美洲心理治療領域的「內觀」 (mindfulness)之說其實早就深植在繼承了道教、儒教和佛教哲學的華人意識中。「內觀」意指仔細觀察自己的態度和思想並據之為人處事。榮格心理學則進一步要求我們觀察心靈的無意識過程。「關注自性」之所以成為一件複雜的工作,是因為我們今天已在心理上知覺到無意識內容及其動能重大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把「內觀」侷限在意識範疇內,我們是不會滿足的。每個人都必須擔起一個額外重任:盡可能把心靈的無意識面向納入意識中。把無意識整合到知覺範疇的工作從個人有意識地把自己與他人區隔開開始;接下來,個人會從周遭世界撤回自己的心理投射 ;最後,一個唯一而獨特的身分終於成形。我在已譯為中文出版的《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一書中討論過此一過程。

  本書《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試圖勾勒現代靈性形式的某些面向,而現代靈性形式即取材於深度心理學的洞見和其臨床經驗,尤其是榮格用來探討心靈的方法。我不僅想納入西方的哲學和宗教,也試圖取用一小部分東方的靈性寶藏。我在書的最後一章探討源起於中國禪宗的〈十牛圖〉,藉以表達我對東方人深入探索靈性的由衷欽佩。

  在知道這本書已被譯成中文時,我確實感到欣喜無比。擁有這古老文化的人們將花時間來思考我對靈性──它是豐盛完滿之生命最重要的一個面向──的一些想法,我為此覺得十分榮幸。

         莫瑞.史丹 2015年9月於瑞士哥第維爾(Goldiwil)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