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5/12 文苑【創意連繫2:瑞士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體驗性】一日工作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

《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

《敘事治療三幕劇:結合實務、訓練與研究》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

《變的美學︰一個顛覆傳統的治療視野》

《開放對話.期待對話:尊重他者當下的他異性》

Open Dialogues and Anticipations: Respecting Otherness in the Present Moment
 
作者:亞科.賽科羅Jaakko Seikkula、湯姆.艾瑞克.昂吉爾Tom Erik Arnkil
譯者:吳菲菲
書系:Master 049
定價:400 元
頁數:280 頁
出版日期:2016 年 12 月 15 日
ISBN:9789863570806
 
特別推薦:吳熙琄、金樹人、林耀盛、鄧元尉
 
序言:本書的目標與主題

本書的目標在鼓勵對話,也就是鼓勵開放、有所回應、不設法改變他人的對話關係。我們根據以往三十年所累積的經驗來討論第一線工作及研究發展,而我們的活動向來都著重在人際工作(relational work)的多人情境上——亞科是心理治療師,湯姆的活動則涉及社會工作、教育、日間照護,和其他家庭服務事項。然而,我們希望能超越自己的經驗範圍,以期與專業領域不同於我們的讀者對話。為達到這目標,我們盡可能深入討論對話的核心意義以及更為廣泛的人際工作環境。

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活在人際關係中,而這些關係是組構我們心靈的動能。人際工作的專業人士即以此為出發點,不認為具有作為能力的個人為孤立個體,而將其作為能力置於他卅她的人際關係脈絡中。我們也誕生在對話中,不用學習就進入了與人授受的關係之內。然而,人際工作本身極有可能失去其本然的對話基礎,因而遠離了它以人際關係為本的立場。這情況發生的最常見原因可能是工作者採用了單向因果(unilateral causations)的見解:A用X對待標的B,然後Y就發生了。如果用「專家」取代A、「案主」取代B、「方法」取代X、「改變」取代Y,你就會發現研究發展領域所強調的「正確作法」所採用的是哪種公式了。

我們希望為所有人際工作共有的對話性找出其核心元素。(這對話性在日常人際關係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我們看來,能明白那些使交談具有對話性質的關鍵因素對於人際工作的發展至為重要。我們將討論那些使對話性難以發揮作用的情境,並試圖指出實際工作中有哪些作法有助於恢復及維護人與人的相應關係。我們也希望以對話為本的人際工作能持恆發展,因此在本書中回顧了我們過去與地方工作者共同樹立對話之工作文化時所取得的重要經驗。我們兩人都很幸運,能夠參與地方或區域為建立具有對話性的工作文化時所做的種種努力——他們從基層到主管高層、橫跨各部門的工作人員無不投入了這些至今仍持續進行的努力過程。我們也希望能為讀者提供協助,使他們更容易在身處的環境中提倡對話文化。

我們將討論的題目包括:對話、對話性(dialogicity)、眾聲複調性(polyphony of voices)、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以及人際關係。對我們來講,對話性不是指方法,而是指立場、態度、以及人與人相處的方式;其要義即指人基本上都互為「他者」:人彼此平等,卻不相同。每個人的生命觀點都是獨特的,都外在於另一個人的觀點。俄國哲學家米夏.巴赫金(Mikhail Bakhtin)早在一九二三年就說過:

互相於外的位置使我和另一人在事件中處於絕對對立關係……那一刻,我在事件中的獨特位置使我肯定並確認了他無可置疑的存有狀態,雖然他自己對之未能全然認知。對方在他自己身上有正當理由予以否認的,我有正當理由予以肯定並保存於他的身上。(Bakhtin 1993,頁129)

自我和他者在一次事件中互相肯定及確認對方——這就是人我關係的唯一真實寫照。巴赫金日後用這方法去探討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長篇小說,並為人際關係具體提出了對話精神(dialogism)之說。根據巴赫金的說法(1986),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中的主要角色中無一握有生命的唯一真理;他小說中的所有角色只各自擁有他人無從否認的個別真理罷了。所以,自主個體間的持續對話便是人繼續生存、繼續活在巴赫金所說之複調世界中的唯一方式。

在尋找人際工作之對話性的核心意義之際,我們發現有必要特別強調「尊重他者、或他者獨特的他異性」這一點。我們認為這是日常人際關係、心理治療、教育、組織之管理、社會工作和其他人際活動中最常見的對話原則。我們如果在積極的人際關係中記住他者必具他異性,那麼複調之必然性是很明顯的。人們期待、邀請,並回應他人的回應,因而我們並非只位於他人的「外面」而已。但我們也沒變成相同之人。如伊曼紐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所強調的(1969),他者永遠超過我們能知的範圍──也正是這種他異性使對話成為可能和必要。生命建立在人際關係上;人誕生在關係中,也生存於其中,但人彼此永遠不同。我們必須無條件承認和接受他人,並尊重他或她的他異性。

無條件尊重他異性對個人生活和職場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本書各章將著重在後者,但不時也會論及日常人際關係。本書的目標在促進人際工作中的對話性──也就是改善那些發生於心理治療、精神病治療、社會工作、教育、日間照護、組織管理,以及其他專業人際工作中的對話情境。正如之前提到的,我們也討論哪些因素有助於維繫和拓展這些人際工作,使其在對話文化中得到支援,不致孤立無助。

本書的主題

我們在下面將首先略述兩種對話方式及其實際運用,以強調某些實際面向(第一章)。之後,我們將討論早期干預及對話精神在堪慮情況(worrying situation)中面臨的挑戰。在無須擔憂的情況下,我們多少較容易尊重他異性,但擔憂卻常使人不能堅守這種態度(第二章)。在其後接下來的兩章中,我們將轉移焦點、具體細述「開放式對話」與「期待卅未來式對話」這兩種不同的對話途徑──它們是我們兩人最富經驗的兩種對話途徑。讀者將會留意到,這兩者十分不同,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共通處。開放式對話在心理危機的治療中是頗為人熟知的一種方法,但在討論這一點時,我們也將指出開放性和對話性這兩個重要原則對任何人際工作都十分重要。描述這些作法時,我們將討論有哪些主要挑戰促使我們採取對話途徑。我們認為這些挑戰會引起讀者共鳴,使他們想起自己在現代專業領域中的經歷(第三、第四章)。在一路的探討過程中,我們下一步將探究對話的核心本質,並思索培養對話空間的各種途徑(第五章)。在第六章中,我們會問何以複調對話具有如此深效,繼而思考生命相依這一特色、也就是人打從吸入第一口空氣後就以對話為其存在基礎的事實。這一章的總結提出了一套指南。在第七章中,我們將討論如何使對話具有意義。為此,我們為多人對話──不只兩人參與之對話──的進行提出了一套特定方法。

我們最後要討論推廣及延續對話作法的研究工作。第八章討論的是發生於社區卅城市層次的改變,第九章則討論如何利用嚴謹的研究從經驗中取得可用來推廣對話作法的概念。對話值得我們去為它從事符合其回應性和複調性特徵的研究工作;為了促成對話作法,我們也必須發展出一套適當的研究範式(research paradigm)。我們會為自然研究法(naturalistic research)提出不同的範式設計。在本書結尾,我們會寫出即將完稿時的一些感想(第十章)。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