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 |
Therapy as Social Construction |
|
作者:席拉.邁可納米(Sheila McNamee)、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 譯者:宋文里 書系:Master 052
定價:580 元
頁數:360 頁
出版日期:2017 年 10 月 25 日
ISBN:9789863571056
|
|
特別推薦:丁興祥、吳熙琄、余安邦、李維倫、林耀盛、彭仁郁、彭榮邦、鍾年 專業推薦
|
|
【媒體露出】 關鍵評論網|《翻轉與重建》推薦序:當「人文的」、「另類的」心理學突破原有「現代心理學」之囿限 飛碟電台DJ Naomi星空飛行
翻轉既有的概念疆域 為心理治療理論和實踐展開新的視野
本書收錄的 13 篇文章,作者雖然來自不同文化及國家,其書寫位置和案例討論各異,但席拉.邁可納米和肯尼斯.格根二位學養深厚的編輯者以「社會建構」取向作為各篇章共享的脈絡,使各篇章的反思實踐回應了實證取向心理治療危機,並作為解除標準化治療程序的策略,呈現了重視語言、經驗和社會脈絡的心理治療。
「社會建構」的反思,使得心理治療既有的概念疆域得以不斷消解、重建。作者們挑戰傳統的知識框架,帶領我們看到關係裡的自身處境――看見一己寓居其中的語言體系如何引導和限制我們的現實,思索文化中的故事如何影響人們對日常生活的解釋。然而個案和治療師可以成為一起探索的合作夥伴,聯合致力於創造更令人滿意的新故事;我們不只是被鑲嵌在關係裡,更是我們自己的作者。讀者透過此書各篇章所提供的思考能量與行動資源,或許也能鬆動解消固化的疆域,繼而開顯自身的可能性,走上重塑自我多樣性的實踐之路。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出版之時,社會建構論在心理諮商領域才剛萌芽;然而本書中譯本的問世,仍能接引台灣當代臨床治療的人文渴望,促成異地轉化的在地實踐。
「一部好的著作,需要好的譯文作為中介。本書中譯本的出現,可使讀者與原作者直交;社會建構的行動透過以文會友、彼此共創,進入一種關係的存有,或可帶來在地改變的社會建構。」 ——丁興祥
「本書中文版的出版,仍是介入當代心理治療所面臨難題,可予以積極回應、激發思考的重要讀本。」 ——林耀盛
本書特色 •許多讀者在這幾年已漸漸熟悉社會建構論,但很少人知道社會建構論和家族治療的淵源。本書還原當年社會建構思想萌芽之時、幾位最頂尖的家族治療助人者走向後現代反思理論與實務革新的分水嶺。極具啟發性。 •當代台灣正面臨思想轉型的關口,本書試圖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思索極能呼應我們現下本土的語境脈絡。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辦人)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鍾 年(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
|
本書目錄: む推薦序1め社會建構論的發展與歷史回顧 / 吳熙琄 む推薦序2め復見天地之心:當心理為治療社會之學 / 丁興祥 む推薦序3め心理與社會的共舞:社會建構取向心理治療的當代性 / 林耀盛 譯序 撰稿者簡歷 緒論
第一部 理論脈絡的建構 1. 以反思立場看家族治療 霖.霍夫曼(Lynn Hoffman) 2. 案主是專家:「不/知」的療法 賀琳.安德森與哈洛.谷力顯(Harlene Anderson and Harold Goolishian) 3. 治療過程之為改變的社會建構 蘿拉.甫露葛理(Laura Fruggeri)
第二部 實踐的形式 4. 與家族成員一起作反思的反思 湯姆.安德生(Tom Andersen) 5. 臨床實踐中的後現代思維 威廉.D.雷克斯(William D. Lax) 6. 建構起治療的可能性 吉恩弗蘭可.切欽(Gianfranco Cecchin) 7. 重為作者的治療法提案:蘿絲對其身世的修訂與評論 大衛.艾普斯敦、邁可.懷特與克文.莫瑞(David Epston, Michael White and Kevin Murray)
第三部 行動中的建構 8. 治療進行中的療癒區別 卡爾、辛西雅、安助與凡內莎(Karl, Cynthia, Andrew and Vanessa) 9. 歷史(他的故事)變成她的故事:對於性侵後遺症的協作解決導向治療法 威廉.哈德森.歐涵隆(William Hudson O'Hanlon) 10. 自我的敘說:在邊緣次文化之中的影像生產 安尼拔.科埃略.德.阿莫林、法蒂瑪.貢薩爾維斯.卡瓦爾坎特(Annibal Coelho de Amorim and Fatima Gonçalves Cavalcante)
第四部 反思與重建 11. 在治療意義的協商中超越敘事 肯尼斯.格根與約翰.凱依(Kenneth J. Gergen and John Kaye) 12. 重新建構身分認同:社群建構的危機 席拉.邁可納米(Sheila McNamee) 13. 建構論的治療法:有意思與沒意思 傑.S.艾彿然與耒絲麗.E.克雷費德(Jay S. Efran and Leslie E. Clarfield)
索引 |
|
 |
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