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愛與和解:華人家庭的系統排列故事》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的親子門診》

《跟孩子更親近:親子關係的淬煉與成長》

《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

《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祕訣》

“Really” Understand Our Children:Master the Secret of Love and Education
 
作者:周鼎文
書系:Holistic 123
定價:360 元
頁數:288 頁
出版日期:2018 年 04 月 24 日
ISBN:9789863571186
 
特別推薦:王理書、宋鴻燕、柯志恩、陳紀英、夏惠汶、黃宗堅、謝文宜、魏書生、顧瑜君、龔正行
 
4-1 孩子情緒問題裡有多少承擔

  近幾年我遇到越來越多有情緒問題的孩子,而且越來越低齡化。調查資料顯示,學齡前兒童以焦慮、恐懼、抑鬱為主要情緒問題的發生率已經達到了17.66%,而青春期的孩子,這個數字更高。

  為什麼孩子有這麼多的情緒問題?很多人給過答案:學習壓力大、父母管教嚴格⋯⋯但更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出問題跟對家庭的愛有關。當然,承認真正的答案需要巨大的勇氣,就像《國王的新衣》中,那個勇敢地說出國王沒有穿衣服的孩子。


四種情緒

  情緒有幾種類別:本能情緒、替代情緒、承接的情緒及超越的情緒。

  本能情緒又叫原始情緒,是一種直接的情緒表達,高興的時候笑,難過的時候哭,生氣時憤怒表達,事情一過情緒立刻消失。嬰兒期的小孩的情緒表達就是這樣的,最直接。

  替代情緒指的是一種派生的情緒。比如我們常說的惱羞成怒便是這一類,原本的情緒是害羞,但用生氣來替代。又比如家人過世都會有悲傷或無力感,但有的人會用憤怒或者疏離來替代。替代情緒主要是在逃避或掩蓋原始情緒的表達,所以它的特徵是誇大,甚至有人會閉上眼睛歇斯底里地發洩,為的是引人注意並且逃避面對原始情緒。有的孩子會有這種情況,這時候家長不要深陷其中,被孩子的情緒控制,而是要把孩子從這種情緒裡引導出來。

  承接的情緒是心理學上的大發現,它是一種比較難覺察到卻會帶給我們很大影響的情緒,尤其是孩子莫名的情緒,很多都是承接而來的。在系統排列中常見的承接情緒有三種,第一種是孩子承接爸爸媽媽的情緒。比如爸爸或者媽媽壓抑心中的憤怒,孩子也會感受到並承接它;如果爸爸或媽媽想要離開家,孩子心中也會產生想要離開家的感覺;如果爸爸或媽媽在潛意識中有想以死的方式離開的念頭,孩子承接的情緒就會變成「爸爸╱媽媽,我會跟著你一起死」,甚至是「爸爸╱媽媽,我會替你去死」。有的人年輕時為了生活背井離鄉,但心中充滿了對故土的懷念,缺乏歸屬感,他們的後代子孫也會莫名地對歸屬感有非常強烈的渴望。

  第二種是承接某些親人的情緒。有些親人,我們甚至素未謀面,但依然能感受到他們的情緒,並承接他們的情緒。比如我們會承接被墮胎的或早夭的兄弟姐妹的孤獨感,或承接被家族排除在外的成員的情緒。

  第三種是承接家族系統裡沒有表達的情緒。當一個家族經歷了某些重大事件,這種巨大的衝擊會對家族成員造成巨大的不安,如果發生事件的那一代沒有和解,這些情緒就會被後代承接。例如家族中有人自殺或被殺,家族成員沒有消化驚恐、悲傷等情緒,若孩子承接這些情緒便會在生活中產生莫名的驚恐、悲傷或憤怒。我在系統排列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某個家族好幾代人都有情緒問題,或者好幾代人都有意外死亡的事情發生,或者好幾代人都出現離婚或手足間失和的事。如果是這種情況,通常就是整個家族的人共同承接了類似的集體情緒。

  有時候,這種情緒不僅從家族裡來,還會擴大到社會國家的系統脈絡裡。在我的工作坊,我經常會看到一個人如何承接家族,甚至國家、民族歷史事件所造成的情緒,而最常見到的情緒就是悲傷、憤怒與恐懼。

  承接的情緒是在集體潛意識的層面,當它發生時,往往連當事人都覺得莫名其妙,身邊的人更是感覺詫異,為什麼他會有這些反應?系統排列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它,瞭解與面對它,學會放下與轉化。

  超越的情緒是助人工作者們需要擁有的,是所有需要專注、冷靜地處理事情的人需要擁有的。它是超然的,超越所有情緒之上,因此也可以說是一種沒有情緒的情緒。這不是抽離,處於這種情緒當中我們仍然會感受到原始情緒的本能。它是讓我們只專注於當下,回歸於系統裡自己的位置,以一種深層的、沉靜的、覺醒的態度,觀照所有事情的發生,並採取行動來支援需要幫忙的人,支持那些受困於替代情緒、承接情緒的人。這是一種沒有同情的愛,甚至看起來是一種冷酷的超越之愛,從這樣的愛中生出的行動更強勁有力。所有從事助人工作的人,都需要擁有這種超越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在說「我跟隨你⋯⋯我為你分擔」

  如果家長留心就會發現,每當家中發生大衝突的時候,孩子也會出一些狀況,比如生病,在學校裡跟老師、同學發生衝突,或者情緒不好、特別消沉。而在家庭氣氛融洽的那段時間,孩子的身體、學習情況都會比較良好。可見,孩子對環境是非常敏感的。這是因為孩子的情緒是從系統內部承接過來的,是對父母情緒的承接,而且是最直接最強烈的。所以,父母越放鬆,孩子越開朗。反之,家中氛圍沉悶,比如父母在冷戰,孩子也一樣會變得心事重重。

  有一個案例,一個19歲的男孩一直不接受自己的體型和外貌,覺得自己太胖(62.5kg),而且不夠高(172cm),所以天天節食減肥,他的父母為此憂心忡忡。通常一般的孩子不接受自己,可能是因為父母離婚。他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完美,不夠可愛,做得不夠好,所以爸爸媽媽才會分開,會無意識地背負起爸爸媽媽離婚的責任。但是這個孩子的父母很恩愛,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個孩子承接了父母雙方或其中某一方的情緒。我詢問爸爸媽媽後發現,媽媽從小是被領養的,她被親生父母遺棄了。被遺棄的孩子會有一種想法:「會不會我太醜了?會不會我太傻了?是不是我太胖了?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你們才不要我,你們才把我送走。」這個孩子正是承擔了媽媽對自己的不認可,所以才會覺得自己不夠高,才會覺得62.5kg的自己太胖。只有當媽媽在內心跟自己的親生父母和解,孩子才會好轉。後來,在我的引導之下,媽媽紅著眼圈對自己的媽媽說出「我愛你,媽媽,你給了我最珍貴的生命,我不再怨你了,你是我最正確的媽媽」時,孩子明顯挺直了自己的胸膛,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接受自己,也願意學習了。

  除了分擔,有時候孩子還會用「跟隨」的方式來表達對爸爸、媽媽、對這個家的愛和忠誠。

  有一個叫玲的女孩,年紀很大了,但完全沒辦法跟異性發展好的親密關係。爸爸得了糖尿病,可是他還是一天三頓酒,玲和姐姐雖然非常擔心,但怎麼勸、怎麼求都沒用。姐姐也離婚了,她覺得生活特別無趣。但是透過系統排列,我們看到的真相是,爸爸一直在朝向早逝的爺爺的方向,朝向死亡的方向走——爸爸在慢性自殺,所以有慢性病還不斷喝酒。玲不能有男朋友,姐姐也離婚了,因為爸爸在走向死亡,作為女兒怎麼還可以有自己的婚姻與幸福?可見,她和姐姐都是在用自己的不幸來阻止爸爸走向死亡。

  孩子對家族、對父母、對親人有一種盲目的忠誠,而且無論年齡多大,就像玲的父親,雖然兩個女兒都已經成年,但他依然想跟隨自己死去的父親。孩子們天真地以為,只要讓自己的命運跟父母的相同,就可以維繫與父母間的連結,於是盲目地犧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生命,以此來表達對父母的忠誠。這樣的愛顯然是盲目的、不成熟的。


孩子的莫名情緒在說「我們的家族有著未被療癒的創傷」

  在經歷、目睹或遭遇一些災難或者意外後,比如美國911事件、台灣的921大地震等,有的人在事件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就恢復了,但有的人,事情過去很久了,還是感覺驚慌、害怕,甚至會因此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心理學稱這類症狀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家族創傷同樣會帶來創傷後的壓力。家族中如果經歷了某些創傷,比如親人突然離別、家人發生意外,或某人因為疾病突然死亡。這種事件對整個家族來說是一種驚嚇。因為太過突然,令人不知所措,所以無法面對。這個時候,家族的生命力會因此部分凍結,對發生意外的這個人的愛也會被暫時凍結。當我們把一部分的生命力停留在某件事情上,我們就無法用全部的生命力活在當下。這時候,我們就會無意識地產生莫名的情緒,或者發生意外、疾病,甚至無意識地走向死亡。

  如果親身經歷這種事件的這一代成員沒有正確面對這件事,這種壓抑的情緒就會轉變為家族裡隱藏的內在能量,對後代成員產生持續的影響,甚至影響到第三代、第四代,尤其是孩子。

  有一位女士說她女兒才十來歲就失眠。我們一起探討這背後的深層系統動力,發現這位女士的父親曾經在晚上突然被抓走,關了許多年。之後,整個家都陷入極度的恐慌,尤其到了晚上更需要保持一份警覺,害怕這種事再度發生。由於這種巨大的恐慌情緒困在家族裡未曾疏解,所以直到下一代還是被家族成員分擔著。現場,我們讓這位女士重新面對這個家族創傷,深深地表達著家族中未盡的恐慌情緒。隔天,她告訴我,她女兒當晚能放鬆睡覺了。

  每個人都與自己的家族系統緊密相連,並都在系統中擁有屬於自己的序位。越早進入系統的人,層級越高,力量越強大,對系統的依賴越小;越晚進入系統的人,比如孩子,層級越低,力量越弱小,得到的照顧越多,對系統的依賴也越大。一旦家族創傷發生,往往家族中的孩子會心甘情願地為父母和長輩們奉獻自己。他們會毫不遲疑地用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生命來修補前人留下的未盡之事,這其中就包括沒有被疏解的情緒。因此,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經歷當時的事件,但他們會產生與創傷者相同的情緒或行為。

  曾經有一個媽媽帶著她患有憂鬱症的女兒來到我的工作坊。我們一起探索這個家深層的集體情緒,讓我看到了這個家族當中沒有表達的悲傷是如何一代代傳遞到女兒身上的。在排列現場,我看到,媽媽很小就失去了自己的父親,結婚後生下女兒不久又失去了丈夫,於是女兒承接了兩代人的悲傷,怎麼可能不憂鬱呢?

  家族裡深層的情緒問題,如果上一代未能解決,下一代就會承接下來。如果下一代的成員同樣沒有正向面對,這種情緒就會代代相傳,來到孫子輩的孩子身上。


愛需要成熟,也需要勇氣

  面對家族中的創傷,面對家族中沒有表達的情緒,我們要用愛來療癒。但愛需要成熟,也需要勇氣。

  有一個女孩,她到處流浪,在英國待幾年、在紐西蘭待幾年,但是無論去到哪裡,她都沒有辦法下定決心定居。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的這種漂泊感來自她的媽媽。她媽媽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再婚後又很快離婚。所以,她媽媽從小就在各個親戚家裡流轉著長大,心中一直帶著離家漂泊的悲傷。這個女孩承接了媽媽的悲傷,所以流浪到世界各地尋找歸屬感。

  潛意識中,如果父母不幸福而孩子幸福,孩子會感覺對不起父母,生怕自己和父母不一樣、斷掉跟父母的連結。但事實上,孩子與父母的連結是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自然擁有的關係,是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即使口頭上說斷絕父母子女的關係,也無法改變這個連結的事實。當孩子明白這一點,他就會努力過自己的人生,用成熟的愛來報答父母。比如這個到處流浪的女孩,她想要結束這種宿命般的流浪,就需要有勇氣來承擔自己比媽媽更幸福而產生的罪惡感。

  作為家長,一方面我們要保持覺知,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人生比父母的人生更幸福的罪惡感,同時也要注意時時引導孩子,讓他們有勇氣比我們更幸福。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他有一個責任,那就是,不管家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他都要把自己的人生過好。

  愛,需要尊重。孩子要尊重父母本來的樣子,不能要求父母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否則,孩子就會比父母「大」,序位就錯亂了。同時,孩子也要學會尊重父母的命運,尊重家族長輩們的命運,不要去做評判或拯救。如此,我們才能讓隱藏的、盲目的愛,轉變成為有覺知的、光明的愛。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