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公主變成貓: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

《童話中的女性: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

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
 
作者: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譯者:徐碧貞
書系:PsychoAlchemy 020
定價:580 元
頁數:464 頁
出版日期:2018 年 11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1339
 
特別推薦:王浩威、呂旭亞、洪素珍、陳俊霖、鄧惠文、蔡怡佳
 
3-4 「總有一天」與無聊感

在我的第一場演講中,我談到精神官能症所帶來的暫時性人生問題,也就是人們活在有一天(尚未,但是有一天)能夠的期待中,這常被連上救世主的情結。瑞士分析師瑞尼.瑪拉末(René Malamud)曾經給我一份人本主義哲學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的論文,他在文章中詳細談到這個問題。僅擷取一小部分內容如下,他說:

如果某人相信時間,那麼此人就沒有突然改變的可能性,他會持續不斷的期待當「時候到了」一切就會沒事了。假設某人沒能解決衝突,就會期待「時候到了」衝突就會自己解決,完全不需要做出決定。你常會看見那樣的狀況,特別是從個人的自我成就這一點來相信時間。人們會自我安慰,不僅僅是因為沒有真的做些什麼,也是因為沒有為必須做的事情做準備,因為有太多的時間,因此就沒必要匆促進行。我們可以從一個非常有天賦的作家的案例中得到這個機制的說明:這個作家想要寫一本書,認為那會成為世界文學界最重要的一本書,但是他除了對於想寫的內容有些想法,以及幻想這本書會帶來的影響,和告訴朋友們自己還沒有完全完成這本書之外,就什麼也沒再多做。實際的情況是,他連一個句子都還沒有寫出,連一個字都還沒寫下;但是,據他所言,他已經在這件事上投入了七年之久。當這類的人們越是年長後,越會緊抓住有一天他們會完成的幻想。當某些人到達一定的年紀,通常是在四十歲出頭,會乍然清醒,開始使用自身的力量,或者會出現像是精神官能症的崩潰,出於「假若沒有那個讓人感到安慰的時間假象時,就無法活著」這個事實。

這段話鮮明的描寫出我試圖要表達的內容。很久以前,英國的分析心理學家貝恩斯在他關於暫時性人生的論文中就寫過這一點,正如我先前所提到的。

《小王子》書中接下來的部分,我會詳細的閱讀。

喔!小王子!我就這麼一點一滴地開始了解你那悲傷的私密小生活……長久以來,你從觀看日落的安靜愉悅中找到唯一的娛樂。
我在第四天的早晨得知這些新的細節,當時你這麼告訴我:
「我很喜歡日落。我們一起去看日落吧。」
「不過我們還要等等,」我說。
「等等?等什麼?」
「等日落。我們必須要等到時候到了。」
起初,你似乎顯得非常驚訝。而接著你自己笑了笑。你對我說:
「我總以為自己還在家!」
是的。每個人都知道在美國的中午時分,太陽就在法國落下。
如果你可以在一分鐘之內飛到法國,你就能看到日落,直接從中午時分進入日落。可惜,法國太遠了。但是,在你的小小星球上,我的小王子,你只要將椅子挪個幾步,就可以隨你喜愛的看白晝或是暮色落下……
「有一天,」你對我這麼說:「我看了四十四次的日落!」
在那之後,你又說:
「你知道的⋯⋯當一個人很悲傷很悲傷的時候,就會喜愛日落……」
「所以你當時很悲傷嗎?」我問:「在四十四次日落那天?」
但是小王子沒有回答。


馮•法蘭茲:你會如何解讀這部分?

學員:那是否是對於他自身早年死亡的預演?

馮•法蘭茲:是的,可以這麼說——以那象徵性的四十四天。那是對他自身死亡的預感,此外,還有什麼?那是個不時想到死亡的浪漫方式,這在早期少年階段是常見的。但是這一點會如何連上其餘的問題?

學員:欠缺實際性。事物持續向後退;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看日落。

馮•法蘭茲:是的,那是自我中心主義(egotism)的形式,是自戀主義(narcissism)的形式,而那也是當人們的生命不再流動以及當時間不被填滿時,自然會落入的心境,因為當你投入內在或外在的冒險時,你沒有時間看日落。然而,日落可能是忙碌的一天之後,所得到的一個寧靜美好片刻。假若日落讓你感到悲傷,那是因為在日落之前並沒有足夠的冒險。同樣的,我認為那和少年悲劇是有關的。人們,特別是當他們還年輕時,相當可能會受到無聊折磨。我記得自己在十四到十八歲那幾年常常感到無聊,在那之後就從來沒有這種感覺。表面上,那是因為個體必須要在學校裡待很長的時間而不能做喜歡的事。一旦我能夠做我喜歡做的事情,無聊的感覺就消失了。但是,相較於那樣的狀況,此處的無聊感顯得更加深刻。我曾經看過那樣的狀況,那是在年輕人間常見的精神官能症,但奇怪的是,這在他們年紀增長之後就會漸漸減輕。這與他們無法去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反倒總要去做不想做的事有關。因此,他們不覺得自己是在過生活,無聊感不過就是當個體不能活在生活中的主觀感受。事實上,並沒有真的無聊感。在大學裡,我仍然需要遵循無聊的課程,但是那時的我學會苦中作樂。如果你夠有創意,知道如何將自己置於現實中,你就能避開無聊感。我們將自身的自發幻想放入現實中,那麼無聊感就永遠消失了。接下來的人生就可以是愉快的或是不愉快的,充滿刺激的或是相反的,但是絕對不會是無聊的。

因此,無聊感就是生命被阻擋的症狀,是個體不知道該如何將個人的內在投入現實中。如果我們知道要如何玩耍,無聊感就消失了。但是,有些孩子及成人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帶出內在資源。在年少期,這不會是太過負面的症狀,因為某方面而言那是此時期的一部分,因為他們仍然無法實現自我。
一般年輕人所受的苦,部分主要來自於,就內在而言,他們已經是相當具有效能及理解力的成年人,但是從外在而言,他們並沒有得到使用這些能力的機會。他們被社會所抑制,造成的結果就是感到無聊。我曾經在學校裡教書,主要對象是十四歲到十八歲之間的學生。常見的許多問題來自於其實他們不僅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斷,而且內在也是豐富而具有理解力的,但是在外在的情境中,無論是在家中或是學校,他們都被以孩童的方式對待,得不到任何的機會。自然而然的,接下來就是生命受到阻滯,造成了想要與一切作對的無聊抗拒,一種帶著壞心情的貧乏作為。一般來說,如果我們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任務以及更多的責任,讓他們成功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那麼一切就會重回正軌。他們是被人為的困在低於他們所屬的層次,以致浮現出沉悶無聊感。

因此我們說:「正因為你感到無聊,也正因為你是懶惰的,你必須做兩倍的工作,但這些都是好差事。」那會終結無聊感!我們都知道,在十六到二十歲之間,自殺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在那之後就比較少見了。那個年紀的人常會有種奇怪的憂愁傷感,他們會感覺自己像是老人一樣。他們的臉上會出現彷彿自己知悉人生的表情,同時也覺得自己非常非常老,既然如此,與他人嬉戲玩樂或與女孩、男孩的玩樂有什麼樂趣可言,他們退縮到爺爺奶奶們的人生態度。這不過只是個症狀,意謂著他們還沒找到生命泉源的線索,因此以這樣的方式載浮載沉。而在這樣的年紀,對於那些與眾不同的少年來說,要找出他們人生的可能性會是更加困難的,於是生命就受到阻滯。顯然的,書中這個悲傷且不時看日出的孩子也有著相同的處境。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