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禮讚佛洛伊德》著名美國女詩人希爾達.杜利特的私人手記,最迷人的佛洛伊德傳記文學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公主變成貓: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

《童話中的女性: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

《創傷的內在世界: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心靈如何回應》

The Inner World of Trauma: Archetypal Defenses of the Personal Spirit, 1st Edition
 
作者:唐納•卡爾謝(Donald Kalsched)
譯者:彭玲嫻、康琇喬、連芯、魏宏晉 審閱:洪素珍
書系:PsychoAlchemy 021
定價:600 元
頁數:400 頁
出版日期:2018 年 12 月 18 日
ISBN:9789863571391
 
特別推薦: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導讀】擴展與整合的心理創傷理論與自性的追尋
書序作者: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卡爾謝博士在《創傷的內在世界: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心靈如何回應》中,整合佛洛伊德和榮格兩派的心理學創傷理論典範,擴展了精神分析針對人類受創心靈所提出的內在防衛運作機轉的面貌。他分別以案例分析及解讀童話的兩個實證與象徵脈絡,證成他稱之為「人類的原型防衛」的受創心靈防衛機制系統的保護性、破壞性,以及個人性與集體的原始性等。

本書結構分成三條軸線:

第一是創傷理論:作者先提醒讀者,理解創傷及其意義,需要開放的態度。如同佛洛伊德與榮格早期的對話中所揭示的,努力的目標首要就在於理解創傷後遺症在心靈所產生的影響及奧祕。

佛洛伊德曾隱喻性地使用「創傷」(trauma)的字眼,形象地比喻人類內在心靈就如同外在皮膚組織一樣,也會因意外而受損。

他認為心靈也具備皮膚或甲殼的包裹與功能,可以保護內在深處,其作用在於嚴選過於複雜的外來刺激,並維持內在的恆定運作。此功能若為創傷事件擊潰,會在個體潛意識留下痕跡,使防衛機制更為激烈與極端,造成心靈痛苦,甚至外溢到外在形成症狀。佛洛伊德在與約瑟夫.布魯爾(Josef Breuer)合著的《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n uber Hysterie)便指出,歇斯底里症(Hysterics)就是壓抑了那些強烈而痛苦的經驗,同時切斷這些痛苦經驗與情緒之間的連結,將這些情緒封存起來所造成的症狀。

以客體關係理論的觀點來看,創傷經驗會傷害一個人好的內在客體(保護與信任),讓壞的客體功能增強(冷漠與破壞),主體繼而產生負向與退化創傷經驗。這會影響到內在記憶結構的語意網絡模式運作,使當事者發展出恐懼結構,影響早期與他人的互動經驗。

個體遭遇外在世界帶來的創傷時,是否導致嚴重的心理症狀?一部分取決於創傷事件如何被解釋,另一部分視內在結構的本質與是否有恢復的可能性而定。
就廣義的客體關係理論而言,由於個體喪失了對預測外在世界可能性,以及認知客體(不論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客體)具保護功能的信心,個體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早期對壞客體的力量與殘酷的恐懼,瞬間陷入一種原始的妄想狀態。更嚴重的是,隨之而來的焦慮感,外在事件開始不斷地「印證」內心世界的恐懼與幻想,「認為」好客體無法提供保護、避免悲劇,更真切地感受到死亡與個人毀滅的迫近。這樣的惡性內在邏輯,令外在事件於內在產生效應,創傷因之真實地形成。如此一來,抵抗焦慮的既存防衛機制不僅遭擊潰,更確認了內心深處的焦慮。

客體關係的理論告訴我們,從個體對好客體提供保護的能力喪失信心的那一刻起,其人格就已發生長遠而不可磨滅的影響。團體動力研究的先驅者——英國精神分析師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舉例說過,對嬰兒而言,飢餓的痛苦並非「餵養客體」的缺席,而是攻擊性客體的出現,意思就是,個體對內在客體的良善與力量的信任感遭到破壞,而內在壞客體的惡意與力量卻不斷增強,造成惡性的後果。

在分析心理學中,榮格使用情結的說法來描述創傷。透過字詞聯想的實證測驗,他甚至發現在個人和家庭之外,人類還有集體的創傷,而情結並非總是佛洛伊德學派所歸咎的性慾可完整解釋,情結有很多,包括自卑、權力、父母,或者圍繞某些特定愧疚行為等等的情結。榮格的嫡傳弟子紐曼(Erich Neumann)形容,正常的母嬰關係為「二元整體」(dual unity),嬰孩出生後到滿一歲時為「後子宮胚胎期」,孩子的心靈在媽媽之中全然「神祕參與」(participation mystique),尚未分離為另一個人。在此階段中,榮格所稱的人格最高中心及整體的「自性」(Self),同時駐留於孩子身體中和在母親中兩處。慢慢地,隨著與現實接觸的增加,母親承載的自性會漸漸併入孩子的內在,部分地終止和母親的神祕參與,並建立「自我-自性」(ego-Self)軸,作為孩子心靈內部兩極的連結,確保自我的正常成長。如果創傷干擾了原初關係,神聖情感將負向群集成「恐怖母親」和一個負向的悲傷自我(distressego)來印記悲傷或毀滅,干擾了原初關係,其主要特徵就是核心的愧疚感。不被愛的孩子感覺自己是奇怪的、有病的、很糟糕和被責備的,而且這個「壞的、骯髒的」的孩子會伴有一個代表暴力超我的、與自性混淆不清的原魔陽剛精神(daimonic masculine spirit),不斷地攻擊永不能達成其要求的「壞」孩子。

作者在書中整合了精神分析及分析心理學對人類心理創傷的理解,均指出原初關係受創對發展的傷害。

第二個軸線是作者稱為自我保護機制的防衛機制。防衛是自我的一種功能,通常存在潛意識當中,動力十足且變化無窮,不過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防衛在正常而適應良好的狀況外,處於病態與固定人格中,也可能變得僵化和固著的病態。不同防衛方式與不同的心理狀態有關,如歇斯底里病態使用退化、強迫性精神官能症使用隔離和抵銷的防衛機制。而防衛與發展層次有關,有些防衛被視為原始的,有些則是成熟的。克萊恩(Melanie Klein)認為,防衛不是在必要時才出現的短暫心理歷程,而是一種心理結構,融合形成一個僵化、無彈性的系統。它們與全能的、控制的內在客體有關。

而從正常、成熟的防衛到病態的防衛,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依克萊恩的解釋,防衛可分為:(1)不成熟或原始防衛;(2)精神官能式的防衛;與(3)成熟的防衛。使用原始防衛本身並非一定是病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遭遇巨大壓力時,也會出現這些防衛機制。所謂的適應不良指的是持續使用這些原始的分裂(splitting)防衛機制,令內在世界無法整合而呈現碎裂的狀態。

分裂是嬰兒時期心智活動的一種原始現象,客體可被分裂成「好客體」與「壞客體」,兩者相互衝突,個體為了在心靈中整合二者,可能會發展成邊緣性人格違常或精神疾患,這兩種個案內在分裂情況嚴重,可能導致知覺扭曲、思考能力減退及客體表徵的殘缺不全。

本書作者也梳理早期在法國的夏科(Jean-Martin Charcot)和賈內(Pierre Janet)認為遭受創傷的病人必須以解離分裂自己的一部分,形成次級人格保護自己,他稱此人格為「原魔」(Daimons),以人格化的形式存在心靈進行運作。

此外書中還列舉了史坦(Leopold Stein)的「身體免疫系統」說法、佛登(Michael Fordham)「自性的防禦」, 以及希爾曼(James Hillman)的「原型心理學」等概念,綜合解釋了原型防衛系統如何細膩地同時對個體的自性進行自我保護,卻又同時摧毀自性的發展。史坦認為,原型防衛有如人體的自體免疫系統,適當的免疫反應取決於人體的免疫系統準確地識別非我元素,具有攻擊並殺死它們的能力。在心靈自性的防衛中,當部分人格被誤認為非我元素時,就會產生像自體免疫疾病的自我毀滅。佛登則認為,當有害刺激產生時(例如母親不滿足嬰兒的願望),自性的原型運作會跟嬰兒一樣,以自閉跟退縮保護自己,但有害刺激消失後,防衛的自閉和退縮卻依然存在。佛登注意到,如果給一個嬰兒一個致病性的有害刺激,防衛系統可能會開始持續性的過度反應。可能藉由投射性認同與部分自我混合,使一種自體免疫反應開始發生,而這正是當有害刺激已不存在時防衛仍持續發生的原因。當這種情況產生,內心世界幾乎無法發展。在自我變得僵固後,其後關乎成熟的發展性壓力將導致發展全面瓦解(disintegration),而不只是較不能整合(deintegration)而已。防衛系統的強勢主導使暴力和敵意積累,而切斷了任何本來可能發生的與客體能量與情感上的溝通。在希爾曼的部分,則是從無意識心靈中浮現的最古老的圖像不是單個圖像,像大地之母(the Great Mother),而是串聯、成雙,成對、兩極,或者交會的,如母卅子、受害者卅加害者、智慧老人卅永恆少年等二元的對立,矛盾又互補的結合。因此,有夠好母親的照料,較不會造成原型分裂。若分裂成真,而且由恨意所主導,如「好」孩子對上「壞」媽媽時,一定會造成原型分裂的創傷。

第三個軸線則是作者運用個案的解析,尤其是個案的夢,以及童話與神話的分析,協助讀者理解無意識中運作的原型防衛的自我照護系統。

精神分析向來重視夢、神話以及童話等素材,榮格學派更是看重它們的象徵意涵,認為那是原型在集體無意識不同層次上的重要表現。夢、神話與童話匯集於原型,對被意識心智潛抑或者忽略之處加以補償。原型的終極表現為自性的神話,是宗教的基礎,以卡爾謝博士的說法,那便是「人與神的關係」。

先以夢的分析為例。

就佛洛伊德學派的想法而言,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個人的渴望與焦慮會在夢中呈現,而不為個人意識所接受的慾望與攻擊,也會以偽裝及象徵的形式出現在夢中。

榮格則認為,夢是作夢者與自己內在的複雜性在心靈進行掙扎鬥爭,目的在於回應無意識的困惑,以及整合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矛盾。因此,夢境所呈現的畫面其實是在傳遞訊息,補償無意識的需求。分析夢境不僅是在尋找無意識的話語意義,也有展望未來的意義。分析夢可以提醒個案修飾過度發展的人格面向,整合人格中的對立面。

因此,泛精神分析理論的共同想法在於,夢被認為是可以緩解情緒痛苦的心理功能,會呈現出痛苦的景象,隱喻地表達與生活事件類似的情感,以及能夠於內在進行自我保護及自我修復反應的演劇。

卡爾謝博士對夢的理論總結後認為,透過解析夢境中的原型角色與夢中自我的互動,可以探尋自我照護系統中的原魔特質,亦可以用象徵的方式呈現個案創傷中的情感經驗,這是個案在意識中無法觸及的,而就理解夢境的歷程,更有發生逐步的回應整合路徑的可能。

至於針對神話以及童話的解析之處是位於書中的第二部分,從第七章開始。
第七章是以格林童話的長髮公主故事來解釋人格化的自我照護系統;第八章以愛洛斯(Eros)與賽姬(Psyche)的故事,來說明自我照護系統的人格化意象如何出現在神話素材中;第九章則以費切爾的怪鳥(Fitcher's Bird)演繹自性暴力的黑暗面;第十章用北歐的龍王子(Prince Lindworm)故事,分析犧牲和選擇在卸除創傷防衛中所扮演的角色,做為全書的總結。

卡爾謝博士系出榮格學派,以原型理論為核心,用心靈創傷生發的脈絡做軸,試圖整合包含泛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創傷理論、客體關係等,甚至涵攝了自體心理學,結構出他具創新的自我照護系統的論述,發展出引人深省的一張新的泛榮格心理學式的心靈理解地圖,非常值得閱讀。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