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世代在想什麼:破解網路遊戲成癮、預防數位身心症狀》 |
What does App Generation think? On treatment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nd prevention of digital psychosomatic symptoms |
|
作者:張立人 書系:Selfhelp 033
定價:380 元
頁數:328 頁
出版日期:2019 年 08 月 19 日
ISBN:9789863571551
|
|
特別推薦:王作仁、王智弘、李明濱、林煜軒、柯志鴻、柯慧貞、高淑芬、陳淑惠、黃心怡、程威銓、臧汝芬、蔡淇華
|
|
文化部第42屆中小學生「人文社科類」推薦讀物
【媒體露出】 教育電台、復興電台、中廣電台、快樂電台、漢聲電台
結合情境極短篇、學術研究與治療對策的網路成癮專業指南
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網路遊戲成癮列為正式精神疾病,稱為「遊戲障礙症」(gaming disorder),促使人們開始更加正視網路遊戲對生活的影響,但其實不單是網路遊戲,當臉書、IG、LINE、Youtube等各種APP充斥著我們每一天的社交、學習與工作,各種身心失序現象也越來越普遍。
究竟什麼程度算是網路成癮?又該如何預防與治療?
本書作者張立人醫師,是國內研究網路成癮的第一把交椅。透過十二則心理情境故事,張醫師彷彿帶領大家上了一門網路心理學,含括3C產品對幼兒大腦的影響、臉書憂鬱、網路遊戲成癮,以及網路霸凌、網路性成癮、拒學繭居、自殺等重度問題,說明其心理成因、重要研究,輔以作者過來人真實經驗,提供父母師長與輔導專業人員具體可循的教養方針和治療對策。
此外,張醫師專精整合醫學,提出獨創的「三力自癒法」,結合營養學、功能醫學與正念力(Mindfulness),幫助人手一機的現代人回歸健康生活型態、有效預防數位身心症狀。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作仁|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王智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李明濱|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及臺大醫院精神部 主治醫師 柯志鴻|高雄醫學大學精神醫學部主任 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兼心理系講座教授、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 高淑芬|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陳淑惠|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專任教授 黃心怡|諮商心理師、親子作家 程威銓|心理學作家 臧汝芬|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醫師 蔡淇華|教師、作家
「本書兼具具體實例和新知引介,讀者若能充分加以應用,預期可有效協助解惑很多 3C 成癮相關的個人和家庭困擾。」──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兼心理系講座教授、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
「張立人醫師的這本最新作品,也是市面上、乃至學術界非常少見的網路素養指南。張醫師毫不藏私地分享許多融合各家之長,與自身臨床實戰的心法。」──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臺大醫院精神部 主治醫師) |
|
本書目錄: む推薦序一めE世代競爭力:手機健康用自控力◎柯慧貞 む推薦序二め網路世界的最新導覽與素養指南◎林煜軒 む前言め網路時代的美麗與哀愁
第1篇 數位時代的大腦危機
【第一章】3C與兒童心理發展:數位時代的家庭教育 網路心理極短篇:i 童年 張醫師的診療室 注意力不足、過動與行為問題 | 病態性遊戲使用 | 史丹佛棉花糖試驗 | 現代親子教養四大危機 | 親子教養「3R」策略 | 科技公司執行長的教養秘訣 【第二章】3C與大腦認知功能:數位時代的學校教育 網路心理極短篇:中國字 張醫師的診療室 數位痴呆症 | i亞斯伯格症 | 數位分心的危害 | 多工處理的危害 | 思考力竟然退步 | 數位學習的限制 | 瀏覽,不再精讀 | 大腦結構改變與症狀 | 學習動機低落 | 「笨」方法,造就「聰明」大腦 | 還給學生優質的學習環境
第2篇 網路症狀面面觀
【第三章】臉書憂鬱:減少網路社群依賴,重新對話 網路心理極短篇:自拍 張醫師的診療室 臉書、自拍與身體形象 | 臉書嫉妒 | 臉書憂鬱 | 臉書完美主義與自殺 | 害怕錯過的恐懼(FOMO) | 臉書成癮及問題性社群媒體使用 | 過度連結 | 臉書實驗 【第四章】網路人格:從過度自戀、網路霸凌,到真實暴力 網路心理極短篇:我的「哀鳳」 張醫師的診療室 自戀者的網路行為 | 臉書的自戀魔鏡 | 自戀者、暗黑四人格與網路霸凌 | 黑特版與去個人化效應 | 網路霸凌也是人性照妖鏡 | 愜意的麻痺 | 暴力電玩、媒體暴力與真實暴力 【第五章】網路霸凌:如何幫助網路霸凌受害者 網路心理極短篇:閨蜜 張醫師的診療室 網路霸凌受害的盛行率 | 遭受網路霸凌的身心症狀 | 網路霸凌與自殺 | 網路霸凌比傳統霸凌更嚴重 | 因應網路霸凌的4S策略 | 轉導受害者的方法 | 法律責任 | 建立反網路霸凌文化的家庭、學校與社會 【第六章】網路的性:面對性成癮、性騷擾與性霸凌 網路心理極短篇:台北101 張醫師的診療室 真實的性:五十道陰影 | 網路性魔法:3A 引擎 | 四種網路性成癮者 | 兒童青少年的網路性成癮 | 網路性成癮的治療 | 偷窺、偷拍與散佈 | 網路性騷擾 | 網路性霸凌 | 協助網路性騷擾及性霸凌受害者
第3篇 健康上網不上癮
【第七章】遊戲成癮:熟練應用六步驟正向溝通法 網路心理極短篇:咕咕鐘 張醫師的診療室 網路遊戲成癮 | 解析負向親子互動 | 六步驟正向溝通法 | 認識動機式晤談 【第八章】手機成癮:善用「動機式晤談」,強化改變動機 網路心理極短篇:我不幹了 張醫師的診療室 智慧型手機成癮的特徵 | 哪些人容易智慧型手機成癮 | 戒除手機成癮非易事 | 「巴甫洛克」電擊手環的啟示 | 動機式晤談六階段四原則 | 療效的終極原因
第4篇 邁向整合的治療策略
【第九章】家庭治療:改善網癮、自殺與繭居 網路心理極短篇:開學 張醫師的診療室 網路成癮與自殺行為 | 網癮的家庭治療 | 拒學族的心理癥結 | 繭居族的現象成因 | 協助繭居族的心理準備與具體做法 【第十章】整合醫學策略:從身體、睡眠、飲食切入 網路心理極短篇:抽血 張醫師的診療室 要學會「肯定式責備」 | 整合醫學的實踐:從過敏、皮膚、視力、睡眠、飲食切入治療 【第十一章】多元治療:從生活型態到生命教育 網路心理極短篇:乾杯咖啡 張醫師的診療室 我的高中時代:社團生活 | 大學生活(上):經歷網癮 | 大學生活(下):走出網癮 | 我的工作歲月:終結網癮 | 生活型態可以帶來網癮,也可以帶走它 【第十二章】三力自癒法:正念力 × 好眠力 × 好食力,預防數位時代病 網路心理極短篇:正念食堂 張醫師的診療室 無手機恐懼症 | 數位科技如何綁架你 | 數位科技的分心危機 | 數位時代的腦疲勞 | 三力自癒法:正念力、好眠力、好食力
む前言め網路時代的你與我 [附錄1] 中文版網路遊戲成癮量表 [附錄2] 兒童青少年3C產品使用建議 [附錄3] 網路成癮與霸凌求助資源 [附錄4] 參考書目
|
|
 |
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