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5/11 鄧頴鐳 Map Tang【創意連繫1:人本表達藝術治療】一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民間故事啟示錄:解讀現代人的心理課題》

《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

《源氏物語與日本人:女性覺醒的故事》

《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

《靈魂密碼:活出個人天賦,實現生命藍圖》

《夢是靈魂的使者:一個榮格心理分析師的夢筆記》

《活在故事裡:現在即過去,過去即現在》

物語メ生わペ──今ゾ昔、昔ゾ今
 
作者:河合隼雄
譯者:洪逸慧
書系:Master 063
定價:420 元
頁數:288 頁
出版日期:2019 年 02 月 18 日
ISBN:9789863571414
 
特別推薦:林水福、洪素珍、陳文玲、陳永峰、賴振南、魏宏晉
 
1-2 故事的特性

  在上一節中,談到了身為一個心理治療師,之所以意識到故事重要性的思考歷程。在本節中,我想針對故事的特性再多加思考。在故事的特性中,首先我想強調的是「建立雙方關係」的作用。或者也可以說,故事是從想要為某些事物「建立關係」的意圖中產生的。

  我們來思考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杯子中插著一朵野花,如果事情只是這樣,或許沒有誰會特別注意這朵花。可是,一旦知道這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為了替臥病在床的母親打氣而在放學的時候摘來的,這朵花就不單單只是一朵花了。透過這朵花,我們對這個女孩有了親近感,也能體會她們母女之間的親情。這個時候,「關係的建立」便形成了。當我們受到這件事感動,便會想要向人訴說。當我們跟朋友聊到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說,小女孩本來是想買花的,可是對她來說太貴了,當她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突然看見了一朵野花......,故事稍微有了改變。聽到這件事的人再去對其他人述說的時候,可能又會加油添醋:她的母親看到這朵花覺得很開心,高燒一下子便退了......。

  所以有人說「故事」不可信,這就是原因之一。雖然把故事內容完全當真,是愚蠢的,可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說故事是毫無意義的,這也不對。透過敘說故事,我們得知了母女關係的樣貌。透過對於母女親情的感動,說者與聽者之間產生了關係,「關係的圓」範圍漸漸擴大,從而故事有了它的意義。關係中的真實,會像這樣漸漸傳遞出去。

  關於事物的本質,如同眾所周知的,紫式部早在將近一千年以前就在《源氏物語》中論述過,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螢〉的這一卷中,光源氏一開始給了故事相當低的評價,他說「故事很少說出真正的事實」。可是到後來他說,比起敘述單純的事實,故事傳遞了更多的真實。此時,源氏所說的「《日本書紀》等史書都只是片面之詞」,可說是「一語中的」的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只記載事實的《日本書紀》等正史史書,寫的都不過只是極少的一部分而已。賭上性命創作故事的紫式部自視之高,藉光源氏的口說了出來。

  曾經擁有高度評價的故事,在近代之後急遽失去其價值。其中,自然科學占了很重要的角色。自然科學雖然致力於找出外在事實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因果關係」,但前提卻是把這些外在事實當做是和觀察者(研究者)沒有關係的東西。因此,從中發現的事實具備了超越單一個人的普遍性,而這個「普遍性」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也就是說,如果巧妙地結合透過自然科學所發現的結果和技術,人類就得以立於現象的「外側」來進行控制、操作。或許是因為這個方法太過有效,人類才會因此以為科學知識可以化一切為可能,或是誤解科學知識才是唯一的真理。

  因為這樣的誤解,許多現代人因此切斷了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變得像是無根的浮萍一樣。雖然生活變得方便而有效率,但自己到底為何而活?這個「活著的意義」感覺似乎急速地變得薄弱。所謂「意義」,就像是整體關係的應有樣貌。如果人活著,卻不知道自己和圍繞著自己的世界有著什麼樣的關係,當然也就感覺不到「意義」。

  可是,許多人在察覺這個道理之前,就已經否定了自然科學以外的知識,或是嗤之以鼻。而人們也假設很多的學問研究是「科學的」,他們嘗試將十八世紀的物理學方法論適用在自己的領域中,無論他們的專業範疇是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他們獲得了一定的成果,這是事實。可是如果他們以為僅僅如此就是做學問,或是只有這個方法才是獲知真正事實的方法,那就錯了。

  現代人被迫從種種不同的觀點反省「自然科學是全知全能的」這樣的想法,其中一個相當大的主題應該可以說是「死亡」。無論醫學再如何進步,人類都無法對死亡說不。人們希望至少可以盡可能長壽,所以延命醫學愈來愈進步,近代人的平均壽命也因此增加。可是,這個現象反而讓「死亡」成了更深化的課題。

  如同前文所述,關於「人類的死」,我們或許可以把它當做是和自己無關的事情,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可是關於「我自己的死」,要當做是和自己無關的事情,卻是不可能的。不只是我自己的死,連和我關係親近的人的死也是一樣,不是嗎?經歷了家人、情人、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人的死亡,人們有時候會罹患抑鬱症而來找我們心理治療師尋求諮商。「為什麼他會死?」對於這些人這樣的提問,用科學的方式來說明,是沒有意義的。這些人想知道的是,「第二人稱的死(近親者的死)」代表了什麼意義。換句話說,他們是想針對「為什麼他會死?」這個問題,找出自己也能夠接受的「故事」。

  這麼一想,你或許會察覺在故事裡提到「死亡」的例子有很多。「第一人稱的死」、「第二人稱的死」,對人類而言是永遠的課題。也因為如此,它們很容易就在故事裡成為主題。在後文將舉出的王朝時代的物語裡也是一樣,沒有一個故事是完全不提及死亡的,只是各故事的說法各不相同而已。

  故事具有創造兩者關係的作用,這一點我們不能忘記,故事除了建構自他之間的關係之外,也會在我們的內在建構連結。如果以深層心理學的思考方式來說的話,就是我們必須要認知到故事所扮演的,連結意識與無意識的這個角色。在人的內在,除了平常就在運作的意識之外,還會產生我們無法輕易意識到的內心運作。人們稱之為「我」的存在,到底具有多大的廣度和深度,這是無法測量的,可是一般人都相信,「我」知道我自己的事情。然而,試著去想想我們的身體,你就能馬上明白,「我」對於我的身體是如何運作,其實一無所知。儘管如此,身體一樣運作得很好。身體中有「我」可以控制、能夠認知到其運作的部分。而關於內心,好像也是如此。雖然有些我們不知道的內心運作會發生,但是它們會以一個整體的形式妥善運作。

  如果這個整體性的統合出了差錯,這樣的人便會尋訪我們心理治療師。為神經衰弱所困擾的人,就是這一類的典型。例如,當一個人罹患不潔恐懼症,他在摸了東西之後就必須洗好幾次手。他在正常的意識中雖然知道沒有必要,可是不洗手他就覺得不痛快。無意識的內心運作為了和正常的意識達成妥協,不斷洗手這樣的強迫行為便成了必要。

  如果事情沒有這麼嚴重,又會是怎麼樣的情形呢?例如,在正常的意識裡,一個人會充分明白自己擔任某家企業課長的這個事實,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具有多高的地位。可是在無意識中,他會希望能夠大大強調自己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存在,無論他的地位高低或是財產多寡,他都擁有絕對的存在價值。此時,聯結這兩種意識的「故事」就有了必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舉例來說,某個課長在喝醉之後一定會自吹自擂,編造自己指正部長的過失,給了對方沉重一擊的「故事」─事實可能沒有這麼了不起─這個「故事」便扮演了統合他的人格的角色。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他是在清醒而且部長也在場的時候說這個「故事」,或是他周圍的人聯合起來,當他又要開始說一樣的故事時就說「知道了啦」,阻止他繼續說下去,他就會陷入相當程度的危機裡。「故事」在維繫一個人的意識整合上,發揮了它的功能。所有的人應該都擁有這樣的「故事」,雖然也有人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