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禮讚佛洛伊德》著名美國女詩人希爾達.杜利特的私人手記,最迷人的佛洛伊德傳記文學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作者:彼得.馮納吉、喬治.葛瑞蓋、艾略特.朱里斯特、瑪莉.漢普沃斯
譯者:魏與晟、楊舒涵;審閱:林俐伶
書系:Psychotherapy 054
定價:1000 元
頁數:544 頁
出版日期:2021 年 04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060
 
 
【譯序】從理解心智到開創對話空間
書序作者:魏與晟、楊舒涵

致謝與緣起

本書翻譯緣起自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其中幾位資深的精神分析前輩-蔡榮裕、劉佳昌、陳俊澤、邱顯智、許欣偉醫師與其他草創時期就開始合作的夥伴,開創了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訓練精神分析取向實務的空間。我在思想起受訓與任職時,也慢慢萌生翻譯一些當代精神分析理論的想法,企圖尋找更清楚、更系統化的方式做精神分析的教學,於是著眼於心智化理論。雖然心智化理論立論清晰易懂,但在著手翻譯時,很快就遇到了瓶頸。心智化舉了許多實驗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例子來輔以說明,但對於精神分析經驗的捕捉沒有達到一定程度,還是很難將許多概念表達清楚。

心智化理論主要的兩位作者彼得•馮納吉與瑪莉•漢普沃斯(舊姓塔傑特),都曾是安娜•佛洛伊德兒童與家庭中心(前安娜•佛洛伊德中心)的負責人,本書也可說是「實證版本的溫尼考特理論」。隨著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的發展,周仁宇醫師受訓回國,「溫尼考特學派」開始在臺灣落地生根,理解心智化理論所需的養分才慢慢充分起來。隨後林俐伶精神分析師回國,有幸請她擔任審閱,在反覆的討論中,才能慢慢把握到當代精神分析的韻味。

心智化理論雖然簡潔有力,但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反覆地提醒大眾──人的心智能力並非天生,而是在具有支持性的環境底下,伴隨著成長一點一滴累積而成。這本書的翻譯,就像是心智化理論一樣,是個「理解」的過程,而這都必須感謝松德院區、臺灣精神分析學會,以及各個精神分析界的先進。最後也必須感謝心靈工坊能在繁體中文市場相當艱辛的狀況下,仍願意出版這麼厚重的專業書籍,協助完成這當代精神分析巡禮的最後一步。

精神分析的對話空間

心智化理論有個很重要的定位,那就是重新開創精神分析與其他學派的對話空間。當代是各種取向百家爭鳴的年代,許多理論慢慢邁向合作與整合,但這必然是把雙面刃,理論若過於簡化會失去原本堅持的靈魂;若過於複雜又會感覺拒人於千里之外。心智化理論就是一套很好的標竿,能清楚介紹當代精神分析的範疇與臨床實務的樣貌,又不失精神分析堅持的複雜性與藝術性。

也許精神分析總給人些許冰冷的印象,但其累積的人文知識也是其他領域難望其項背的。然而若要能對話,就必須找出各種學派對於人類心智理解的「最大公約數」──人類到底是如何「理解心智」,並用此作為溝通平台。在國外,心智化的理論也應用在各種臨床現場,包含親職教育、學校輔導、行為矯治、家族伴侶治療、團體治療、兒青或早期介入方案,使精神分析不再只是診療室內的經驗,而可以對各種困難的實務現場做出貢獻、對話,期許以本書做為開端。

無論治療學派為何,精神分析對於心理治療的經驗捕捉都有非常大的貢獻,尤其是對於人類「主觀經驗」的描繪。心智化提供一套較完整的理論,來補充「個人內在心智世界」的發展,這對於國內心理治療的質與量會是很大的幫助。此外,在臨床上,心智化理論也能提供一組心理病理發展模型,讓第一線人員心中能有個穩固的框架來理解遇到的困難。

也盼望讀者們在閱讀此書時可以在當中尋找到自己熟悉的蛛絲馬跡,或是能藉由精彩的臨床理論理解到自身的理論究竟從何而來,抑或是從書中得到新的理解與知識,這也是翻譯此書時我們最大的動力之一。

重新理解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的概念漸漸被國人接受,各個學派百家爭鳴,但療效的共通因子卻眾說紛紜或僅能抽象描述。國內對當代精神分析的論述也陷入相同的困境,雖然有大量關於古典精神分析、英國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等的專業書籍翻譯,也有不少整理各家理論的書籍,卻鮮少有理論,能對各學派的重要概念做出平行的比較,並統整為一套完整的論述。

「心智化」這個詞彙相當直觀的闡明了人的心靈成長過程,也切題的點出了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拓展心智空間」,跟隨著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建構出了一套心理治療的工作藍圖。心理治療有如細膩的手作工藝,心智化的指引並非是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在幫助我們拿捏分寸、知所進退。如何在幽微處做出評估?何時需要修正技巧?困難的臨床實務現場不再是主觀的論斷,而有個相對客觀的參考標準,也是對任何實務工作者的莫大幫助。

知易行難,心智化除了闡明心理治療的知識外,也提醒我們最重要的是心智與心智間極為複雜的互動,治療師自身的反思能力、對於他人心智的好奇心、持續與未知奮鬥卻不妄下論斷,才是有所修為之處,也是心理治療或精神分析無可取代的地方,同時也是對助人工作者最大的提醒。

詞彙翻譯的一些提醒

本書除了推廣給專業人員外,也希望能夠作為一本科普叢書,給研究者或是對親職教養、心智發展、人格病理有興趣的大眾做為參考,為了讓一般讀者易於理解本書的專業內容,在翻譯上盡量以淺顯易懂為最高原則。

由於本書中多次提及「Self」的概念,在此必須額外說明。由於在國內翻譯中,Ego已被翻譯為自我,所以Self這個詞彙通常被譯為「自體」以做區分。但在考量閱讀的方便性與理解度之下,在本書中Self會依脈絡而有不同的翻譯:在一般的脈絡下,Self會翻為「自我」,指涉較為全面、具有主體性的狀態(如自我發展);當指涉自體心理學的概念時,會翻成「自體」(如自體客體[self-object]);而Ego一律譯為「自我」,並保留原文做為區分。

2021年春,於臺北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