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一流精神科醫師的傾聽術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

《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

《不尋常的治療: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策略療法》

《讓潛意識說話:催眠治療入門》

《催眠治療實務手冊》

《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Psychoaerobics: An Experiential Method to Empower Therapist Excellence
 
作者: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
譯者:洪偉凱
書系:Psychotherapy 055
定價:420 元
頁數:296 頁
出版日期:2021 年 05 月 14 日
ISBN:9789863572121
 
特別推薦:趙家琛、蔡東杰•專文推薦
 
【第二章】經驗式增能培訓練習:治療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心法(節錄)

讓我舉個例子來闡明一下我的意思,並且讓你看到當今世界上所教導的心理治療(以及其他概念,狀態、身分認同等等),如何從中獲得幫助和精進。

你可以想像你早上起床,有個強烈衝動要成為一個心理治療的個案。當然,你不會是生下來就是個心理治療的病人。你必須花時間準備成為一個病人。那你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病人呢?很簡單,你只要開始讓自己想著以下的這些詞句的組合: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從來不會……;我總是……;我應該……;只有……才會……;要是……怎麼辦……;或許……;如果別人……那就好了……

你可以開始對自己這樣反覆地說:「我無法停止暴飲暴食。」或是,「我永遠不會有幸福的親密關係。」或者是,你也可以這樣對自己說,「我總是會遲到。」或是,「我應該多讀點書。」從過去的經驗,我們總是會找到一個普世通用的說法,你可以這樣打擊自己說:「如果我有另一個人生那該有多好。」你可以投射到未來,給自己創造一個擔心:「如果明天我搭的班機在半空中與另一架飛機相撞了,那怎麼辦?」或是,你可以加添一些自我懷疑和不確定性進來:「如果我那樣做的話,或許會好一點。」或許不會?或許?或許?或許。我們總是可以在「或許」之後添加無限可能性。同時,別忘了要責怪別人一下:「如果他卅她卅他們更敏銳一點就好了,更仁慈一點就好了,更有鬥志些就好了,更熱情點就好了,更講道理些就好了……」等。

刻意地組合以上這些話語,更加頻繁地使用這些話,很快你就會給自己創造很多限制性的狀態和想法了。繼續這樣做,你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治療個案了。經常練習這些負面狀態,你就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負面身分認同,像是「我是一個失敗者」。

現在,心理治療師,花點時間想像一下,你舒服地坐在你的專業椅子上,一個自發性,創造自己問題的個案走進辦公室。你作為治療師的工作是幫助他從受害者的角色裡解放出來──一個受困於感覺、想法、行為、態度、過去創傷以及關係的受害者。你必須發明一種方法,改變病患認為「我做不到」這樣的受害者想法,進入一種「我做得到」這樣的想法裡,一種賦予能量力量的狀態──「我可以有效克服這難題。」「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這問題。」「我可以改變。」

但是,有效的心理治療不僅僅是幫助個案改變他們的想法或說法。個案活在一種負面狀態裡。他們的言語只是點出他們所處的負面狀態,點出他們所認同的負面身分價值,並不是造成負面的狀態或身分認同的主要原因。現在,讓我們談論一下治療師。

成為一個治療師的過程是無法預測,也無法按部就班進行的。你無法說一個條件或是幾個條件就能成為治療師。要成為優秀治療師,治療師無法只採用一種狀態、一個概念或是一個身分認同。許多心理治療學派都有一系列的規則,描繪出治療個案的核心重點方法。但是,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都有一個共通的目標──幫助個案從一個受害者蛻變成為一個成功者。不論治療師是屬於哪個學派,或是運用哪種技巧方法,我們都可以透過發展治療師的最佳自我狀態來提升治療的效率。更進一步,治療師的自身狀態可以是一個發展有效治療的起始點。

我可以從我個人經驗裡舉個例子說明。在1985年,世界心理治療演化大會匯聚了世界最頂尖的心理治療大師,一同慶祝心理治療的一百週年。(歷史學家追溯心理治療的誕生,是在1885年佛洛伊德開始對醫藥的心理層面感興趣。)我作為世界心理治療演化大會的主席,很榮幸可以聽到許多偉大心理學家和治療大師的演講。

我參與了一場約瑟夫•沃爾普(Joseph Wolpe)的演講,他是偉大的行為治療大師,講解如何治療憂鬱症。我很認真地聽他描述發現個案根本焦慮的必要性,根據嚴重程度來安排焦慮刺激情境,然後小心地按照方法步驟減少對焦慮的反應,先從最輕微的情況處理,再到最嚴重情況。當我聽完他的演講,我恍然大悟:「難怪我處理不好我的憂鬱症個案。我沒有運用情境安排和減少根本焦慮反應這兩個技巧。」

我再三琢磨這個道理,邊走邊想,我確定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提供更好心理治療的方式。但心裡有個想法浮現:「一定還有更多。」「我肯定,治療一定比辨認出焦慮並減少根本焦慮還要多很多」。

我來到另一個演講廳,偉大的心理動力學治療大師,詹姆斯•馬斯特森(James Masterson),正在強調:「如果你有個邊緣型人格個案,那就用質問的方式。這是適當的解藥。對於一個自戀型人格個案,運用自戀人格脆弱的同理心回饋。這是適當的解藥。如果你把同理心回饋用在邊緣型人格上,這不會有效。質問對於自戀型的人也沒有效果。」我靈光乍現:「啊哈!難怪我處理不好我的邊緣型人格和自戀型人格個案。我沒有運用正確的解藥。」

「然而,」我深思熟慮,思考變得更加地精煉,「幫邊緣型人格個案做治療不僅止於質問;幫自戀型人格個案做治療,要比同理心回饋來的更多。」

接著,我走進下一個演講廳,人本治療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闡明個案感受的基礎架構有同理心、真誠和正向回饋。我想著:「是的,沒錯,要更有同理心,治療的祕訣就在此!」然後我到另一個演講廳,薩爾瓦多•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建議大家:「不要只看個人,要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結構。改變那個關係結構,人就會跟著改變。」我告訴自己:「米紐慶說的一點都沒錯,我需要研究一下家庭治療的結構學派方法」。

然後……

這些心理治療大師對於他們主張的觀點好像都覺得百分百正確。他們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看起來都完美無缺,每位大師都有一套特定方式去進行心理治療。然而,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心理治療師的建議,卻是少之又少。

在這個大會的最後,我淹沒在學派理論和實務應用的衝突矛盾之間。我最終學到的是,我跟沃爾普、馬斯特森、羅傑斯以及米紐慶等人最大的差異是,我缺乏對理論的信心。把他們那種肯定的自信心帶進治療室裡,不論治療學派取向是什麼──行為、態度、感覺、認知或是關係,都會有好結果。作為一個治療師,當你擁有一個肯定的狀態,個案就會響應你,可能更多是對肯定的響應,而不是對治療技巧本身的回應。

作為一個激勵人心的治療師,我帶著一點反諷的意味說,找到一些概念,不論是你所信仰的理論或是技巧,把它堅信不疑地說給你的個案聽,個案通常會相信你並產生改變。這樣看來,心理治療就像是一種宗教信仰改變。治療的肯定狀態帶給治療師的勇氣,是加倍於他們的堅信不疑所帶來的勇氣。

我個人並沒有理論或絕對的技巧肯定。我的信仰是不一樣的。我相信治療是一種更多──比質問還要更多,比改變個人態度還要更多,比改變人際互動結構還要更多。治療應該是一個象徵性的、體驗性的劇碼改變,隱含的必然意義是,「透過活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喚醒經驗,人們自然有能力改變。」透過建立與融合更好的概念和伴隨而來的狀態,治療自然發生。改變想法、行為、感受和關係很重要,但並非最重要,除非這些改變會誘發有效的概念和狀態,那才是真正重要的。為了創造有助益的經驗,我們同時聚焦在治療師和個案的狀態上──一種透過概念化溝通而誘發體驗的狀態。

是的,在心理動力學派裡有一種強烈的經驗式傳統,可追溯到法蘭茲•亞歷山大(Franz Alexander)那個時期提到的正確情緒體驗,但是在心理動力學派裡,改變是來自理解。但我認為,體驗應該是治療主軸,理解可以是前菜或是甜點。動態體驗可以發生在對心理動力的理解之前,兩者都提供療癒效果,也提升治療師的卓越能力。

基於我在1985年心理治療演化大會上其他經驗,我的專業自信心大大提升。我參與其他三場工作坊,他們的演講都強烈地與我的個人專業偏好互相吻合──連恩(R. D. Laing)、華特克(Carl Whitaker)、薩提爾(Virginia Satir)。這些出色的發表者都是即興演講;不是奠基於科學、理論規範或是學術研究。他們的大師風格是從哲學、文學和戲劇衍伸而來的。在人類文明歷史上,各種形式的藝術總是帶有最強大的影響力,幫助人們從內在成長,也在人際互動上成長。藝術創造了深刻感受。藝術改變了我們的感知、概念和狀態。

因為這許多新鮮的發現,我改變對於治療的觀點。我開始把治療看成是藝術,而不是科學。這讓我得重新設計我的治療師教學課程。在過去,有很長的時間,我學習並教導技巧。然而,當我回顧心理治療的發展歷史,我發現治療師開始重視技巧是最近才出現的流行。治療最早是聚焦在治療師的個人發展上。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