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5/12 文苑【創意連繫2:瑞士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體驗性】一日工作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

《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

《紅書:讀者版》

《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湯瑪士.克許談榮格分析心理學》

《榮格學派的歷史》

《榮格心理治療》

《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

《幽靈、死亡、夢境:榮格取向的鬼文本分析》

An Archetypal Approach to Death Dreams and Ghosts
 
作者: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é
譯者:王一梁、李毓、王浩威 校閱:王浩威
書系:PsychoAlchemy 029
定價:480 元
頁數:336 頁
出版日期:2021 年 07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145
 
特別推薦:C.G.榮格、李豐楙、宋文里、何敬堯、周易正、林美容、楊儒賓、蔡怡佳
 
【導讀二】一個道教學者的讀法
書序作者:李豐楙(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一)
這一本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a)代榮格編行之書,距今約七十年後才有中譯本面世,對於喜愛榮格學派的同好,確實是提供省思的一個機會。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中科學主義正盛,榮格及其弟子面對《瑞士觀察家》這本通俗雜誌提供的豐富素材,其在短短一年間(1954-1955)收到靈/異事件的來信數達一千兩百餘,所累積的故事則約一千五百餘。這一本靈/異故事集若非有幸送到榮格的手中,可能早就與時俱散;卻在心理學家的視角下展現其睿智,既從「科學」予以分類引述,並在分析解讀中置入榮格的新解,成為一部現代版的鬼「話」(說話)論述。這種鬼怪故事集的存在,既可作為文學家抒發想像的虛構,卻也在無意識學派介入後呈現一種新讀法。這部靈異事跡與研究直到現在才有中譯本,即可讓有志斯道者比較:西方之人與東方之人的心靈狀態,到底有多少心同理同處?瑞士人在遙遠的高山上,臺灣人則活動於海島上。其間所要跨越的非僅文化,而是民族的集體心靈,類似民間講古,其同其異何在?差別僅在時空的差異!抑或這種古今中外俱有的靈異敘述,這種經驗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只是絕大多數都與時俱逝、了無痕跡。幸運的是這批靈異材料,作為怪異非常的文化,幸而獲得心理學者的垂青,在「科學」的有效掩護下,方得以遺存至今。既非徒託諸文學敘事的虛構,也未封存於宗教典籍中,而是榮格學派嚴肅以對,從心理學視角介入解說,足以讓一批質樸無華的常民說話得以長存,主要就在心理學派的論述別具隻眼,二者相得益彰方能流傳迄今,並傳播遠方而能與其他民族分享。

這部原本可能限於內部限閱,卻在科學包裝下不僅公開,且獲得不同學門的共同關注,當初榮格將這一批資料移交亞菲,確實深幸得人,乃能從心理學立場加以妥適的處理。當時這些敘述應該挑戰了榮格學派的學術睿智,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如是奇幻的靈異故事?首先就是虛心接受其「真實性」,並非不值一顧的鄉野傳奇,但如何將這些報導視為「科學研究材料」,而後據以展開兩項作業:分類與分析研究。從而宣示其科學方法與統計評估,既需提醒避免落入「商業的狩獵場」,也不宜過度冒犯「理性主義」者,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學術氣氛中,這樣的學術處境的確可以體會。此時此刻中譯本出現於臺灣,當前的學術處境適逢五四百年剛過,科技知識及其訓練既成為日常,而坊間盛傳的類似之作不管動機為何,這類故事也所在多有;關鍵在其主題既迷人也惑人:徵兆、預言、陰陽眼、幽靈、鬼魂、還魂、瀕死、出竅、遙視……,這些到底只是聳動的靈異事件,抑或可被納入心理學的法眼中!面對這些現象提出適當的理解?在榮格之前、之後學界其實不絕如縷,學術出身雖說有異,卻始終有一共同點,就是亟想嚴肅處理這些題材。就像本書企圖達到的:理解宣稱看到鬼的到底是什麼人、又在怎樣的心靈狀態下才看到?在當時亟需避免落入學術的陷阱,故如何提出一種新解,無疑的就考驗這本書的價值所在。漢人社會既有類似古老的文化傳統,雖則難免受到一些特殊的待遇,卻也自古至今流傳不絕。故換一副榮格學派的眼睛重新觀看,本土的文化觀點或可在書中與榮格相遇!

二)
本書原文題名即標明「研究死亡夢與鬼魂的原型方式」,榮格在此顯然明確使用其「無意識心理學」的論點,而後企圖解釋這一派心理學所關心的課題,其實靈異故事作為古老神話的一環,作為榮格的神話研究既無法規避,而當時學界也早就關注同類研究;關鍵在榮格及其學派提出什麼新觀點,才真正考驗無意識心理學的能耐,到底怎麼樣看待這些紛紜雜沓的怪異現象。故在整體的構思中,按照層次區為四大章節,其中分類處理的涵蓋了諸多議題:人與經驗、鬼、複製現象及共時性現象,這些素材既繁富又多樣,但如何一以貫之?主要採取的是兩個基本觀念:其一「原型」,其二則是「共時性」現象。榮格本身對此具有研究的興趣及豐富的經驗,從而帶動一群學界有志於斯學。在廣泛的「神話」研究中不可欠缺此一題材,當時在許多學門中這一類並非陌生,問題是廁於神學、宗教學或民俗學,這個新的心理學派又如何翻新?這個解釋進路諸如「原型」,正是被提出來的解釋利器。他認為神話的存在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在人類經驗的心靈能力上作為基本原則;即將原型視為一種心理結構,其中儲存的心靈體驗既多且雜,卻又可視為一個統一體,乃感情、思想的原始、典型的形式,既決定人類的基本關係,如父子、母女;也存在於一生之中的生命歷程,尤其攸關生命終極的死亡之夢?到底鬼魂如何存在?又與生者保持怎樣的關係?諸如此類既被視為神話的一環,故鬼魂、靈魂乃是一種原型方式。

就像本書的講述者雖以瑞士一地為主,也挪用同類研究所引述的不同案例;而時間不限於二十世紀的某一段,而是亙古以來流傳各地的翻版。故先肯定其中具有的「原型」性,而書寫者則就所知所聞的靈異事件,就像每一位神話講述者一樣,必須肯定敘述者的真誠而非欺騙,「真實」乃象徵性事件的核心,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如是重覆出現,方為人類心靈的基本結構。二十世紀的前半段既是如此,而後半段則特別重視現實,使自我受限於現實/真實,認為當代乃去神話化、去魅化,在這種強烈的學術要求下,強調因果思維的規則/規律,乃將現代人局限於「意識」的心智下,所要求的就是可信、穩定、有效。反之,靈異、神話則屬無意識的心智,乃非絕對的、不可預測的,這些神祕的邊界事件的無意識狀態,就形諸死亡夢、鬼魂的存在。在榮格創發的心理學中給予一個適當的位置:夢的思維、神話思維,也就關聯靈魂、鬼魂的出現,這些多樣化的奇幻、夢幻事件,在誠懇的敘述中打破了因果關係,諸如預感、預言事件具有的不可預測性,但事情發生後又證明其真實性。這些大小個案既困擾也挑戰了理性,正因打破有形的時空限制,才會將靈異事件視為保存/儲存原型概念的文化寶庫,其形式就像原始時代遺存下來的神話,其敘述表面雖似荒誕、怪異,卻被視為人與無意識之間的橋樑,可以溝通被壓抑、遺忘的意識界。故將怪異敘述視同神話一樣,具有原初的原型性,其中隱含豐富而雜多的象徵符號,諸如生存的危機、生命遭受的厄難,乃至心靈深處不可言宣的罪之負荷……。故在榮格學派眼中的觀照下,這些外在、有形的宇宙,其實隱藏著內在、無形的宇宙,乃是集體心靈不可言喻之祕。

無意識心理學關涉的哲學議題就是「世界的本質」,榮格學派挪用了「二律背反」此一律則,作為解釋靈異事件的根源,故在最後一章安排「共時性」現象,總結前三部分所要處理的;在「人與體驗」中有關靈異體驗的能力,預感、預言夢中的命運因素,及為何透過無意識發出指令等;而在專門論述「鬼」的一章中,分類鬼魂並分析其背後的現象:如何出現?如何被引領?且借鬼魂喻示人類所犯的道德焦慮,在死後卻以鬼魂形式出現,如未能獲得的救贖、未能履行的生前承諾、倫理的觸犯等,關鍵就在如何化解未解之願。鬼魂的出現就是一種象徵性事件,象示無意識中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而在現實世界中的複製現象,諸如危機、災難、疾病及死亡等,亡魂即會採取特殊的示現方式:夢、幻覺、預兆、分身及漂泊不定等,這些徵兆常容易遭受忽略,故亟需出之以死亡之夢。其實當中暗示著現實的存在,其情況雖則不可預測、完全自主,所呈現的結果/結局卻又真實。故從無意識心理學解釋這些現象:諸如無規律的、意外的及自發的,為什麼會出現在有些人身上,尤其一些體質、心質特殊者。這種無意識即心即物,並非形體與精神二分。故榮格學派標舉的「共時性」現象,方便總結前述諸多複雜的情況,並由此省思有時為何亟需運用巫術/法術、宗教儀式,甚至一念之誠即可化解。這種情況特別針對意外的死亡,從自殺、謀殺到集體死亡,表示鬼魂陷於不安寧狀況,其中既有罪惡的觸犯、愛的背叛、未被寬恕的罪負感,都可能陷於鬼魂的陰影中。這種獲得救贖的期待,一旦亡靈本身得到表白的機會,或採取宗教儀式得以化解,都有助於靈魂的安定,故在榮格提出的共時性現象中,也多少反映當地社會的宗教處境。

(三)
榮格及其弟子既生活於西方社會,作為心理學者仍會受到文化的影響,故會從「二律背反」原理理解「意識」與「無意識」的關係,如是詮釋即是採取對立的觀點,代表西方之人習用的二分法。然則身在東方社會又如何觀看?面對相同、相似的靈異事件,存在於不同的文化情境,乃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自然也會各就其民族思維,所採取的觀照方式,到底是異中求同、抑或同中有異?在此即從關鍵的「二律背反」定律切入,理解早就出現於中古中國的靈異敘述,六朝雜傳、筆記小說同樣也認為所敘述的,並非今人認為的虛構性,而是真實性的靈異事件,所包羅的範圍廣泛,從史籍中的五行、天文志,到筆記小說中的異聞俱是。干寶整理《晉紀》、《搜神記》的「說話」後,提出一個重要的理念:怪異非常、或斷為「怪異、非常」。此一「非常」明顯是相對於「常」,從一般的常用語轉變為核心的觀念,所依據就是語言學,從常服、工作服衍生日常、平常等詞彙,相較之下,非常(服)作為複合詞,就從服飾象徵彰顯其非日常的節慶活動,也就是東方民族根據形象思維,則「常與非常」所象示的文化結構:經驗的與非經驗的、秩序的與反秩序的……,如是類推及宇宙的本質,就是兩種力量的相對互補。由於比較亞菲衍繹榮格的理論,即將「意識」視為「常」,規則、規律乃屬因果關係,具有可控制性、穩定性與單調性,此即日常事務的「常態」準則,就此成為理性思維下的意識狀態。反之,則靈異現象乃屬「無意識」,即標示為一怪誕、意外、非合理性,本書謂之「魔幻因果律」,相較於常即可歸屬「非常」(態)。

世界的本質既是合「常與非常」於一,在民族思維下出現的「陰S陽」,即可謂本土化的「二律背反」,乃由文化心理形成的基本結構,也契合榮格提出的「原型」理念。由此切入理解國人以什麼心態接觸靈異,雖則逸出儒家的合理主義,但「非常」確定作為逆反思維,一直潛存於庶民與道教意識中。其實儒家制定其社會/文化時間,同樣根據張弛有度的「一張一弛」之理,以之合理化節慶的狂歡活動,乃是典型的「非常」態社會生活。故「常與非常」作為漢人社會的生活哲學,方便對應西方心理學的「意識與無意識」,這種民族心理所形成的文化結構,彼此可以相對互補,較諸西方之人習用的二分法,差別就在「S」這個文化符號:陰與陽既相對又互補/轉。由此觀察中古中國遺存的靈異敘述,即可發現任一「怪異」說話,即標誌一個非常的象徵性事件,都企圖溝通此岸/界與彼岸/他界,以突破生/死之間的界限,「常與非常」即可視同「意識與無意識」,所以可以視為典型的原始思維/神話思維,乃先民經久遺存的「原型」。正因如此,從古至今仍然不斷傳述的靈異敘述,既有神之話也有鬼之話,後代子孫不自覺地複製/述,而背後則是遵循同一內在邏輯。從這種本土化的心理結構方能體會其原型與並時性現象,可以跨越文化障礙而具有普世性價值及意義。

瑞士既有《瑞士觀察家》收集通俗的靈異說話,且借此進入榮格之門,就有機會拋開迷信之嫌,這種行動既起於西方,並在心理學傳統中拚出一片天。然則東方世界又是如何?這個答案只能求諸民間版靈驗錄。在漢人社會既遺存於道教、佛教及善書中,靈異事件常會借殻民間故事,民眾其實會一再複製鬼「話」;而從巫俗到道教所處理的宗教事務,正是靈異怪譚下隱藏的無意識,道士、法師及乩童/通靈者就在敏感的體驗能力,並經由宗教體驗強化其修行之道,方能在人鬼、人神間擔任中介/媒介者,溝通亡魂殘存的未了之願:即未及化「解」的冤「結」!這些殘念既讓亡魂不能安寧,就有賴儀式專家出面處理,期使孤幽之苦得以解脫。民眾反覆傳述這些靈異故事,這種情況無異於本書的敘述者,其核心理念有驚人的相似性:罪未能及時救贖、願來不及償還、愛被背叛而徒留遺怨……,為了解決生死兩難的困境,神職者或儀式專家就會上場排解。神話與儀式作為一體的兩面,語言與動作兩個象徵合一,有賴於巫術、法術及儀式解決問題。這種信仰的形式與精神,縱使合理主義者期期以為不可:非科學、非因果關係、無驗證性,卻無妨其持續的存在。這一東方版本不正符合榮格倡行的無意識心理學,差別僅在一屬宗教,另一則是科學方法下的心理學。

(四)
面對五十年前的老書新譯,心理學界、超心理學界既後出不絕,儼然自成一門人文學。同樣面對此一神祕領域,既迷人也惑人,華人世界的反應又是如何?其實靈異現象一直存在,且經常擺盪於商業獵場中,如何才能成為嚴謹的學術研究?在五四百年剛過的學術氛圍中,確有許多值得省思的癥結!作為一個道教/宗教學者的閱讀反應,第一個感覺就是這些靈異敘述似曾相識,時空雖迥異,而串連其中的內在邏輯則一,才會以「常與非常」對應「意識與無意識」。換言之,本土化道教的文化研究,方便搭起這一座溝通的橋樑,故宗教與無意識心理學(或超心理學)可以展開對話,面對縉紳之士所謂的「荒誕不經」,在怪異敘述中出場的鬼魂、靈魂,其存在及活動方式就像榮格學派所詮釋的,雖則屬於不同民族的象徵符號,仍由借由意識與無意識的溝通媒介,綰結西方之人與東方之人,彼此之間並無不可跨越的文化鴻溝。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世界中,亙古以來就存在的兩種力量:陰與陽,既可對應常與非常,也能呼應世界宗教的黑暗與光明、先驗與經驗……,然則在中土世界同樣可以並存。這種心靈世界的真相為何,榮格既已初發其覆,爾後此一學派繼起補益前說,既深化理論並持續付諸實踐,如是卓然有成,自可激發不同的學術領域也揭發其祕。在這種開放的學術氛圍中,當代臺灣學界如何急起因應,不再停留於第四臺的商業操/炒作,亟需遵循前修而作為科學材料。在此必須指陳一個事實,就是以往記錄靈異的靈驗錄,常被雜?於宗教名下,或註解、附錄於善書;在科技文化的強烈衝擊下,雖未完全的消失/逝,但整體數量已經大為減少。相較於《瑞士觀察家》的靈異敘述,幸運的能與榮格相遇,既不能期望出現《臺灣觀察家》,至少有一批有心的榮格後學持續接棒,證明靈異故事永不衰老!且隨著時空變遷而著上新色彩,只要有機會收集當代的個案,而後遵循前例予以分類、分析,則東方之人也有說話的機會,此次先睹為快是為所願。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