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

《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

《紅書:讀者版》

《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湯瑪士.克許談榮格分析心理學》

《榮格學派的歷史》

《榮格心理治療》

《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

《幽靈、死亡、夢境:榮格取向的鬼文本分析》

An Archetypal Approach to Death Dreams and Ghosts
 
作者: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é
譯者:王一梁、李毓、王浩威 校閱:王浩威
書系:PsychoAlchemy 029
定價:480 元
頁數:336 頁
出版日期:2021 年 07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145
 
特別推薦:C.G.榮格、李豐楙、宋文里、何敬堯、周易正、林美容、楊儒賓、蔡怡佳
 
第一章 來信

首先,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來信的數量。這不僅說明了問卷確實喚起了大家強烈的興趣,也顯示這種「靈異」(occult)的經驗,或通常稱為「特殊感應」(super sensory)或「超自然」(supernatural)的經驗,可能遠比我們平常預想的多得多。在我們這個所謂的科技時代,至少在《瑞士觀察家》雙週刊的讀者裡,有超過1,200個人認為將這些「非理性」的事件講出來是有價值的。他們會這樣做,是一點都不輕率的。從這些來信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許多人在寫下自己這些故事的過程中,其實顧慮重重,因為過去他們分享這些經驗時經常得不到嚴肅的對待,而且可能連他們都會嘲笑自己,擔心被人看成傻瓜、騙子或愛亂編故事的人。因此,幾乎所有寄來故事的人都要求,如果出版就一定要隱去他們的名字,一方面是不想「遭人議論」,另一方面是顧及到故事中相關的人士。然而最主要的感受是,在這些經驗裡有某種東西要求著他們要特別保密、甚或敬畏。這一切觸及了無法 理解而感覺神祕的某種事物,即使已經過去很多年了,至今仍然令人難以釋懷。甚至連孩子也對這一切都感到相當不安。許多時候,他們對這些經驗守口如瓶,連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最親近的人也不說。有時他們在確定會被保密的情況下,私下向神父或牧師提及這些經驗,這暗示著這一切「靈異」經驗可能與宗教領域有關。

我要特別對這些作者表示感謝。正是因為他們的坦率,才使得這項調查成為可能。而這些人的社會背景,幾乎涵括所有不同的社會階級,但其中大多數是農夫、工人、商人和上班族。還有一點需要特別補充的是:一些寫得最好、最真誠的信,往往是出自於「普通人」或小鎮鄉村的純樸婦女之手;而那些來自知識份子的信,信中批評性的反思反而常常削弱了經驗本身給人的印象。當然,兩者也都各有例外。

信件作為科學素材的價值
在處理這些來信的過程中,首先出現的問題是,它們作為 科學研究素材的價值。按照現今超心理學的做法,來信本身不能當作科學素材。這是從一開始就必須強調的。

德國學者漢斯.德里施(Hans Driesch),是使超心理學被認可為科學分支的先驅之一,曾為「靈異」現象的科學評估制定了幾條規則。關於預兆、超感視覺、預言夢等現象的記述,如果要被接受為有效的研究素材,那麼在事實的證實工作之前,只能將它們詳細地寫下,或是與可靠的人交流。至於鬧鬼、幽靈等,每一個別案例都應該仔細地觀察和驗證。而這一批《瑞士觀察家》來信,完全都不滿足上述條件。

我曾考慮過,自己是否應該積極尋求這些經驗的證據。然而,對發生多年的事件來尋求驗證,本身是否有價值就非常可疑。有時事情是發生在來信者的父母或親屬身上,還有,大多數的經驗都充滿了情緒,因此,要進行客觀記錄,就算不是不可能,也是很困難的。然而,儘管對這些來信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我以後會解釋,為什麼它們還是有科學上的啟發和意義。

而必須記住的是,德里施為超心理學研究制定的規則不再被認為具有絕對性的約束力。個體描述的真實性問題已經不像以前,譬如上世紀末,那樣地重要了;當時是因為超心理學還處於起步階段。現在對超心理學經驗的描述可以更自由地處理,因為過去對於超心理學現象真的存在還是不存在,依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經過幾十年的科學研究後,已經取得了更大的確定性,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原初的一些基本規則是可以擱置一旁的。不過,對自發的超心理現象,一絲不苟的驗證還是這邊界狀態的科學所起碼要有的基礎。

超心理學的領域,除了自發現象外,還涵蓋了實際的實驗室研究。這在上一代已經穩步發展起來了;科學的方法和對結果的統計評估是現在研究的主要目標。實驗超心理學(experimental parapsychology)主要是杜克大學的 J. B. 萊恩(J. B. Rhine)所發展並大力推廣的。萊恩憑藉他著名的紙牌實驗,證明了人具有超感知覺能力(在超心理學裡稱為 ESP),例如有些人不必透過五感的傳遞,就能知道在時間或空間相當距離之外所發生的事件,反倒是未來或遠距離事件的消息會透過「心智的隱祕通道」來到他面前,一如萊恩的妻子路易莎.萊恩(Louisa Rhine)在她有關自發超心理現象的書裡的用詞。萊恩憑藉著嚴謹檢查與控制下的實驗室測試,為超心理學奠定科學基礎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在他的實驗之後,全球各地的超心理學研究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透過靈媒(具有ESP天賦的人)進行實驗,早在上世紀末就開始了,但這只是一門非常年輕的科學怯生生地踏出相當不確定的第一步。當然,這樣的實驗在超心理學研究中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以更精切的科學形式。在這類研究裡,測試的是有特殊天賦和 ESP 能力的個體,而萊恩設計的測試則是一系列的,更能夠展現這些天賦其實是人類的共同才能。這是萊恩的重大發現。

從此,實驗、確切的觀察、調查(問卷)和統計成為現在超心理學方法的基礎。不過,我們必須提一下對這些調查結果有所總結、甚至是有了結論的科學家們;比如說瑞士的榮格。他大多數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奠基於萊恩研究的科學成果。他最早關切的是探討超心理現象發生時的心理條件,而他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計畫性實驗所無法捕捉的無意識因素的作用。在我們現在要進行的探索裡,會經常提到的榮格〈共時性:非因果連接原理〉(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論文中,他為超心理現象,尤其是「有意義的巧合」、預言夢、預感、心靈感應等提供了一個解釋。他的解釋是將無意識和它的法則當作群體聚集(constellating)的因素,經由此而才有這些現象。榮格最早發表的論文,也是目前還很重要的,是1902年的博士論文〈論心理學與所謂靈異現象的病理學〉(On the Psychology and Pathology of So-Called Occult Phenomena),是根據對一位女靈媒做的實驗來進行科學性的說明。

在萊恩《心智的新境界》(New Frontiers of the Mind)書中〈郵包〉這章裡,我們可以讀到自從 ESP 有關的研究首次出版問世後,他收到成千上萬封來自全國各地、形形色色讀者的來信。就像這些寫給《瑞士觀察家》的信一樣,許多都是講述個人的經驗。這些人大多對這些經驗深感震撼,正如萊恩所說,這些人是「帶著沒有任何一絲質疑的真誠去寫的」。而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寫信給《瑞士觀察家》的書寫者。萊恩無法接受將這些信「當作證據,儘管這麼說並不是要懷疑作者的真實性」;即便如此,他高度重視這些寫下來的描述,不僅因為這些是在實驗室以外與人們所建立起的生動接觸,記錄下的經驗幾乎就是對自己進行的研究調查,也是因為「或許某一天,我們這一類素材可以用來對大自然進行分類或分析的研 究」。因此萊恩肯定類似的描述(譬如寫給《瑞士觀察家》的這些信)也許可以善加利用,用來形成心理學研究的基礎。在這同時,萊恩的夫人路易莎.萊恩在丈夫的建議下也開始從事這類的研究工作。她的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一篇〈幻覺的 Psi 經驗〉(Hallucinatory Psi Experiences)的論文裡(Psi 是指人類的特殊感應能力),後來收入她的《心智的隱祕通 道》(Hidden Channels of the Mind, 1961)一書中。我會不時提及這份詳盡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所依據的信件數量,比我所掌握的要多得多。萊恩夫人主要的關注是對記述素材的分類和 超心理學分析,而這本書論述的議題是心理的和解釋的。到了最後一章,無意識的角色,尤其是無意識中作為「組織」因素 的「原型」以及榮格派的「共時性」觀念,最受到特別的關 注。對我來說,這種經驗對記錄者的重要性,特別是象徵性事 件的意義,則是我特別感興趣的。

假如鬼經常出現在光的包圍之下,意味著什麼?或是當鬼經常以白影的形象出現,又意味著什麼呢?或者無頭或透明?這些細節是規律的呢,還是偶然的呢?或者規律背後潛藏著某種意義呢?正是這些問題,促使我運用榮格心理學中對無意識、夢境、意象、靈視(vision)、詩歌等表現的探索方法,來研究幽靈的神祕性。也就是說,我嘗試藉助於放大後的素材來解釋現象。

當然不可避免的是,我們在運用解釋性和心理學的方法來面對每一個轉折時,還是要對幽靈本質保持存疑的態度,來思考所經驗和記述的究竟是什麼的問題。這些答案只能來自這些經驗內在邏輯的暗示和假設;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榮格對無意識的基礎上,特別是非因果的關聯上。

經驗的原型特徵

記錄在這本書裡的「靈異」經驗,如果僅當作事實來對待,也不會有新的突破。來信中講述的東西,在最古老的傳統中也可以發現。經驗了瀕死的人透過敲門聲、腳步聲、陶器 破裂或牆上滴答聲的來宣告他的存在,而這些凶兆和預告的主題,預言夢、鬧鬼現象或真實的幽靈等,完全無視於理性的反對和批評,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世界各個角落流傳至今,不論是 原始文化或是高度文明的文化,都一直存留了下來。

出於這些原因,哲學家叔本華不認為對幽靈的描述純然都是虛構的。他說,這樣的看法可以充分反駁,因為無論所記錄的這些發生事件在時空上相隔多麼遙遠,在這些斷言的現象內在的本質裡,有著絕對的相似。

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也有類似的觀點。他在 1913 年倫敦所舉辦的心靈研究學會(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大會,發表〈關於生活和心靈研究的幽靈〉的主席演講。他說:「在我思考這些大量案例時,他們的相同性、他們的家族近似性,以及所有這些經過分析、檢測和調查的大量證詞的一致性,就我個人而言,我傾向於相信心靈感應,就像我相信西班牙無敵艦隊會失敗那樣。這不具有數學一般的確定性,像畢氏定理的證明所提出的那樣,也不像對伽利略定律的測試所呈現的物理確定性。然而,這就如同我們在史學或法學領域的那一種確定性。」

事實是,有些事情是人們時時刻刻、無處不在(semper ubique)地經驗著,這點沒必要拿來當作這些經驗記述的客觀證明,但倒是可以拿來當作這類經驗在心理上的意義的證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所有這些可以追溯到任何時代和任何民族的一致性,都指向了榮格發現的一種心靈能力。心靈包含著基本的結構,或者說,包含著感情與思想最原始而典型的形式,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地重複發生著。而這些結構,榮格命名為原型。原型是人類經驗秩序的基本原則。原型決定著人類的基本關係,像是在父與子之間、母親與女兒之間、以及男人與妻子之間等等,同時人類的基本情境,譬如出生、死亡、結婚、生病、心靈轉化等等。這些情境和關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有著相當不同的表現,因為原始形態是永遠在變化的,而且是表現在人類或大地上無限樣貌的潛能中。正是這些潛能,孕育了生命泉源中的幸福與不幸、磨難與成功。但假如我們剝去個人或傳記事實那些五顏六色的外衣,在每一案例所留下的都是永恆的人類,既唯一又相同的,永遠反覆出現的原型情景。

因此從這些來信所寫的「靈異」經驗,我們可以首先得到這樣的結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一切就是原型,也就是說,這一切是時時刻刻和無處不在地重複著,也是人類普遍經驗的其中一部分。

這些的出現,回應了心靈基本的結構。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