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創意連繫新書分享會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詮釋現象心理學》

《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

《現象學十四講》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作者: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
譯者:李維倫
書系:Master 013
定價:380 元
頁數:352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3 月 15 日
ISBN:9867574079
 
特別推薦:蔡錚雲、余德慧、汪文聖
 
啟動我們的哲學生活
書序作者:羅伯.索科羅斯基

寫這本書的計畫始於我在1996年春天與羅塔(Gian-Carlo Rota)的談話。他當時是美國天主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數學與哲學的訪問教授。

羅塔經常提到數學家與哲學家的一個不同點。他說,數學家會把他們前輩的作品直接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來,即使受其影響很深,他們不會對前代的數學家有所評論,就只是使用他們在這些作者中所讀到的東西。當數學界有所進展時,後繼之人吸收進去後繼續前行。極少數的數學家研究過去的作品;與當代數學比起來,那些古老作品好像是小孩子的玩意一般。

相反地,哲學上的經典作品常被供奉起來當做註解的對象而非被利用的資源。羅塔觀察到,哲學家不問「從這?我們要往哪兒去?」,反而一直重述主要思想家的學說。他們傾向對先前的作品做出評論而不是改寫它們。羅塔承認評論的價值,但認為哲學家應做得更多。除了提供說明外,他們應該節選經典內容,以自己的語言直接討論議題,將前輩們已經做到的併入自己的作品中。他們應該提取,而不僅止於註解。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次下課後,我們在學校餐廳喝著咖啡,羅塔對我說,「你應該寫一本現象學導論,2就寫下來,不要說胡塞爾或海德格說了什麼,只要告訴人們什麼是現象學。」

這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上好建議。已經存在許多評論胡塞爾的書與文章;何不仿效胡塞爾自己寫出的那些導論呢?這個建議是對的,因為現象學可以繼續對當代哲學做出重要的貢獻,它的智慧資產還沒有完全窮盡,它的哲學能量還有待開發。

現象學是對人類經驗的探索,是對事物在經驗中向我們顯現之方式的探索。它試圖恢復在柏拉圖中所發現的哲學意涵。此外,它不只是古物的重現,也面對現代思潮所提出的議題。它超越了古代與現代,努力要重新啟動我們目前環境中的哲學生活。因此,這本書不只是要告訴讀者一個特定的哲學運動,而是特別要在哲學思考被嚴重質疑或忽略的時候,提供哲學思考的可能性。

因為本書是現象學的一個導論,我應用這個傳統中所發展出的哲學語彙。我使用的名詞像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明證」(evidence)、「構成」(constitution)、「範疇直觀」(categorical intuition)、「生活世界」(life world),以及「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不過,我沒有對這些名詞加以評論,讓讀者覺得它們好像不是我思想的一部分;我就是使用它們。我認為它們指稱了重要的現象,我要讓這些現象為這本書的讀者所熟悉。在本書中,我沒有追溯這些名詞在胡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或其他現象學家的作品中的出處;我直接使用這些名詞,因為它們有自己的生命。舉例來說,討論明證本身的問題,而不談胡塞爾對明證的說明,是正當的使用方法。這些名詞不需要以別人如何使用它們來做為它們的說明。我們不需要把它們貼到牆壁上才能從它們獲益。

我將在本書的附錄中提供一個現象學歷史的考察。在此我們只需先瞭解到,現象學的奠基者是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他的作品《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被認為是現象學運動的肇始宣言。《邏輯研究》有兩個部分,3分別於1900年與1901年出版。也就是說,現象學是發端於二十世紀的初始。在步入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我們能夠看到這一百年來現象學的發展。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另一位重要的德國現象學家。他是胡塞爾的學生,也是他的同事,後來卻又離開胡塞爾所設定的現象學目標,開始另一個現象學路徑。

在法國,現象學也是一個蓬勃的學術運動,代表性的思想家如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以及呂格爾(Paul Ricoeur,1913-)。在革命前的俄羅斯、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波蘭、英國與美國等地,現象學也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此外,由現象學所影響或直接帶出的學術潮流有詮釋學(hermeneutics),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文學形式主義(literary formalism)以及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等。一般而言,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可分為英美的分析哲學與歐洲的歐陸哲學,現象學即是二十世紀歐陸哲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現象學與表象的議題

現象學是一個重要的哲學運動,因為它對表象(appearances)問題有獨到的見解。表象問題從哲學之初始就是人類的問題之一。詭辯家以字詞的魔術操弄表象,柏拉圖則對此有所反應。在此之後,表象被大量地多元化與放大。我們不但以字詞來生產它們,我們還以擴音器、電話、電影、電視、電腦、網路還有文宣廣告等來生產它們。顯現與再現的樣態激增,有趣的議題也隨之興起:電子郵件的訊息與電話或書信有什麼不一樣?當我們閱讀一個網頁時,誰在對我們說話?我們現今所使用的溝通方式又如何改變了說話者、聽者與談話?

隨著影像與文字科技的擴展,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危險是,每個東西都好像僅僅只是表象。我們以「部分與整體」、「多重樣態中的同一性」以及「顯現與不顯現」三個主題來看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的處境似乎是,只有許多碎片而無法掌握整體,4只有多重樣態而失去同一性,以及只有多個「不顯現」而沒有一個持續的真實顯現。我們只有修補術(bricolage)而無其他,我們還想隨機地創造自己,從我們周圍的零碎之物中組合出方便愉快卻又短暫的認同。我們撿拾碎片來支撐我們的破敗。

對照於這個對表象的後現代瞭解,現象學堅持只有以適當的整體做為背景,部分才得以理解,表象的多重樣態孕育著同一性,還有,除非與顯現互動相對,否則不顯現毫無意義。現象學堅持在事物中就有著同一性與可理解性,而我們自己就是這些同一性與可理解性的獲得者。我們可以明證事物的存在;當我們如此做時,我們發現對象,我們也發現自己正是做為揭露的接收者,做為事物對之顯現者。我們不只能夠思考在我們經驗中的事物;我們還可以瞭解思考它們的我們。現象學正是這樣的瞭解: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這本書的分析提供給讀者什麼叫讓事物顯現,以及什麼叫事物顯現的接收者。許多的哲學家宣稱我們必須學習沒有「真理」與「理性」地活著,但本書卻試著顯示,如果我們要存在得如人一般,我們能夠且必須進行責任與真理性的運動。


本書大要

這本書應用許多胡塞爾所提出的專有名詞,這些都已經是這個哲學運動的標準用法。在第一講,我討論現象學的核心議題:意向性,解釋它為何是我們當代哲學與文化處境的一個重要主題。第二講提供一個現象學分析的簡單例子,讓讀者對這種思考的風格有些瞭解。第三講考察現象學中三個主要主題:部分與整體、多重樣態中的同一性,以及顯現與不顯現。這三個形式結構貫穿在現象學之中,如果我們對它們敏感些,5就容易掌握許多議題的重點。「部分與整體」以及「多重樣態中的同一性」幾乎在其他哲學學派中都可以發現,不過對「顯現與不顯現」持續且明晰的研究卻是發源於現象學。

在呈現了一些現象學分析之後,我們便有能力回頭來說到底現象學是什麼,能夠顯示它的思考形式如何與前哲學經驗的思考形式不同。第四講中即是現象學的一個初步的定義,其中也區別了「現象學態度」與「自然態度」。

接下來的三講探討人類不同經驗領域中的具體現象學考察。第五講討論知覺及其兩個變異、回憶與想像。它考察了我們知覺的「內在」轉變;除了看見與聽到事物,我們還可以回想、預期以及幻想,我們也因之得以有個人的,甚至是私密的意識生活。第六講轉向知覺的一個較為公眾的變形,即字詞、圖畫與符號。這?是對外在事物的意識,我們不只是知覺到事物,而且還是以影像或是字詞或是其他再現的方式來詮釋它們。最後,第七講介紹範疇思考,以這個思考我們不僅知覺事物,我們還把它們勾劃說出,不只是顯現出簡單事物,而是事物的狀態。在範疇思考中我們從簡單對象的經驗移向可理解對象的顯現。本講還包含了對意義、感受與命題的重要討論。它想要說明「概念」與「思想」比一般所認為的還要具有公眾性,以及感受與命題並不是心理物或概念物。特別是在目前現代哲學所產生的哲學氣氛中,適當地瞭解感受與命題是討論真理本質的重要關鍵。從第五到第七講提供了三個領域的現象學描述:「內在」領域的回憶與想像,「外在」領域的知覺物體,文字、圖畫與符號,還有「智性」領域的範疇對象。

第八講考察了做為在前述討論中6所有意向性之同一者的「自我」。自我被描述為有責任的真理行使者(the responsible agent of truth),它在回憶、預期以及人際經驗中被認取出來,它進行認知動作,使較高的智性對象,如事態、群組等得以顯現。自我是對它自己所做的宣稱負有責任者。自我的議題自然地引導到第九講中時間與內在時間意識的議題,因為後者是自我的基礎。時間性是知覺、回憶與預期的條件,也是在活在這種種經驗中的自我的條件。最後,第十講考察自我所棲居的世界:生活世界,在其中我們立即經驗到我們周遭的事物。這是現代科學賴以奠基的基礎。科學並未對我們所棲居的世界提出另一個選擇,它是從世界中昇起,也必須與世界整合。這一講也很簡短地討論了主體際性(intersubjectivity)。

第十一講可說是理性的現象學。它不僅考察我們所運作的種種意向性,也特別專注於讓我們導向事物真理的意向性,那些稱做「明證」的意向性。我們在該講可以看到現象學如何將人類心智與人類理性視為以通向真理的方式組織起來的。第十二講討論本質直觀,揭露事物本質特徵,即揭露事物不得不擁有之特性的意向性。本質特徵不是抵達事實性的真理,而是本質的真理。這一講是理性現象學的進一步發展。

本書最後將回到「現象學是什麼」的問題。第四講初步地描述了現象學,但現在可以提供一個更完備的描述。第十三講區別現象學反思與我所謂的命題反思(第七講的主題之一),以帶出哲學思考的本質。在這?我提出了哲學,或現象學,不只是意義的澄清,而是更加深遠的工作。本講所討論的區別使得讀者對什麼是哲學,概念,感受與命題會更加清楚。

在第十四講,我嘗試以對照現代性與後現代的方式描述現象學,我加上了一個簡短的討論,說明它如何與托馬斯(Thomistic)哲學區分。7我把現象學放置在我們當前的歷史處境中來定義。現代哲學有兩個主要要素:政治哲學與知識論,而現象學只在後者上多所著墨。不過,因為現象學認為人類理性通向明證與真理,它能夠以間接的方式討論政治理論中的現代議題。如果人類的特性在於朝向真理的能力,那政治與公民身分則有非常獨特的意涵。

由於將理性視為以真理為目標,現象學與托馬斯哲學有些類似,後者是對存在與真理的一個前現代思考,但現象學與後者不同的是,它並不由聖經的天啟中來進行哲學思考。現象學與托馬斯哲學都是現代計畫的另外選擇,雖然兩者不同,但兩相對照,能更進一步顯示現象學為一種哲學形式。

本書介紹給讀者一個二十世紀主要的哲學發展,以及它的用語和觀念。這個發展──現象學,不只是過去的東西。在新世紀之初,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我們不能全然遺忘的事物。這本書始於一個數學家與哲學家的交談;希望它能幫助我們培養出像人類在這兩個領域探索時所展現的理性生活。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