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禮讚佛洛伊德》著名美國女詩人希爾達.杜利特的私人手記,最迷人的佛洛伊德傳記文學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生命的哲思》(已絕版)

The Meaning of Things: Applying Philosophy to Life
 
作者:葛瑞林A. C. Grayling
譯者:李淑珺
書系:Harmony 003
定價:250 元
頁數:256 頁
出版日期:2003 年 11 月 14 日
ISBN:9867574028
 
特別推薦:南方朔、朱全斌
 
生命的哲思?最後的箴言
書序作者:朱全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所教授

我在倫敦求學期間,一直是《衛報》(The Guardian)的忠實讀者。《衛報》是英國四大質報之一(其他三家是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及獨立報),一向被當成最能代表知識精英階層的報紙。

英國的報紙在週末會增刊,讓好讀報的英國人在週六早晨就可以好整以暇的讀一整天的報。好思考的知識份子,更可在這時大力運轉腦波,一般人在週末健身,他們做的是思考運動。

在我常看的衛報週末版中,有個固定在「週末評論」出現的專欄「最後箴言」(Last Word),就是幫助我做思考運動的最佳觸媒劑。這個專欄廣泛地談論生命中一些不得不深思的主題,如「恐懼」、「哀傷」、「勇氣」、「死亡」、「憎恨」、「希望」、「野心」等,作者葛瑞林(Grayling)剛好是我就讀的倫敦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寫的並不是學院式的哲學論文,而是飽含思想精華的哲理散文。當年正在趕寫博士論文的我,看到一個學者能夠將自己所學(哲學)用一種悠游卻不失深沉的方式表達,真是十分欽羨。

讀著葛瑞林的文章,很容易讓我想起一些古往今來的哲人,像在雅典市集上高談闊論的蘇格拉底,在臥榻上沉思的柏拉圖,在法國波爾多莊園中散步的蒙田,在阿姆斯特丹修錶的史賓諾沙,在美國新英格蘭屋舍中冥想的愛默生……這些不同年代的思想家,都是作者的精神夥伴,在思想的長河中,他們是在同一個水道的泳者。這一派自希臘以降,從中世紀到近代的哲學家,都以關心入世的人生問題見長,他們思索的主軸都是人要怎樣活才能活的有意義。他們喜歡思考,因為他們相信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思考的生命不值得活」,他們鼓勵人們要在生活中思考,因為思考能豐富生命。

我每週一次讀著「最後箴言」,有如和一個睿智又言談有趣的朋友週週相見,感受他暢談天下事時所激起的思想火花,把人生的道路照見的更光輝美麗。去年(2002)夏天,我回到倫敦客居,赫然發現這位老友的言談已集編成冊,出了一本叫「The Meaning of Things」的書,並且還高居非小說類的暢銷書榜。

The Meaning of Things這樣的書可以暢銷,不由得令人感嘆英國人讀書的水準真高。當我買下書重讀後才發現,當年看似即興的議論,其實背後有著嚴謹的思想架構。而仿若偶發的思想火花,其實是思想的火把,基本上是為了要讓世人看清楚人類和當代思潮的意義網路。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乃立足在當代的思考核心中,審視人和他自己,以及人跟別人之間的關係。作者深刻地省思了人們在赦免、寬容、禮節、勇氣、恐懼、挫敗、悲傷、死亡、希望、毅力、審慎、坦率、說謊、背叛、忠心等種種議題中扮演的角色,讓人類藉著思考的力量提升自己的高度,同時還可以通過這些議題的考驗,來活出人生的教化意義。
這種講究格物、致知的理學以及修身、齊家的道德功夫,對中國人而言並不陌生,宋明理學諸君子念茲在茲的亦是此道。然而在當今的華人社會,不管是中國大陸或台灣,論理精神早非時代思潮的主流,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已經式微,但在葛瑞林的筆下,中庸之道絕非思考與行為的妥協,而是思想與行為間永恆的拉拒,人類必須要永遠檢視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以隨時找出最適宜、最有意義的做人之道,而做人,絕非求生、求贏,而是求得意義,求得價值。

在書中,處處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隨便翻閱一下,就可看到充滿哲思的文句,例如「我們恐懼的事一定會比我們希望的事早來臨」,「挫敗永遠是一個機會」,「死亡是生者才要面對的問題」,「希望永遠適用於未來」,「毅力比暴力來得成功」,「只有聖人能夠永遠坦率」,「忠貞應該是一個人出於自願的禮物,而非對方可以主張的權力」……除了這些屬於葛瑞林自己思想的機鋒外,本書還引用了許多古聖先哲的警句,一方面顯示出作者的博覽群籍,另一方面也如同美麗鑽石般的閃亮,輝映著作者個人的思想寶石。我隨意列舉一些讀來深得我心的語錄:「一個人唯一能背叛的是自己的良心」,「沒有人能用兩隻腳測試河水的深度」,「就算收成不佳,之後仍要播種」,「悲傷乘著早晨的翅膀飛去,從黑暗的深處發出了光亮」,「人類的勇氣,就是承受上天給的命運」,「禮節之於人性,猶如熱度之於臘」……這些精神的珠璣,遠比物質界的寶石更值得人們佩戴。


本書的第二部分,討論的重心在於人和社會、國家間合理的對應關係,其實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然而這些與社會、國家相關的重要課題有其當代性,作者面對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當代,因此,「種族主義」、「憂鬱」、「復仇」、「罪」、「信仰」、「異教」、「褻瀆」、「貧窮」、「資本主義」等等,都是英國知識分子所必須關心及反省的命題,必須要妥善處理由這些命題所衍生的社會及國家難題,人們才能真正活在合理的社會制度之中。因為,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中,人是無法獨善其身的。
在英國的思想傳統中,「實用智慧」一直有其永恆的地位,但所謂的實用,並非淺薄的功利主義,「實用」是入世為用,「功利」只是現世的末流。因為講究入世,所以英國人不像歐陸思想家般地喜愛烏托邦,他們關心的是可以讓人世、社會、國家變得稍好一些的倫理和制度,因此,自古以來,英國的傳統社會中一向強調自由一定要加上自律,而人與人之間一定要保持公平競爭(Fair Play)的精神,社會的激進輪胎一定要配上保守的煞車系統,在野的政黨一定要當忠實的反對者……這些「中庸之道」不是加起來除以二的不進不退之道,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相生相剋之理。

從這樣的背景去讀這本書,我們就會明白作者對當今社會及國家之相關議題所採取的看法。對某些歐陸的激進派而言,似乎有些保守,但對於較保守的美國思想界而言,卻相當前進。這正是英國思想界特具意義的地方,他們似乎天生就在美國與歐陸間形成了思想的天平。英國思想是基進(Progressive),既落實於世,又先進於世。《生命的哲思》的齊家治國之論,就反映了這樣的態度。
三(標題)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於生命中較超越性的命題。這些命題慣常通過神學或宗教來思考,但葛瑞林本著哲學家善思的傳承,對組織化的神學教條及宗教精神十分不見好感,因此他依然沿用了在雅典市集中與常民抒發己論的方式,把生命中超越性的命題用入世的事物去面對。他談藝術、健康、閱讀、演戲、閒暇、和平、記憶、歷史、旅行,主要目的就在告訴讀者,與其思索生命超越的意義,還不如好好地活出生命的美好。葛瑞林顯然相信,善意是世間最重要的智慧,因此,善意地對待自己、他人、社會、國家是讓我們人生過得更好的最大力量。

就像作者在自序中引用的蒙田的話「嗨!讀者!這是一本滿懷善意的書。」看完整本書後,相信讀者也會了解他透過思想所散發的善意。讓我們在混亂的時代中仍然相信:人性的光輝必將是人類永遠的救贖。

 
 
 
★英國非小說類暢銷書榜、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評鑑!★英國倫敦《衛報》週末評論專欄精華集結!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