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生命的哲思》(已絕版)

The Meaning of Things: Applying Philosophy to Life
 
作者:葛瑞林A. C. Grayling
譯者:李淑珺
書系:Harmony 003
定價:250 元
頁數:256 頁
出版日期:2003 年 11 月 14 日
ISBN:9867574028
 
特別推薦:南方朔、朱全斌
 
旅行

許多人會來來去去,而知識將得以增進。
──〈舊約?但以理書〉第十二章第四節

李查•波頓爵士(Sir Richard Burton,1821-1890),一位偉大的旅行者與探險家,曾經說過:「旅人,跟詩人一樣,都是憤怒的族群。」這話或許不假,卻不能改變旅行會帶來許多好處的事實。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是,我們如果不認識其他地方,對自己地方的認識也就極為有限。所有人都知道,旅行提供了豐富的資訊和不同的觀點。這兩者不但本身就很有價值,還會帶來實際的好處,讓人得以用更廣闊嶄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生長的地方以及地方上的人民。你還會因此看到不曾夢想過的可能性,不曾想像過的改善方法,以及對家鄉感到滿足的理由,這一切都值得人擁有。在過去,旅人將對外地的觀察發現帶回家鄉,消息和新知因而得以傳播。雖然旅人有時不免也會誇大其詞或帶回傳染病,但是人類在科技和農業上的進展,大多還是要歸功於個人的旅行。這樣的旅行直到近代都還充滿危險,它相當需要具備冒險犯難的精神。

傳播知識的功勞應該歸功於真正的旅人,而非遊客,這兩者間的區分十分重要。旅人是主動者,他了解強生博士所言:「旅行中的人必須要帶著知識,才能把知識帶回家。」旅人到一個地方,他觀察、看清、受教、同情並理解。遊客則不是主動者,他被動地期待被帶到外地,從機場被運送到飯店,等人提供娛樂餐點,處處受到保護,不必受到陌生事物的干擾。他不會在出發之前去學一點基本的當地語言,只想仰賴套裝行程的嚮導,或者大聲說自己的語言。旅人尋求冒險,尤其是心靈上的冒險;遊客則期待好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公平地說,遊客到外地去時,也期盼看到不同的事物,但他只想當個旁觀者,而不想當個學生,從這些不同中學習。既然是這樣,那不如看電視就夠了。坦波?費爾丁(Temple Fielding)說:「身為旅行團的一員,你甚至不必知道馬特洪峰並不是一種低音喇叭。」

懷疑旅行意義的人可能就是心存著遊客的心態。羅馬詩人賀瑞斯(Horace,65-8 B.C.)一向精明聰慧(有句話說,「年輕人愛奧維德,成熟者愛賀瑞斯」。),卻曾不滿地說:「那些急著跨越海洋的人只改變了身邊的氣候,卻沒有改變自己的靈魂。」這句話用來形容旅人也不正確,倒是加以修正後或許可以用來定義旅遊業。愛默生的想法也跟賀瑞斯一樣,他寫道:「旅行是愚者的天堂,我們在第一次旅行中只會發現地點實在不重要。」這句話實在令人驚訝,因為愛默生就從旅行中學到了許多東西。例如在義大利他認識了英國散文家藍道爾(Walter Savage Landor,1775-1864),聽他說過一句令人難忘的話:「一個人總要宰完他該宰的一百頭牛,管牠最後是到了神還是蒼蠅的嘴巴裡。」。從詩人口中親耳聽到這樣了不起的話,渡過多少重海洋都值得。

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於一七八○年代在歐洲旅行時,得到了兩個結論:旅行最好是單獨一人,才更能思索自己所見的一切,還有,旅行會讓人比較聰明,卻也比較不快樂。跟他同時代的偉大人物,德國詩人哥德則持有相反的看法。他說,最好的旅行同伴就是能夠詮釋所見事物的另一雙眼睛,另一重感受力,以及另一個資訊儲藏庫。單獨一人會使自我在旅人的眼界中太過膨脹──塞尼加這句話說得沒錯,不論我們走多遠,都是為了在旅程結束時遇到自己。可是有了同伴,我們在路上會遇見的就不只是自己,也因此可以變得更聰明時也更快樂,或者儘管變得更聰明了,卻仍舊快樂。

 
 
 
★英國非小說類暢銷書榜、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評鑑!★英國倫敦《衛報》週末評論專欄精華集結!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