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5/05+05/19 王真心【從花精心靈皮膚反應區作身心靈的療癒】迷你工作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兒童精神分析》

《兒童分析的故事》

《嫉羨和感恩》

Envy and Gratitude and Other Works 1946-1963
 
作者: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
譯者:呂煦宗、劉慧卿
書系:Psychotherapy 010
定價:550 元
頁數:496 頁
出版日期:2005 年 11 月 17 日
ISBN:9867574567
 
特別推薦:林玉華、王浩威 策劃,心靈工坊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
 
中文版序
書序作者:貝蒂.約瑟夫(Betty Joseph)

梅蘭妮.克萊恩,1882年生於維也納,雖然她在該地生活到十九歲,卻是在1910年搬到布達佩斯以後,才真正「發現了」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從此精神分析成為其主要的興趣與熱情所在,使她獲致這發現的家庭背景是有意義的。她的父親萊齊斯(Moriz Reizes)是一位醫生,其傳統的猶太父母希望他能成為一個祭司,但是他卻默默反抗,而研習了醫學,並且在他買下牙醫診所之前執業了一段時間。他是一個很認真的學生,廣泛地閱讀,且自學了十種歐洲語言;他在克萊恩十八歲時過世。克萊恩的母親來自比較自由的家庭,似乎是一位富於冒險、溫暖和勇敢的女性,她在克萊恩三十二歲時過世。我們可以從她的家庭背景裡看到人性的溫暖、勇氣,以及進步與改變的能力,這些在她日後對精神分析的貢獻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梅蘭妮.克萊恩與手足之間的關係,是其發展上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她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席多妮大她四歲、伊馬努爾大她五歲、艾密莉大她六歲。席多妮罹患重病,她短短的九年生命,幾乎都是在醫院中度過的,雖然她過世時梅蘭妮只有五歲,但是她們之間已經發展出非常親密與投入的關係。據說她想將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教給妹妹,也是她教導梅蘭妮閱讀與算數。伊馬努爾在寫作與音樂兩方面都顯露才華,但是他罹患了風濕性心臟病,很瘦弱。他像席多妮一樣,也看出梅蘭妮的能力,並且鼓勵她、支持她讀書。他有點叛逆,但是交友廣闊,對於文化方面具有廣泛的興趣,也引領了妹妹進入了這些領域。經由伊馬努爾,她認識了未來的丈夫亞瑟.克萊恩(Arthur Klein)。伊馬努爾曾想習醫,但由於健康狀況而必須放棄。在十四歲以前,克萊恩也曾計畫習醫,但事與願違。十七歲時她訂婚,並於四年後結了婚,因而必須放棄醫學之路。不過,在訂婚之後的兩年裡,她到維也納大學研讀人文科學。

亞瑟.克萊恩是個工程師和商人,為了工作必須時常旅行,有幾年這對夫妻居住在斯洛伐克與席雷西亞地區的小鎮。梅蘭妮深深懷念她在維也納的社交與智性生活,當時也已經出現婚姻問題。不過當1910年她的丈夫在布達佩斯找到工作時,她的生命改變了。當時她已有兩個小孩,梅莉塔生於1904年,漢斯生於1907年。在布達佩斯,梅蘭妮發現了佛洛伊德的作品《論夢》(On Dreams, 1901)以及改變其生命的精神分析。她與費倫齊(Ferenczi)聯繫並接受其分析,費倫齊鼓勵她開始分析兒童。1919年她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學會發表了第一篇論文〈一名兒童的發展〉(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ld)。

大約在這個時候,亞瑟前往瑞典工作,她終於與亞瑟分居了,並於1926年離婚。1921年她搬到柏林,在這之前她曾於海牙的精神分析年會中見過亞伯拉罕(Karl Abraham),且深深被他及其思想所吸引。亞伯拉罕對於克萊恩的工作非常肯定,她終於在排除萬難之後,說服亞伯拉罕於1924年初開始為她分析,但是隔年1925年12月亞伯拉罕去世了,失去了這個治療師、同時是朋友的支持,克萊恩在柏林的生活愈來愈艱辛了。也是在1925年,她認識了恩斯特?鍾斯(Ernest Jones),他對她的著作非常感興趣,並邀請她去英國演講,她欣然答應,她在英國共進行了六場關於兒童精神分析的演講,這些演講內容隨後編輯成她的第一本書《兒童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的前段。

隔年她帶著最小的孩子──當時十三歲的艾力希移居倫敦。梅莉塔在此以前已經與佘密德伯格醫師結婚,夫妻雙雙接受訓練並成為精神分析師,也定居在倫敦,克萊恩的長子漢斯則留在柏林。梅蘭妮旋即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ritish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常態性地參與學術研討會,在學會中宣讀論文、舉辦討論會與演講。她的取向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受到某些人的強烈反對,又為其他人所高度讚許。

梅蘭妮.克萊恩和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大約在同一時間開始分析兒童,但是她們的工作在許多基本面向上卻大相逕庭,這些差異可見於1927年的〈兒童分析論叢〉(Symposium on Child Analysis)。梅蘭妮.克萊恩對於精神分析之主要貢獻的根源可說在《兒童精神分析》一書中就已經存在了。舉例來說:本書一貫顯現她對兒童焦慮的關注,這焦慮經常伴隨著潛在的攻擊性。她看到詮釋焦慮的重要性,而非用再保證來忽略它。她見到兒童的潛意識幻想與焦慮事實上表現在遊戲中、使用玩具的方式、以及在遊戲室裡的行為之中,因此,接觸兒童的遊戲讓克萊恩能夠與幼兒工作,即使是欠缺語言表達能力的兒童亦然。

這樣的取向隨後開啟了對於潛意識幻想更多的了解,並且幫助她辨識了許多佛洛伊德曾經生動描述的議題,事實上是在個體生命的更早期就已經開始了,例如:與客體的關係、認同與內攝的過程、伊底帕斯情結等等。她見到幼童帶著先前對客體已經形成的期待與態度,進入治療中;她開始探討內在客體的本質,以及這些客體在兒童的內在世界裡是如何相互產生關聯。她觀察到這些內在客體運作的方式決定了兒童與分析師建立關係的方式——也就是移情;她對移情的觀察有助於進一步了解投射與內攝的機制,以及移情如何反映了兒童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經驗之間不斷進行的互動。

這些以及許多其他的發現,隨著她持續對兒童與成人的分析而逐步開展與豐富化,並且建立了一個新的理論架構。這一點隨著1935年出版的〈論躁鬱狀態的心理成因〉(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而更為清楚,這篇論文綜合上述許多觀念,並加以系統化,現在我們見到她比較不強調攻擊性,而較強調生死本能、愛與恨之間的互動及其隱含的意義。她引介了「心理位置」的觀念,並描述「憂鬱心理位置」及其與「偏執心理位置」(當時如此稱呼,後來名為「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之關係。心理位置的觀念意味著與較為僵化的發展階段概念有所區別。克萊恩認為每個心理位置具有其獨特的焦慮與用來對抗這些焦慮的防衛方式,而這些防衛或是更偏向整合和更真實的客體關係,或是相反地,更偏向分裂與碎裂化。因此她並不視這些心理位置為已經渡過而且完成的階段,而是個體人格中的動力部分。

這些想法在五年後的論文〈哀悼及其與躁鬱狀態的關係〉(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中有進一步的發展,不過要等到1946年在〈對某些類分裂機制的評論〉(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中,梅蘭妮.克萊恩的基本理論架構才算得到最終闡明。在該篇論文中她更鉅細靡遺地探討了生命最初幾個月間的心智過程——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並且引介了投射性認同的概念:既是一種防衛機制,也是一種侵入和控制客體的方式。她在這個領域的工作對於了解精神病具有很重要的貢獻,這些在羅森費爾德(H. Rosenfeld)、 西格爾(H. Segal)、比昂(W. Bion)等人的工作上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1957年克萊恩出版了最後一本重要著作《嫉羨和感恩》,在此作品中,先前曾在某些兒童案例中被描述為重要情緒的「嫉羨」,現在被視為正常與病態發展的要素。

雖然梅蘭妮.克萊恩發展了新的理論架構,她始終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基本上奠基於佛洛伊德的理論,只是在一些方向上有所不同,這些歧異之處主要在於她相信:許多佛洛伊德的發現,事實上起源於比他所認為更早的階段。克萊恩的理論思想萌發於她在臨床工作上很深的投入,其理論的發展也和臨床工作並行;這種介於臨床工作與理論思想之間的互動,對於許多欣賞並且重視其貢獻的分析師而言,已被證實為非常有力的啟示。

貝蒂.約瑟夫(Betty Joseph)
梅蘭妮.克萊恩基金會(The Melanie Klein Trust)

 
 
佛洛伊德150歲冥誕紀念:5/5~5/26「向大師致敬--精神分析與現代生活」系列講座(四場)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