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兒童精神分析》

《兒童分析的故事》

《嫉羨和感恩》

Envy and Gratitude and Other Works 1946-1963
 
作者: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
譯者:呂煦宗、劉慧卿
書系:Psychotherapy 010
定價:550 元
頁數:496 頁
出版日期:2005 年 11 月 17 日
ISBN:9867574567
 
特別推薦:林玉華、王浩威 策劃,心靈工坊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
 
引言
書序作者:漢娜.西格爾(Hanna Segal)

本書中所含的論文包括了梅蘭妮.克萊恩從1946年以後到1960年過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過世以後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第一冊中較晚出版的論文〈論躁鬱狀態的心理成因〉(1935)、〈哀悼及其與躁鬱狀態的關係〉(1942),以及〈從早期焦慮的觀點看伊底帕斯情結〉(Th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Light of Early Anxieties, 1945),介紹了「憂鬱心理位置」,標示了梅蘭妮.克萊恩在思想上新的發展。

本冊中第一篇論文,〈對某些類分裂機制的評論〉(1946),引介了進一步的發展,也就是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梅蘭妮.克萊恩在她早期與兒童的工作中,描述了兒童與部分客體的關係——主要是乳房與陰莖。她觀察並分析被害感,以及介於高度理想化與迫害性客體之間的分裂,她也發現了投射與內攝之間持續不斷的互動,不過她尚未將那些特徵視為連帶相關的現象,在〈對某些類分裂機制的評論〉中,她將這些特徵視為一種反覆再現之組態所具有的各種相關部分。在1936年她描述憂鬱心理位置時,曾表示:在這個心理位置發生之前,主要的焦慮具有偏執的本質,偶爾她提及偏執的心理位置。開始的時候,她相當隨意地使用「心理位置」這個詞,例如,在描述躁症防衛時,她說躁症心理位置,提到強迫防衛時,則說強迫心理位置。1946年的論文確立了兩個心理位置的觀念,也就是兩種精神組織的基本模式,她在本論文中,詳實探討了最初嬰兒期的焦慮與防衛——也就是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她以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名之,是因為主要存在的焦慮具有迫害的本質,而且主導的心智機制具有分裂的本質。她描述了迫害焦慮與心智機制,這些是佛洛伊德提到的,而被她視為從最初的嬰兒期就已經開始運作了,她認為這些焦慮與相互關聯的防衛機制是一個系統,她也介紹了一個新的防衛機制——投射性認同,克萊恩的觀點認為(蘇珊.伊薩克斯在《潛意識幻想的本質與功能》(〔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hantasy, 1952〕文中更明白地加以闡述)「機制」一詞是對潛意識幻想更為抽象與概括性的描述,潛意識幻想是機制的心智內容。

克萊恩較早期的著作裡,已經預示了投射性認同的潛意識幻想或機制,在她的論文〈象徵形成在自我發展中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Symbol-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 1930)中,她描述了一個精神病男孩如何在他的潛意識幻想中把自己壞的部分裂解出去,將之視同自己的尿液、糞便、甚至陰莖,這些裂解的部分也被投射到母親的身體內,因而母親的身體也被感知為充滿了壞客體,在這篇論文中,她認為這是最早期而且基本的潛意識幻想與機制之一。嬰兒將自己無法忍受的部分裂解、投射進入母親體內,這些部分在潛意識幻想中如同擁有了母親的身體,而母親則變成等同於它們。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自體好的部分可能會以類似的方式被投射出去,導致了自我的貧弱,也就是類分裂人格的特徵。就其重要性而論,本篇論文是出乎意外地簡短,對於投射性認同的描述所佔的篇幅只稍稍多於兩段文字而已,然而它卻是幾篇最具發展性的論文之一,它開啟了理解精神分裂與類分裂病患的路徑,這些病例在此之前被認為是無法分析的。它激發了精神分析在精神病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在本文出版後,旋即有一些人將這些新的洞視運用在他們對精神病患的臨床工作上,並且發表了重要的論文。

本篇關於類分裂機制的論文完成了一個新的後設心理學理論,克萊恩主張嬰兒從一開始就具有自我,能夠經驗焦慮、形成關係,並且使用防衛的機制,這樣的自我不只是大部分尚未整合,而且在焦慮的刺激下,容易被強力的分裂機制所分裂而碎裂化。嬰兒與部分客體發生關係,因為分裂與投射的過程使得這些客體變得極度理想化或是非常具有迫害性。被害感、分裂的機制、投射性認同,以及在強烈焦慮時發生的碎裂化,這些都代表了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的特徵,這個心理位置是精神分裂相關疾病的固著點。若是兒童只有部分達到、修通憂鬱心理位置,那麼某些上述特質的持續,是形成妄想症、自戀與類分裂人格的潛在因素,即使他們並未明顯地表現出精神病的樣子。

當嬰兒開始將他(或她)的客體影像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自我的整合、客體關係以及焦慮的本質上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此嬰兒或兒童變得具有感覺罪惡以及關心客體的能力。克萊恩最早是在兩篇關於憂鬱心理位置的論文中(1935, 1940)描述了這點。延續著1946年那篇論文,在〈關於焦慮與罪惡感的理論〉(On the Theory of Anxiety and Guilt, 1948)與〈關於嬰兒情緒生活的一些理論性結論〉(Some Theoretical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Infant, 1952)當中,她詳細探討了從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移動到憂鬱心理位置的過程中發生的改變,以及這個過程容易發生的波動(由於憂鬱的痛苦一再地導致某種程度地退化到偏執與類分裂的防衛)所隱含的意義。一位與克萊恩女士同時代的人士表示:當被問及她認為自己最重要的發現為何時,她說是發現了應付罪惡感的偏執防衛。

在本書中的其他論文,都是在她心理位置的新概念理論架構之下的著作,我認為它們顯示了這樣的架構如何擴展而且深化了她的視野。有些是關於技術的,有些探討了比較廣泛性的精神分析主題,例如〈移情的根源〉(The Origins of Transference, 1952),有些是屬於應用精神分析的領域。兩篇她在過世前寫的未完成論文〈《奧瑞斯提亞》的某些省思〉(Some Reflections on 'The Oresteia')與〈論孤獨的感受〉(O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顯現了一種反思的情緒,並且涉及了更廣泛的議題。

對於偏執?類分裂與憂鬱心理位置概念的闡述,提供了詳盡而完整的理論架構,可說是她著述的高峰。這個架構是個創新的觀念,促成了對於精神分析思考有深遠影響的理論。

不過,後來又有一個更基本的發現,也就是原初嫉羨。在1957年,延續著一篇發表在會議的較短論文,她以相同的主題出版了專題論文〈嫉羨和感恩〉,她向來就關注嫉羨的議題,在她早年的著作裡經常提及它,不過,在〈嫉羨和感恩〉中她引介了新的觀念:嫉羨在生命初期即已運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嫉羨與愛以及感恩是相衝突的,在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嫉羨是精神病理的強力因素,例如:由於嫉羨攻擊一切的「好」,它干擾了正常的分裂過程,於是阻礙形成好的客體關係,如此又導致了無法辨別好客體與壞客體的困惑狀態。在精神分析著作裡一直都強調嫉羨的重要性,例如,佛洛伊德發現的陰莖嫉羨,但是,認為「嫉羨運作於原初的部分客體關係,而且導向供給生命的乳房」這樣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精神分析的發現向來都是充滿了爭議的,即使對於佛洛伊德的著作亦然。事實上,他最後提出的重要概念: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從來就沒有被大多數的分析師完全接受。

克萊恩的著作從一開始就引起很激烈的爭論,她的兒童分析技術、對於前性器期以及攻擊性的強調,引起了與根據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著作的維也納學派的早期爭論。當克萊恩在1926年移居英倫時,她發現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更能接受她的想法,但是她對於憂鬱心理位置的闡述激起了新的爭論,而且有些熱烈接受她早年著作的人,例如葛若佛(Edward Glover),感覺她對嬰兒賦予了太多的精神複雜性。不斷升高的歧異性導致了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內一系列的「論戰」,她的兩篇論文(1948, 1952)就是她在這些討論中提出的論文修訂版,關於嫉羨的著作引起了一場新的風暴。

新觀念的價值,可以從它們如何承受所引起的騷亂而能夠繼續生存來加以檢驗,許多早年對克萊恩著作的爭議現在幾乎已被淡忘,今日大部分的分析師視克萊恩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為當然,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早年的發現與概念而不知其淵源,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那些被稱為克萊恩學派的人,也就是明顯運用了她的概念與技術的分析師,已經發展、甚且更進一步繼續擴展她的論述;對於其思想的興趣仍在世界各地增長中,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漢娜.西格爾(Hanna Segal),1987年於倫敦

 
 
佛洛伊德150歲冥誕紀念:5/5~5/26「向大師致敬--精神分析與現代生活」系列講座(四場)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