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

I Am Not Sick, I Don’t Need Help
 
作者:哈維亞.阿瑪多(Xavier Amador)、安娜麗莎.強那森(Anna-Lisa Johanson)
譯者:魏嘉瑩
書系:Selfhelp 002
定價:250 元
頁數:232 頁
出版日期:2003 年 09 月 03 日
ISBN:9867574001
 
特別推薦:文榮光、沈楚文、金玲、胡海國、陳珠璋
 
譯序
書序作者:魏嘉瑩

今夜紐約市大停電,來此不到兩年,似乎我便「有幸」參與到這些幾乎算是「歷史性的重大災難事件」,先有911事件,這次是美加大停電。《他不知道他病了》下星期就要送印,我手上仍殘存些許零星的翻譯及校稿工作,如今卻完全束手無策。然而在黑暗中呆坐著,腦袋卻反而變得清明起來,赫然發現自己已許久未曾如此靜心思考了,忍不住就著手電筒微弱的燈光,寫下這篇預期之外的序言。

來美近兩年,陸續開始學校、學術研究、翻譯、全美精神障礙聯盟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的義工工作……,在北國四季鮮明的更替之下,忙碌的日子像水流一樣快,彷彿只一晃眼,我就將取得碩士學位,彷彿只一晃眼,自己翻譯的第二本書已出版在即。然而,卻也似乎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異鄉的生活絕非易事,但我在一度陌生的城市安定了下來,新友變舊朋,遇到許許多多讓我大為撼動的人、事、物。我一直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地能夠出國深造,身為一個公務員的四個子女之一,這原看起來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家人卻支持我的任性;我知道我是幸運的。我忍不住感受到一股衝動,催促我必須將我所學的讓在國內的大家也都能體會。

我清楚地記得自己是怎麼和翻譯工作結緣的。不能否認心理學長久以來都是我個人的興趣,也無法否認進行這本書的翻譯工作還包含許多其他私人的理由,但是最初的動力卻真真切切因為我是一個家人。媽媽在我出國前,已被診斷出患了憂鬱症有一段時間,一連串的奔波、擔憂,看著她受苦,身旁的家人也跟著痛苦的困境,一直是我生命中覺得最無力的一件事。過去我一直深信自己已經盡力給媽媽最佳的協助,陪她上醫院、與醫生溝通、敦促她吃藥、花費所有我能的時間陪她,聽她說話……。

碩士班的第一個學期裡,我修了哈維亞在我們臨床心理科開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應用與研究」這一門課,學期中時,我們上到憂鬱症與焦慮症的部分,一下了課,我躲近一間無人的教室,按捺不住地痛哭失聲——原來關於疾病還有那麼多我不知道的事;我為了媽媽可能因為我們的無知受了許多不必要的苦而哭泣,也為了從不知道的希望而哭,還為自己知道荒謬,可是卻揮之不去的罪惡感而哭。縱然理智上確信自己做了所有能力可及的努力,由於你是那麼地愛著、關心著家人,想為她拂去所有的痛苦,你永遠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我開始體會,如果沒有相當的知識,你不但可能事倍功半,或有如身在五里霧中,有心卻無方幫助你愛的人,更糟的還可能「幫倒忙」。

我已經記不得自己是怎麼開始看起《當所愛的人有憂鬱症》和《他不知道他病了》的原文書,也許只是單純因為想知道「教授」到底是何方神聖,但我永遠忘不了自己讀它們時,腦中不斷迴響的一個想法是:「天哪,我想讓家裡的人也看一看!」我知道我們需要「學」,才能明白怎麼幫助我們所愛的人,而真的有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學習。這是最單純、最原始的動力,於是我開始了一連串為書找出版社、談合約及翻譯的工作。在過程之中,學到的事不計可數,遇到的人更讓我獲得無價的經驗,張老師出版社的總編輯娟秀、壽成,心靈工坊的總編輯桂花、責任編輯慧明,以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的西華都是我想感謝的人。而我想,另一個特別要感謝的人無疑是哈維亞。

我絕對相信我只是無數說自己很幸運能認識他的人之一。我從在哥倫比亞大的第一個學期就認識了他,上不了幾堂他的課,我便嘆息絕倒:「哇,這就是我理想中專業人員該有的想法!」他詮釋專業人員的地位與角色,及其在臨床上應該有的認知及抱持的態度,非常地吸引人,基本上來說即坦誠、具有同理心、建立平等合作的關係。它們看似想當然爾的基礎原則,可是或許因為他絕佳的幽默感和自信與生動的談吐,讓人有煥然一新的啟發。聽來或自大,但是我剎那間真的有遇到知音的感覺,找出了他的書來看之後,我更剎那便決定要想辦法讓他的書以中文版問世。如果說翻譯《當所愛的人有憂鬱症》是為了對家人的愛,那麼翻譯《他不知道他病了》可以說單純出於對知識的驚豔。他的專業絕對是無庸置疑的。

去年我有幸專訪福勒?托瑞醫師,他是全美最著名的精神科醫師之一,也以「直言無畏」,為精神障礙者發聲而聞名,跟他聊到哈維亞的研究成果時,他表示:「早在十年前他初次在學術研討會中發表研究成果時,我就說過,這個小伙子的研究值得注意,未來一定會有所成就。……他的研究是心理學與精神醫學、腦部科學結合應用非常好的典範,應當是心理學未來在學術研究上的發展趨勢。」

他的專業和學識與對無病識感問題獨到的見解或許從書中就能一覽無遺,但是跟他越來越熟之後,才發現更精彩的還在後面。因為書的關係,我們漸漸變成朋友,總戲稱對方為「前」教授或學生。我上過他的課,翻譯他的書和文章,看過他演講的錄影,跟他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只知道他的哥哥亨利的事,漸漸地發現他還有一位患了憂鬱症的家長和躁鬱症的手足,而他自己更患有憂鬱症。閱讀作者序後的作者簡介,你大概很難相信我說的話;一個終年演講不斷,場場座無虛席,極受聽眾歡迎的學者,更別提他還進行學術研究、臨床工作、上法庭作證、寫書、教課,怎麼也無從得知他有憂鬱症!

然而,身為一個朋友,我絕對看過他狀況不佳的時候,除了心疼之外,心裡更升起一股欽佩,還有一股希望;我於是得以鼓舞媽媽:「看,哈維亞也得了憂鬱症啊,他得斷斷續續地吃藥,但是還是過得很好,這麼有成就;病是會好的!」不論在他的文章或是演講中,我都聽過他談自己生病的經驗,他總是以自身為例子,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讓大家明白看似艱深的學術理論。私底下,他也從不諱言自己的低潮期,他總是很坦白地說出他覺得不好受的時候,接受朋友的鼓勵與支持。一次我們談到患有憂鬱症是什麼樣子,他聳聳肩說:「什麼事也做不成,然後在狀況好的時候再加倍趕工。」他學會在生病時容忍自己的無力感,接受治療,想辦法幫助自己,做對自己好的事。

或許是自己親身的體驗,他說出來的話總那麼貼近人心,雖具有專業的身分,卻真正地了解患者和家人的感受和需要。一位曾與他共事的朋友有感而發地告訴我:「他真的是一個很有、很有耐心的人;與有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溝通需要非常大的耐心!」而他也異常明白大眾需要的是能「用」的知識,所以他的書、文章、演講,都以非常實際,能夠應用的角度出發。我還記得一次我們聊到臨床心理與寫書這些事時,他告訴我:「最棒的是我們能幫助他們幫助自己!」是的,最重要的是把我們的專業知識轉換成大家能到手即用、幫助自己或所愛的人的實用良方。

我想說的並不是哈維亞是多麼地與眾不同或成就不凡,事實上,我認識的他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人,平凡的、也會生病的人;我感動的是他對疾病處之泰然,把經歷過的痛苦轉化成正面的歷練與動力,在生命中奮戰努力,並且把這種體會也傳達給其他需要的人。而他並不是唯一一個這麼做的人。

我開始參與全美精神障礙聯盟的活動之後,驚喜地發現有這麼多的障礙者、家屬毫不諱言自己跟精神障礙的淵源,他們之中很多人也同時身為精神健康專業人員,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有一段慘痛的人生故事可說——兒子自殺身亡的母親、弟弟殺害父母親的姊姊,女兒失蹤多年的雙親……。但是我認識的他們,卻是充滿活力與熱情的,同時散發出一股堅定的力量與溫暖的愛心;他們並不害怕告訴大眾所發生的事,反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對他人有所助益,把自己的人生教訓轉化成幫助他人的動力。

很幸運地,我也從不覺得自己必須避諱談論媽媽的病,不知為何我就是認為,如果我可以坦白告訴我的朋友媽媽會胃痛,也就能向醫生直言媽媽患了憂鬱症;我清楚地知道,在憂鬱症背後,媽媽還是我愛的媽媽。只是,我也知道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情形並非如此,患有某種精神疾患經常是一種禁忌,「家醜不可外揚」絕對不是句陌生的話。

因此我希望《他不知道他病了》除了可以具體地幫助精神障礙者及家屬處理無病識感的問題之外,更能帶給我們一點點的省思,讓我們看清疾病背後那個我們所愛的人。精神疾病就像其他疾病一樣,它不是「醜」,我們所愛的人更不是。打破社會大眾積習已久的成見在一開始或許困難重重,但是如果我們有我們對家人的愛為焦點,應該會容易一些。而假使你知道,你的經驗也許可以幫助別人時,或許可以讓你的態度更堅定。

在剛開始為這本書找出版社時,我心中其實是抱著些許遲疑的:這本書寫的是美國的情形,對本土的讀者適用嗎?但是漸漸地我明白,哈維亞在書中談的事,其實本著的是「人性」,誰不希望自己受到別人尊重,感受到對方的愛意?這一點並不因為國界或生病與否而改變。醫療條件、社會文化等客觀環境或許有所不同,但人們基本的情感與需求卻是相似的。因為家人之間緊密的程度與父母的權威,我們或許比較能夠不顧我們所愛的障礙者意願為何,有力地強制他們就醫,但是長遠地來看,那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對雙方之間的關係也不會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更人性,更正面的方法,而《他不知道他病了》提供的正符合我們的需要。

我只希望所有拾起這本書的讀者,都能獲得一些啟發,找到一個方法幫助你所愛的人。我還想特別一提的是哈維亞和安娜麗莎分別都為中文版寫了新的序,哈維亞甚至是在出海航行的途中,想盡辦法,最後才在截稿當天將稿子交到我手中,我非常、非常感激在整個過程之中他們給予我的支持和鼓勵。他們都很清楚精神健康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期待他們以英文發表的成果,也能以中文版服務更多的讀者大眾。

一篇文章如何也道不盡我心中的感受萬千,我期許自己在不久的將來也能成為一位懂得關心「人」的專業人員,用像我對媽媽一樣的家人之愛,去關心所有有需要的人,也協助他們幫助自己與自己所愛的人。而我相信,將有很多很多包括專業人員、家屬、患者的人一起努力,在世界各地的每一個角落,為所愛的人、也為自己爭取到更好的生活。

最後,最深的愛和感謝,給哈維亞和我的家人。

2003年八月于紐約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