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腕的誘惑:停止自我傷害》 |
Cutting-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self-mutilation |
|
作者:史蒂芬.雷文克隆(Steven Levenkron) 譯者:李俊毅 書系:Selfhelp 005
定價:300 元
頁數:288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3 月 15 日
ISBN:9867574109
|
|
特別推薦:洪素珍、李開敏、黃心怡
|
|
自我傷害是一種令人恐懼的行為,當我們看見流血的傷口及疤痕,難免心生厭惡及挫折,因而無法看透迷失於痛苦中、急需專業協助的個案。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自傷個案的私密心理歷程,了解每一個個案特殊的過往經歷、動機以及傷害自已的複雜心境。自傷者是以刻意製造身體的苦痛,來解決精神層面的痛苦與折磨;藉由血液的流失,來尋求心靈的慰藉。換句話說,疼痛與自我傷害,是用來轉移心理創傷的方式,可說是一種「苦澀的藥物」。
想了解人們為何會一再傷害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仔細聆聽他們的心聲。本書以豐富的個案故事、深入淺出的專業觀點,來幫助老師、父母、精神科醫師及輔導界人士,對自我傷害行為有更深刻的了解,以幫助個案展開「重建」與「療癒」的歷程。 |
|
本書目錄: 【總序】願景 顏薇玲 【序一】受困的青春 洪素珍 【序二】成人世界對受創兒少的反省與學習 李開敏 【序三】重建,也是再教育 黃心怡 【導讀】沈默的瘟疫 王浩威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認識自傷 第一章 何謂自我傷害 第二章 自我傷害行為的現象 第三章 誰是自傷個案? 第四章 對自傷的反應 第五章 疾病如何成型 第六章 疾病如何被強化,又為何被深化? 第七章 依附型態 第八章 自傷的好處 第九章 疼痛的文化價值觀 第十章 家庭系統 第十一章 痛苦與安全感的融合
{第二篇} 邁向康復之路 第十二章 關於改變的看法 第十三章 從主動出擊到強力介入 第十四章 誰可以是協助者? 第十五章 崎嶇的復原之路 第十六章 自傷與依附關係之間的兩難 第十七章 先退一步,再往康復之路邁進 第十八章 實現真正的溝通 第十九章 分析,面對過去
{附錄} 延伸閱讀\
|
|
 |
無 |
|
|
★ 榮獲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評選為「2004年健康好書」--「心理健康類」好書首獎!★ 吾心文教基金會 贊助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