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精神分析界首本以女性為主題的專書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

《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

《神話與日本人的心》

《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

《幽靈、死亡、夢境:榮格取向的鬼文本分析》

《榮格心理學指南:理論、實踐與當代應用》

《融入宗教與靈性的心理諮商》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神聖的顯現:比較宗教、聖俗辯證,與人類永恆的企盼》

Traité d
 
作者:米爾恰•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譯者:晏可佳、姚蓓琴;審閱:蔡怡佳
書系:Master 085
定價:1100 元
頁數:680 頁
出版日期:2022 年 12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749
 
特別推薦:王鏡玲、楊儒賓、蔡源林、蔡怡佳
 
【推薦序2】伊利亞德論宗教「原型」的史詩
書序作者:蔡源林 /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伊利亞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學者,也是宗教研究成為現代學術專門領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著述包羅萬象、奇幻絢麗、視域宏闊的特質,與其充滿傳奇性的學術與生命歷程密不可分。伊利亞德出生於二十世紀初的羅馬尼亞,其祖國剛從俄羅斯、奧匈、鄂圖曼三大帝國的陰影之下走向民族獨立的道路,處在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三大宗教傳統的交匯處,孕育出其不同尋常的跨宗教與文明的慧根與見識,但也預示其顛沛流離的前半生。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東歐,處在現代西方文明的邊陲地帶,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潮交互激盪,當時東歐知識份子大多承載著為其民族在強權與強勢文明夾縫中尋找未來出路的使命感。伊利亞德亦在此新舊交替的時代潮流之下,前往東方世界尋求超脫現代文明危機的精神資糧,並選擇在印度遊學且修鍊瑜珈,隨後決定以瑜珈的歷史考察為博士論文主題。1933年從印度返國取得博士學位後,伊利亞德在母校布加勒斯特大學任教,但並不滿足於學術象牙塔的專職工作,積極參與傾向於民族主義的右翼政治組織,為羅馬尼亞的民族復興奉獻心力。但是,1930年代正是東歐國家左、右兩派激烈對抗的動盪年代,伊利亞德因被視為激進右翼組織的文人而遭當局逮捕入獄,出獄後因其學術成就與國際經歷,被派任為羅馬尼亞駐英大使館的文化專員,隨後數年的文化外交經歷,為其後半生遠走異鄉的流亡學者生涯鋪路。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蘇聯勢力向東歐擴張,羅馬尼亞共產黨取得執政權,隨後右翼政黨皆被整肅,伊利亞德不願再返回祖國,首先前往法國繼續其學術專職工作,隨後芝加哥大學宗教史教授瓦赫(Joachim Wach)邀請他為籌備中的獨立宗教學科貢獻所學,1955年瓦赫壯志未酬即過世,隔年伊利亞德決意定居大西洋彼岸,接替瓦赫領導芝加哥大學草創的宗教學系,開創了宗教學的「芝加哥學派」,從此結束其顛沛流離的生活,潛心教學與著述,最後亦在芝大終老。

  《神聖的顯現:比較宗教、聖俗辯證,與人類永恆的企盼》的法文版於1949年問世,當時正是伊利亞德遠離祖國的政治紛擾,前往法國沉潛於學問後為宗教學建構理論基礎的主要成果。本書不但綜合前代宗教學者的兩種研究途徑,即由馬克斯.穆勒(Max Müller)所代表的語言文獻學,以及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所開創的宗教現象學,並廣泛吸收當時東方學研究對東方古老宗教的經典文獻與考古發掘所累積的學術成果,以及新興的人類學與民俗學透過實地田野調查在遙遠的部落與鄉野蒐集的神話傳說、祭祀儀式等民族誌資料,結合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實證資料來應證其理論,兼具系統性、邏輯一貫性及百科全書式的包羅萬象,成就其為宗教學的經典名著之列。

  本書為伊利亞德宗教學理論的兩個核心概念──「聖顯」(hierophany)與「永恆回歸」(eternal return)做了最系統與完整的闡述,並以各種宗教傳統的神話、儀式、象徵、禁忌、神明、鬼怪、聖物、聖殿為案例應證其理論。簡而言之,伊利亞德將宗教定義為人類由「世俗」進入「神聖」的動態過程,該過程的起點是宗教人體驗到「聖顯」──「神聖」事物超乎尋常的顯現,其終點則是宗教人抵達「永恆回歸」──與「神聖」融合為一體、無分彼我、超越善與惡、真實與虛幻、光明與黑暗等二元對立。從最簡單的膜拜與獻祭行為、乃至參與廟會、祭典、禮拜等集體儀式,甚至個人獨自修行的禪坐、瑜珈、練功等身心鍛鍊,都是宗教人從俗入聖、邁向「永恆回歸」可能運用的法門。在伊利亞德的宗教學理論體系之中,各宗教一律平等,沒有正邪、真偽之分,亦無「高級」與「低級」宗教之別,所有人類社會與文明所孕育的各種宗教形式都是追求超凡成聖的可能途徑,或許「聖顯」的起點不同,但皆具備共同的「原型」,包含:「神聖」透過其象徵事物所顯現的基本型態,以及其時間與空間場域的轉換,從同質性、可量化與分割的「世俗空間」(即三度的物理空間)轉換為非同質性、呈現突破點與中心點的「神聖空間」;從遷流不息、一去不復返的「世俗時間」轉化為回歸原點、永恆無生滅的「神聖時間」。

  伊利亞德的宗教「原型」論,建立於對同時代另外兩種宗教研究模式的反省與批判。其一,是進化論模式,即將人類社會、文明與宗教按照一套標準區分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序列。本書具體陳述他反對此種理論模式的理由,並強調無論宗教與文明如何進化,人類複雜分殊的宗教經驗具有共同的「原型」,透過跨文明與宗教的比較研究可以歸納得出,無須預設宗教發展的等級高下之別。某種程度而言,伊利亞德的學說站在進化論的對立面,反映在其偏好用遠古文明的神話傳說、偏遠部落的原生儀式、民俗與傳說,反而較少引用制度性宗教的經典與儀式做為應證其宗教「原型」的素材。但是,伊利亞德並非主張徹底回歸自然與原始的「文明退化論」,採用來自民間非制度化的神話或儀式為素材,主要是基於學術方法論的考慮。相較於制度性宗教因在複雜分化的高度文明社會環境發展,其宗教信仰與儀式經過理性化、社會化與人文化的詮釋與再現,更難以辨識其「原型」的本來面貌;反過來說,生活世界更接近大自然、社會文化功能更少結構分化的遠古民族或部落民族,其宗教「原型」的展現更易於辨識與分析。

  其二,伊利亞德也反省了宗教化約論,即企圖通過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文學與藝術等學科,將宗教現象化約為社會、心理與人文現象的一部分。伊利亞德堅持宗教現象的獨特性與不可化約性,宗教的本質是以「神聖」整合「世俗」,但前述學科卻以特定的「世俗」層面化約「神聖」。即便如此,伊利亞德並不反對當時興起的宗教心理學、宗教社會學或宗教人類學,因為宗教現象確實也有「世俗」層面,上述學科的研究得以理解「神聖」如何透過「世俗」而展現,但卻無法揭示宗教「神聖」的獨特內涵及其「原型」。

  伊利亞德這本宗教學的經典鉅著出版已超過半個世紀才有中譯本,筆者不禁感慨現代華人學術體制對宗教學的延誤。宗教學在西方學界發展成為獨立學科,一直受到來自相反方向的兩種力量所牽制,一方是來自世俗主義、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反宗教思潮,導致如前述的宗教消解論與化約論相繼出現;另一方則是堅持單一宗教本位的學術傳統,認為只須有神學、印度學、佛學等各種宗教傳統分門別類的宗教研究,並無跨越宗教傳統的宗教學單獨存在之必要。但透過伊利亞德等前輩學術宗師們的努力不懈,宗教學在西方大學體制的地位早已穩固,部分國家甚至有因世俗化而導致神學逐漸被宗教學取代的趨勢。百年之前華人知識界因被西方現代文明的「德先生」與「賽先生」等反傳統的意識形態所誤導,無法正視華人傳統文化亦有獨特的宗教性,知識界菁英倡導的宗教消解論與化約論比之西方世界猶有過之,所以直到上個世紀末,台海兩岸的公私立大學才開始設立宗教研究相關科系,然而再度重演西方宗教學在百年前草創初期的爭論,以世俗學科或單一宗教研究來消解宗教學的論調仍不絕如縷。無論是站在該論調的正方或反方,筆者建議先好好研讀伊利亞德這本經典之作,再來重新省思要採取何種觀點看待宗教此一人類文明最古老的精神遺產。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