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短期團體心理治療:此時此地與人際互動的應用》

《比昂論團體經驗》

《叔本華的眼淚》

《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

《日漸親近:心理治療師與作家的交換筆記》

《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第六版)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6th Edition
 
作者: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莫林•雷斯克(Molyn Leszcz)
譯者:謝珮玲、李淑敬、呂信慧、黃玉蓮、蘇逸人、曾幼涵、張虹雯
書系:Psychotherapy 70
定價:1300 元
頁數:976 頁
出版日期:2023 年 09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3227
 
 
【推薦序一】團體治療專業領域經典著作
書序作者:吳秀碧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博士和我的恩師詹姆士•川捨(James Trotzer)博士,在美國的團體治療領域之中,都是令我最敬佩的兩位學者。

美國在1945年由寇特•雷文(Kurt Lewin)創立國家訓練實驗機構(簡稱NTL),並開創一種全然不同於歐洲精神分析的治療團體,就是我們熟知的T-group。自1950年代起,美國的團體治療開始變得蓬勃發展,包括卡爾•羅吉斯(Carl Rogers)以當事人中心理論注入T-group,而創造了「基本會心團體」(The Basic Encountering Group),當時亞隆與他的學術夥伴利柏曼(M. A. Lieberman)和邁爾斯(M. Miles)也是從會心團體出發。而川捨則因曾經參與NTL訓練工作,這個經驗對於他在1977年出版的《諮商師與團體》(The Counselor and the Group)這本書有很大影響。

亞隆這本《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據他所言是在1968年開始撰寫,於1970發行第一版。這本書主要以他從問卷調查歸納的12個療效因素,作為他研發團體心理治療方法的核心。雖然,自1985年的第三版起,他刪除了與人際較無關的「輔導」(guidance)這一個因素,而餘11個因素。亞隆在2005年第五版的前言特別提到:精熟的心理治療不是「醫癒」(cure),而是「改變」或「成長」,因此將11個療效因素,特稱為「改變機制」。而這本書無論在那一個新的版本,這些重要改變機制一直都是構成他治療方法的核心。亞隆在團體心理治療的這項創舉,至今無人超越,這是讓我非常敬佩他之處。由於這11個療效因素的產生,幾乎都與人際互動有關,因此,他宣稱自己的治療方法為「人際互動團體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group psychotherapy)。

由於缺少「凝聚力」的操作定義,及使用不同性質團體的實徵研究,如任務團體、會心團體等,以致各個學者發現的團體階段和特徵各異,而且也沒有理論去詮釋團體歷程的發展。且川捨和亞隆一樣,都不認同精神分析的團體,在開始階段領導者不要有所作為,保持中立,不涉入,不透明,以誘發成員的移情為主,以致團體第二階段出現「衝突」特徵。事實上,移情可能發生於團體歷程的任何時間,無須領導者誘發。恩師川捨乃以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階層論為主要根據,首創治療團體歷程發展與階段的理論,且第二階段的特徵為「接納」,而不是「衝突」。由於筆者從他的階段理論看到人際的重要,而在課堂上提出從人際層面是否比從個體需求的層面去詮釋歷程發展與階段更適合。他聽了,停了一下微笑地告訴我,似乎有道理,並鼓勵我未來可研發這樣的階段理論。他對學生的寬宏與鼓勵的學者和教師典範,令我難忘。受到恩師的鼓勵,加以就讀博士班時使用亞隆的書,認識12個療效因素,尤其當中七個與人際特別有關的因素,使我更確信開始團體時期(beginning group phase)的三個階段人際的重要。不過直到1999年偶然閱讀到人際心理學者霍格和錢斯 (Hogg and Chains 1998)主張從人際觀點,以「友誼」,即共享關係(communal relationship),作為「凝聚力」的操作定義和概念。乃啟發我以這個凝聚力的操作定義,及運用三位人際心理學者的理論,成功研發歷程發展與階段特徵的理論,並在2017年完成《團體諮商與治療》(編註:本書由五南出版)這本書。

前面贅述小小一段個人生平,旨在讓讀者了解,我不只很喜歡亞隆的書,也由於來自亞隆的啟發,讓我得以根據人際心理學成功研發出團體歷程發展與階段理論,讓新手治療師容易了解階段如何演進,及催化凝聚力,並促進改變機制的產生,以提升帶領團體的績效。即便在53年後亞隆的書發行第六版,在前言中,他還是非常強調:若就目標相同的各種治療團體的外在形式,會完全不同;但是都依賴相同的這些改變機制。就我個人研發階段理論的過程,及約40年的培訓工作和實務經驗,我十分贊同亞隆這個主張,更讚嘆亞隆以11個療效因素所創發的團體治療方法,及對於各種治療團體的透視智慧,使得採取不同理論取向的團體治療師都可以從他的書獲益。

其次,在第六版不只多處內容更新,尤其對於先前各版已論述過的進階團體時期((advance group phase),特別在人際學習和次團體衝突,以及聯合治療和混合治療等三個主題,都闢有特別的章節針對實務操作的詳細說明,也有實用的技術和策略。甚至第五版稱為「問題團體成員」,在新版第十二章不只改稱為「有挑戰性的團體成員」,對應的內容也更新。這些新增的章節對於臨床治療師的實務特別有幫助。

還有,以亞隆的高齡和資深的專業經驗,對於因COVID-19疫情而改變使用視訊科技結合團體治療,不只能夠欣然接受,還特稱這種方式為「視訊研討會式(video-teleconferencing, VTC)團體治療」,這個名稱確實很貼近這種方式的治療性質。他在這本書第十四章特別點出使用VTC團體,也能運用大家熟知的團體療效因素,並預測這種方式的治療將繼續存在和發展,更費心思慮如何提升這種嶄新方式的治療效果,而具體指出需要開發新的方法,來概念化VTC團體中的團體凝聚力、團體動力和團體歷程。他的高明指點將有利未來VTC團體治療更好的開發。

最後,亞隆非常重視治療師的訓練,指出當前治療師僅接受少許團體治療培訓或督導,便去帶領團體,以致未能跟上團體治療在臨床應用的步調。而且由於使用VTC團體的趨勢,他也關心治療師未來需要增加的訓練與倫理問題。這些都值得台灣團體治療領域學者和治療師的關注。

總之,亞隆在團體治療專業的睿智見解和豐富經驗,使得他的這一本書歷經半個世紀,依舊為這個專業領域的經典著作,為從事團體治療的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必讀的一本好書。


吳秀碧 敬筆
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創會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退休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