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25- 07/30 黃天豪【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治療】六週導讀講座*實體+線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重讀佛洛伊德》

《魔鬼學:從無意識到憂鬱、自戀、死本能》

《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全新增訂版)》

《融入宗教與靈性的心理諮商》

《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

THE QUESTION OF GOD: C. S. Lewis and Sigmund Freud Debate God, Love, Sex,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作者:阿曼德.尼科利 DR. ARMAND M. NICHOLI, JR.
譯者:鄧伯宸
書系:Holistic 154
定價:580 元
頁數:320 頁
出版日期:2023 年 12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3340
 
特別推薦:朱全斌、陳秉華、許德謙、許明輝、鄭玉英、蔡怡佳、鐘穎
 
後記

佛洛伊德與路易斯生前可曾謀面?可能性不是沒有。移居英倫後,佛洛伊德住在倫敦西北方的翰普斯特德,去牛津不遠。這段期間,有一年輕牛津教授拜訪佛洛伊德,但身分不明。有可能是路易斯嗎?

關於這一點,或許永遠沒有答案。但我們知道,兩家確有微妙關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逃避倫敦轟炸,一位年輕婦人,吉兒.弗勒埃特(Jill Fluett),從倫敦遷居郊區,與路易斯及他陣亡戰友的母親摩爾太太同住。兩人未識之前,路易斯已是吉兒心目中的偶像作家,見面之後,對這位年輕教授更是芳心暗許。路易斯善待吉兒,並在她辭去管家之後,與她保持聯絡多年。後來吉兒婚嫁,夫婿不是別人,正是佛洛伊德之孫,國會議員克萊蒙.佛洛伊德(Clement Freud)。一天,吉兒造訪路易斯,安排兩家共進晚餐,但卻獲悉,路易斯已於當天下午過世。

如果路易斯與佛洛伊德確曾見面,那位到佛洛伊德家中造訪的年輕牛津教授也確實是路易斯,那麼,時間應該是在 1938 年六月至 1939 年九月之間,也就是佛洛伊德生前住在英國的十五個月。當時,佛洛伊德已年逾八旬,路易斯還不到他一半的歲數。

兩人曾有深入的交集嗎?沒錯,多年前,愛因斯坦也曾拜訪佛洛伊德,由於興趣各異,兩人所談不多。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佛洛伊德寫到愛因斯坦的來訪:「他於心理學的理解,一如我於物理學之所知,我們相談甚歡。」

路易斯與佛洛伊德,那可就大不相同了,可以談的東西太多了。文學與精神分析是他們的共同興趣,更何況佛洛伊德當時已有新文學評論之父的美名,為路易斯這樣的文學評論家提供了詮釋人類行為的新工具。

他們或許會談到彼此心儀的大作家。佛洛伊德把米爾頓的《失樂園》列入兩本自己的「最愛」(巧的是,另一本是偉大猶太作家海因里希.海涅むHeinrich Heineめ的作品《拉撒路》むLazarusめ,所持世界觀與路易斯相同,談的也是聖經故事),而路易斯當時也已經是米爾頓權威,只不過名著《失樂園序》尚未問世──那是三年以後的事了。

由於佛洛伊德重病在身,他們也可能聊到受苦的問題,這可是兩人都亟欲了解的議題。一如十年前向朋友交心,訴說自己面對疾病與失親時的消極和絕望,佛洛伊德也有可能會對路易斯說:「身為一個沒有信仰的宿命論者,面對死亡的恐怖,我只有束手就範的份。」

基於對長者的尊敬,路易斯或許會避談自己在《痛苦的奧祕》中所提出的許多論點,卻有可能跟他分享自己在信仰上的歷程,以及信仰如何幫助自己走過最黑暗時日的經驗。由於佛洛伊德十分敬重聖保羅,也常引用他的話語,路易斯也有可能會承認,自己的轉變雖然不像聖保羅那樣戲劇化,而是漸進式的,但其轉變之巨大也絕不亞於聖保羅。

他們有可能無所不聊,包括性、愛、死亡、快樂,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問題:上帝。無論聊些什麼,若能在場旁聽,想必精彩萬分。可惜的是,此情此景只能出於想像。此書回顧了兩人的書信及大量著作,但願讀者因此得以領略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想法,雖不能盡意,也算是次佳的選擇了。

* * *

佛洛伊德與路易斯去世半個世紀之久,為什麼他們的作品對我們的文化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原因之一,或許在於,無論我們知道與否,每個人都有某種形式的世界觀,或與佛洛伊德的唯物世界觀相近,或與路易斯的精神世界觀相合。但也或許還有更微妙的原因。或許是他們分別代表了我們內心兩個相互衝突的部分。其一揚聲反對權威,與佛洛伊德同聲一氣,說:「我絕不降服。」另一則如同路易斯,清楚知道,我們內心深處極度渴望與造物主建立關係。

他們兩人都同意,最重要的問題莫過於上帝的存在:有一超宇宙的智慧存在嗎?兩人一生耗費極大心力探究此一問題,因為他們明白,這與我們的人生定位、意義與命運關係至大。

但佛洛伊德,以及轉變前的路易斯,都拒絕面對種種跡象。這樣做並不難,轉移注意力,凡事訴諸理性,都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們告訴自己,等到年紀大些,有了較多的時間,再來思考這些重大(同時也引發焦慮)的問題,眼前還有更要緊的事情。如同轉變前的路易斯,我們故步自封,「刻意視而不見」,養成一種對「權威根深蒂固的痛恨」,對所謂的「超自然干預」心懷排斥,如同佛洛伊德與路易斯的人生心態:「這是我的事,旁人勿管。」

但話又說回來,兩人也都有著強烈的渴望,縈繞心底,經久不去,而且都以德文 Sehnsucht(渴望)這個字來形容這種感覺。六十六歲時,佛洛伊德還不時提到「一種莫名的、隱約的渴望」,如今想起來,「或許是……對另一種生活的渴盼」。對這種渴望的體驗,路易斯則說是他生命的「核心故事」。轉變之後,他才了解,這樣的渴望「只有在將之視為標示,指向外在某種非我的存有」,或視之為指向造物主的「指標」時,才有其價值。這種體驗或許人人都曾有過,不過有些人和佛洛伊德一樣,對之仍然感到困惑,有些人則如路易斯一般,將之視為指標。

佛洛伊德與路易斯的文字有助於我們理解,在我們看見指標時經常會碰到的一種滯礙,亦即往往扭曲了上帝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佛洛伊德有一個理論,在臨床上證明是有效的,所談的是無意識的移情過程,也就是說,孩提時候對權威人物的感覺,我們往往會將之轉嫁到現實權威人物身上,如此一來,不僅扭曲了現實的權威,同時也造成我們與權威之間的對立。問題來了。這種把我們對父母──尤其是對父親──的感覺轉嫁或轉移到現實權威身上的傾向,對於那個無法以感覺體驗到的至高權威,以及對其形象我們又將造成什麼樣的扭曲?如果此說成立,我們便必須留意,我們對上帝的概念──無論其為不信者所反對的那個上帝,或是信仰者所敬拜的上帝──基本上,是以歷史中所揭示的那位造物主為基礎,而不是以我們因心理扭曲所造成的形象為根據。

我們也必須留意,受造者自有缺陷,行為多有可議之處,無論是聖經中的人物、鋃鐺入獄的電視佈道人,或對兒童性侵的神職人員,我們都不當以人的錯誤來想像或評判上帝。凡人皆有錯。對井邊求寬恕的女子,拿撒勒的耶穌溫厚以待,給予赦免,對心口不一的宗教領袖卻嚴厲以對。

人們往往扭曲了上帝,或自己造神,有的時候還是一個無愛而有恨的神,正因為如此,以致於人類假神之名行非神之事──甚至恐怖主義的行為──千百年來史不絕書。人類這種自己造神的傾向使我們明白,為什麼十誡的第一條誡命就是:「除我之外,你不可以有別的神」。

對父親懷有強烈的負面感受,影響所及,佛洛伊德與路易斯對上帝也持負面心態。皈信之後,路易斯就對這種傾向嚴加看管,他寫道:「上帝之於我,其概念並非來自於神,必須一次又一次地予以打碎。祂親手打碎自己的偶像。祂是徹底的反偶像崇拜者。此一打碎的行為豈不正是祂存在的象徵?一切真實皆是偶像的否定。」

佛洛伊德與路易斯都同意,上帝之問的解答與我們的人生關係至大。因此,我們必須親身檢驗其中的種種跡象,不妨以舊約與新約作為一個開始。然而,路易斯也提醒我們,跡象就在我們的身邊:「上帝之存在,我們可以忽視,但卻無從逃避。這世上祂無所不在。祂各處行走,無名無姓。正因為如此,令人難以辨識。真正該做的是不可忘失,事實上,是要清醒,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