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5/11 鄧頴鐳 Map Tang【創意連繫1:人本表達藝術治療】一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身體的情緒地圖》

《超越身體的療癒》

《心律轉化法》

《精微體:人體能量解剖全書》

《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修訂版)》

The Healing Power of Illness: the meaning of symptoms and how to interpret them
 
作者: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
譯者:易之新
書系:Holistic 116
定價:400 元
頁數:376 頁
出版日期:2017 年 07 月 14 日
ISBN:9789863570950
 
 
身體是意識的表現

在一般的醫學取向中,總是有各式各樣的「許多疾病」(illnesses),這種不嚴謹的語言顯示出人對疾病觀念的普遍誤解。「疾病」是只能以單數表示的集合名詞,「各種疾病」的說法就好像說「各種健康」一樣奇怪,疾病和健康都是單數的概念,用來指涉人類的狀態和情況,而不是像現在流行的用法,拿來指涉器官或部分身體的狀態。身體並沒有疾病或健康的問題,因為身體的作用只是表達來自意識的訊息,身體本身什麼也不能做,每一個看過屍體的人都會相信這一點。一個活人的身體需要兩種無形的本質才能運作,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意識(也就是魂,soul)和生命(也就是靈,spirit)。意識產生訊息,由身體表現,所以能被看見。意識之於身體,就好像廣播節目之於收音機。由於意識的性質是無形、獨立的,所以顯然不是身體的產物,也不用依靠身體而存在。

活人身體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表現與其對應的訊息模式,或說是對應影像的凝聚(影像的希臘文是「eidolon」,也與「意念」的概念有關)。脈搏和心臟遵循特殊的律動,體溫保持在固定的範圍,腺體分泌荷爾蒙,或是抗體的產生,這些功能都無法單靠物質名稱來解釋,每一種功能都依賴對應的訊息,而訊息的來源就是意識。當各種身體功能以特殊方式一致運作時,就會出現和諧的整體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健康」。如果某種功能出了差錯,就會或多或少影響整體的和諧,我們稱這種結果是「疾病」。

所以,疾病意味失去和諧,或是原本平衡的狀態出現問題(稍後會談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疾病其實也會創造一種平衡)。可是,和諧的破壞是發生在意識之中的,是在訊息的層面,只是表現在身體上罷了,所以,身體代表意識的再現,可以由此來了解意識,所有的過程和變化都是在意識中進行的。就好像整個物質世界只是舞臺,各種原型以外在形式在其上表演,於是世界「就好像隱喻一樣」,同樣的,物質的身體只是舞臺,意識的圖像得以在此表現出來。因此,如果一個人的意識陷入不平衡的狀態,就會透過身體症狀的形式成為可見的實體。所以,即使疾病確實以症狀的形式在身體表現出來,我們還是認為身體會生病的說法容易造成誤導,因為,生病的是人。(就好像悲劇的演出,我們不會說舞臺是悲劇,戲才是悲劇!)

有各式各樣的症狀,但都是同一件事的表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疾病」,而疾病必然發生在人的意識之中。就好像身體沒有意識就不能存活,所以沒有意識的話,身體也不會「生病」。

在此也必須說明,我們並不接受一般習慣把疾病分成身體、身心和心理疾病的看法,這種觀念會阻礙人對疾病的認識。沒有錯,我們的觀點與身心模式若合符節,差別在於我們對所有症狀都採取這個觀點,沒有例外。「身體」和「心理」的區別最多只能應用在症狀出現的層面,無法用來探究疾病本身。長久以來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完全會造成誤導,因為精神並不會生病,這類疾病其實是指心理層面出現的症狀,也就是說,症狀出現在人的意識之中。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發展疾病的統整觀點,至多把「身體」和「心理」的區別用於症狀出現的主要層面是身體還是心理。

假如考慮到疾病(意識層面)和症狀(身體層面)在概念上的區分,那我們看待疾病的焦點,就必須從熟悉的身體層面的分析,轉移到陌生的層面,也就是徹底審視心理層面。所以,我們比較像個評論家,不是以分析的術語痛斥拙劣的表演,也不會建議更改布景、道具或演員,而是把注意力直接放在這齣戲本身。

學習身心合一的語言

總結到目前為止所談的,就是:疾病是一種人類的狀況,指明病人在意識層面失去了次序或和諧。內在平衡的喪失會以症狀在身體層面表現出來,由於症狀的出現會攪亂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迫使我們注意症狀,所以症狀既是訊息的信號,也是傳遞訊息的工具。症狀會提醒我們面對自己是病人或是生病靈魂的事實,也就是說,我們已喪失內在的精神平衡。症狀告訴我們某種東西被遺漏了,以前的人會問生病的人:「失去(amiss)了什麼?」,不過,病人還是會回答:「我有(get)頭痛。」(原註:到現在,蘇格蘭人還是習慣問病人:「你缺少(lack)了什麼?」)現在我們都直接問病人:「你得(get)了什麼病?」仔細思量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問話——「失去了什麼」和「得了什麼」——,是非常有啟發性的。這兩種問法都適用於病人,任何生病的人都少了某種東西,特別是在意識的層面:如果沒有少了某種東西,那他們就是完整的,既健康又完美;相反的,一旦完整性在某個部分受損,那就「不完整」了,也就是說,不健康或生病了。疾病顯現在身體上就是症狀,而症狀是人擁有的某種東西,所以說「一個人擁有的東西是其缺乏的表現」,人因為缺乏意識的某個部分,於是有了症狀。

一旦領會疾病和症狀的差異,就能一舉轉變人面對疾病時的基本態度和方式,不再把症狀看成敵人(面對敵人的終極目標就是抵抗、毀滅對方);相反的,會發現症狀是能幫助他們的夥伴,以探索自己缺乏什麼,進而克服當前的疾病。從這個角度來看,症狀變成某種老師,幫助我們為自己意識的發展和成長負起責任,雖然,在我們無法尊重最崇高的法則時,這個老師會顯得非常嚴厲。疾病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使我們變得完整。

探索症狀的過程,會告訴我們到目前為止自己到底缺乏什麼,前提是我們能了解症狀所用的語言。本書的目標就是要重新學習症狀的語言,這裡說「重新學習」,是因為這個語言自古以來就存在,只是現在不為人所知,所以要重新發現。這種語言是身心合一的語言,它完全了解身體和心理的連結。如果我們能再度學習這種雙重語言,傾聽其隱密的意義,就能很快聽見症狀要說什麼,並學會了解症狀。症狀要述說的比朋友能說的更多、也更重要,因為症狀是更親密的夥伴,獨獨適用於我們自己,也是唯一能從內在真實了解我們的朋友。

可是,結果會誠實到使我們覺得難以承受,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不敢誠實地當面說出關乎我們的真相,偏偏我們的症狀向來如此坦率。難怪我們會遺忘症狀的語言:畢竟,說謊總是容易多了。我們不斷以各種方法想勉強忍受症狀,可是,光是拒絕傾聽或了解,並不會讓症狀離開。只要我們敢傾聽症狀,並與之溝通,它們會成為正直的老師,並指引我們走向真正的療癒。症狀會告訴我們目前缺乏什麼,使我們察覺需要刻意關切什麼。透過傾聽和內在覺醒的過程,使我們有機會不再需要症狀。

疾病是走向療癒的道路

這就說明了對抗疾病和轉化疾病的差別,療癒只來自於疾病的轉化,而不會來自於症狀的克服。從德語的字面意義來看,療癒的前提是病人變得「更健康」,也就是「更完整」或「更完全」(我們對「完整」使用不合文法的比較級,意指「更接近於完整」,其實健康也不應該用比較級)。療癒意指更接近完整,意識的完整性也被稱為開悟。透過整合遺失的部分,而得以療癒,必然會導致意識的擴展。疾病和療癒是密切相關的概念,都只與意識有關,並不適用於身體,因為身體本身沒有健康或生病的問題,只是反映出相應的意識狀態。

而正統醫學最該被批評的就是這一點,正統醫學談到「療癒」時,沒有注意療癒真正發生的層面在哪裡。我們的重點不在於批評醫學的工作沒有具體宣稱這種療癒。醫學的實務把自己侷限在純粹的實用方法上,這些方法並沒有「好」或「壞」的問題,只是各種介入物質層面的有效方式罷了。在物質層面上,醫學常常非常有效,以致於把方法學變成可怕的常規,也許對某個人很好,卻不適用於其他人。畢竟,這還是依據人是企圖以蠻橫的力量改變世界,或是願意揭露這種取向只是一種錯覺。看透這種遊戲的人絕對沒有義務再玩下去(他們完全有理由這樣做),可是也沒有權利只因為自己不再需要它,就不許別人接受正統醫學,因為即使是學著適應錯覺也會有益處。

所以,我們在此關心的並不是人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是否察覺自己做了什麼。到目前為止,了解我們觀點的讀者會注意到這一點,我們的批評不但適用於正統醫學,也適用於「自然」療法。畢竟,自然療法同樣試圖藉著實用的方法帶來「療癒」,並預防疾病,同時也會談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其背後的哲學觀和正統醫學是相同的,只是他們的方法比較沒有害,也比較自然(嚴格說來,同類療法既不屬於正統醫學,也不屬於自然療法,或可視為一項例外。)

人類的道路是從不健康導向健康、從疾病導向療癒的道路,也就是要達到完整性和神聖性。疾病並不是某種意外造成的,所以不是路途中的干擾,而是道路本身,人可以藉此前進,而達到完整。我們越能刻意以這種方式思考,它就越容易引領我們達到目標。我們的意圖並不是要抗拒疾病,而是利用疾病,不過,如果我們想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些觀念。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