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
The Craft of Life-Transformation |
|
作者:余德慧(Yee Der-Huey) 書系:Master 053
定價:450 元
頁數:424 頁
出版日期:2018 年 02 月 12 日
ISBN:9789863571131
|
|
特別推薦:丁興祥、王心運、汪文聖、宋文里、余安邦、李維倫、沈志中、林安梧、林耀盛、翁士恆、畢恆達、黃冠閔、彭仁郁、彭榮邦、楊儒賓、楊凱麟、蔡錚雲、蔡怡佳、盧蕙馨、龔卓軍
|
|
【媒體露出】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宇色心養生|原來生命轉化是這麼一回事 人間福報 好書花園|虛實共存 「實在存有」與「真實存有」 uho優活健康網|老夫老妻不親密?「身體情緒」來說明 uho優活健康網|明察身體情緒 身體姿態正確就入睡 uho優活健康網|隨音樂起舞 「身體情緒」影響大 《魅麗雜誌》進化提案
「修行」是人朝向他的「不是」,是「成為他者」。
本書是以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與自我轉化」的課程紀錄整理而成。余教授在此課程中帶領學生批判地閱讀坊間「心靈療癒」書籍,或不歸在此類、卻可能具有療癒機制的著作(如文學小說),探索何謂「修行」與「自我轉化」。
修行與自我轉化看似高深,然而這個課程中不採任何「法門本位」的語言,而是透過閱讀、比較十幾本各類「轉化書」,讓人將修行與轉化回到個人「存有的大地」的經驗層次、回到日常生活的處境中來思考。
藉由《流浪者之歌》、《生命告別之旅》、《凝視太陽》等不同語境文本的閱讀,余教授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改變的機轉如何可能,並反思、觀照我們一己生命脈絡中的種種轉化機緣。真正神聖的發生與顯現,應該是直接性的綿密流動,在無法被意義所捕捉的「域外」被經驗著。轉化終究不可能由意識所促成。
閱讀本書,就像親臨大師說書的現場,讀者用自己的肉身體會、聆聽,從各種案例中琢磨一己生命的療癒,並以自身具體的條件發明屬於自己的轉化技藝。
宗教具身化是余老師的踐行;這本書是自在自由的余老師在說話,以具身經驗的方式開創出現象學心理學的人文臨床的踐行,是默會力量的聚集。 ――林耀盛
明明說的是深淵,湧現的卻是汨汨的生命感。余老師最後奉獻給世界的手藝是轉化生命的技藝,從哀傷與苦痛所轉化成的溫柔之味,療癒之光。 ――蔡怡佳
余老師話語的療癒力量,仍然在人世間迴盪,為你我的受苦經驗祈願轉化的可能。 ――翁士恆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汪文聖(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宋文里(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沈志中(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元亨書院創辦人)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大學哲學系合聘教授)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蔡錚雲(前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
|
本書目錄: 推薦序一 轉化之前的必要條件/ 宋文里 推薦序二 在世情懷之書:作為一種手藝的贈禮/ 林耀盛 推薦序三 哀傷之書,生命之歌/ 蔡怡佳 推薦序四 一個不可能的對話/ 黃冠閔 編者序 一種對「轉化書」的後設閱讀/ 吳明鴻
導論 課堂讀本介紹 生命的契機/《遠離悲傷》/《最後的演講》/《生命告別之旅》/《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雪洞》/《當生命陷落時》/《亞當:神的愛子》/《一朵小白花》/《當下,繁花盛開》/《流浪者之歌》/《靜靜的生活》/《一片花海的聲音》/《口袋裡的鑽石》
第一講 驟變中的轉化:《遠離悲傷》 「人文臨床療癒」與文學家的結合/ 開悟的經驗/ 韻律卅有知覺的生命感/「漸近線」與「外拋線」/ 為學術者戒/ 羅門尼遜的故事/「幻在症」/ 錯認的自我
第二講 條件性的轉變:《最後的演講》 繼續討論《遠離悲傷》/ 實在存有vs.真實存有/ 在深淵中的迴旋/ 虛擬的存在/「實在存有」與「真實存有」的共存性/ 條件性的轉變:《最後的演講》/ 在世圓滿/ 願有決斷
第三講 認生與認死之間:《生命告別之旅》 臣服與奉獻/ 凡人認生,聖人認死/ 續談「認死」與「認生」
第四講 迂迴抵達與生命感:《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不抵達的抵達/ 迂迴與抵達/ 死亡的恐懼/ 生命感
第五講 無人稱存有的大海:《雪洞》 修行的靜謐處/ 修行的關鍵字/ 修行:回到精神的赤裸處/ 修行:脫去幾層皮/ 何來生命的悲哀?/ 修行:投向無人稱的存在狀態/ 課後師生對話:開悟是動詞,不是名詞
第六講 自然死亡與守夜儀式:《雜菜記》、《黑晝記》 記錄是為了繼續活下去/ 現代醫療下的悲劇/ 自然死亡與臨終守夜/ 生命的「地下室」
第七講 修行是動詞:《當生命陷落時》、《一朵小白花》 修行形式的有無/ 關鍵字:面對/ 修行要掌握「動詞」/ 動詞是真實的/ 動詞形式的「愛」/ 不幸迫使人修行/ 愛:在孩子的行為倉庫裡游泳/ 出離自己,護持他人/《一朵小白花》/ 恩典:人的自我出離
第八講 修行界裡的地下人:《當下,繁花盛開》 修行界中的地下人/ 地下人的重生領域/ 來自生命經驗的體悟/ 人生的浮沉/ 身體的修行地/ 反邏輯
第九講 世界的消失與反轉:《亞當:神的愛子》 一、沒有語言的亞當/ 二、宗教是語言的產物/ 反轉/ 非語言與不在場/ 邏輯與真相/「成了」/ 內向修行
第十講 身體情緒Ⅰ與《流浪者之歌》 末期病人的生存難題/ 靜坐的身體現象/ 觸摸與膚慰/ 談論身體情緒的必要性/ 兩個案例/ 與寵物相處的真理/「身體情緒」的愛情/「身體情緒」與「體位」/「身體情緒」與味道/「身體情緒」與音樂/ 談《流浪者之歌》/ 孤獨。河流
第十一講 論私人空間:《靜靜的生活》 「卓越」與「偉大」/ 進入《靜靜的生活》/ 私人空間/ 私人空間:音樂與寫作/ 寵物給出的「自由空間」
第十二講 身體情緒Ⅱ與《一片花海的聲音》 「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身體模式/ 身體技術/ 體物入微/ 以心冥境/ 半物/ 心:身體流動中的內在生命/ 身體技術:《坐忘論》與心齋法/ 迎納之道/ 我們為什麼需要「小說」?
第十三講 實存的力道:《明珠在懷》 實存的力道/ 每個人自己的「壺」
第十四講 物的空間:《一個新世界》 「語言空間」與「物的空間」/ 語言的意指鍊/ 權力介於語言與物自身之間/ 物的世界沒有善惡/ 修行之路充滿謎團/ 修行:成為我的「不是」/ 救世者可能與修行無涉/ 修行與尼采的「超人」/ 內在空間與微粒子狀態
第十四講補充 靈性經驗:生活殘片的組合 「小我」與「大我」的命題/ 被錯認的宗教/ 關於「臨在」/ 悟性:意識之非/ 殘片的組合
第十五講 自然的行動:《口袋裡的鑽石》 「自然的行動」與「我的行動」/ 存在的未知寂靜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然的行動」是他者/ 為道日損/ 事物的多層次存有/ 閉著眼將「它」迎來/ 被動性/ 在被動性中「護持」
附錄 心靈療癒的倫理技術──將自己的存在作為贈禮的手藝 聽語言的邊邊/ 讓事情轉動的倫理手藝/ 失望裡乍現的希望/ 豐富的沉默。深思的緩慢/ 存在與非存在間的轉圜/ 現象變化的多重角度/ 陌生人的咫尺親近
延伸閱讀 |
|
 |
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