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25- 07/30 黃天豪【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治療】六週導讀講座*實體+線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催眠引導:讓改變自然發生的心理治療藝術》

《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

《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新版)

《不尋常的治療: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策略療法》

《讓潛意識說話:催眠治療入門》

《催眠治療實務手冊》

《存在催眠治療》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新版)

A Teaching Seminar with Milton H. Erickson
 
作者: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
譯者:朱春林、朱恩伶、陳建銘、秘魯 等
書系:Psychotherapy 068
定價:650 元
頁數:448 頁
出版日期:2023 年 09 月 01 日
ISBN:9789863573050
 
特別推薦:洪偉凱、張忠勛、黃天豪、蔡東杰◎專業推薦
 
∣第一章∣艾瑞克森運用的趣聞軼事

(節錄)
艾瑞克森的註冊商標,可說是他用趣聞軼事(anecdote)作為教學手法與治療工具。艾瑞克森從不失焦的精準溝通,緊緊扣住每一個案,原來就廣為人知。他對趣聞軼事的運用,更是證明了他將口語溝通做到最高度和最有效的運用。為了使讀者更容易瞭解接下來的研討會紀錄,我要先詳細說明趣聞軼事的運用。我在1973年對艾瑞克森的最早介紹,就是討論他趣聞軼事的運用如何成為有力的多層次溝通。
在心理治療中運用趣聞軼事
字典對趣聞軼事的定義是:對有趣或驚異事件的一小段說明。趣聞軼事可以是虛構,例如童話、民間寓言、聖經寓言或諷喻故事;也可以是真實生命事件及冒險故事的述說。艾瑞克森所說的趣聞軼事,絕大部分來自他自己、家人與病患生命事件的非小說式描述。
趣聞軼事可用在各種形式的心理治療與治療過程中的任何階段,至今尚無任何禁忌。
某些步驟已經是所有心理治療都通用的,像診斷、建立同理關係與治療計畫完成時,趣聞軼事也都可用在這些治療活動中。
診斷
敏銳的觀察者可運用趣聞軼事幫助診斷。一個趣聞軼事可以投射式地運用,有點像用羅夏克墨漬測驗(Rorschach)。就形式而言,趣聞軼事所提供的刺激可導出確定診斷的重要徵兆。這好比是治療者告訴病患一個含有多種成分的故事,同時留意病患會對故事的哪一成分有所反應。例如,一則牽涉到配偶關係的故事,可以引出一個人小時候與父母處不來的問題;更甚於此,這些問題可以再分支到個案現在的性功能失調,再引到酗酒問題上。
這個濃縮的故事含有許多成分,觀察力敏銳的治療師會留意病患對趣聞軼事某些部分的非口語反應,甚至會注意到哪一特定部分讓病人有口語反應。如此一來,診斷訊息將隨之浮現,治療師可以再追蹤下去。
這裡引用一個作者自己執業的臨床例子,說明趣聞軼事如何為診斷增添訊息。有位病患前來要求催眠治療,希望診治他已有十三年歷史的畏懼症(phobia)。第一次會談時,我先告訴她一些趣聞軼事,是關於一些病患為了克服己身問題各自花費不同時間的故事:有些人出乎意料地迅速康復,不需要什麽領悟;有的人復原得慢,感覺費力的同時,卻很享受對問題的頓悟。這位病患有個自己不察的習慣:不斷肯定地點頭。當我說的故事中有關復原得慢的部分,她一直點頭,而在立即復原的部分卻沒點頭。如果我講另一個類似但順序不同的故事,她的反應也跟聽到第一個故事一樣。
她的點頭證實她會復原得慢,所以第一次會談沒做什麽治療,我只問了許多有關病因和症狀的問題。在接下來的那個月多做兩次治療,為的是紓解她的畏懼。後來我知道沒有必要進行更密集的治療了,因為她已表明自己會慢慢復原。
艾瑞克森說故事時,總是持續觀察病患的行為反應。他通常不直接看著病患,而是以高度發達的周緣視線密切觀察病患的行為反應。艾瑞克森的感知力說來很傳奇,他勤奮地訓練自己留意和瞭解人類行動中非常隱微的差別。從他當下診斷的精確性就可看出他的治療反應力。他所發展出的能力,能夠為個別病患迅速感知核心問題,關於這一點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只是關於他診斷取向的探討超出本書範疇,在此不多贅述。

建立關係
一般認為建立連繫感和同理關係是心理治療的基石之一。有些理論者(如Carkhuff&Berenson,1967)認為同理反應是心理治療最主要工具之一。但同理技巧的缺點是,病患會因此學到一種自我診斷式的同理心,不斷觀察自己的感覺狀態。這樣的自我覺察,干擾了對自我感覺流動的享受和運用。對有些個案,直接同理的處理可能是禁忌或多餘的,例如,有些人就是不喜歡調整到可以感受自己感覺的狀態,有些並不希望自己的感覺被直接點出來,有些甚至覺得尴尬萬分。
艾瑞克森的治療取向認為,能自動地(automatically)或無意識地發揮,就是功能運作最好的時候,這也是指沒有意識干擾或阻礙。艾瑞克森用了好多間接手法,就是要儘快達成在不覺察的狀況下就改變。
趣聞軼事與運用間接手法相同,也能用來同理病患,同理他當下意識所覺察或所無法覺察的歷程。在這情況下,病患並不需要意識到治療師所做的同理反應。趣聞軼事也可以用來與無意識建立同理關係。雖然同理反應可以不為病患意識覺察是個事實,病患仍舊能承認治療師在口語或非口語層次做了個「無意識」的同理反應。
為說明同理效果的趣聞軼事的運用,我舉更早以前艾瑞克森教學研討會中的一個案例。1975年,有三個學生來到艾瑞克森的辦公室求教他的技術。艾瑞克森說了個故事,關於一名競爭心強的病患來找他,要求幫他進入催眠狀態。艾瑞克森說他用的方法是:要這位病患看著自己的哪根手指會先抬起來、哪隻手會先碰到自己的臉,以幫他進入催眠狀態。艾瑞克森利用病患的競爭心,幫他達成了目標。對這些學生來說那是個迷人的趣聞軼事,因為艾瑞克森同時教導他們有關他的技巧的一個有趣層面。
這故事顯然有另一目的,在整個過程中,有的學生爭逐艾瑞克森的時間和注意。當這個趣聞軼事的多重目的被點出時,艾瑞克森討論了他技巧的其他面向,向學生指出他看到他們之間不斷的競爭。
學生那時可以有意識地承認(他們做了),也可以非口語地表達他們雖承認,但還沒準備好將這訊息搬到意識層面。最後,當這故事被用到當下情境時,學生可能沒識別到隱含的意義。對艾瑞克森而言,前述三種反應的任一種都是令人滿意的,因為它們緊扣著學生自己的需求和人格。艾瑞克森早已準備好隨時跟著任何一個被指出的反應繼續追蹤下去。關於這件事,他自己的評論是,他願意有意識地討論該趣聞軼事,因為那是個教學情境。
除此之外,這則趣聞軼事還有第三個訊息:將學生導向成接受暗示或逼到牆角般出現這一切特定行為反應。討論此趣聞軼事後,艾瑞克森補充說,他其實不知道那些學生中有多少競爭,但他明白絕對不要他們爭相將矛頭對著自己來。
治療過程
趣聞軼事可運用在治療歷程中的任一階段以達成治療目標。且看看下列八種不互相排斥的類別。

一、提出重點或彰顯重點
趣聞軼事能提出或彰顯重點。透過趣聞軼事的運用,重點可能變得難忘又有力。想想人類的記憶結構,相較於用簡單句子記住一件事情這個方法,有主題的趣聞軼事顯然更容易留在記憶中。趣聞軼事能「標示」人的記憶,簡單的事刹時變得生動,看看以下例子。
1980年早期,我被捲入生平第一樁催眠法律案件,我請艾瑞克森給我一些忠告。他以一句話開始:「瞭解對手的律師。」接著說起他曾受聘到兒童法庭為一個丈夫作證,他太太罹患嚴重的精神疾病,先生顯然是孩子的最佳監護人。
艾瑞克森說他很熟悉對方律師,這位律師是一位十分仔細的人。輪到他作證那天,對方有備而來地準備了十四頁打好字的問題要問他。一等他步上證人席,律師就問:「艾瑞克森醫生,你自稱是精神醫學專家,誰有權威來佐證你的說法?」艾瑞克森回答:「我就是自己的權威。」艾瑞克森知道如果說個人名,律師一定會引用對立的另一權威來打擊他的專家威信。
律師接著又問:「艾瑞克森醫生,你自稱是精神醫學專家,究竟什麽是精神醫學?」艾瑞克森這麽回答:「舉個例子吧!如果我是美國史專家,我一定會知道賽門歌弟(Simon Girty)也叫做『下流歌弟』(Dirty Girty)。任何一個美國歷史專家,就不會知道『賽門歌弟』也叫『下流歌弟』。」艾瑞克森望著對方律師,只見他把頭埋在雙手之間,法庭書記則在書桌下尋找鉛筆,和他同方的律師則盡力壓抑無法控制的笑聲。
艾瑞克森給了那個類比後,對方律師把資料推向一旁,長嘆一聲:「艾瑞克森醫生,我沒進一步的問題了。」
然後艾瑞克森看著我說:「那律師的名字是•••••歌蒂(Gertie)。」 艾瑞克森說後來他的律師不論何時看到對方律師,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他所說的「下流歌弟」。
艾瑞克森的趣聞軼事非常幽默又迷人,因為他總是用一種令人愉快的方式點出重點。如果他只是告訴我:「別被情境要脅。」其影響微乎其微:相反地,當他用舉例的方式,此訊息的影響力就大大增加了。
二、建議解決方法
艾瑞克森常用趣聞軼事向病患直接或間接提供建議,也就是講一個和他的病情可相比擬的趣聞軼事且卅或一個有相同主題的多層次趣聞軼事。這些趣聞軼事的結論當然是可以提出新想法或先前被忽略的解決方法。例如,病患描述生命中遭逢多重失敗,艾瑞克森會說另一個也面臨許多挫折的人的故事,然後小心地建構出一個成功的結果。因此,治療故事中的每一個失敗都漸漸變成堆砌出成功的一塊塊磚頭。
在被整理成本書的那場研討會中,有個帶著新想法、可相比擬的趣聞軼事。〈星期二〉時,艾瑞克森引導莎莉經歷了一些困頓、尷尬的情境,接著又對莎莉說了個有位病患經歷尷尬情境,最後因此更成功、變得更有彈性的生命故事。
艾瑞克森也可能在對病患說故事的同時,建議一個被忽略的解決方法,說別人有著類似問題時如何成功地運用解決方法,讓病患自己決定如何連結及運用到生活中。這時,趣聞軼事的特殊運用會比直接建議帶來更大的治療效果,因為病患比較容易抗拒所謂的建議。
趣聞軼事也可用在解決方法的間接暗示上。當一個解決方法是以間接方式呈現,結果會是病患覺得是自己想出了解決方法,改變的功勞歸到病患身上。
艾瑞克森經常以同一主題的多面向趣聞軼事來示範他的間接教學法。例如有一次他討論一個重要的概念,是關於「如何在病患內在的參考架構中與他相會」,他藉由同一主題的多面向趣聞軼事,把所有重點串在一起(與此同時,艾瑞克森會不斷示範如何和這些學生的內在參考架構相以強調此原則)。艾瑞克森在說趣聞軼事之前或結束時,會提到其中要談的主旨。但如果明白學生或病患已無意識地(或意識地)抓到重點,他也可能隻字不提主旨為何。
三、讓人們自我瞭解
治療師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面質(confront)病患,讓他以現實眼光來看自己,瞭解?正的自己。趣聞軼事的運用,多少可以間接地提供患者更多的瞭解。
研討會的紀錄中,〈星期三〉快結束時,艾瑞克森說了個象徵性心理治療的故事,個案是一對夫妻。艾瑞克森只是要這位精神科醫師和他太太從事戶外活動,包括爬女人峰及到植物園走走。艾瑞克森用活動為媒介,讓這對配偶象徵性地瞭解自己並採取適當行動。同時,也為那些聽課的治療師提供一個實例,透過這個也是治療師的案例,幫助他們瞭解自我。
說完精神科醫師的趣聞軼事之後,艾瑞克森接著引出另一個精神分析師與他太太的趣聞軼事。閱讀這兩則趣聞軼事,你會知道它帶給讀者(與聽眾)的是:你很難不聯想到自己。艾瑞克森就是能用趣聞軼事引導聯想,讓人有更多的自我理解,因而採取適當行動。
這是艾瑞克森非常重要的手法。他很喜歡這麽說:「若要一個人談談他的兄弟,只需告訴他你自己的手足的故事。」艾瑞克森提醒我們,改變的力量就藏在病患的內在,你所要做的只是如何喚醒那力量。趣聞軼事可以用來引導人們聯想,但實際上是病患自己做了改變,「治療師只是提供了這種氛圍」。
四、播下新想法的種子和增加動機
稍早提到那位恐懼症個案聽到的都是成功的治療故事,這也是趣聞軼事的目的之一:增加病患的正向期待。此外,趣聞軼事還可診斷改變的動機,從病患點頭的風格,治療師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她被激勵從以前的恐懼反應中做必要的改變;唯一的疑問只是:要多少時間。
艾瑞克森非常擅長用故事刺激病患或學生的基本信念。他知道故事的序列,所以可以在同一天稍晚時再用個故事建立那個信念,或數天、數週後重續前言。
「播種」(seeding)概念在催眠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若催眠治療師要暗示手臂上提,必須把各個小小步驟或種子「串」(chaining)在一起。例如,操作者先將當事人的注意力帶到手,然後帶到手部知覺的可能性,再來是動作的潛能,之後的動作是可以期待的,接下來再將注意力帶到動作的事實,最後才暗示?正的動作。當治療師知道了所期待的結果,在治療早期時就能播下結果的種子。在艾瑞克森的手法中,「播種」是非常普遍的,為溝通增添了許多力量。

五、治療性地控制關係
病患常常會學到一種不具適應性、富操縱性又自我挫敗的關係型態,這時,趣聞軼事可以拿來作為有效控制關係的工具,使病患保持在「相對弱勢」 (one-down)的互補位置(參見Haley,1963)。治療師的這種策略,對於一些置身弱勢立場時會變得固執、無法自在也無法有效行動的病患而言,其實是有治療效用的。雖然在關係中處於相對弱勢,透過趣聞軼事的運用,病患還是可以學到一些讓自己感覺安全的東西,例如,讓病人維持「失去平衡」,以致於不能繼續使用習慣行為來控制關係;知道有人不受他的症狀影響後,病患反而會變得較有安全感。
六、嵌入指令
趣聞軼事有嵌入指令(embed directives)的功能(參見Bandler and Grinder,1975)。這個技巧是從故事脈絡中截出一段重要的詞句,然後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病患。嵌入指令可以間接呈現給病人或學生,譬如,藉由不足的語氣(underemphasis),或藉由治療師改變聲音的落點。
舉個例子,在〈星期五〉的紀錄中,艾瑞克森討論了人類的性發展。他說了個當年在伍斯特州立醫院(Wooster State Hospital)時擔任他督導的A博士的故事。這故事看來是離題的,但想像一下最後一句話如何指向那位阻抗的學生而產生了效果。那句話提議一個人繼續維持「不要有表情,閉上嘴巴,睁大眼睛與耳朵,然後等著,等到有一些?正的證據支持你的推論和見解,再來做出你的判斷」。

七、減低阻抗
正因為趣聞軼事原本就是間接的形式,更可以降低對新想法的阻抗。趣聞軼事在病患內在引發聯想,病患因此可以?用這個被引發的聯想。人們很難抗拒自己擁有的聯想。
趣聞軼事也可以間接地呈現想法。通常一個趣聞軼事就會包羅許多想法,在過程中,病患必須變得主動介入意義的賦予,並揀選與自己有關聯的部分,如此就能激發病患內在的改變動能。
因為本身的結構,趣聞軼事的訊息能很快轉變成無意識,病患無法有意識地吸收和瞭解這個複雜的趣聞軼事所包含的全部?示。病患可以體驗到在自身意識知覺之外的行為改變,是因為他可以回應趣聞軼事的某些部分,即使那部分並非有意識地被吸收。所以常會有人表示,病患見了艾瑞克森以後發現自己改變了,卻沒有察覺艾瑞克森治療性溝通究竟產生什麽效果。
一般說來,艾瑞克森會在需要增加間接手法時,開始運用趣聞軼事。病患愈是抗拒新的想法,艾瑞克森愈會頻繁地運用間接技巧和趣聞軼事。這是依循一個原則而來:間接手法的總量是和治療者察覺的阻抗總量成正比(Zeig,b)。
此外,趣聞軼事還能技巧地化解阻抗。例如透過一則趣聞軼事播種一個新想法,治療師很快就轉到不同主旨的第二則趣聞軼事。以這種治療形態而言,讓病患阻抗第一則趣聞軼事中的想法便困難許多。再者,運用這種手法,隱含在第一則趣聞軼事中的想法會有更多機會且更快變成無意識地存在。
趣聞軼事還有個功能:分散病患的注意力。艾瑞克森曾說過自己有時會基於治療的理由,用趣聞軼事來讓病患覺得無聊。這個技巧可以讓病患較不防備、較有反應,再趁機植入治療性的想法。
八、問題的重新建構與重新定義
趣聞軼事可用來重新建構問題。曾有許多作者描述過重新建構的技術(如Watzlawick、Weakland&Fisch,1974)。重新建構是為有症狀的情境提供另類的和正向的態度,是在態度的層次上下功夫的技術。病患對自己的症狀有一定的態度,重新建構的技巧可以改變病患對自己症狀的原有態度。改變病患原本對症狀的態度是十分具有治療效果的。艾瑞克森向來是「所謂治療就是任何能改變習慣性作為」此一理念的擁護者。改變可能發生在正面方向,也可能在負面方向上。改變一個人對自己症狀的態度,常常也就改變了整個症狀的情意結(參考Zeig,b)。
重新定義是以和病患稍稍不同的方式來界定問題的技術。經由不同方式來定義一個問題時,心理治療可以用來修正這個問題的新定義,因此也修正了這個問題。艾瑞克森用趣聞軼事進行重新建構與重新定義的例子可見於〈星期二〉的研討會。那天一開始,艾瑞克森和克莉絲汀談話,告訴她有關頭疼的趣聞軼事。當你讀到這些趣聞軼事時,請注意艾瑞克森如何重新建構與重新定義克莉絲汀的頭疼。

上述的分類絕對不足以陳述一切功能。許多未提到的運用明列如下:
1.趣聞軼事可用為建構自我的技術,即建立一個人的情緒、行為和卅或思想,協助病患在生活中得到更多平衡。
2.趣聞軼事本身是創造性的,也是不尋常的溝通方式,就此意義而言,它們可以是美好生活的典範。
3.趣聞軼事可用來刺激、再次喚醒人們的情感、思想與行為,協助一個人看到先前因為不瞭解而錯失自己生活中的資源。艾瑞克森提醒我們,病患求助於治療師,但他們的問題其實可以從自己的生命史中找到解決的資源。趣聞軼事正可幫助提醒病患發現自己的資源。
4.趣聞軼事可減少病患對害怕的敏感度。在治療恐懼症患者時,可以運用一系列的趣聞軼事,選擇性地增加或減少緊張,來減低對害怕的敏感。
趣聞軼事可以廣泛地運用在各種不同取向的心理治療中,也可以用在催眠治療正式或自發的引導中。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