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的四個影子:邊緣性病例的診斷與治療》 |
境界例ソ治療рユ⑦Ь |
|
作者:平井孝男 譯者:廣梅芳 書系:Selfhelp 007
定價:350 元
頁數:320 頁
出版日期:2005 年 10 月 14 日
ISBN:9867574540
|
|
|
|
現今,許多人深受身心疾病所惱。例如,一開始是失眠、不安、憂鬱、人際關係和個性問題,接著可能出現強迫性觀念和對人群感到恐懼,因為自律神經失調而產生身體症狀,甚至會有幻聽、妄想、飲食疾患、拒學、拒絕工作等。這些都可能和邊緣性病例有關。
觀察近年來社會的發展,我發現人們的主體性、自助能力、相互性、語言化能力、責任能力逐漸低落,導致「能夠承受煩惱和不安的能力」變得很弱。再加上移情痛苦、迴避自己的責任和過度理想化他人、無意識行為表現增多,邊緣性病例的傾向也越來越嚴重。
我在治療邊緣性病例時感受到,這不只是患者、家屬的問題,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課題。這種傾向原本就是人類的宿命和弱點,而治療的重點,就是幫助患者自立、成長、獲得滿意的生活方式,同時讓家人的愛萌芽,一起度過疾病的考驗。
在我二十六年的臨床經驗中,已經大約諮商過一萬人以上。本書可以說是集這一萬名求診者的共同經驗,並以治療者、助人工作者(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社工人員、護士、護理師、物理復健師等)為對象來撰寫,同時也為患者、家屬和對心理問題和人際關係有興趣的讀者而寫。邊緣性病例是構成所有心理疾病的基本部分,透過它,可以讓我們對深層的心理和人性真相有更深刻的體會。
──本書作者平井孝男 |
|
本書目錄: 目錄
﹛總序﹜願景 顏薇玲 ﹛推薦序﹜臨床治療與人性 ?悟 ﹛自序﹜邊緣性病例的患者,是我們的老師
第一部 基本問題──患者和家屬心中最想知道的答案 第一章 患者、家屬心中都有的問題 患者、家屬的五大基本問題 回答五大基本問題的困難性 第二章 這到底算不算疾病 為疾病命名的的好處與危險性 【案例A】因為拒學症和家庭暴力而來諮商的母親 第三章 有關病名的問題 命名的難處 賦予病名的意義和問題 告知病名的意義和問題點 告知病名時的目的 【案例B】害怕自己得精神分裂症的二十四歲男性 告知病名的要點 第四章 罹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探求原因的重要性 「請問原因是什麼?」──該如何回答病人的問題 【案例C】與邊緣性病例患者的父親面談 第五章 有關治癒與否的問題──會治好嗎?什麼時候?怎樣才會治好? 所謂的「治好」是什麼意思 影響治癒的因素 「可以治好嗎?」──該如何回答的問題 【案例D】二十八歲男性,逼問治療者:「都兩年了還沒有治好,你要怎麼負責?」
第二部 邊緣性病例的治療 第六章 什麼是邊緣性病例 邊緣性病例的特徵和診斷基準 邊緣性病例的具體案例 邊緣性病例的症狀 第七章 邊緣性病例的主要特徵 一、 幼稚性思考 二、 無意識行為表現 三、 自我認同障礙 四、 比較三大特徵和診斷基準、以及其他邊緣性病例的特徵 五、 兩種類型的邊緣性病例 六、 邊緣性病例和其他的人格疾患 七、 診斷邊緣性病例時的注意要點 第八章 邊緣性病例的原因 邊緣性病例的發病 構成邊緣性病例的個性之因素 總結:邊緣性病例的原因 第九章 邊緣性病例的實際治療─初期 辨認出邊緣性病例的特質之後 告知有診斷面談這個階段(進入診斷期間) 接受之後的工作 治療的規則一:設定界限 治療的規則二:治療的結構 初期治療一:很難聽懂患者的話 初期治療二:初期的話題 第十章 邊緣性疾患的治療重點:縱觀整個治療期 處理患者的移情和消除痛苦的幻想 注意到自己的兩面性,持續思考如何整合自我 重視團隊治療:從「先發完投型」轉為「分工合作制」 回應患者邁向自立的行為 幽默和放鬆心情的必要性 與其糾正缺點,不如鼓勵優點 在初期設定界限和遵守治療規則的重要性 使用藥物的方法 對應自殺企圖和自殺行為 再談如何告知病名 長時間進行、中斷治療和休養期間的重要性 「空虛」和「生命沒有意義」 守護對方 宗教和治療 如何和家屬溝通 終結治療:別離的方法 第十一章 如何處理無意識行為表現 防止無意識行為表現的意義 【案例E】處理無意識行為表現:高三女孩,呼吸急促、亢奮、割腕自傷、企圖自殺 理解無意識行為表現為當事人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第十二章 處理憤怒 了解憤怒的內容 強烈的憤怒 聽取憤怒時的注意要點 【案例F】一位極度憤怒的邊緣性病例患者:二十二歲,男,學生 第十三章 邊緣性疾患的治療案例 【案例G】設定界限的重要性:高中肄業、空虛、沒有自我的十八歲女子 【案例H】缺乏分離、明確化,出現強烈分裂機制的案例:二十五歲女性 【案例I】難以感受到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十七歲的少女,高中生 【案例J】強烈理想化和貶抑化的案例:足不出戶的十八歲少女 【案例K】有強烈自戀傾向的二十六歲女性 【案例L】1973年生,初診時是大一女生,歷經五年治療過程 【案例M】足不出戶,家人持續來診三年 第十四章 邊緣性疾患的治癒率
﹛後記﹜臨床就是在體會人間 ﹛附錄一﹜一位前患者的讀後心得 ﹛附錄二﹜註釋 ﹛附錄三﹜延伸閱讀 |
|
 |
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