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等候區》 |
The Measure of Our Days |
|
作者:傑若.古柏曼(Jerome Groopman, M. D.) 譯者:鄧伯宸 書系:Caring 023
定價:320 元
頁數:320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6 月 04 日
ISBN:9867574184
|
|
特別推薦:李源德、姚克明、張苙雲、陳定信、黃達夫、賴其萬
|
|
當疾病來襲,我們進入異於日常生活的「時間等候區」,這時,活著既是生命的延續,也是死亡的進行。當生命與死亡兩者互為觀照、刺激與啟發時,即為疾病下了最好的註腳,也讓人以更誠實的態度面對生命。
傑若.古柏曼還在醫學院唸二年級時,摯愛的父親因為心臟病突發送進一家小型社區醫院。由於院內缺乏硬體設施及專業醫師,也無法給慌亂的家屬任何精神上的安慰。沒多久,他的父親溘然長逝,所有親友都措手不及。由於自己的父親及家人在醫院裡都受到妥善的照顧,讓古柏曼決心奉獻一生,以最大的熱忱與高超的醫術去照顧病人與他們的所愛。
古柏曼現為世界知名的癌症、血液疾病的醫師及研究學者。1981年,洛杉機診斷出來的第一批愛滋病個案,他適逢其會,自此二十年來,古柏曼也投入愛滋病的研究,悉心照顧許多病患。
古柏曼在《時間等候區》這本醫療文學中,將八個重症病人的動人故事呈現在讀者眼前:一位是投機賺錢的富賈,面臨癌症時,以生命為賭注嘗試效果尚未定論的療法;一位罹患血友病的同事,作者在書中充分發揮出關懷後進的愛;一位因為一時性解放得到愛滋病的年輕女性,在得病後對人生看法的改變;一名幼童得了白血病,而後因為輸血得到愛滋病,做父親的無法面對這殘酷的事實;一位得了乳癌卻選擇另類療法的病人,帶給醫師的困擾;一位罹患愛滋病的藝術家,曾一度放棄生命,而後重燃求生慾望的心路歷程;一位以為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富婆,在罹病後對醫生以及對人生態度的改變;以及作者的至友發現得了癌症以後,使作者意識到如何幫忙致癌的病人面對現實的種種困難。
本書讀起來如小說般引人入勝,讓我們有機會去瞭解,當生命不再是理所當然時,應該如何去面對,如何去尋找生命。古柏曼把深創巨痛的悲懷轉化成人生內在深層的喜悅,每個故事都是一趟心靈之旅,將讀者從生命的疑問引導到自我的覺悟。 |
|
本書目錄: 【目錄】 {自序} 與疾病為伍,我找到希望與力量 {譯序} 鄧伯辰
第一章 與上帝的交易──柯克的賭局 我不希望自己像柯克那樣,只能躺在床上害怕。我希望,從父親以及我照顧過的許多病人身上,我與死亡建立起來的密切關係,能夠減輕我的恐懼;從那些過去在我眼前去世、未來會在我面前撒手的人那裡,我也許已經能夠體會到一些東西去面對未知。
第二章 當醫生變成病人──我的同事丹恩 我伸出手臂緊緊摟住丹恩,忍住眼淚,心想,多了不起的一個人。剎那間,我如何指導他診斷、如何在實驗室教他細胞病毒學的往事,一齊湧上心頭。事實證明,丹恩才是我的老師。他教導我,在死亡的陰影中,選擇擁有平凡的喜樂,就能獲得力量與勇氣。
第三章 意外的人生──辛蒂的夢想 這種病的恐怖無可逃避。我寧願我的病人承認這種恐怖,只要能正視最壞的結果,就沒什麼好怕的;如此一來,也才能在生活中看見其他景象,取代痛苦與死亡。如果讓自己困在孤立與痛苦的黑暗裡,那就無法看見疾病之外的其他生活。像愛、創作與工作,並不是得了這種病就不能去想、不能去做的。
第四章 來不及長大──馬特留給我們的禮物 許多走過重病的人,對醫院都懷著一份深刻的回憶,馬特也不例外。一張化療時拍的照片,他裝上框,掛在自己房間,拿這張照片給自己打氣。當課業進度趕不上而懊惱時,為自己的手臂不爭氣而生氣時,他就像神父對著十字架那樣,對著照片沉思。
第五章 走出治療的迷宮──面臨抉擇的黛比 在生命中最難熬、最恐懼的時期,從道的教導中,黛比得到了啟發和安慰,這跟我們痛苦與煩惱時,從宗教與經書中得到支持力量是一樣的。但我仍然擔心黛比的未來。當擴散的癌細胞證明道的神奇力量也無濟於事時,她會反過來自責信心不足,還是後悔誤信了道,以致浪費僅有的時間?
第六章 向死求生──我與艾列斯的君子協定 被貼上殘損與宿命的標籤,被視為自然創造的瑕疵,被認定是背離正常需求與慾望的錯誤,艾列斯走投無路,落實了聖經上為他預言的悲劇。最終艾列斯選擇追求美,回應內在傷痛的吶喊。然而形體之美也無濟於事,死亡呼出冰冷的氣息,吹熄了美所點燃的愉悅。
第七章 竇加的舞者──伊麗莎白的麻煩人生 伊麗莎白利用西佛基金捐款給醫院和哈佛醫學院,企圖讓我向她低頭,門都沒有。那麼多年來,有權有勢的人我不知看過多少。這些人各有來頭,,但都重病纏身,且都是一藥難求的惡疾。他們在真正知道大勢已去之前,多數都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與眾不同,以為憑自己的權勢,終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第八章 再生之旅──艾略特帶著自己,重新回到世界 艾略特的掙扎我了解。企望偉大、企望成功,是一條永不饜足的蛆蟲,啃囓著人的意識,誰不是受著這種折磨?逼自己追名逐利、出人頭地。但是,苦苦攀爬終屬枉然,因為根本沒有頂峰。身為醫師,我目睹許多永無止境的攀爬。當死亡掩至,人所追求的「成功」全然無用、虛妄。
後記 從病人身上,學習如何生活 延伸閱讀\
|
|
 |
無 |
|
|
★榮獲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評選為「2004年健康好書」--「癌症防治類」好書首獎!★「紐約時報書評」讚譽為卓越傑作!★「華盛頓郵報」譽為足可與托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及《主與人》相提並論!★《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奧立佛.薩克斯大力推薦必讀!★金石堂每月選書、博客來編輯推薦、《新觀念雜誌》 專文導讀★自由時報副刊週末選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