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塗鴉與夢境》

*《二度崩潰的男人:一則精神分析的片斷》

*《遊戲與現實》

《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作者:唐諾•溫尼考特 Donald Winnicott
譯者:朱恩伶
書系:Grow up 006
定價:360 元
頁數:336 頁
出版日期:2009 年 08 月 07 日
ISBN:9789866782640
 
特別推薦:丁綺文、呂立、林書煒、柯志恩、黃璟隆、鄒國蘇
 
細細品味與孩子同在的時光
書序作者:馬修爾.H.克勞斯醫師

二十多年前,我接受小兒科醫師訓練後,在偶然間讀到唐諾•溫尼考特的著作。當時我跟約翰.柯尼爾(John Kennell)1正在研究正常父母跟新生兒建立親情的過程。我們從研究和臨床觀察辛苦學到的心得,在溫尼考特的作品裡,找到最最貼切的解釋。雖然我們也應該研究母親早早且長久與小嬰兒接觸的長短期影響,但可惜我們並沒有一開始就認真思考溫尼考特提出來的這項理論。他強調:「早點兒跟小嬰兒接觸,可以讓母親安心,曉得小寶寶是正常的。母親多半都很擔心會生下畸形兒,因此很難相信自己竟然生得出如此完美的小生命,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她安心。」此外,他也提到,在襁褓初期,母親並沒有完全和小嬰兒分開。這或多或少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女人在小寶寶的生命初期都不願意離開家裡。

唐諾•溫尼考特在英國戰前樂觀又充滿希望的年代長大。他對人類修正自己向前進步成長的能力,始終懷抱著無比的信心。他在派丁頓•格林(Paddington Green)兒童醫院行醫,起初擔任小兒科醫師,同時進行精神分析研究。三○年代中期,他取得精神分析師的資格,後來還兩度當選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他一直留在派丁頓•格林兒童醫院服務,掌管自己的部門,並在門診工作了四十年。他對小兒科的興趣,從一九三一年出版的《童年疾病的臨床記錄》(Clinical Notes on Disorders of Childhood)可見一斑。

《給媽媽的貼心書:小孩、家庭和外面的世界》的內容,多半出自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一系列談話節目。這本書在一九六四年首度問世,很快就成為英國父母的重要育兒指南,重要性就如同班傑明•史巴克醫師的《育兒寶典》之於美國父母一般。

比較美國的班傑明•史巴克跟英國的唐諾•溫尼考特的行醫生涯間的異同,是件十分有趣的事。兩人起初都是小兒科醫師,也都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可是他們的貢獻和日常工作,卻各自走上不同的方向。班傑明•史巴克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小兒科醫師,他了解行為的錯綜複雜,同時針對這個主題進行教學與寫作。而唐諾•溫尼考特的臨床工作幾乎完全奉獻給兒童精神醫學,他的寫作則專注在兒童與家庭的心理動力學上。

乍看之下,溫尼考特的作品似乎淺顯易懂,仔細思索他的比喻卻又意味深長,而且十分實用。譬如,他在〈小寶寶是個蓬勃發展的小生命〉中寫到:「有些孩子即使在襁褓初期,父母都不許他們安安靜靜的躺著。」他觀察到,有些父母過度緊張,經常故意戳一下沉睡中的小嬰兒,好確認他還活著,因為這些父母以為他們必須為小嬰兒的生命力負責。溫尼考特指出,其實每個小寶寶都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小生命,有維持生命所需的活力促使他活下去。成長與發育本來就是小嬰孩與生俱來的動力,會用「我們不必明白」的方式繼續下去。他把小嬰兒比喻為窗口花壇裡的球莖植物,你不必揠苗助長,只要供應肥沃的土壤和適量的水分與充足的陽光,球莖自然就會開花,變成漂亮的黃水仙。他強調,把小嬰兒當作黏土來塑造是錯誤的,因為這樣一來,你就以為你必須為結果負責。他表示,「如果妳可以接受『小寶寶是個蓬勃發展的小生命』這個想法,妳就可以一面回應他的需求,又一面從容自在的站在一旁欣賞小寶寶的發育,並從中得到樂趣。」

在我所讀過的研究當中,以溫尼考特這本書最早觀察到新生兒伸手抓取物品的能力(如今稱為「自發的肢體運動」〔liberated motor activity〕)。他在〈認識妳的小寶寶〉寫到:「從他出生那天起,每次餵奶後,聰明體貼的護理長都會把他放進搖籃,推到母親的床邊。他在安靜的房裡清醒的躺一會兒;母親把手伸向還不到一週大的他,他會抓住她的手指頭,並朝她的方向望過來。」三十年後,兩位法國醫師克勞汀•愛彌爾蒂森(Claudine Amiel-Tison)與亞伯特•格林諾(Albert Grenier)用實例示範,百分之五十的正常法國嬰兒,襁褓初期在安逸舒適又靈敏的狀態下,只要有人托著他們的脖子,他們就有辦法伸手抓東西。過去,一般都認為,小嬰兒要長到四、五個月大才會抓東西。我覺得溫尼考特這項觀察十分有意思,但我也是到最近看過愛彌爾蒂森教授的示範後,才確認了這一點。


值得細品的育兒書

我在閱讀這本豐富有趣的著作時發現,一次細細品嘗一章,更能夠好好思索溫尼考特的作品所啟發的許多想法。升格做祖父後,我更希望當年養育小孩時,就能夠早點認識溫尼考特的獨到見解。

對我來說,本書最引人入勝的是〈一步一步認識這個世界〉。溫尼考特一開始就說了,健康的成年人對世界同時擁有一種真實感,以及一種出自想像的私密理解。他接著問:「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嗎?」並且親自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不是的,「而是一開始,每個人都有個母親,而且她還一步一步的介紹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然後他又解釋:「對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來說,每種感覺都是十分強烈的。成年人只有在特殊時刻,才能達到幼年時所擁有的美妙強烈感受,任何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種境界,但又不會嚇到我們的事情都是受歡迎的。」小孩子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大人跟小孩分享的世界;另一個則是小孩自己的想像世界。因此,「面對這種年齡層的小孩時,我們並不會堅持,一定要他們對外面的世界有個精確的認知……如果一個小女孩想要飛翔,我們不會告訴她:『小孩子不會飛。』相反的,我們會將她抱起來,扛在頭頂上飛來飛去……」他強調,千萬不要壓抑幼兒的想像力,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他還說:「這個真實世界可以給我們的很多,但是我們接受它的時候,可千萬別喪失個人內心世界的或個人想像的真實感才好。」這一點當然會對目前的兩歲、三歲及四歲幼兒教育課程提出許多質疑。企圖訓練、教導幼兒什麼是「真實的世界」,或是把他們塑造成小小科學家的作法,很可能會摧毀了他們最初的想像世界。教育必須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環境,讓他們敞開心靈,同時又不要扼殺他們幻想或「享受強烈感覺的能力」。

〈去醫院探視孩子〉是本書中少數看得出年代的一章,因為目前這個領域已經有長足進展。這本書寫作的年代差不多就是醫院剛剛允許父母自由探視住院病童的時候。五○年代中期以前,醫院只准父母每週探視病童半小時。如今回想起來,溫尼考特顯然十分關心父母去醫院探病的問題。他徹底了解孩子與父母的需求,所以敦促醫院重新修改規定。「我把真實的難處指出來,」他寫道:「因為我認為去醫院探病十分重要。」

溫尼考特對於父親的看法,也與當今的流行觀點大不相同。在他看來,父親是母親的保護者與照顧者。他保護母親,好讓她跟小嬰兒發展緊密的關係:「家裡需要父親來照顧母親,使她身體安康,心靈快樂。」這跟我們在許多現代婚姻當中看到的角色相當不同,現代父母多半努力平均分擔教養責任。儘管有這樣的歧異,溫尼考特認為父親如何「大大充實了孩子的世界」的看法(〈父親該做什麼?〉),如今聽來依然中肯。我們越來越明白,對成長中的小嬰兒來說,父母的角色雖然各異,卻同等重要。

讀者如果細細品讀這本書,將會發現,溫尼考特擁有極為特殊的想像力,可以設身處地為母親設想。他對母親的經驗或感受是如此感同身受,所以可以替這些感覺代言。他的話不但有幫助、容易明白,而且十分令人安心。他的作法充滿尊重與欣賞的態度。他體諒父母難免有犯錯、進步、退步的時候,也接受他們的人性面。他讓父母曉得,人人都會犯錯,也可以彌補錯誤。他從不訂下法則與規定。他從一開始就強調,他不打算告訴任何人該怎麼做,相反的,他對母親與嬰孩分享的經驗,提出珍貴的看法與洞見,再用深入的討論與詳盡的說明來強化經驗,讓父母從一個迷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跟嬰兒的角色。他從不過度干涉父母,免得糟蹋、影響或改變他們自然而然產生的感覺。他只做必要的解釋,好讓父母充分享受生命中的特殊時刻,如果他們做得到的話。

最後,我發現在這些針對母親的談話中,最教人喜歡的是,溫尼考特熱誠樂觀的語氣,他對母親的天賦才能的欣賞,以及他發現父母真的可以從扶養下一代當中得到樂趣。下面這段話是整本書中我最喜愛的一段:

好啦,現在妳孤注一擲了,妳打算怎麼辦呢?嗯,好好享受吧!享受被人當寶,讓別人去照料這個世界吧,妳只要專心孕育下一代就好。好好享受縮進自己的世界,甚至是愛上自己,愛上妳的心肝寶貝。享受丈夫對你們母子的幸福責無旁貸的體認,享受發現自己不斷的變化,享受前所未有的特權,做妳覺得舒服的事……為了妳自己,好好享受這一切吧。不過,妳從照顧小寶寶的這些骯髒苦差事當中所得到的樂趣,從寶寶的眼光看來,恰好是十分重要的……小寶寶把柔軟的衣服和溫度剛好的洗澡水等等視為理所當然,可以是理所當然但有時卻沒法做到的是,母親為小寶寶穿衣洗澡的樂趣。可是如果妳享受這一切,對小寶寶來說,就彷彿是和煦的陽光出來了。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